“所以說,這秦香蓮的孩子不是駙馬的?”
一人高坐在大殿中,身穿公服,全身紅色的,曲領大袖、下施橫襴、足登烏靴。
頭上戴着黑色的長翅帽,腰間是鑲嵌着上好的白玉的玉帶。
此人長相端正,五官飽滿且直挺,算是一表人才,嘴角和下顎都有淺淺的鬍子。
這裡是垂拱殿,垂拱而治,可想而知,坐在這裡的人是誰。
他便是北宋歷史上第四個皇帝,宋仁宗趙禎,生於公元1010年5月30日,死於1063年4月30日。
十三歲繼位,在位四十二年,爲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全諡爲“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永昭陵。
他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有仁宗盛世之稱,
後世還爲他拍了一部電視劇叫《清平樂》。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少年時期的宋仁宗由劉太后監國理政,
由於劉太后霸道專權,使宋仁宗養成了文弱多猜疑的性格,
這對後期宋仁宗執政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他經常朝令夕改。
他最值得稱讚的是培養了大量人才,這與他的爲人寬厚和善有很大關係。
在古代,幾乎大多數君主一直崇尚“仁政”。
但是,若真正算起來,在宋仁宗之前的皇帝,幾乎沒有任何一位皇帝能夠真正的以“仁”來治政。
他不只是對朝中大臣仁慈,他對身邊的下人也很體諒。
據說,有一次,趙禎在花園散步,才走了一會,
身邊的護衛就發現他總是回頭看,也不知在尋找什麼,
護衛問他:“官家,您在找什麼?”
他什麼也不說,這就讓人很是疑惑。
而回到內殿,他趕緊讓下人給他倒水喝,
下人很奇怪問他:“官家,既然口渴,剛纔在外面,您怎麼不喝水?”
他邊喝水邊解釋道:“朕回頭看了很多遍,都沒看見負責倒水的小吏。
又怕朕這麼一問,那小吏會受到懲罰,反正也就幾步路的事情。”
見微知著,從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仁宗仁慈和善的性格。
宋仁宗執政期間政通人和,思想開明,物質豐富,正因此,在那個朝代人才輩出。
他對犯錯的官員一直採取從輕處罰,重新啓用,不連累家族,
給的出路也是寬厚待遇,這也讓許多功大於過的人才有了回頭之路。
他的宅心仁厚,使得他發現了很多人才,也留住了很多人才,
營造出一種寬鬆、包容的選拔人才的良好氛圍。
他善於採納諫言,鼓勵大家有話直說,說得好採納,說的不好不罰,
這也是讓許多人才都願意爲他效力的原因。
他執政期間的人才興旺,在宋代歷史甚至在中國近代史上都不曾出現過。
可以說,宋仁宗時代的人才都是出類拔萃的,而且人數衆多,超乎想象,簡直就像滿天的星星。
包拯就不用說了,包青天,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現在還在找陳世美的罪證,要把他繩之以法,簡直是罪惡的剋星,正義之光呀。
還有那個,《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怕是都背過吧。
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
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佔了六家。這六家,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
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爲相,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
中國的幾大發明中,能把整個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羅盤,都出現於仁宗時代。
當然,只有文人也是不行的,人家可是有武將的,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北宋時期名將。
宋朝重文抑武,兩宋時期的武將,狄青應該是除岳飛外知名度最高的名將了。
可以這麼說,狄青,北宋第一名將,岳飛,南宋第一名將。
狄青出身貧門,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
前後二十五戰,大破西夏。
立下了卓越戰功。宋仁宗曾言:“狄青,朕之關張。”
人家可是入選了古代武廟的四聖、十哲、七十二將中的七十二將的。
張飛、王浚、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曹彬、韓世忠、旭烈兀、徐達、馮勝、戚繼光等十二人左祀關羽。
趙雲、謝安、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琦、郭侃、常遇春、藍玉、周遇吉等十二人右祀岳飛。
這麼一看,可以想象仁宗時期的人才是多麼璀璨了。
當初,陳世美能聽到那些出現在史書的名人,想象能親眼看見他們,那是一種極度狂喜。
“回官家,根據滴血認親,血不相融,那孩子不是駙馬的。”
一個宦官回答起來,
“那駙馬沒有騙朕和太后?”
“這,奴才就不知道了。”宦官猶豫,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包拯沒有證據是不會輕易審判的,現在這……”
“怕不是那秦香蓮偷人?”
“也許吧, 朕也不希望駙馬是個拋妻棄子的人。”
趙禎嘆了一口,接着問了起來,
“聽說駙馬得了離魂之症是真的假的?”
“可能是真,據公主府中的丫鬟和下人說,駙馬時長鬍言亂語,記不清以前的事情,
當然,神志還是清晰的,公主懷孕了,最近都是分房睡的,就是怕萬一發瘋,驚擾的肚中的胎兒。”
“公主懷孕了,你這奴才,怎麼現在纔跟朕說,快,把內庫中安胎的補品送些到公主府上。”
趙禎臉上閃過一絲喜色,
“管家,太后已經送過了。”
“太后是太后的,朕是朕的,朕就這麼一個妹妹。”
“好!”
“對了,還有這摺子,交給太后看看吧,讓她拿個意見,
河北、河東、陝西路轉運使司上奏,這三路發洪水,黃河決堤,死傷已經上萬了,
還有漫延到東京路的危險。
自朕登基以來,黃河就時常決堤,是不是朕做錯了什麼,不然何至於此?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官家千萬不要這麼說,官家上位來勤政愛民,寬厚仁慈,若是有什麼錯,都是我們這些臣子的錯,再說了,黃河決堤,自古就沒有斷過。”
宦官連忙跪了下來,不停的磕頭,
“起來吧,黃德,地上涼,朕也只是感慨,希望太后和大臣早些拿出方案,少讓朕的子民受苦。”
他甚至親自把宦官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