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率軍北上

“回宮再說吧!”慈禧聽聞曾國藩自立爲吳王,臉色瞬間變得煞白,憤怒的目光,盡數投於恭親王身上,說道。

咸豐皇帝死後,在搞掉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中,恭親王擁戴功勳巨大,受封議政王,當時朝廷一切大事,皆出於恭親王一手。恭親王爲了拉攏曾國藩,給予了曾國藩父子完全的信任,直至節制四省兵力,成爲三藩之亂後軍權最大的漢人。

而西太后葉赫那拉氏是一個權欲極強,心機極多,手段極狠的女人,她不甘心於大權旁落,與恭親王翻臉,常有齟齬,已經過了蜜月期。女人翻臉無情起來,那也是提起褲子就不認人的!恭親王還多次因爲慈禧召榮祿進宮批評慈禧,她更加不高興了,正想借機打擊恭親王。

慈禧於是藉機回宮,在路上盤算着怎麼藉此事搞掉恭親王。榮祿一時頭腦發熱,上前攙扶,卻被慈禧當衆一把摔開,他只好悶悶不樂與恭親王等大臣一樣,跟隨慈禧的鳳輦去往紫禁城。

平素垂簾聽政之外都在前殿的東暖閣,那日慈禧特意安排在西暖閣。這裡是前代皇帝批閱奏章的地方,從雍正朝設立軍機處之後,便成爲皇帝與軍機大臣密談的房子。

慈禧踏進西暖閣時,慈安已端坐在那裡了。慈禧向慈安行過禮後,就挨在她的身邊坐下。因爲商量極爲秘密的大事,故未叫值班大臣傳令,而是叫安得海到軍機處朝房去傳醇親王奕譞,還有趕回來的僧格林沁。這兩個人,一個是咸豐皇帝的親弟七爺醇郡王奕譞,一個是咸豐皇帝的表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

恭親王到後,慈禧建議:“七爺、僧王都是自家親人,乾脆去掉黃幔帳,這樣談得也會深入些。”

原來,自從挫敗了以肅順爲首的輔政八大臣之後,兩宮太后每天便和小皇帝一起召見臣下,處理國事。召見時,小皇帝坐在正中,兩宮太后坐兩側。爲嚴男女之防,前面掛一塊薄薄的黃幔帳。這樣,太后可以看得清奏事的臣工,而臣工卻看不見太后。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垂簾聽政。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比慈禧還要小兩歲,對國事不感興趣也缺乏這方面才幹的女人。她思量僧格林沁名義上是大行皇帝的表兄,這時候示僧格林沁以親切也好,猶豫一下,就同意了。

皇太后見慈禧回來,惶恐道:“妹妹,曾國藩他自立爲吳王,咱們可該如何是好啊?”

慈禧表情倒比方纔鎮定了許多,她深吸了一口氣,安慰慈安道:“姐姐莫慌,曾國藩只是自立爲吳王,並沒有稱帝,事情還有迴旋的餘地。”

兩宮皇太后相攜坐下,恭親王慚愧不已,道:“曾國藩自立之事,微臣有失察之責,還請兩宮皇太后降罪。”

慈禧冷冷道:“六爺,哀家當初就說過,曾家父子權勢太重,所作所爲,又多有疑點。“

恭親王是議政王,權威尚在,道:“臣確實負有一定的責任,但臣也聽說那曾國藩並未主動自立爲王,而是被他兒子曾紀澤等人慫恿,他們覺得朝廷封賞不公,應該按照大行皇帝的遺願,先入金陵者封爲王。”

慈安太后說:”本宮早就說過,封曾國藩爲王,完成先皇誓言,沒什麼不好。現在可怎麼辦?“

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慓悍勇猛,他率領的軍隊向來號稱能征慣戰,八旗兵、綠營他都看不上眼,更何況那些臨時招募的練勇。可偏偏就是這些他眼中的烏合之衆,這些年來在江南戰果累累,最終攻下了江寧。他的蒙古鐵騎在與捻軍的角逐中常常打敗仗,相形之下,昔日的聲威銳減。這個一代天驕的後裔,對曾氏兄弟和湘軍窩着一肚皮無名怒火。

湘軍進江寧後,打劫財富,朝野謗讟四起,僧格林沁聽了十分得意,趕緊打發富明阿以視察滿城爲由,去江寧實地瞭解,沒想到還被曾紀澤給殺了,

僧格林沁又派了幾個有心眼的幕僚偷偷到了江寧城。他們秘密地查訪了十天,掌握了湘軍高級將領竊取金銀財寶的鐵證。僧格林沁據此向太后、皇上密奏一本,要求撤掉曾國藩的爵位,將曾國荃、蕭孚泗、朱洪章等人押至刑部嚴訊,並立即全部解散湘軍。這個爲泄私憤而企圖將湘軍一網打盡的密奏,也被曾紀澤截獲,成了說服曾國藩自立爲王的重要砝碼。

慈安太后的話剛一說完,僧格林沁便迫不及待地奏道:“太后,奴才早就看出湘軍不是好東西。三年前打下安慶的時候,就有人向我稟報,說湘軍把安慶城洗劫一空。這次打江寧更是瘋狂,金銀財寶掠奪光不說,連江南女子都給他們搶盡了。老百姓說,湘軍都是強盜、畜牲,比長毛壞多了。太后,只要將奴才的全部蒙古鐵騎開到江南去,就能踏平江南。”

僧格林沁這牛皮吹得清新脫俗,彷彿他的騎兵就是一支百戰百勝的隊伍。慈安輕輕地點頭,像是讚許。慈禧冷笑道:”僧王,時代變了,這已經不是一個騎兵能踏平江南的年代了。你的鐵騎能敵得過曾國荃的吉字營嗎?能打得過曾紀澤的淮軍嗎?“

西暖閣裡又是一陣沉寂。四周擺設的幾具西洋座鐘發出喀嚓喀嚓的聲音,愈發襯托出閣內閣外的寧靜。叔嫂四人都在絞盡腦汁思考着,如何才能儘快盡好地去掉大清王朝的這塊心腹之病。突然,醇親王奕譞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兩宮太后都嚇了一跳。他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忙說:“請太后饒恕。”

慈禧笑着說:“醇親王心中一定有了好主意。”

慈安也笑着說:“不要緊的,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說吧。”

醇親王奕譞說:“打仗常常採用誘敵進圈套的辦法,遠遠地將敵人引過來,進了圈套後,他就不得不聽我們擺佈。我們要把湘軍引進朝廷布置好的圈套,然後再來名正言順地收拾它。不過,得設一個好圈套。”

“曾國藩可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呀!”慈安面有難色,她於這方面是一點主意都沒有的。

“有個最簡單的辦法。”恭親王說:“請皇上下道諭旨,說要封曾國藩爲吳王,讓他進京陛見,再派幾個人在半途殺掉他,事後找兩個替死鬼了結。曾國藩這一死,湘軍羣龍無首,自然就瓦解了。”

”好主意!“僧格林沁覺得這是最好的主意,曾國藩本是他嫉恨已久的對頭,現在卻通過太后的手來除掉他,豈不太令人愜意了!

慈禧搖搖頭,說:”即便曾國藩死了,還有他的兒子曾紀澤,朝廷更難對付。一旦翻臉,則萬劫不復!”

他們冥思苦想了半天,都無計可施,慈禧見時機成熟,冷哼一聲,道:“我倒要問一句了,是誰支持朝廷撥款讓那曾紀澤辦船廠,是誰支持他跟洋人買槍買炮,又是誰支持他辦什麼兵工廠?”

恭親王地額頭在冒冷汗,他忙又辯解道:“臣當初之所以支持他這麼做,完全是爲了對付長毛。”

慈禧怒氣不消,對站在身旁的榮祿喝=道:“榮大人,你倒說說看,恭親王犯下如此錯誤,是不是該向天下人有個交待呢?”

榮祿早就對恭親王不滿,立刻明白慈禧的言下之意,站出來道:“恭親王縱容逆賊,養虎爲患,才釀成今日之危局。按照大清律例,應革除議政王之銜,免去軍機大臣之職。”

榮祿話一出,殿中一片譁然,醇親王奕譞早也看不慣榮祿,立即呵斥榮祿:“你這狗奴才,這裡哪裡輪得到你說話,滾出去!”

恭親王低聲道:“臣確有失職之罪,不罰不足以服衆,就請兩宮皇太后降責吧。”

恭親王料定曾國藩的事還得他處理,太后們現在絕不敢輕易處置他。

自努爾哈赤立國以來,滿清歷史上除了多爾袞的攝政王之外,就只有恭親王這議政王之銜最爲尊貴,這個頭銜,一直是壓在慈禧的頭頂,令她日夜難安,生怕恭親王有一天學多爾袞獨攬朝政,把她們孤兒寡母晾在一邊,當作任由其擺佈的傀儡。所以慈禧一直以來,做夢都想摘除恭親王這議政王之銜,今日可算是逮到了機會,自然不願意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慈禧沉吟了半晌,道:“姐姐和哀家用人,向來是賞罰分明,恭親王有罪自然不能不罰,但念在恭親王有功有朝廷,功過相抵,哀家就給這處罰打了對摺,也罷,就免了恭親王地議政王之處,仍以軍機大臣令班之職,主持朝政。”

削除議政王的頭銜,對恭親王而言,自然是莫大責辱,但到底還是讓他統領朝政,他憋了一肚子地委屈,悶悶不樂跪於地上,無精打采道:“謝兩宮皇太后輕罰之恩。”

慈禧微微點頭,表情回緩,道:“六爺,我大清實在是多災多難,就勞你多操些心,全權處置曾國藩的事。”

恭親王道:“請兩宮太后放心,臣一定從速處理此事。”

南京,曾國藩收到了密報:“諭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兩宮皇太后懿旨,本日據蔡壽祺奏恭親王辦事循情貪墨,驕盈攬權,多招物議,妄自尊大,諸多狂傲,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視朕沖齡,諸多挾制,往往暗使離間,不可細問,若不及早宣示,朕親政之時,何以能用人行政。恭親王着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事,不準干預公事。特諭!”

曾國藩看完這道特諭,半晌作不得聲,他找來曾紀澤。

曾紀澤說:“宮闈事秘,詳情莫知,上諭寫得明白,是奉兩宮太后懿旨。所謂兩宮太后,實際上是西太后的代名詞,西太后指使蔡壽祺上奏,又親自下令革去恭王的一切差事,措詞目無君上,諸多挾制,竟類似三年前指責肅順的口氣。她也是爲了掩人耳目。而對父親自立之事,反而沒有消息,我們也沒必要急着翻臉,正好借剿滅李秀成和捻賊北上,逼迫朝廷。而且朝廷肯定暗地裡派了僧王的鐵騎南下。”

南京北門,屯駐於此的淮軍劉銘傳營、張樹珊營等,開赴長江渡口,他們扛着洋槍上了戰艦,大炮一門接一門被馬拖上舢板,還有近三十口大箱子,裝着彈藥。

曾紀澤對淮軍衆將道:“昔日唐太宗李世民貴爲秦王之時,曾親率六軍,東征西討,爲大唐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本世子之才雖遠不及唐太宗,但也要以他爲榜樣。”

果然不出曾紀澤所料,僧格林沁所部大約一萬蒙古騎兵,已經全部大舉南下。不過,僧格林沁的鐵騎,最先遇到的不是淮軍,而是李秀成部和捻軍的騎兵。

此時,北方的捻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中原大地,掀起了新一輪的大戰。

捻軍的迅猛發展是從棗陽會師開始的。1864年11月25日,捻軍與太平軍餘部在湖北棗陽會師,揭開了捻軍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棗陽會師後,捻軍形成幾大主力,其成員主要有賴文光、張宗禹、任化邦三人。賴文光之前是陳玉成的部將,是後期捻軍中太平軍餘部勢力的代表人物,擅長謀劃。張宗禹之前就是捻軍首領,以治軍嚴酷著稱,既擅長作戰,也擅長謀劃。任化邦之前也是捻軍首領,以善戰著稱。李秀成率部到來之後,捻軍形成了新的領導集體,這對於捻軍的團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李秀成部衆的到來,讓捻軍實力迅速膨脹。

李秀成從蘇南帶了大約五萬人北上,加上捻軍五六萬人,總兵力超過十萬。與此同時,李秀成開始整頓軍隊,而且捻軍開始“易步爲騎”,騎兵成了捻軍的主要兵種。這使得捻軍的機動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武器裝備方面,由於太平軍餘部的加入,捻軍得到了不少洋槍,作戰能力大大增強。

曾紀澤決定先讓李秀成和僧王的鐵騎大戰。而李秀成帶領捻軍,北有蒙古鐵騎,後有曾紀澤的淮軍追兵,只有死戰!

李秀成經過一番考察,覺得還是北上容易突破,於是也部署騎兵,決意和僧格林沁所部騎兵在江漢平原展開大決戰!

(。)

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167章 不一樣的大戰第158章 追擊英軍第131章 收回法租界第57章 工業建設第68章 搞定榮祿第19章 論持久戰第43章 重用容閎第42章 擁兵自重第10章 石達開退兵第81章 虛僞的愛迪生第48章 洪秀全該死(2)第50章 反清準備(1)第83章 招攬奇才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騷第75章 駐軍琉球和臺灣第67章 政變第一步第110章 滿清亡國第90章 胡雪巖的秘密第180章 中國坦克第79章 胡林翼復出第74章 曾國藩治軍第4章 李秀成擴軍第10章 石達開退兵第154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70章 密謀敗露第132章 世界第三帝國第20章 招兵買馬第91章 分裂的天國第116章 消滅日本海軍第70章 石達開受挫(3)第41章 阿思本艦隊上架感言第189章 英國發飆第97章 刺殺日本首相第32章 石達開的憤怒第58章 蕩平海盜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11章 大刀王五第168章 閃電戰第108章 七國撤軍第28章 天京大殺戮(2)第35章 石達開之死(3)第126章 沙俄內亂第19章 論持久戰第179章 中國無戰事第188章 血色土耳其第96章 要東亞海權第163章 英國妥協第81章 放走石達開第78章 湖南告急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82章 大海戰爆發第100章 美女秘書第119章 大漢帝國第29章 天京大殺戮(3)第152章 專業重炮部隊第40章 下南洋第136章 帝國海權第129章 中國大獲全勝第4章 討粵匪檄第84章 出征朝鮮第24章 當江蘇巡撫第60章 救了林肯第39章 搶英國軍艦第142章 天堂即地獄第2章 頓生殺機第55章 開疆拓土(3)第9章 大戰告捷第199章 德海軍戰敗第199章 德海軍戰敗第183章 德海軍的密碼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58章 蕩平海盜第36章 石達開之死(4)第198章 世紀大海戰第185章 德國海軍戰敗第153章 大擴軍第53章 開疆拓土(1)第44章 江南製造總局第44章 江南製造總局第149章 中俄大海戰第72章 自將則敗第183章 德海軍的密碼第48章 蘭芳國的危機第118章 火燒靖國神社第140章 軍用飛機第53章 曾國藩的心思第42章 擁兵自重第22章 陳玉成之死(2)第62章 三位夫人第6章 大決戰(2)147章 瓜分俄國計劃第27章 天京大殺戮(1)第46章 與蘭芳結盟第14章 反清時機第72章 改朝換代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35章 石達開之死(3)第22章 陳玉成之死(2)
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167章 不一樣的大戰第158章 追擊英軍第131章 收回法租界第57章 工業建設第68章 搞定榮祿第19章 論持久戰第43章 重用容閎第42章 擁兵自重第10章 石達開退兵第81章 虛僞的愛迪生第48章 洪秀全該死(2)第50章 反清準備(1)第83章 招攬奇才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騷第75章 駐軍琉球和臺灣第67章 政變第一步第110章 滿清亡國第90章 胡雪巖的秘密第180章 中國坦克第79章 胡林翼復出第74章 曾國藩治軍第4章 李秀成擴軍第10章 石達開退兵第154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70章 密謀敗露第132章 世界第三帝國第20章 招兵買馬第91章 分裂的天國第116章 消滅日本海軍第70章 石達開受挫(3)第41章 阿思本艦隊上架感言第189章 英國發飆第97章 刺殺日本首相第32章 石達開的憤怒第58章 蕩平海盜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11章 大刀王五第168章 閃電戰第108章 七國撤軍第28章 天京大殺戮(2)第35章 石達開之死(3)第126章 沙俄內亂第19章 論持久戰第179章 中國無戰事第188章 血色土耳其第96章 要東亞海權第163章 英國妥協第81章 放走石達開第78章 湖南告急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82章 大海戰爆發第100章 美女秘書第119章 大漢帝國第29章 天京大殺戮(3)第152章 專業重炮部隊第40章 下南洋第136章 帝國海權第129章 中國大獲全勝第4章 討粵匪檄第84章 出征朝鮮第24章 當江蘇巡撫第60章 救了林肯第39章 搶英國軍艦第142章 天堂即地獄第2章 頓生殺機第55章 開疆拓土(3)第9章 大戰告捷第199章 德海軍戰敗第199章 德海軍戰敗第183章 德海軍的密碼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58章 蕩平海盜第36章 石達開之死(4)第198章 世紀大海戰第185章 德國海軍戰敗第153章 大擴軍第53章 開疆拓土(1)第44章 江南製造總局第44章 江南製造總局第149章 中俄大海戰第72章 自將則敗第183章 德海軍的密碼第48章 蘭芳國的危機第118章 火燒靖國神社第140章 軍用飛機第53章 曾國藩的心思第42章 擁兵自重第22章 陳玉成之死(2)第62章 三位夫人第6章 大決戰(2)147章 瓜分俄國計劃第27章 天京大殺戮(1)第46章 與蘭芳結盟第14章 反清時機第72章 改朝換代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35章 石達開之死(3)第22章 陳玉成之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