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 通信與戰局

1904年5月1日,許思致龍謙。尊敬的龍將軍:冒昧打擾,不勝惶恐。將軍爲小女子習作題詞,玩味再三,私下認爲或許將其譜曲成歌更佳。將軍大才,小女子已深知矣。斗膽提一個小小的要求,能否暫放繁鉅的公務,爲該詞譜曲成歌?臨書不甚惶恐之至。順致戎祺!

1904年5月9日,龍謙致許思:許小姐安好。陋作不配才女之江南幽思。尊命難違,奉上曲譜,以供小姐斧正。

1904年5月11日,許思致龍謙:前信寄出,心自忐忑。將軍位高權重,日理萬機,竟能回覆小女子之莽求。大作吟哦再三,仙曲綸音,不勝欽佩之至!見識淺陋,似與古今曲風皆有不同,不知是否爲美國風格耶?惟小女子不習線譜,能否當面請教?

1904年5月23日,龍謙致許思:近在兗州閱軍……樂曲乃心之所感,未合樂理之疏漏之處必多。可請教貴校高手修正。另,最後三句當以京劇唱腔爲佳。

1904年5月25日,許思致龍謙:換做戲曲之腔,果然妙不可言。宮自力教授(家父延聘之音樂教習)深習西洋樂理,觀之驚歎。因未獲允准,許思不敢示以真名。將軍真的未系統學習樂理嗎?若是,真乃天才也……冒昧再問,將軍觀吾國之長篇古典文著,以何書爲最佳?盼望賜教!

1904年6月1日,龍謙致許思:餘在國外之時,曾觀閱《三國演義》、《水滸傳》及《石頭記》。竊以爲《石頭記》乃天下奇書,定爲古典小說第一,列入全球之傳世名作而無愧。其內容不囿於貴族家庭男女之情愛。更貴乎涉及科舉、禮儀、建築、醫療、茶道、飲食、服飾、風俗、詩詞、俚語諸多方面,無不精妙傳神,爲後人展現了一副雍乾時期社會上層生活的斑斕畫卷。細品此書,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然還有人物性格命運之描述。世態之炎涼。以家族之興衰折射王朝之沒落,實乃一大創舉。龍某曾懷疑以一人之力竟可作此奇書耶?後考證曹氏之祖曾爲康熙帝伴讀,信用終身而不疑,雖爲內務府屬官之江南織造,實際是朝廷監視江南官場動態的情報總站。康熙六下江南,四次住宿於曹家。恩寵可見。經歷了家族之沒落,童年之錦衣玉食,中年之舉家食粥度日,其間之反差便是創作之動機和源泉,奇書出於經歷大變之曹氏子弟之手,不亦宜乎!

昔日爲《石頭記》戲作一詞。一併奉上……

這是龍謙給許思最長的一封信。很快,他便接到了許思的回信,通篇是探討《石頭記》。顯然,許思沒想到她通信的另一方對她所喜愛的古典小說有着精深的瞭解。所以,她一反常態,用洋洋數千言之筆墨,將其對《石頭記》的“讀後感”講了個透徹。同時對龍謙所寄《臨江仙》中兩句之不解提了出來。希望得到龍謙的解釋。但此信發出,龍謙卻再無回信了。

再說楊士驤。權衡利弊,楊士驤決定採取靜觀其變的做法。在別人眼中就是蕭規曹隨了。挨不住胡學政的壓力,對於普及縣級中等學校的撥款也恢復了。但交通建設還停着。楊士驤自視察華源實業後不久,又啓程去了兗州,說是要考察公路建設情況,但山東省的高級官員們都曉得,楊士驤這是去看另一個實業集團——中興實業去了。

楊撫臺的這次出巡,這次龍謙沒有跟隨。最近他的精力從應對楊士驤和許思轉到了關東戰局上了。

戰局之進展情報一部分來自田書榜領導的關東情報系統。另一部分來自青島德軍司令部,在此基礎上。第五鎮參謀處、情報處及第九、第十協參謀科抽調精銳,在司徒均的領導下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專門分析收集、分析、研究關東戰局。至於朝廷,本來兵部應當全力應對發生於自己國土上的這場本世紀最大的戰爭,但事實上自戰爭開始至結束。毫無作爲。

但蒙山軍卻不能坐山觀虎鬥了,因爲關東已經有了蒙山軍的武裝。

在戰爭前夕,日本擁有一支人數不多但訓練有素、裝備了最新武器的常備陸軍。經動員後,日軍人數激增至37.5萬人,火炮1140門,機槍147挺。日本海軍計有戰鬥艦80艘,其中包括戰列艦6艘,裝甲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27艘,小型魚雷艦19艘,而且在國內擁有一流的軍港。

俄國則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基幹軍隊,但在遠東只有兩個軍,人數近10萬人。另有警衛部隊2.4萬人。擁有火炮148門,機槍8挺。缺點是兵力比較分散,十幾萬人分散在濱海省至滿洲遼闊的土地上,很難形成拳頭。俄國海軍在遠東的艦隊轄有各種艦艇63艘,其中艦隊裝甲艦7艘,裝甲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27艘,小型魚雷艦10艘,佈雷艦兩艘及其他艦艇。

戰爭爆發前夕,日軍人數是俄軍的3倍,火炮高達8倍,機槍18倍,艦艇數爲1.3倍。

俄陸軍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1891式(莫辛納甘)彈倉式步槍和1902式76mm速射野戰炮。但海岸炮兵和要塞炮兵裝備的基本是老式的火炮,很少有山地跑和機關槍。海軍艦艇的航速,裝甲和火力均不如日軍。旅順口的海軍基地尚未最後建成,該基地的陸地設施防禦薄弱,後勤方面,連接其歐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最後完工,通行能力嚴重不足。一句話,俄國尚未完成對日本的戰爭準備。

俄國的戰略是,爭取時間在遼陽,海城地區集結和展開兵力,以部分部隊遲滯日軍的進攻,主力逐步向北撤退。同時堅決扼守旅順口,最後轉入總攻,殲滅日軍主力後在日本諸島登陸,徹底擊敗日本。

在這個基礎上,俄軍遠東總司令、遠東總督阿列克謝耶夫的作戰計劃如下:1、以1.2萬人駐守旅順軍港;2、以7000人守備海參崴;3、以一部主力駐紮於東清鐵路沿線要點。作機動佈置,主要防備華軍的增援;4、以精銳2萬攜86門大炮進駐鴨綠江沿岸要點,以遲滯日軍的進攻;5、其餘部隊分駐瀋陽、遼陽等地,以資策應。

阿列克謝耶夫認爲,以鴨綠江之天險,俄軍必能阻止日軍的進攻。倘若不敵。可以逐步撤至分水嶺一線,保持與主力的聯絡。假如日軍南下攻擊旅順,則抄擊日軍後路。

陸軍大臣庫洛帕特金對於遠東總督的作戰計劃自然是不信的,他認爲日本若投入戰爭,絕不是阿列克謝耶夫估計的12~15萬人(之前阿列克謝耶夫對日軍的判斷爲總兵力12~15萬,大炮450~500門)。恐怕要翻番了!蓋因日本常備兵力有限,但後備兵力極多,一旦動員,短期內就可以擴充一倍以上。日軍全力攻擊,南滿非俄國所有,若不被日軍分頭擊破,必須將俄軍主力集中於長春至哈爾濱一線。以待國內的援軍。這樣一來,旅順必將陷於孤立。因旅順口要塞工事尚未完工,因而不能保證旅順口守衛的成功。若旅順一失,俄國艦隊失去憑依,局面將不堪設想。

主戰派自然不願聽陸軍大臣的苦口良言。他們的錯誤在於,過高地估計了俄國艦隊的戰鬥力,認爲海軍絕不會輸給日本。艦隊參謀長維格夫特比較了俄日兩國艦隊的實力,堅信自己一方絕不會輸給日本。海軍既然不會失敗,日軍絕不能在牛莊(營口)或朝鮮西岸登陸。因此,阿列克謝耶夫總督判斷。日軍必須避開俄國艦隊的控制區域,必須在仁川以東之海岸登陸,由此沿陸路進抵鴨綠江,須經200英里的路途,而北朝鮮多山地。交通條件極差,運兵實在是太困難了。就算進抵安東,至旅順還有170英里的路程,雨雪天氣,道路皆是泥漿,徒手行軍已是不易,何況還要帶重炮及其他軍資。由此判斷,俄國在滿洲的戰事可以無憂。

問題是估算海軍之實力,不能之比較雙方的軍艦數量和噸位,軍艦的艦齡,速度,更爲重要的是艦員的訓練和士氣,都是決定一場海戰勝負的重要原因。當時俄國在旅順的戰艦雖多,但可以出戰的不過十一艘,其餘都是這毛病那毛病的,反正是充數而已。而日本方面可以投入作戰的戰列艦巡洋艦高達十四艘。俄國軍艦的平均速度只有16.3海里,而日本艦隊的時速則達18.3海里。俄國艦隊超過6英寸的艦炮總計不過42門,但日本則有55門之多。俄軍6英寸及其以下的艦炮總計138門,而日本則有184門。俄國在遠東的海軍基地只有兩處,一處就是旅順港,另一處是上個世紀霸佔中國的海參崴。兩處軍港,都存在着大型船塢不足的情況,俄軍有擴建旅順港的計劃,但一直未得實行。而日本方面的基地有六七處之多,足以容納其大型戰艦。海參崴之港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爲冰凍期,除非用破冰船開路,否則戰艦難以機動。而俄軍四艘最大噸位之軍艦,偏偏必須以海參崴爲母港。海參崴與旅順之間,有三處日軍海軍的基地,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俄國艦隊分割爲兩地,使其難以呼應。

日軍的戰略則針鋒相對,以突然襲擊的戰法消滅俄國艦隊,奪取制海權,確保己方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同時迅速將全部陸軍調往中國大陸,奪取旅順口,粉碎遼陽地區的俄軍主力,而後攻佔薩哈林島及整個滿洲、烏蘇裡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

1904年2月8日夜,日本海軍突然襲擊停泊於旅順口外的俄國艦隊,隨即封鎖了旅順口,從而可以暢通無阻地將軍隊從海上調往陸地。

自2月初日本以不宣而戰的方式發動了對旅順港的偷襲後,日本陸軍的反應極快,2月中旬,以黑木爲楨爲司令官的日軍第一軍在朝鮮登陸,至4月中旬,該軍已推進至中朝邊境,在鴨綠江戰鬥中擊潰了俄東滿支隊,逐漸掌握戰略主動權。5月5日,日軍以奧保鞏爲司令官的第二軍在遼東半島登陸,5月26日佔領金州,切斷了旅順口與俄滿洲軍的聯繫,完成了中間突破。6月14~16日,前往支援旅順口的俄西伯利亞第一集團軍和日第二軍在瓦房溝發生會戰,瓦房溝是中東鐵路的一個車站,日軍在兵力及火炮兩方面均佔很大優勢,經過兩晝夜的戰鬥,日軍對俄軍薄弱的右翼產生了極大的威脅,俄軍被迫向北撤退。戰鬥中日軍損失約1200人,俄軍損失3500人。

日軍第二軍主力跟蹤追擊,沿鐵路線向遼陽展開進攻。日軍爲徹底包圍旅順口,組建了新編第3軍,以乃木希典爲司令官。該軍之任務,顯然是要圍攻旅順口了。

自黒木爲楨第一軍踏上關東,龍謙幾乎每天都到參謀處與“關東小組”研究戰局。情報是零落的,德國人可以提供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但對於前線的情況,更多來自於江雲領導的情報處。而情報處的情報,則彙總了北京、奉天及哈爾濱的情報站所得的情報。而這些情報,更多的來自於南滿支隊。

南滿支隊既要參與到這場戰爭中發展壯大自己,又不能爲俄軍充當炮灰,所以,龍謙連發指示,要求魯山絕對保持支隊的獨立性,置支隊於戰線的側翼,以伏擊、突襲、騷擾爲基本的戰法,以打擊親日的地方武裝爲主要任務,大力發展支隊實力,做好南滿被日軍佔領,支隊轉戰北滿建立長久根據地的準備。

爲此,在瓦房溝會戰爆發的同時,龍謙再次選調了五十名下級軍官和參謀人員,組成了第四批支援力量,由第九協參謀科副科長商鳳春帶領前往東北。。)

第25節 變化一第10節 這一仗四第14節 俄國戰略二第6節 戰火重燃第七節第24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第39節 大勢八第15節 再戰李純四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17節 股份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19節 視察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6節 隨營軍校第15節 張作相第8節 終戰協定第34節 整編一第38節 大勢七第2節 初定軍律第10節 天津四第17節 整編前後七第3節 周毅一第17節 股份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7節 天津一第9節 羅馬尼亞攻略四第14節 軍規三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4節 陸軍整編第25節 計劃第16節 北京會議第3節 國會三第23節 縱論一第7節 彰德秋操三第2節 繼位爲誰第8節 連樹鵬第9節 秘子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12節 蔡元培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12節 北京二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35節 社會調查第17節 山東政務第16節 再戰李純五第3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2節 國會二第3節 要塞三第7節 孫娟們二第38節 山東提督第7節 許思一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10節 沈旦堡二第11節 北京一第23節 伙食問題第3節 動員第6節 等待第28節 招商會四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2節 陛辭第12節 進京二第34節 沂州二第2節 分歧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3節 龍口第6節 諜戰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27節 風波二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17節 刺殺第4節 陳超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13節 橡膠危機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33節 出征三第11節 進京一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16節 末日三第24節 春節前二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13節 重逢第24節 寧時俊一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5節 探路者第25節 俘虜們二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8節 天津二第41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2節 汀泗一
第25節 變化一第10節 這一仗四第14節 俄國戰略二第6節 戰火重燃第七節第24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第39節 大勢八第15節 再戰李純四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17節 股份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19節 視察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6節 隨營軍校第15節 張作相第8節 終戰協定第34節 整編一第38節 大勢七第2節 初定軍律第10節 天津四第17節 整編前後七第3節 周毅一第17節 股份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7節 天津一第9節 羅馬尼亞攻略四第14節 軍規三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4節 陸軍整編第25節 計劃第16節 北京會議第3節 國會三第23節 縱論一第7節 彰德秋操三第2節 繼位爲誰第8節 連樹鵬第9節 秘子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12節 蔡元培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12節 北京二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35節 社會調查第17節 山東政務第16節 再戰李純五第3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2節 國會二第3節 要塞三第7節 孫娟們二第38節 山東提督第7節 許思一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10節 沈旦堡二第11節 北京一第23節 伙食問題第3節 動員第6節 等待第28節 招商會四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2節 陛辭第12節 進京二第34節 沂州二第2節 分歧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3節 龍口第6節 諜戰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27節 風波二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17節 刺殺第4節 陳超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13節 橡膠危機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33節 出征三第11節 進京一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16節 末日三第24節 春節前二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13節 重逢第24節 寧時俊一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5節 探路者第25節 俘虜們二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8節 天津二第41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2節 汀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