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美把辦報紙的想法說了以後,王安石當即覺得不錯,曾鞏倒是沒有多大感覺。
曹秀才是什麼都他媽的覺得有意思,於是在陳世美的要求下,
王安石成爲了大宋日報總編輯部主任,曾鞏成副主任,盧興生版面主編,曹秀才負責校對,然後還花錢請來了幾個落榜的秀才,
其實就是讀過書,參加過州試,但沒有考上舉人的人,說秀才是擡舉的他們了,因爲他們是沒有功名的,這個時候讀過書的都可以叫秀才,但能參加過州考,就算落榜了,還是算有點水平的。
大概七八個秀才一起做編輯協助,而陳世美自己則做總編輯,也沒有白讓他們幹,王安石和曾鞏開工資,一天大概500文,算是高工資了,曹秀才和盧興生300文,其他的協助編輯200文一天,
其實,王安石他們都是官二代,一般不差錢,也就陳世美名氣大,是駙馬,有才華,和他們相處不錯,他們才願意幹。
他們開始以爲只是做一件普通的事情,是陳世美的一時興起,可哪裡知道這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會深刻影響大宋,甚至整個世界的發展。
這就像是一個人十三四歲的夏天,在路上撿到一支真槍,因爲年少無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機,沒有人死,也沒有人受傷,他認爲自己開了空槍,
後來他30歲,或者更老,走在路上,聽到背後有隱隱約約的風聲,他停下來,回過身去,子彈正中眉心。
年輕的你做出選擇的那一日,站在三岔路口,你還以爲那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卻想不到這個選擇會在未來正中你的眉心,看似平常的決定早已成爲煽動翅膀的蝴蝶。
人選已經有了,接下來的事情是極其簡單的,找個印刷廠,陳世美大手一揮,直接買一個,然後開個店,他直接把開封銀行招牌換成了大宋日報總部,簡單直接。
隨後是打招呼,這報紙不是想發就發的,得給朝廷通報一下,讓他們大致審覈一下,他可是駙馬呀,開封的名人,晏公都讚賞的作詞家,自然是一路綠燈,一天就辦好了。
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自古如此嘛。爲何會這樣?
因爲呀,華夏就是人情社會。在現代,很多人討厭這樣的關係,但不可否認,自古如此,無論怎麼討厭,它依然存在。
集團老總喜歡把個別親戚帶進公司,俗稱走後門,可能有人看不起,但眼中其實是羨慕的,
更有甚至,變成一種官官相護的爲官之道,隨即是互相送禮行賄的社會風氣……
自古如此,從來這樣,便是對的嗎?
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只是有些人有點走火入魔了,華夏是人情社會不假,但不可超越道德和法律。
我們是以夫妻情、手足情、君臣之情、同僚之情等多種情與禮儀規範構築和諧社會,
從而實現家國天下,這是華夏文明千百年來團結穩定不斷復興、穩定發展動力和源泉。
正常的走親戚,送禮,看望朋友,在合乎規範的條件下幫忙,是無可厚非的……
陳世美是想過走後門的,不正經的那種後門,只是還沒有來得及呀,丫鬟紅花和綠柳也不願意,化龍走蛟,背入旱道……
有些東西,沒有試一試之前,總是好奇的……
扯遠了,接下來,便是紙張大小的敲定了,陳世美計劃做的報紙長15寸,寬12寸。
大宋的一寸大約是後世的3.3cm,
12寸就是39.6cm,15寸就是49.5cm,也就是,39.6cm×49.5cm,後世常用的A4紙的標準是21cm×29.7cm。
這麼一看,大概是兩張A4紙的面積,和後世的報紙差不多,本來陳世美想兩面都印刷的,但大宋的紙張有問題,還有活字印刷術纔剛剛出現,導致不能兩面印刷,他就只能選擇單面印刷了。
陳世美覺得有趣的一點是,歷史到這裡有有點不正經了。
是個人基本都知道印刷術是華夏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經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
這個人就活在仁宗時期,但真實歷史上他是十幾年後才發明出來活字印刷術的,而且還沒有來得及推廣,人就死了,可這個世界,他前幾年就發明出來了,並且一定範圍內已經開始應用了。
在陳世美爲了辦好報紙,還詳細瞭解了一下,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
活字印刷術就牛掰了,簡單來說,就是提前燒好膠泥做的字,統一規格,然後根據要的內容排版,印刷就可以了。
省時間,省力氣,省金錢,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老胡,把那人幫我找來吧,是個人才呀。”
陳世美其實還是想見一見這個人,畢昇出生於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現在在杭州做書肆刻工,專事手工印刷。
“主子,只是一個工人,何必大費周章?而且府中已經有幾百位工人了,都是開封頂尖的工匠,未必不如這畢昇。”胡管家不解,杭州離開封,有近千里的路程,山高路遠的,把這人找來,怕是路費都得花費幾百貫喔。
在這個時期,或者是古代任何時期,工人的地位都不高,
《管子》中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由此可見,士的地位最高,其次是農,然後是工,最後是商。
但在宋朝,因爲其繁榮的經濟,商的地位不低,官商勾結,怎麼會低?
所以,工人自然成了最低等的行業。
“除了他有才,我想看看這人。”畢竟是印刷術的發明人,既然來了大宋,怎麼能不見一見?
“只是看了看?”胡管家無語。
“呃,你不懂,咱們又不缺這些錢,就當我特別愛好吧,我怕那一天不想看了,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呀。”
穿越到仁宗時期,名人那是遍地走,牛人多如狗,家喻戶曉才能抖一抖,他怕那一天名人見多了,就免疫了,因爲麻煩,不想再看了,或者沒有現在的感覺了。
就像小時候喜歡小人書、漫畫書,一臺任天堂的遊戲機、一盒磁帶,喜歡玩具槍,彈弓,玻璃珠,喜歡奧特曼玩具,可能那時候沒有能力得到,等長大了,得到了,卻沒有那麼開心了。
“好吧!”
什麼你不懂,我就沒有懂過。胡管家此時的內心是鬱悶的,但只能去做。
這些敲定了,剩下的就是排版了,陳世美把大宋日報分爲四個板塊。
第一板塊,基本照抄邸報,皇帝的詔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報、各級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監司等機構的工作報告和邊防駐軍的戰報等。
進行精簡一下,簡單來說,就是朝廷大事,對着皇帝就是猛誇那種,一切都是官家的英明領導,官家真是千古聖人,順便也拍一拍丈母孃的馬屁,不對,是鳳屁,皇帝是龍,太后是鳳凰,光照萬古,這是政治正確。
第二個板塊,各地新出的詩詞,文章,最新出的,最有名的,其實主要是陳世美想抄詩詞了,在古代,名聲和才華有是保護符呀。
像李白,從頁頁詩篇走來,酒入豪腸,三分劍氣,七分月光;
向歷史深處走去,秀口一吐,半個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風情萬種,仗筆獨行。
輕舟一解,整條長江就詩意奔騰;他亮麗的文字,刺痛了一雙雙習慣黑暗的眼睛。
李白有多狂?答案:楊國忠爲他捧硯,高力士爲他脫靴,還曾坐龍牀。
如此璀璨的人物,幾人敢殺,他背得起千古罵名?
有如杜甫,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
世上創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他也只能被一次次貶謫,又有幾人敢殺?
又如魏徵,國之宰相,與世無雙,敢於直諫,忠於國家,憂國憂民。
他作爲唐太宗的一面鏡子,可謂得力助手,盡心盡力,爲國事嘔心瀝血,對君上盡心盡力,可謂當之無愧的千古第一諍臣。
因爲名聲大,有才華,哪怕指着李世民的鼻子罵,也沒有死。
當然, 他們沒有死,還有原因是當權者要臉,想着身後名,想有作爲的,有良心的,
要是遇上趙跑跑(以後直接叫完顏構吧,不姓趙了,乾脆跟着大金國完顏皇室姓吧。),哪怕再忠心,再名聲大,有能力,他也殺,人家是不要臉的,可怕的完顏構居然活了80多歲,真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呀。
仁宗趙禎是極其要臉,也想有作爲的皇帝,所以若是陳世美名聲夠大,有足夠的才華,只要不謀反,大概可能不用死,也算陳世美給自己的另一塊護身符吧。
第三個板塊,自然是民間的趣事,各種八卦,還有民間疾苦的報道,真實反應底層的生活,有些東西,陳世美想讓朝廷滾滾諸公看到,讓天下人看到,大宋需要改變,也必須改變。
第四個板塊,他準備寫小說,從四大名著開始,搞連載那種,起個筆名叫啓點,意味着重新開啓的那個點。
四大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基本都是明清時期寫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華夏的瑰寶。
不過水滸傳就不能寫了,在大宋寫反大宋的小說,簡直找死,可以把背景改一下,放到唐朝,或者架空,還可以寫《隋唐英雄傳》,《楊家將》。
除了這些,還可以寫武俠小說,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的情人玉簫流毒血,借君七圓洗菊花……
如此種種,不想出名都難,反正抄一個也是抄,抄一堆也是抄,還不如都抄了,臉這東西要來幹啥,命最重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