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彰德秋操一

龍謙關注着彰德秋操的事,捉摸着自己該以何種表現參加秋操大典。朝廷的預備立憲則終於邁開了步子。

首要的就是釐清官制。這是以光緒名義頒佈的聖旨中講明瞭的。

9月2日,也就是聖旨頒佈後的第二天,清廷下詔,特派載澤、鐵良等八位滿族大臣,袁世凱、徐世昌等六位漢族大臣,會同編纂官制。以奕劻、孫家鼐及瞿鴻禨三位軍機大臣擔任總覈定,其中奕劻這位晚晴第一貪是軍機領班。另外,命令湖光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端方、兩廣總督周馥、雲貴總督岑春煊、陝甘總督升允派員來京隨同參議。

官制編制館設在了恭王府內的朗潤園。以孫寶琦、楊士琦爲提調,總司館務。孫寶琦是袁世凱的姻親,楊士琦是袁的心腹故交,首席智囊。抽調的40餘人,分爲了起草、評議、考定、審定四個小組。

很快,被清廷寄予了無限希望的“改革”小組擬定了五項官制改革的原則;1、此次釐定官制,遵旨爲立憲預備,應參仿君主立憲國官制釐定。先就行政司法各官,依次編改,此外凡與司法行政無甚關係各署,一律照舊。2、此次釐定要旨,總使官無尸位,事有專司,以期各有責成,盡心職守。3、現在議院難成立,先就司法行政釐定,當採用君主立憲國制度,以合大權統於朝廷之諭旨。4、欽差官、閣部院大臣、京卿以上各官,作爲特簡官。閣部院所屬三、四品人員。作爲請簡官。閣部院五品只七品人員,作爲奏補官。八九品人員,作爲委用官。5、釐定官制之後,原衙門人員,不無更動,或致閒散,另在京另設集賢各院,妥籌位置,分別置移,仍優於俸祿。

入手處是政府機構的調整。着眼點則是政府職能的轉換。考慮的很周全。

這個關於官制改革的五點建議報上去。很快被朝廷批准,責成“小組”“陸續籌議,詳加編定”。

按立憲國官制,不外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並峙。這意味着清廷的預備立憲毫不含糊。你看。編制小組都考慮到議院的成立了

據說,“改革小組”中發言最多,提議最多的便是直隸總督袁世凱。而“小組”理論上的負責人慶親王奕劻一般都無條件支持袁世凱的意見。讓參與其事的鐵良、載澤、壽耆等滿人恨的要死。他們知道,袁世凱已經把奕劻那個老混蛋完全收買了!

至少鐵良聽說過一個傳聞。在庚子年被亂兵打劫的奕劻對於銀子癡迷到病態的地步,但那時他還未得志,收個幾千兩銀子已經很讓他高興了,但袁世凱主政直隸後,派他的心腹幕僚楊士琦(楊士驤之弟)一下子給了奕劻十萬兩白銀的一張銀票。當奕劻看清銀票的數額時,大吃一驚,“這如何使得?”

但楊士琦很會說話。他說,袁大人知道王爺是常進宮伺候老佛爺的,左右的太監們很難對付,一定會向王爺討賞,這也是一筆可觀的費用。這筆錢就當是給王爺零用,以後還得特別報效。

於是,奕劻在龍謙之外,又多了袁世凱這個大金主。奕劻倒是那種收了錢便替人辦事的主,以後大凡龍謙和袁世凱有所相求,必定全力以赴,出賣的自然是滿族貴族集團的利益。而在袁世凱和龍謙之間,奕劻採取了不偏不倚的態度,互不相幫,凡是袁世凱擠兌第五鎮的建議,奕劻都會壓下來——他是滿清1903年成立的中央練兵處的首席大臣,有這個權。倒是龍謙,從來不說袁世凱的壞話,也不提損害袁世凱的利益的事情,似乎滿足於在山東做他的山大王了,最多隻是打聽下朝廷的人事變更和政策走向,而孝敬卻從來不缺,使得奕劻感到欠了龍謙更多。

這個時候的袁世凱雖然受到目光盯住了北洋新軍軍權鐵良等的擠兌,但政治上仍然極具進取心。立憲風聲漸緊,他從觀望派一下子轉爲堅定的立憲派,基於以下的考慮,第一是慈禧畢竟已是風燭殘年,萬一哪天突然跌倒,光緒重新掌權,就憑戊戌年的過節,即便能保住腦袋,官職是肯定要丟了。而清廷一旦立憲,皇帝將被剝奪實權,自己自然無事。不過,這種說法不過是局外人的議論,袁世凱自己肯定不會說,察其究竟,作爲晚晴最出色的的政治家,袁世凱絕不會將自己的腦袋和前程寄予立憲上,合理的解釋是立憲會給袁世凱帶來更大的實惠。這種推測更接近於實際。

立憲後會設立內閣以行使行政大權,按照當時的情況,內閣總理多半是滿人出任,而奕劻以其爵位和資歷,擔任總理大臣的可能性很大,而憑着袁世凱這些年在奕劻身上的投入,謀一個副總理不是過分的要求,以之前在中央練兵處的情況,奕劻仍然會成爲擺設,內閣的實權將落在袁世凱手中。

雄心勃勃投入官制改革的袁世凱大刀闊斧,很快就拿出了具體的方案:撤銷軍機處,吏部,禮部,翰林院,都察院,宗人府;合併工部和商部爲農工商部;改戶部爲度支部,刑部爲法部;分兵部爲陸軍部和海軍部;增設資政院、審計院、交通部、留學部。同時設責任內閣,設總理大臣一人,推薦奕劻出任,左右副總理大臣各一人,自己居其一。

弔詭的是,方案尚未正式上報便泄露了出去,立即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首先反對的是軍機處。大小軍機們簡直出離憤怒了!軍機處是什麼?自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就是皇權運作的最高行政機構!如今袁世凱竟然要撤銷軍機處,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其次皇親國戚們也激烈反對。袁世凱的方案是將皇族排擠出國家的決策和執行之外!難怪有人說他是活曹操。這不是竊取大清天下的預演嗎?擔任戶部尚書的鐵良想,即使自己出任副總理大臣,也將交出目前掌控的兵部和財權。

關鍵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軍機大臣瞿鴻禨。瞿鴻禨並不反對官制改革,他反對的是奕劻和袁世凱。瞿鴻禨的辦法是覲見慈禧,他找了個機會單獨面奏,對慈禧說,袁世凱的方案是改軍機處爲內閣,表面上看起來區別不大,實際情況卻是天壤之別。軍機處的運作方式是做出決定後要先請示太后同意後方可實施。而內閣成立後是先實施再奏報——不過是備案而已。所以。如果依據袁世凱的方案搞。太后您老人家從此不必爲軍國大事操心了!

瞿鴻禨成功地激怒了慈禧。立命瞿鴻禨擬旨,宣佈官制改革的無不議原則:軍機處事不議,八旗事不議,內務府事不議。翰林院事不議。宦官事不議。

袁世凱吃了一悶棍。被迫改自己擬定的方案。

就在官制改革紛紛擾擾之時,另一件大事又吸引了國人的眼光。

1906年8月底,朝廷批准了鐵良等人的建議。擬以新建陸軍在彰德舉行秋操大典。讓朝中那些不諳世事的王公大臣見識下新軍的赫赫軍威。

爲了檢閱新建陸軍的成果,尚未裁撤的兵部決定在1906年秋在河南彰德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新軍會操,增加了對抗演練的內容,完全具備軍事演習的基本內涵了。

擬定出席秋操的新軍分爲南北兩支進行對抗演練,北軍由段祺瑞的第三鎮主力加曹錕的第一混成協組成,總兵力約一萬九千人。南軍由張彪的第八鎮第十五協加黎元洪的第二十一混成協,另加第五鎮第十協的一個標,總兵力約兩萬人。

爲了增強這次秋操的對抗性,朝廷專門掏100萬兩銀子向德國購買了用於演習的橡皮子彈,這玩意打在身上要不了命,但是也會傷人,導致士兵跌倒暫時失去戰鬥力,橡皮子彈會在人身體上留下片片青紫,甚至會洞穿軍衣。所以裁判很容易判定“戰場”上部隊的傷亡率,從而判定其勝負。

至於炮兵騎兵工兵輜重等特殊軍種,各有其方法判定高下,比如炮兵,將採取實彈射擊的方法考覈射速,射擊準確率等指標,當然不可能將炮兵用於與步兵的對抗了。

已經確定的秋操項目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檢閱軍容,包括對特種軍種的考覈。第二階段是實兵對抗,那是步兵的事,也是秋操的高潮。

出席了這次軍事盛典是註定主宰晚清的風雲人物:檢閱大臣爲袁世凱與鐵良,馮國璋爲南軍審判長,良弼爲北軍審判長,徐世昌指揮會操參謀處,南軍總統官爲黎元洪,北軍總統官爲段祺瑞。還有一個此時尚籍籍無名的小輩人物,那就是被袁世凱點名擔任審判員的剛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不久,年方二十四歲的蔡鍔。

抽調山東部隊加入會操是鐵良的主意,此次會操鐵良擔任檢閱大臣,點名要第五鎮派一個協的兵力參加。慈禧這兩年總聽說第五鎮如何的精銳,尤其是奕劻和鐵良從山東回來,每年收受龍謙大筆賄賂的奕劻更是將第五鎮誇爲國內精銳第一,慈禧也想看看自己所看重的這支部隊究竟如何,於是傳諭必須抽調龍謙的部隊參加會操。

袁世凱當然不願意山東軍參賽,但又不能拒絕太后的旨意,所以從南北兩軍兵力相當出發,如果第五鎮出一個協就有些不好安排了,最終說服鐵良只抽調其一個步兵標參加,而且使其加入南軍。鐵良略一思索便同意了。

鐵良素知袁世凱指揮不動第五鎮,進而歧視排擠第五鎮。但這正是老佛爺希望看到的,也是自己樂於看到的。而袁世凱將第五鎮的部隊編入南軍,是想在演習的第二階段打敗這支北洋軍的另類部隊,給看重第五鎮的朝中大員一個耳光,讓慈禧爲首的滿洲貴族知道袁世凱一手訓練的北洋主力纔是大清的擎天玉柱。如果將其編入北軍,這個效果就打折扣了。

朝廷的旨意到達山東,龍謙立即召集主要將領及謀臣開會商議此事。除掉總部處長以上軍官,駐防濟南及青、萊兩州的第十協標統以上軍官,換防至山東西部數府的第九協標統以上軍官悉數返回濟南,巡防軍寧時俊以下三個暫編團的團長也列席參加了這次會議。

龍謙還是他的老辦法,由參謀長司徒均將情況通報後,自己就閉口不言了,專心聽大家的發言。(……)

第8節 如願以償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7節 意外第14節 整編前後四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2節 抉擇第8節 這一仗二第16節 王明遠第5節 白瑞庭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9節 別離第28節 戰長沙一第10節 升允第9節 天津三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7節 許思一第32節 變化八第3節 初戰二第17節 新兵連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39節 第十鎮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16節 再戰李純五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2節 破莊二第5節 破莊五第37節 起步第2節 抗洪二第11節 這一仗五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2節 汀泗一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26節 娜塔莉亞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7節 政府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9節 這一仗三第9節 彼得堡五第2節 國會二第11節 故土第20節 北京十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17節 平叛七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8節 許思二第13節 阻擊六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14節 構想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3節 總統府第27節 變化三第27節 風波二第21節 秋瑾二第4節 練兵之始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11節 北京一第28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4節 陳超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第9節 王士珍第6節 隨營軍校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11節 大衛,叛逃第23節 春節前一第2節 疑惑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4節 黑溝臺二第20節 通信與戰局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9節 天津三第10節 千里進軍三第35節 沂州三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2節 北京二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3節 春節二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3節 破莊三第35節 沂州三第3節 蒙山第18節 王士珍二第16節 東北局勢一
第8節 如願以償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7節 意外第14節 整編前後四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2節 抉擇第8節 這一仗二第16節 王明遠第5節 白瑞庭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9節 別離第28節 戰長沙一第10節 升允第9節 天津三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7節 許思一第32節 變化八第3節 初戰二第17節 新兵連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39節 第十鎮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16節 再戰李純五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2節 破莊二第5節 破莊五第37節 起步第2節 抗洪二第11節 這一仗五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2節 汀泗一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26節 娜塔莉亞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7節 政府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9節 這一仗三第9節 彼得堡五第2節 國會二第11節 故土第20節 北京十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17節 平叛七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8節 許思二第13節 阻擊六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14節 構想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3節 總統府第27節 變化三第27節 風波二第21節 秋瑾二第4節 練兵之始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11節 北京一第28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4節 陳超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第9節 王士珍第6節 隨營軍校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11節 大衛,叛逃第23節 春節前一第2節 疑惑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4節 黑溝臺二第20節 通信與戰局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9節 天津三第10節 千里進軍三第35節 沂州三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2節 北京二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3節 春節二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3節 破莊三第35節 沂州三第3節 蒙山第18節 王士珍二第16節 東北局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