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新華源

(?)

陳淑很想撕開那封信。幾經思想鬥爭,最終還是忍住了。

那封信就擺在桌上。是司令部接收後派人送過來的。這幾日龍謙基本不在家,所以他們將給他的信送到了家裡。

“龍謙將軍收啓發”信封上只有這六個字,是用西洋水筆寫的,字跡娟秀,似乎是出自女子之手。

有哪個女人會寄信給他呢?陳淑託着香腮思考着。

“不能私拆他的信。那是對他的不尊重……”陳淑雖然懷疑此信出自女子之手,但終於將這件事丟下了。她一直對丈夫心存感激,他不是好色之徒,認識他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見他對除自己之外的任何女人動過念頭。

自嫁給龍謙,陳淑學會了尊重他人。丈夫身上的優點極多,幾乎數不過來。陳淑曾與嬸孃尤氏認真總結過,倆人一致認爲,龍謙衆多的優點中,最大的優點是對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即使是張嫂爲他泡杯茶,他也會說一句謝謝。原來以爲夫妻一體,道謝就顯得過了,但陳淑還是習慣了龍謙的作風,比如洗腳,陳淑認爲妻子爲丈夫洗腳是天經地義的,但龍謙從來不讓她做這種事。凡是他可以自己做的,他從不會假手他人。丈夫的眼裡似乎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尤其反對家裡使用丫鬟老媽子。照他的地位,買兩個丫鬟服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幾次提起都被他嚴厲拒絕。而他,只要有時間。總是會主動做一些家務,包括給振華洗濯,甚至親自下廚燒菜。陳淑認爲,男人是一家之主,是不能也不應該做家務的。但龍謙依舊我行我素,樂此不疲。

陳淑再次懷上了孩子,而跟着葉延冰去了駐地的陳嫺來信說她懷孕了。兩個消息令全家都高興異常。但龍謙對她再次懷孕卻有些歉意,說這樣太辛苦你了,應當採取措施的。

這話令陳淑不高興。誰不希望多子多福啊?纔有了一個兒子就採取措施,採取什麼措施?

龍謙給陳淑解釋。多子未必多福。更爲關鍵的是要照顧你的身體。生孩子對於這個時代的女人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我不是不想再要個孩子,而是要顧及你的健康。說起來不過才二十出頭嘛。

這句話打消了陳淑的不快。但其中“這個時代”四個字有讓他疑惑,“你說‘這個時代’是什麼意思?”跟龍謙成親既久,陳淑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

“我的意思是。將來科技昌明。生育就會更爲安全。另外就是有更文明的方法。讓每對夫妻可以有計劃地生育孩子。”

陳淑半懂不懂。而且從心底不太贊成丈夫的觀念。生孩子還要計劃?她摸摸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腹,對肚子裡的孩子充滿了期待。忍不住問丈夫,“你希望這個孩子是男是女?”

“女孩。我希望有個女兒。”龍謙肯定地說。

陳淑感到欣慰。重男輕女是普遍的觀念。但丈夫的態度是真誠的,他或許真想要個可愛的女兒。

這都是過去的事了。這天龍謙回家很晚,顯得有些疲倦。陳淑知道他去見新來的巡撫大人了,很想問問是不是談的不愉快,但她沒有問,叔父一直叮囑她管好內宅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干預政事。

“你吃飯了嗎?我去給你做點宵夜?”

“不必了。剛纔與時俊在司令部食堂吃過了。搞點熱水,我洗個澡吧。”只要在家,他總是要洗澡的,幾乎雷打不動。

“嗯,有你封信。”她將那封信遞給他。他只看了一眼封皮就塞進了軍服衣兜,甚至沒有拆開。

這讓她有些失望。

“明天我會早起,讓張嫂給我準備點簡單的早飯就行。你就別起了,要注意休息。”龍謙一面解衣服,對陳淑說。

“要出門嗎?”

“巡撫楊大人要去看華源,我得提前過去。”

次日,楊士驤帶着胡學政等一行數十人來到華源實業總部時,龍謙和宋晉國已經到了,迎接楊撫臺的還有華源實業董事長徐建寅和總裁周學熙等數名公司高層。

華源從沂州已經正式遷入濟南,原計劃是要在濟南西郊建設總部的,但後來爲了節省費用,佔據了原機器局的辦公場所。楊士驤現在的位置就是原機器局大門。

大門是新修的,安裝了制鐵廠定做的西洋式樣的鐵門,兩邊是石砌的廊柱,從兩根廊柱上方安了座半圓型的鋼架,上面鑲着白底紅字的匾額——山東華源實業集團。

大門兩側,兩名身穿第五鎮軍服的士兵持槍而立,他們是巡防營濟南第三營的士兵,這個營承擔了保衛華源實業的任務。

徐建寅、周學熙等人上前見過楊士驤。楊士驤是認識徐建寅的,也聽說過周學熙的名頭。幾個人寒暄畢,楊士驤的目光落在了肅立的兩個衛兵身上。

“楊大人,他們不是第五鎮的兵,是巡防營的士兵。”龍謙看出了楊士驤的疑惑,“因爲華源旗下不少企業承擔着武器研製生產任務,事關機密,須有武裝部隊護衛。”龍謙解釋道。

“哦,他們的軍服好像跟你第五鎮的一樣嘛。”

“基本一樣。區別在臂章。您看他們的臂章上寫着巡防二字。”

“哦,甚好……”

“大人請吧。”龍謙完全是一副東道主的態度。

“龍大人請。”

跟在楊士驤身後的羅筱纔看不出楊士驤對龍謙有什麼不滿。但他昨日確實對龍謙發脾氣了……究竟怎麼回事?

一行人進入辦公樓早已準備好的會議室。其陳設令楊士驤感到新奇,中間擺了一張巨大的橢圓型桌子。上面擺了幾個小牌子,上面寫着賓主的職務和名字,楊士驤在居中位置寫着巡撫字樣牌子前的椅子坐了,他發現自己的椅子與其他人不一樣。這個令他感到滿意。

“這是西洋會議的法子嗎?”楊士驤想到。

“大人,是不是先請周總裁將華源的總體情況向您和胡大人彙報下?如果大人想現場視察,我們隨後再去工廠。”

“甚好。”楊士驤看看坐在自己左側的胡學政,身材瘦小的學政大人面無表情地點點頭。他之所以叫了胡學政,是想就全省的學校建設與胡學政溝通一下。學政和布政使、藩臺一樣,都是三品大員。但今日他卻沒有叫上應當前來的布政使白瑞庭。

“撫臺大人,學政大人。”周學熙顯然有所準備。輕咳了一聲,“現在的華源實業集團的是由組建於魯南的原山東華源實業和濟南機器局合併組建而成。分爲軍用、民用兩個分部,目前計有二十一家工廠,研究所兩個。擁有員工一萬三千人。其中僱傭洋人技工及工程師六百餘人。主要是美國人……”

“稍等,”楊士驤打斷了周學熙,“你說的二十二家工廠。都在濟南嗎?”

“回楊大人話。沂州五家,濟南十六家。”

“唔,都是些什麼廠子啊?”楊士驤問。

“軍品分部七家,子彈廠,炮彈廠、炸藥廠、火藥廠、槍廠、炮廠、還有兩家機修廠。民品分部十二所工廠,捲菸廠、紡織廠、車輛廠、印刷廠、電廠兩座、鋼鐵廠、軋鋼廠、耐火材料廠、鑄幣局、搪瓷廠、傢俱廠……其中,沂州擁有鋼鐵、車輛、玻璃、電廠、機修及耐火材料共六家。其餘都在濟南附近。今年將會將車輛製造廠遷至青州,目前已經開始基礎建設了。”

“唔,繼續吧。”儘管早有耳聞,但周學熙彙報的數字還是讓楊士驤感到驚心。

“以銀元計,拋去鑄幣局,去年華源實業總計銷售額爲9400萬,實際上繳稅費爲560萬元……其中七成半銷售來自民用部,以地域計,約六成銷售往外省,其中江浙、直隸爲華源最大的客戶……”

楊士驤再次被數字所震驚,光是一個華源,銷售額竟然逼近了一億銀元!但爲何只交了500多萬的稅?不等他開口,胡學政笑眯眯地問道,“周總裁,爲何交稅如此的少呀?”

“是這樣的。對於華源的稅收,和周馥周大人有過幾輪的商談,最終商定按照定數納稅。由於電廠、鋼鐵廠及軍工部分處於虧損狀態,這部分實業實際是貼錢運行的。掙錢的都是民用廠,爲了不殺雞取卵,於是確定了年交銀元500萬,去年實際繳納省裡560萬……”

560萬銀元就是近400萬兩銀子!如果中興實業也是如此規模,那麼僅靠此兩大實業,省裡即可收取近千萬兩白銀!幾乎佔了全省的一半!難怪華源和中興在山東橫行無忌了。

“那麼今年預計如何呀?”楊士驤更爲關心現在。

“今年的情況不如去年……”

“那是爲何?”

“大人,因爲華源搬遷之故,很多廠子迄今尚未正式開工。預計銷售和盈利會下降三成左右……”

這是預先捏好的口徑。但不是事實。搬遷確實影響了,但沒那樣大。老華源與機器局合併,縮減了工廠的數量,相關業務進一步合併,一些前途不大的廠子被賣掉了,比如蜂窩煤廠,鐵爐廠等。而盈利最大的製衣廠和中興的紡織廠合併,向國外訂購了更新的機器,新機器是直接運至濟南安裝的,濟南的廠子開工,沂州的廠子尚未最後關停。

“唔,軍用廠的炮彈、子彈都賣給了誰?”楊士驤將目光投向了龍謙。

“大人,軍用分部是華源和第五鎮共同管理的。這位宋處長晉國,是我第五鎮後勤處長,他便是第五鎮派往華源軍用分部的代表之一。之所以這樣做,是確保槍炮子彈不流入民間。新華源組建之前是不能生產槍炮子彈的,機器局可以產,但量很小。徐大人就在這裡,他可以證明。之前的機器局也造不了槍炮,只能做些簡單的修理。現在基本可以生產炮彈、子彈和步槍了。大炮方面,還只能生產結構簡單的炮擊炮和擲彈筒,山野炮我們還做不了。”龍謙端起杯子喝了幾口水,“第五鎮自組建以來,所有的軍械兵部不曾撥付一件,完全是自籌。主要購買了德國人的武器。這個,我有專折上奏,太后是允了的。機器局目前的武器彈藥,基本供應本鎮,少量提供巡防營。按照一般的計算,部隊進入戰時一日的消耗量爲一個基數,目前第五鎮儲備的彈藥只有三個半基數,距離目標還很遠。所以,軍用分部尚無向外銷售軍品的能力。而且,下官以爲,在戰爭危險來臨之前,軍用分部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武器,提升製造能力,不宜大規模生產武器彈藥。”

“徐大人是機器局元老,可有話說嗎?”楊士驤問坐在龍謙左手的徐建寅。

“如果沒有合併重組,機器局已是窮途末路。沒得辜負了丁大人的一片苦心。說實話,華源提出與機器局合併,下官是心存顧慮的。唯恐辜負了朝廷和山東地方,但現在下官的顧慮徹底打消了。經過合併,我山東軍械製造水平大爲提高!下官簡直不敢相信,龍軍門竟能用一款新式機關槍換取德國人一條完整的炮彈生產線和一座修理廠!當前華源的軍工生產研究比起一年前強了數倍。假以時日,山東必爲我大清之軍工重鎮無疑!”徐建寅慷慨激昂地講了一番。

楊士驤想聽的是華源所謂的軍工分部生產能力及產品去向,是否真如龍謙所說尚不足滿足第五鎮所需,可徐老頭卻大大誇讚了華源與機器局之合併,爲龍謙唱了一曲讚歌。

楊士驤涵養是有的,“仲虎兄,你是咱大清屈指可數的軍工元老了,又留過洋,且對漢陽廠的情況也十分的瞭解,依你所見,華源實業在軍火製造上已經超越了張香帥嗎?”

“然!華源和中興已經形成了互補關係。特別是火炸藥生產能力的提升,使得我山東已是國內最大的火炸藥生產基地了。而且,沂州的鋼鐵已經建設了兩期,連軋鋼也要上馬了,都知道軍火主要是鋼鐵和火炸藥,具備這兩大條件的其他地方真還沒有!何況自組建軍械研究所後,華源和中興的軍火製造將擺脫仿製的窠臼,老夫從年輕起便一直希望能造出咱大清自己的武器,忙碌了大半生,沒想到竟然會在山東實現。”

楊士驤沉默片刻,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緝之兄和仲虎兄所言,本撫聽了至爲振奮。不過,華源乃私人所有,而機器局是朝廷的資產,二者合併,如何處置啊?”

“股權,只要處理好股權就沒有問題。華源的賬務是清楚的,大人一看便知……”周學熙講解了一番華源股權管理辦法。楊士驤一時間也找不到什麼破綻。

“百聞不如一見,不如帶本撫實地觀看一番如何?”

“大人視察新華源乃是對公司最大的鼓舞。大人請。”龍謙站起身做了個手勢。

第29節 變化五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32節 驚變第3節 總統府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16節 北京六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4節 南京一第3節 和平堡壘第32節 沂州一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24節 假戲真唱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26節 平定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10節 天津四第7節 孫娟們二第40節 誓師出山第5節 外交第7章 第一節北進第1章 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第28節 招商會四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39節 第十鎮第2節 初定軍律第14節 北京四第14節 晉源票號第22節 整編前後十二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3節 喀山二第33節 變化九第2節 召見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21節 北京十一第40節 誓師出山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3節 無錫一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第5節 黑溝臺三第16節 北京六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5節 洹上第15節 突圍二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5節 國會五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10節 阻擊三第40節 考察第26節 娜塔莉亞第2節 繼位爲誰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23節 北京十三第5節 聖旨到山東三第13節 大幕拉開第11節 進京一第4章 機遇與抉擇第一節湘贛邊界暴動第28節 變化四第33節 大勢二第23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15節 突圍二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27節 龍謙與周馥第2節 北京二第15節 再戰李純四第16節 逆襲一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2節 南滿支隊2第24節 貪腐案三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17節 新兵連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35節 整編二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17節 山東政務第21節 分地和濟貧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4節 要塞四第9節 整編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11節 動員 動員第3節 龍口第8節 人才第17節 王士珍一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24節 春節前二第11節 大衛,叛逃第20節 通信與戰局
第29節 變化五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32節 驚變第3節 總統府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16節 北京六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4節 南京一第3節 和平堡壘第32節 沂州一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24節 假戲真唱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26節 平定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10節 天津四第7節 孫娟們二第40節 誓師出山第5節 外交第7章 第一節北進第1章 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第28節 招商會四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39節 第十鎮第2節 初定軍律第14節 北京四第14節 晉源票號第22節 整編前後十二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3節 喀山二第33節 變化九第2節 召見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21節 北京十一第40節 誓師出山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3節 無錫一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第5節 黑溝臺三第16節 北京六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5節 洹上第15節 突圍二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5節 國會五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10節 阻擊三第40節 考察第26節 娜塔莉亞第2節 繼位爲誰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23節 北京十三第5節 聖旨到山東三第13節 大幕拉開第11節 進京一第4章 機遇與抉擇第一節湘贛邊界暴動第28節 變化四第33節 大勢二第23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15節 突圍二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27節 龍謙與周馥第2節 北京二第15節 再戰李純四第16節 逆襲一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2節 南滿支隊2第24節 貪腐案三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17節 新兵連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35節 整編二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17節 山東政務第21節 分地和濟貧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4節 要塞四第9節 整編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11節 動員 動員第3節 龍口第8節 人才第17節 王士珍一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24節 春節前二第11節 大衛,叛逃第20節 通信與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