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僧王被幹掉

僧格林沁自認爲蒙古鐵騎天下無敵,但他做夢也沒想到,棗陽會師後,李秀成成了捻軍的首領,他決定集中兵力解決一直尾追他們的僧格林沁爲了達到殲敵目的,李秀成帶着捻軍跑到中原大地縱橫馳騁,到處襲擾,以達到調動並拖垮僧格林沁所部的目的。

僧格林沁這個人,性格孤傲,有勇無謀。他沒有看出李秀成的詭計,一直率部跟在捻軍的屁股後面跑,他想先解決捻賊,掃平北方,結果人困馬乏,戰鬥力銳減。

慈禧覺得,僧格林沁再這麼追下去,很可能被捻軍圍殲,於是僧格林沁發出警告,命令他選擇平原地帶扎兵,穩紮穩打,步步進逼。

“慈禧這小腳女人,懂什麼帶兵打仗?”僧格林沁一向剛愎自用,對於慈禧的警告,他完全沒放在心上,依舊率部全速進軍,追擊捻軍。

三天之後的黃昏,兩軍在方圓數百里的一處平原上相遇。

風過,原野之上,綠草疊浪,一隻黃鼠狼把頭探出洞口,四下張望着,試圖尋找到它的獵物。

地面,忽然開始顫抖,越來越劇烈,黃鼠狼警覺的將身子縮回窩裡,偶然冒着兩個眼珠,一伸一縮的張望。

驀地,它尖叫一聲,個身子竄入了窩的最深處,再沒敢露頭。片刻之後,無數的鐵蹄從地面踏過,劇烈的震動將那淺窩眨眼間踏平。

僧格林沁的騎兵,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盡頭,那微微聳起的山包,只見一條長約一里的黑線緩緩向前推進,而那黑線之後,則是層層疊疊,涌動不息的黑浪。鋒利的刀鋒如冰,夕陽之光照耀之下,反射出道道寒光。

在陣列的中央,一面令旗搖了幾搖。

“福敏,那就是傳說中李秀成指揮的捻賊嗎?”僧格林沁問,他的左臉有一道長長疤痕,不知是在哪一場戰爭中留下的傷痕。

巴圖魯福敏道:“回王爺,就是這一支捻賊,末將已經打探過了,這一次是李秀成親自率軍。“

僧格林沁撫須大笑,道:“原野之上與我蒙古鐵騎相遇,竟然不設溝壘,陣前不排槍兵,本王看李秀成也是徒有虛名,完全不知兵。哼,本王正好畢其功一役,拿他的首級向西太后的壽辰獻禮。”

福敏低聲道:“王爺,據說這個李賊的隊伍也裝備了不少洋槍洋炮,似乎不是一個輕易對付的角色。”

僧格林沁不以爲然:“你的偵騎可仔細偵察過周圍,發現過賊軍有埋伏的跡象嗎?”

福敏道:“那倒沒有,只是末將覺得賊軍這陣勢有些可疑,其中很可能有詐。”

僧格林沁哼了一聲:“有什麼詐,依本王看,這賊人分明就是心有懼怕。”

僧格林沁分析罷,便不再猶豫,自率五千人馬正面推進,以做正面佯攻之態,命福敏率五千精騎,繞於偏路,肆機攻擊李秀成大軍側翼薄弱之處,兩面夾擊。

捻軍陣地,李秀成看了一看地勢,道:“命令全軍停止前進,就地準備應戰,側翼不必去管,只要加強正面的準備即可。”

賴文光見李秀成竟然不顧側翼,這完全是犯了兵家大忌,根本就不像他平時那般料事如神之狀,不由大爲焦急,勸道:“忠王,騎兵的主要攻擊方式就是突襲側後翼,咱們怎能置之不呢,這樣太危險了。”

李秀成道:“本王就是要把側翼暴露給僧格林沁,引他上鉤攻擊。曾紀澤的淮軍已經北上,我們必須速戰速決,幹掉僧格林沁,成敗在此一舉!”

賴文光道:“忠王如此用兵,可是已有什麼必勝的計策了嗎?”

李秀成的目光投向了左翼陣線,笑道:“在過江之前,你不是曾問過本王有什麼對付蒙古騎兵的殺手鐗嗎,很快你就可以看到答案了。”

在李秀成的授意下,捻軍左翼陣形故意擺得很亂,旗幟凌亂,士兵的步邁也不齊。捻軍的這一短時間出現的弱點,很快便爲在側面遊動的福敏嗅到,率領騎兵作戰多年的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擊潰捻軍的最佳時機。

於是,福敏當即向全軍下達了突襲的命令,五千多蒙古騎兵拋卻隨身攜帶的多餘重量,越過山丘的隱藏線,以居高臨下的態勢,如潮水一般衝向捻軍的左翼陣線。

馬蹄陣陣,煙塵滾滾,李秀成的嘴角閃過一絲得意的笑容:”哼,蒙古鐵騎,有去無回!“

正前方的山丘之上,地面隨之震顫起來,伴着那隆隆的響聲,蒙古兵似決堤的洪水一般衝下來。

捻軍一千多人子彈上膛,呈半跪的姿勢,瞄準了迎面衝來的敵騎兵。然而,蒙古鐵騎的騎兵移動速度實在太快,這是他們在以前的戰鬥中所未曾遇到過的,無疑給他們的瞄準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四百步,三百步,兩百步。蒙古騎兵已經進入了步兵有效射程,這時,捻軍的黑色令旗猛然豎起,那是李秀成發給他們準備戰鬥的信號。

剎那間,槍聲響起,近百米長的陣地上,間隔分佈的步槍同時開火,彈如雨下,鋪天蓋地,組成了密集而強大的火力網,兩千發子彈,瞬間將在最前邊的近五百騎兵掀翻在地,後來的騎兵根本剎不住前進的衝力,被倒地的同伴絆翻於地,緊接着便被無處不在的子彈射成蜂窩。

馬的嘶鳴與人的慘叫聲混合,鮮血與塵土在飛濺,其他的捻軍甚至忘記了開槍,他們目瞪口呆的注視着眼前的這一場戰鬥,不是,是屠殺,這屠殺之慘烈,已經完全超越了他們象。

一個小時後,一萬兩千發子彈全部射光,雷轟之聲停息。陣地之前,已是血流成河。五千多蒙古騎兵,殘存一千多驚心動魄之衆,哪裡還有半點衝鋒的心思,嚇得是撥馬掉頭,落荒而逃。

正面觀戰的僧格林沁親自與洋人交過手,洋人炮火之犀利令他終生難忘,但他做夢也不到,如今在與捻賊的交鋒之中,遇上和洋人一樣強大的火力。當他還未從那槍林彈雨的震撼中回過神時,他的三千人馬也灰飛煙滅,眼睜睜的望着逃潰的餘衆,他清楚的意識到,這場仗他已是毫無懸念慘敗。這些來自於蒙古草原的悍兵悍將,在敵人槍聲響起的那一刻,徹底的變成了急欲逃離戰場的懦夫。

“撤,快撤!”僧格林沁再無半點僧王昔日的從容,他意識到,慈禧說得對,時代變了,鐵騎踏平江南,那是二百年前的事了,現在,只能是做夢!他大叫一聲撤退,自己搶先撥馬掉頭就逃。蒙古騎兵的軍心士氣早已跌落至谷低,人人巴不得長了翅膀,立刻飛離這恐怖之地,如今主帥已自先逃,這些人哪還管許多,均是掉頭爭先恐後的奪路而逃。

“忠王,清狗逃了,咱們要不要追擊?”一旁的賴文光對李秀成的敬佩之心,又上了一個新高度。

”全力追殺!一個不留!“李秀成下了命令。

於是,大清國的悲劇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僧格林沁所部一萬多鐵騎全部被殲滅。僧格林沁本人被亂槍打死,頭顱被割掉,掛在城牆之上三天三夜。

僧格林沁的覆滅對於清廷的打擊,就像1860年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和春等部全軍覆沒一樣沉重。一直以來,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都被清廷視作抗衡湘淮軍、阻止湘淮軍勢力北進的重要力量。然而現在,這支力量灰飛煙滅了,清廷怎能不憂慮!

而且,李秀成滅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後,聲威大振,揮師繼續北上,一路勢如破竹,大有攻到北京之勢。

自僧格林沁覆滅後,清廷非常擔心捻軍會乘勝攻打直隸,甚至兵臨北京城下。這時候的清廷,非常需要一位德高望重而且久經戰陣的重臣出任剿捻總指揮,指揮這些部隊將捻軍鎮壓下去。

慈禧無奈,只得和曾家妥協,他和恭親王商議後,決定封曾國藩爲吳王,不必再裁撤湘軍和淮軍,北上剿捻。

曾紀澤這時已經按照此前的計劃,控制了湖南和湖北,他此時趁機跟清廷談條件。

曾國藩在曾紀澤的建議下,仍然以各種藉口推遲行程。他向清廷提出,必須先訓練出一支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才能與捻軍的騎兵對抗,同時還必須興辦一支黃河水師,這些都需要至少半年時間。

清廷被迫無奈,只得求和。朝廷派了崇厚來求和,他投降的功底非同一般,不久就答應了曾紀澤的全部裂土封王的條件:包括冊封曾國藩爲吳王,對湘軍實際控制的兩廣、江蘇、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等八省劃爲邦國領地,曾國藩對這八省有駐軍和人事權等。曾家的吳國和清廷類似於美利堅的南方和北方的關係,不過保持和平。

曾紀澤的戰略,是先統一南方諸省,休養百姓,恢復生產重建,同時,傾盡全力發展洋務,殖產業、開礦山、鍊銅鐵、辦工廠、產絲布、造槍炮、興教育、建學校,如此,先復興南方,待時機成熟,便可揮師北伐,掃滅滿清,必如摧枯拉朽一般。

曾紀澤的戰略,正合曾國藩的心意,就他而言,當初不願稱帝的原因之一,就是江南戰亂已久,黎民百姓飽受災禍,再起兵戈,必使天下蒼生再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於心不忍。

曾紀澤提出休養生息的計劃,曾國藩同意。而且這時候曾國藩對辦洋務不再牴觸,通過安慶軍械局和江南製造廠,他也想大力辦洋務,持開明態度。

曾紀澤提議讓他的江蘇省成爲一個洋務的試點省,有異議的洋務,都可先在江蘇試行,如果效果明顯,便在南方諸省推廣,如若試點不好,就不辦了。

曾紀澤提出這個意見,是因爲很多人,對外國文化和東西還是持有抵制或保守的態度。比如曾國荃,自然巴不得能把每一分能用的銀子全投入了造槍造炮之中,至於辦產業、興教育,在他眼中看來,實在是浪費時間和金錢。而曾紀澤知道中國沒有更多停步不前的時間,必須抓住每一天奮起直追世界發展的腳步。所以他想先使自己所轄的江蘇省綜合實力率先升起來。

曾國藩同意曾紀澤提出的定國戰略,立即施行。

而清廷見曾國藩遲遲拖着不北上,便提出調左宗棠的楚軍北上剿捻。

對於放不放左宗棠的楚軍北上,曾國荃和曾國藩的意見不一致。

曾國荃說:“我們既然要平定江南,臣弟以爲當立即拿左宗棠開刀。左宗棠忘恩負義,當年清廷要殺他,要不是大哥收留,還讓他自立門戶,他能有今天?此前我們三次派人叫他入南京,可這姓左的連個屁也沒有,分明就是不想歸順我們,臣弟的大軍和淮軍已經逼近湖州,一個月之內,我們可以拿左宗棠的腦袋來見,正好讓南方那些有異心的漢人看看我們的實力。”

曾國藩撫須道:“左宗棠素來心高氣傲,當年在我幕下時,便多有不服,要此人誠心歸順,確實不容易啊。不過這左宗棠乃當世奇才,又是湘軍大將,若是同室操戈,難免讓人寒心。”

“左宗棠雖有些才華,但江南人才濟濟,只要善於發掘,像左宗棠這樣地人才自是數不勝數。”在對待左宗棠之事上,曾紀澤與曾國荃站在了同一立場:“左宗棠據擁兵五六萬,據浙江財賦之地,他的楚軍又多裝備有洋槍洋炮,且他軍中還有不少外國僱傭軍相助,實力絕不可小視,若放他去清廷,等於放虎歸山。”

“若是給左宗棠得到了洋人的支持,這塊骨頭咱們就不好啃了,再給他在浙江站穩腳根,那就相當於在吳國的頭頂懸了一把利刃。咱們也不用再跟他客氣,迅速發兵滅了他便是。”曾國荃說。

“哼,你們以爲左宗棠是那麼好對付嗎?”曾國藩說:“更何況,現在朝廷和我們已經和解,我們師出無名。”

第48章 洪秀全該死(2)第95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66章 買炮艦打日本第203章 攻佔中亞第179章 中國無戰事第19章 取代李鴻章第113章 瓜分日本計劃第182章 大海戰爆發第180章 中國坦克第24章 當江蘇巡撫第102章 日軍傷亡慘重第144章 列寧遇刺第11章 初見曾國藩第67章 政變第一步第187章 訪問美利堅第166章 導火索第96章 要東亞海權第124章 收回海參崴第150章 駐軍莫斯科第67章 政變第一步第34章 石達開之死(2)第2章 曾國藩的兒子第174章 發戰爭財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150章 駐軍莫斯科第139章 奪取柬埔寨第55章 開疆拓土(3)第34章 石達開出走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74章 曾國藩治軍第66章 新三河大戰(1)第74章 大敗日本第132章 世界第三帝國第83章 左宗棠可殺第60章 救了林肯第194章 沙俄內亂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109章 政體的抉擇第3章 李鴻章出走第129章 中國大獲全勝第47章 驅逐荷蘭人第17章 得饒人處且饒人第11章 安慶城破第42章 華人優先第4章 討粵匪檄第29章 天京大殺戮(3)第138章 殖民地設省第169章 大貝爾塔炮第198章 世紀大海戰第62章 三位夫人第156章 轟炸英軍第124章 收回海參崴第164章 中國人完勝第39章 說服曾國荃第126章 沙俄內亂第58章 率軍北上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19章 論持久戰第84章 密謀反清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39章 說服曾國荃第2章 曾國藩的兒子第55章 開疆拓土(3)第152章 專業重炮部隊第34章 石達開出走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135章 兩大陣營第133章 聯英打德國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153章 大擴軍第151章 國際分贓會第186章 持久戰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74章 大敗日本第130章 大海軍建設第118章 火燒靖國神社第128章 多軍種作戰第24章 當江蘇巡撫第176章 豬一樣的隊友第64章 曾國藩的遺囑第53章 開疆拓土(1)第36章 石達開之死(4)第129章 中國大獲全勝第34章 石達開之死(2)第81章 放走石達開第35章 曾國藩回家第41章 阿思本艦隊第53章 開疆拓土(1)第16章 陳玉成自尋死路第75章 湘軍三大紀律第179章 中國無戰事第162章 中英大海戰第106章 反清時機成熟第75章 駐軍琉球和臺灣上架感言第80章 少年袁世凱(4)第4章 討粵匪檄第195章 奇怪的暗殺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110章 滿清亡國
第48章 洪秀全該死(2)第95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66章 買炮艦打日本第203章 攻佔中亞第179章 中國無戰事第19章 取代李鴻章第113章 瓜分日本計劃第182章 大海戰爆發第180章 中國坦克第24章 當江蘇巡撫第102章 日軍傷亡慘重第144章 列寧遇刺第11章 初見曾國藩第67章 政變第一步第187章 訪問美利堅第166章 導火索第96章 要東亞海權第124章 收回海參崴第150章 駐軍莫斯科第67章 政變第一步第34章 石達開之死(2)第2章 曾國藩的兒子第174章 發戰爭財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150章 駐軍莫斯科第139章 奪取柬埔寨第55章 開疆拓土(3)第34章 石達開出走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74章 曾國藩治軍第66章 新三河大戰(1)第74章 大敗日本第132章 世界第三帝國第83章 左宗棠可殺第60章 救了林肯第194章 沙俄內亂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109章 政體的抉擇第3章 李鴻章出走第129章 中國大獲全勝第47章 驅逐荷蘭人第17章 得饒人處且饒人第11章 安慶城破第42章 華人優先第4章 討粵匪檄第29章 天京大殺戮(3)第138章 殖民地設省第169章 大貝爾塔炮第198章 世紀大海戰第62章 三位夫人第156章 轟炸英軍第124章 收回海參崴第164章 中國人完勝第39章 說服曾國荃第126章 沙俄內亂第58章 率軍北上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19章 論持久戰第84章 密謀反清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39章 說服曾國荃第2章 曾國藩的兒子第55章 開疆拓土(3)第152章 專業重炮部隊第34章 石達開出走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135章 兩大陣營第133章 聯英打德國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153章 大擴軍第151章 國際分贓會第186章 持久戰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74章 大敗日本第130章 大海軍建設第118章 火燒靖國神社第128章 多軍種作戰第24章 當江蘇巡撫第176章 豬一樣的隊友第64章 曾國藩的遺囑第53章 開疆拓土(1)第36章 石達開之死(4)第129章 中國大獲全勝第34章 石達開之死(2)第81章 放走石達開第35章 曾國藩回家第41章 阿思本艦隊第53章 開疆拓土(1)第16章 陳玉成自尋死路第75章 湘軍三大紀律第179章 中國無戰事第162章 中英大海戰第106章 反清時機成熟第75章 駐軍琉球和臺灣上架感言第80章 少年袁世凱(4)第4章 討粵匪檄第195章 奇怪的暗殺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110章 滿清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