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寧宮,太后劉娥拿着手中的情報看了看,皇帝能知道的,她都知道,皇帝不知道她也知道,
若是想,她能知道皇帝一天喝了幾次水,吃了幾口飯,說了什麼話,臨幸了誰,甚至用的什麼動作,堅持多長時間,她都可以知道。
這便是大宋最尊貴的人,一個孤女成長起來的大宋‘女帝’。
“人定勝天,哀家看他能不能過得了眼前的一關吧,包拯遞的摺子,批了吧,你時刻關注着,人可以審,但不能死。”
“是!”宦官趙三德恭敬的回答着,
“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好一個其樂無窮。”她心中默默感慨着,
她這一生何嘗不是爭鬥,早年,父親劉通在徵北漢時病死。
不久後,自己的母親也撒手人寰。
十多歲的她就此成爲了孤女,家境更是一落千丈。
爲了生存,她何嘗不是與天鬥,與地鬥,與命運抗衡,她賣唱,成爲歌女,爲了吃飽,
她不得不嫁給了銀匠龔美,然後被賣給當時還是襄王的宋真宗趙恆,
那時候的她開始與人鬥,襄王的寵妃潘玉姝,王妃郭清漪,
她把這些都打垮了,一步步成爲宋真宗趙恆最寵愛的人。
進宮後,她慢慢掌權,然後是政敵,前期的寇準、李迪,中期的八賢王趙元儼,後期的權相丁謂,甚至是自己的丈夫宋真宗趙恆,自己的孩子目前的宋仁宗趙禎……
她這一生,一直在鬥,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一步步向上爬,終於走到最高的位置,再進一步便是皇帝,她或許想進,但進不了了。
開封府,
“包大人,什麼時候抓捕陳世美,再次審理他。”展昭很高興,手中握着寶劍,隨時準備出鞘,他的劍早就飢渴難耐了。
陳世美這個負心薄倖的人,早應該受到懲罰,要不是開封被淹,包大人忙着救災,現在估計陳世美人頭落地了。
“不要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陛下已經批准了本府的請求,明日就開堂審理陳世美,再一次滴血認親。”
包拯擺了擺手,繼續吩咐到,
“明天一定要把陳世美帶過來,這次審理,據說陛下要親自監督,還有秦香蓮母子一定要照顧好,萬一陳世美狗急跳牆就不得了了。”
“我馬上帶人圍了他府邸,把陳世美抓過來。”展昭提着劍,興沖沖的就要出去了,看見惡人有惡報,大概是他最滿意的事情。
“慢,公主懷孕,你這樣大張旗鼓,驚擾到她不會,萬一太后怪罪,怕是不好。”
公孫策叫住了他,
“那公孫大人,怎麼辦?”
“今晚就是中秋節。”公孫策神秘的笑了笑,
“是呀,這跟抓陳世美有什麼關係。”
“陳世美是狀元,中秋和好友喝酒聚會,吟詩作樂,是常有的事情,他有個國子監的好友叫盧興生,若此人約他出來中秋賦詩賞月,遊玩天漢橋,然後我們再帶走他,不就動靜小,不驚擾到公主,還能出其不意,不給他狡辯和逃脫的機會。”
公孫策把扇子一合上,立刻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倒是個好注意,公孫先生,只是盧興生……”
“包大人,我恰好認識他。”
“那就交給公孫先生了。”
“展昭,下去準備吧,配合公孫先生,特別是秦香蓮母子的安全,重中之重。”
“是,
包大人。”
看着他們離去的背景,包拯嘆息,
“卿本佳人,奈何作賊?”
他佩服陳世美的才華,他當年都沒有考上狀元,只是道不同,不相爲謀。
卿本佳人,奈何作賊?出自二十四史裡唐代李延壽的北史,很多人以爲說的是女生墮落,其實不然,這裡的卿和佳人指的不一定是女生。
它的本意是指志向高節或理想遠大的人,後來自甘墮落的情形。
是一個惋惜萬分的嘆息的句子,也意味的本來的良質美才被糟蹋了。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
是華夏民間傳統節日。
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北宋的中秋節自然也是熱鬧非凡,
今晚,便是中秋節,此時的公主府中熱鬧無比,
“駙馬,您的好友盧興生邀請您一起去汴河天香樓看花燈、賞桂花,參加中秋詩詞會。”
胡管家拿着一邀請封信,顯然是看過了,一般下人是不能看主人的信,但爲了表示對胡管家的支持和肯定,陳世美特地要求他都看,不然出現包拯上次的來信就尷尬了。
胡管家最開始是拒絕的,但陳世美強烈要求再加上各種PUA,他又熱淚盈眶,
表示駙馬這麼信任自己,絕對肝腦塗地,忠心不二,估計他前半生流淚的時間都沒有這幾天多,每每感到到不能自已,涕泗橫流。
經過陳世美不斷的鼓勵、支持、信任之後,其實就是PUA,
他感覺自己就是諸葛亮,張飛,關羽,遇到了劉備,願意奉獻一生,爲之去死。
說實話,最近陳世美對他真不錯,就差和他拜把子,睡同一張牀了,當年劉關張就是這麼幹的,時不時睡同一張牀。
“我靠,這字也不錯,全是看不懂的文,寫個邀請信文縐縐的。”
敬啓者:
熟美兄,適此秋葉送爽,陽和方起,萬物生輝之際,特邀……
不得不說,陳世美這朋友的字真不錯,雖然比不上包拯,但比自己的高出好幾個水平。
“人我都不認識了,怕是不去了吧。”
陳世美的不太想去,原身的朋友,他也不認識,怕是狐朋狗友,有啥好的,
“對了,這天香樓是?”
“開封最大的青樓,據說裡面都是達官貴人之女,有的來源於教坊司。”
胡管家給了陳世美一個你懂的眼神,男人嘛,說不好色是假的。
值得注意的是青樓這個詞,一開始不是形容風流場所的。
《南齊書·卷七·東昏侯本紀》有記載:“世祖興光樓,上施青漆,世謂之青樓。”
青樓這個詞剛出現的時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它的本意爲:“塗飾清漆的樓房,代表着帝王之家和富貴人家”。
隨後,漸漸的,開始變了,春秋時期的齊桓公聽說很多男子一輩子都沒法娶到老婆,到死都沒有碰過女人,在他眼裡看起來有些可憐。
這真他媽是個聖人,男人的福音。
所以呀,他把青樓漸漸發展成了一門生意,
專門用來解決那些娶不到老婆的男人的那方面問題。
而且,這齊桓公作爲一名政治家,
他自然是會給自己這門生意披上美麗的外衣,美其名曰:“解決民生大計”。
青樓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是唐宋兩代,特別是宋朝,因爲宋朝經濟太發達了,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錢莊的前身,紙做的貨幣,都是北宋出現的。
達官貴人們有錢,有閒,自然飽暖思淫慾了。
可以這麼毫不誇張的說,青樓可以說是整個大宋文學的溫牀。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你現在知道的文豪們,大都是青樓的常客。
比如我們熟知的晏殊、陸游、柳永、秦觀、周邦彥,
在他們的作品裡,處處都能透露着對青樓女子的同情,
以及對燈紅酒綠生活的描寫。其實同情個屁,男人都那樣, 喜歡拉良家婦女下水,勸風塵女子從良。
蘇軾當年還把自己的小妾送人呢,哪裡有那多聖人,完人,自古聖人千萬年難出一個。
文豪逛青樓就算了,朝廷大員也是青樓常客。
大宋有兩個極其出名的青樓女子,一個是寧死不當金軍俘虜的李師師,一個是擊鼓抗金梁紅玉。
“我去,你這麼一說,我得挑戰一下自己的軟肋,當然,我只是爲了看朋友。”
陳世美一本正經的說着,但感覺有點對不起公主老婆,隨後找到公主,
“娘子,今晚朋友約我逛花燈,你要去不,咱們一起呀。”
和娘子一起去青樓,就他想得出來。
“不了,我要進宮陪皇兄母后,而且懷着的,去外面不好,萬一不小心撞到,可不得了。”
公主其實想去,但爲了腹中的孩子,還是拒絕了。
“那進宮我要去不,陪着你,畢竟是中秋。”
“還是算了吧,你萬一說胡話,又得罪的母后,不好,去了也不自在,他們看見你估計也不開心,你去陪朋友。”
“我這朋友不太正經,他居然約我去青樓,我怕是不去了吧,哪裡有去青樓參加詩會的。”
陳世美繼續假正經,心裡是想去了,像是貓抓一樣,癢癢的。
“你就正經?去青樓的多了,不過夜,不帶人回來就好。”
公主白了他一眼,最近懷孕,不能同房,可他居然要她幫他……簡直了,他怎麼想出來的,可讓他時不時找丫鬟,她又吃醋,最後無奈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