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召見

李鴻章乘坐“平安”輪自上海啓程去天津的時候。龍謙帶着司徒均回到了太原行在。立即被慈禧所召見。

召對在慈禧的寢殿,李蓮英引着龍謙小步走進寢殿,走在李蓮英後面的龍謙對李蓮英近似於舞臺上優美的小步感到好笑,但他還是縮小了自己的步幅,亦步亦趨地跟在了這位炙手可熱的內廷大總管後面。在垂花門外,龍謙見四下無人,拉過李蓮英的手,將一張大德恆的銀票塞在了這位大太監手中,“一點心意,望總管大人笑納。若不是總管大人垂顧,卑職也打不好這一仗啊。”

“唔?”李蓮英瞟了一眼,見是一張一萬兩白銀的大票,立即浮起了笑臉,“龍將軍客氣了。李某無功不受祿哪﹍﹍”

“那裡,若不是總管大人看顧,山西人的票號也不會如此爽快地借給卑職銀子。”

“哈哈,或許是看你老鄉的面子哪。”

“龍謙心裡有數。以後還望總管多多指教。不知太后傳見卑職,所爲何事?”

“好說,好說。”李蓮英將銀票熟練地塞在袖子裡,“幾次三番立下大功,太后很是誇獎你哪。放心,太后心情好着哪,跟我來吧。”

進了垂花門,“稟老佛爺,龍謙傳到。”李蓮英的語調也帶着京劇唸白的韻味。

“哦,傳他進來吧。”

“嗻。”李蓮英答應一聲,回身看看龍謙。“着龍謙覲見﹍﹍”

龍謙邁步進入光線昏暗的“寢殿”,在靠近門口的地方屈膝跪倒,“微臣龍謙叩見太后。”

“唔,擡起頭來。”

龍謙緩緩擡頭,陽光透過安在窗子上的四塊小玻璃照進來,讓他看清了坐在一張寬大的足以並排坐三個人的椅子上坐着的慈禧,他甚至沒有看清慈禧的面容,便將腦袋垂了下去。

“龍謙哪,娘子關的洋人確實都退了嗎?”標準的京腔,很好聽。

“託太后洪福。洋兵已經撤退了。”

“你做的好。別跪着了。起來說話吧。”娘子關的戰況慈禧早就知悉了。

“謝太后。”龍謙又磕了個頭,立起身來。

“龍謙那,李鴻章從上海打來電報,要你去北京助他。你這就跟慶王一同返京吧。”

“啓稟太后。微臣乃一莽夫。若戰陣爭雄,微臣不懼洋人,若是辦外交。微臣怕是不成。”龍謙沉聲道。

“吳永奏報了你對和談的看法,很有見地。你畢竟是在海外長大的,對西洋各國的情形瞭解的很哪。蓮英哪,給小龍子看座。”

這一聲小龍子叫出來,讓垂手侍立一旁的李蓮英吃了一驚,楞了一下,纔將一個小凳子搬了過去。

“謝太后。微臣年輕,還是站着回覆吧。”龍謙看清,?陪着慈禧的,除了垂頭喪氣一臉病容的光緒,還有榮祿、王文韶和趙舒翹三位軍機。另外花白鬍子瘦長臉的,正是從北京趕來的慶親王奕劻。

陣容夠強大的。

“坐吧,今兒咱們好好聊聊。你來說說,這次和談,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哪?你隨便說,說錯了本宮絕不怪你。”

龍謙坐在小凳子上,皺着眉頭裝模作樣地思索了半晌,“啓稟太后,”自進了屋子,龍謙壓根兒就沒提一句皇上,這個態度令光緒惱恨,但卻讓慈禧滿意,“微臣以爲,洋人所圖的,不外兩點。一是財貨,打着戰爭賠款的名義索要銀兩,二是會要求懲辦禍首。他們在北京和天津都死了不少人,不這樣做,他們的面子上掛不住。至於其他,微臣倒認爲不要緊。臂如俄國和日本,對滿洲之地早已垂涎三尺,若我國只對其一國,免不了割地之憂。現在八國之多,事情反而好辦了﹍﹍”

“喔,你來說說,他們如何懲辦禍首哪?”慈禧的身體往前傾了傾,盯着龍謙問。

禍首一詞是不恰當的,但龍謙一時間找不出更合適的詞語,好在慈禧並未在意,“微臣想,此番和談,我方固守的底線是朝廷的現狀不容改變,若是洋人企圖對太后不利,說不得只能翻臉打到底了。而事實上,太后並未縱容義和團搗亂,反而幾番下旨嚴禁拳民滋事。這點,必得與洋人說明。至於其他,我想,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屯,與其慢慢磨吧。”

李蓮英與榮祿暗讚了一聲,會說話!果然,慈禧高興起來,並未在意龍謙根本就沒有正面回答她的問題,“我就說嘛,小龍子是個曉事的!吳永薦人得當,記檔。”

“嗻。”李蓮英答應一聲。

“你這樣想很好。此去北京,好好協助慶王和李鴻章,爲朝廷掙得幾分臉面。你的功勞,本宮與皇上都記着呢,等這件事辦好了,朝廷會重賞於你。”

“謝太后,謝皇上。微臣回國,本就是圖着爲朝廷效力,現在得嘗所願,微臣歡喜的緊,不圖賞賜。”

“說的好啊,若都像你一樣,本宮就省心了。我就奇怪了,爲何你帶的兵如此能打?而聶士成、馬玉昆都是宿將了,反而一觸即潰?小龍子,你帶兵有何秘訣哪?”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秘訣。微臣以爲,一是要教育士卒忠於朝廷,忠於國家,二是將領要率先垂範,只有不能打的將,沒有不能打的兵。三是器械精良,訓練得法。洋人也不是三頭六臂,沒什麼了不起的。”

“唔,榮祿那,你也是帶兵帶老了的,你覺着小龍子說的如何哪?”

“龍謙所奏甚是。正是帶兵的要道。”榮祿既感激龍謙的救命之恩,又曉得慈禧甚爲喜歡此人,當然不會出言糾正。何況。龍謙所說的三條,都是泛泛而談,不算如何新奇,卻也是正理。

“唔,龍謙哪,你跟本宮說說,這件事平息了。你想做什麼哪?”

“微臣別的本事沒有,自信可以爲朝廷練一支強兵。”

練兵一事已讓慈禧傷透了心,辦洋務的目的就是富國強兵,多少銀子投進去了。亞洲第一的艦隊也建起來了。可結果如何?甲午一戰,白花花的銀子打造的艦隊全沉在了海里,還將臺灣割給了日本,差點連滿洲老家都丟了。朝廷痛定思痛。又是一輪新的整軍經武。白花花的銀子堆出了新軍。可結果如何?連京城還讓人家佔着呢。

“練兵是要練的,可是,這次下來。朝廷的財政怕是又要捅下大窟窿了。沒錢,拿什麼練兵?”一直沒吭氣的光緒說了這麼一句。龍謙對皇帝的輕視幾乎擺在了明面,光緒的話裡便帶了情緒。

“家父在世時,喜歡研讀明史,曾給微臣講過晚明的故事,家父說,,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其實不算很差﹍﹍”龍謙沒有正面回答皇帝的文化,卻講起了故事。

慈禧微微一笑,畢竟是海外遺民,不諳國史,嚴格說來,崇禎也不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大清的江山是從明朝手裡奪來的,什麼殺李闖爲崇禎帝報仇都是連小孩子也騙不了的玩意,沒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鬧事,滿清騎兵也一樣要打進山海關。明朝覆亡已久,曾令清朝統治者頭疼的反清復明口號早已消亡,議論明朝的往事倒也不犯忌了。

“那是,所以咱大清入關,以帝禮厚葬莊烈帝。”難得慈禧心情好,像聊天一般接話道。

“李自成張獻忠一夥子鬧事,官軍竟然拿他們沒辦法,崇禎皇帝認爲自己的兵既弱且少,想加派稅收用來練兵剿匪,又怕加稅增加百姓的負擔,於是徵求大臣的意見﹍﹍”

榮祿心裡一格蹬,心說,“好小子,一下子就抓住了老佛爺的痛處了。”急忙偷眼瞧慈禧,見慈禧並未有不豫之色。這些天,慈禧最上心的除了李鴻章與洋人即將展開的外交斡旋,便是如何收拾將要面對的爛攤子了,國家連敗,財賦枯竭,來錢的地方比如海關,兩淮鹽稅逐漸被洋人把持,正常的開支都支撐不下去了,怎麼重建國防?加派稅賦?又擔心激起民變。

龍謙接着講,“兵部尚書楊嗣昌說,沒關係,加稅不會害百姓的。因爲按土地收稅,擁有過多土地的都是豪強,加稅不但沒有壞處,還能讓豪強增加點負擔,減少土地兼併。皇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唔,說的不錯,繼續說。”慈禧看了眼坐在另一把椅子上苦着臉的光緒。

“皇帝又徵求了其他重臣的意見,大家認爲楊尚書的話不錯。於是便加徵練餉。”

“講的很好,說下去。”慈禧微笑着說。

“一晃過了五年,原來企圖解決的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局勢反而惡化了,李自成從流竄轉爲了戰略進攻,連皇帝的叔父福王都給殺了,李闖的大軍由西安向北京殺來。楊嗣昌本人也因剿匪失利自殺了。皇帝想,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加餉加錯了,於是徵求下面的意見,一個皇上身邊的小官上奏說練餉本就是禍國殃民的壞政策,應當追究倡議者的責任。”

慈禧看了榮祿一眼,榮祿回道,“確有此事,此人叫光時亨,是個給事中。”

“哦,大人真是博學。”龍謙不失時機地拍了把榮祿的馬屁。榮祿哼了一聲,不知是什麼意思。

“內閣有位大臣便替皇上起草詔書,但這位大臣不小心寫了令皇上不高興的話,他說加派練餉是小人之爲。皇上很生氣,便問他小人是誰……”

“等等,後面的故事我是知道的。崇禎帝停了練餉,但是大明也亡了。”慈禧的眼光銳利起來,龍謙所說的和當今何其相似,自道光末年,朝廷的歲入便不敵支出了,將幾任英主積攢的老底子吃得精光,從洪揚亂起,到中法戰爭,再到甲午之敗,財政赤字越來越大,賠款如山般壓在朝廷身上,現在又出了八國聯軍這檔子事,不花錢哪裡擺得平……

“太后聖明。後來有人說。崇禎皇帝遇到的是一個死彎,拐不過來的。但臣以爲其實還是可以解的。”

“死彎?”

“就是拐不過的彎子。加稅激起民變,亡於內亂,不加稅有國無防,亡於外敵。”

“哦,說說看。”

“無他,唯變法耳。”

“你贊成變法?”慈禧看向龍謙的目光變了。

“是的。”龍謙擡眼瞧了下慈禧,隔得遠,看不太清老賊婆的表情,像慈禧這樣在陰謀圈裡廝混了幾十年的人。早已修煉成精了。內心即便有想法也不會寫在臉上,龍謙垂下頭,“臣之變法,不同於康梁。其爲亂法。非變法也。”

這句話是狠抽光緒的臉。卻大合慈禧的心事,“說的好,亂法。非變法也。龍謙哪,你來說說,該怎麼變法啊?”

李蓮英跟榮祿交換了一個眼色,覺得這小子不簡單,倆人將起初的擔心放下了,就這麼奏對下去,老佛爺不會生氣的。

“微臣是受了此番洋人攻京津的刺激。咱們十幾萬人,怎麼就打不過兩三萬洋人呢?這樣的局面,不加以整頓革新怎麼了得?但具體怎麼變微臣是不懂的,不過,再變,萬世不易之綱常不能變。咱中國的老百姓幾千年就認這個理啊。”

這話又撓到了慈禧的癢處,“哼,一幫大臣,還不如小龍子看的清楚。坐下,慢慢講。”

“謝太后。微臣是這樣想的,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在於消除外患,重現祖宗的榮光。如何變法,朝廷自然有大主意,不過,事情往往壞在執行層,所以﹍﹍”

“等等,什麼叫執行層?”

“稟太后。執行層的意思就是領了朝廷聖旨去承辦的那些人,其實還不止巡撫總督這些高官們,更主要的在於知府知縣們,他們難免念歪了經﹍﹍”

“說的好!本宮看你才能不侷限於練兵打仗,你放膽說來,本宮絕不怪你。”這話又大合慈禧的脾胃,她一貫認爲,自己從來沒錯,都是下面大大小小一幫昏庸無能的傢伙顢頇誤事。這也是最高統治者的通病了,絕非慈禧一人而已。

“太后,微臣斗膽進言。微臣久居海外,回國沒多長時間,對我大清的體制瞭解不多,說錯了話,還望太后恕罪。”

“嗯,本來就是要聽你說嘛。你大膽講。”

“微臣以爲,治國之道雖然艱深,但與治家還是有共同之處的。古代先賢曾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家裡太窮,子女們便免不了做違法之事,父母的話也就不大管用了。所以,治國之道,首重財賦。國家有了錢,做什麼也方便了。康有爲從改官制入手,不能使國家增加一分錢,不是亂法是什麼?而且,微臣以爲,祖制有可變之處,有不可變之處。什麼可變呢?簡單的就是術。比如武器,我大清以弓馬定天下,但自西洋火器之普及,取代弓馬便是必然,當然要順應潮流,而且要動腦筋造出比西洋人更犀利的火器來。什麼不能變呢?就是經,簡單說,兒女孝敬父母,臣子忠於朝廷,那是不能變的,一變就會天下大亂。而且,大凡變革,應當謹慎從事,擇其一州一府試行,總結經驗教訓,再徐徐推廣。哪能先從中樞開始呢?”這又是很批光緒,兩年前的戊戌變法,可是眼前這位比木偶多出一口氣的皇帝主持的。

“很好,繼續講。”慈禧微微嘆了一口氣。

“太后,微臣生於美國,對美國算是比較瞭解,那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建國不過二百年,已是世界一流之強國。如果單論實力,美國猶在英國之上。微臣以爲,不出二十年,美國定能力壓英國,成爲世界之雄。微臣想,那美國國土不及我大清,人口更是稀少,物產也未必有我大清富饒,更不要比我中華數千年的燦爛文明瞭。但爲何其能在區區二百年間成爲世界的頭號工業強國?”

“那你認爲是什麼緣故呢?”慈禧打斷龍謙問。

“回太后。從表面看,主要是教育和科技的落後。因爲美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高,故能開礦山,建工廠,多稅收,強武備。究竟背後還有什麼原因,微臣愚鈍,一時也說不清楚。但微臣回國之後,深感國民之科學素質的低下,知私不知公,知家不知國。空守寶山而不知利用。所以,微臣以爲,還是要進行變革,將國家的財富挖掘出來,辦教育,建工廠,通商業,多稅收,從而能強武備,建國防,一雪恥辱。”他停了一會兒,一狠心,“若是太后信得過微臣,給臣一府之地,臣不要朝廷一分錢,定爲朝廷編練一支強軍出來。如果三年無效,臣甘願領罪。”

慈禧聳然動容,“喔,你說不要朝廷一分銀子?就能編練一支強軍出來?練兵總要花錢,錢從何來?”

“微臣以爲,只要措施得當。發展地方經濟的辦法很多。舉一個例子,微臣落草嘯聚魯南之時,曾組織屬下兵勇以及當地百姓,挖渠引水,變靠天吃飯的旱地爲旱澇保收的水田,今年預計畝產增收一百五十斤是有的。僅此一項,便可解決數村之溫飽。發展經濟的路子很多,只要用心去做,心裡想着朝廷和百姓,自然會有辦法……”

“好一個用心去做。龍謙,你且去北京,助慶王與李鴻章與洋人交涉。等此事一了,本宮便答應你的要求。”這番召見,令慈禧很是開心。

第6節 許家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12節 反擊計劃第6節 比武放對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8節 如願以償第7節 彼得堡三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35節 沂州三第35節 沂州三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35節 整編二第3節 立憲之爭第13節 阻擊六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第4節 無錫二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11節 回國二第4節 萊州第5節 聖旨到山東三第6節 政黨之議第12節 這一仗六第17節 逆襲二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30節 戰長沙三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3章 唐紹儀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1章 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4節 要塞四第14節 突圍一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14節 北京四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31節 出征一第5節 彼得堡一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8節 湖北第14節 平叛四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6節 破莊六第4節 要塞四第10節 寺內第12節 進京二第12節 軍規一第16節 王明遠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13節 新局面一第16節 末日三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20節 範德平第6節 軍餉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18節 末日五第38節 山東提督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2節 破莊二第5節 探路者第3章 唐紹儀第2節 葉五與吳狗子第12節 進京二第2節 要塞二第27節 變化三第5節 抗洪五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31節 情報處二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6節 袁世凱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4節 破莊四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3節 周毅一第32節 出征二第32節 出征二第29節 周毅的心思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26節 變化二第11節 阻擊四第14節 陳豪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7章 第一節北進第19節 犧牲三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
第6節 許家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12節 反擊計劃第6節 比武放對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8節 如願以償第7節 彼得堡三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35節 沂州三第35節 沂州三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35節 整編二第3節 立憲之爭第13節 阻擊六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第4節 無錫二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11節 回國二第4節 萊州第5節 聖旨到山東三第6節 政黨之議第12節 這一仗六第17節 逆襲二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30節 戰長沙三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3章 唐紹儀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1章 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4節 要塞四第14節 突圍一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14節 北京四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31節 出征一第5節 彼得堡一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8節 湖北第14節 平叛四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6節 破莊六第4節 要塞四第10節 寺內第12節 進京二第12節 軍規一第16節 王明遠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13節 新局面一第16節 末日三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20節 範德平第6節 軍餉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18節 末日五第38節 山東提督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2節 破莊二第5節 探路者第3章 唐紹儀第2節 葉五與吳狗子第12節 進京二第2節 要塞二第27節 變化三第5節 抗洪五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31節 情報處二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6節 袁世凱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4節 破莊四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3節 周毅一第32節 出征二第32節 出征二第29節 周毅的心思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26節 變化二第11節 阻擊四第14節 陳豪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7章 第一節北進第19節 犧牲三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