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等待

同盟會在日本已經正式成立,滿清朝廷尚處於懵懂中。日本打敗了俄國,朝廷沒有去研究其中的真正原因,更不會在意由此引發的世界範圍內的局勢變化。關外的那場戰爭只是給鼓吹立憲的人們多了個說得出口的理由。

清廷的上層人物並不知曉什麼是憲政。其實,全國也沒有幾個人曉得什麼是憲政。

憲政,是以憲法爲核心的民主政治。憲政的特徵“憲法精神,憲法制度、憲法規範的要求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得到普遍實現。”憲法是“國家權力之間、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力之間相互關係的最高調節機制。”

這些話出自專業人員之手,讀起來未免有些拗口。用通俗的語言描述憲法就是,它是國家的根本**,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的行動,不管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國家機關還是公民個人,都不得違法。所以,憲法也被稱作母法。

在憲政制度下,憲法觀念得到廣泛普及,違憲行爲得到有效制止。

憲政的產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人類對民主政治的訴求,是文明現代化的必然產物。隨着工業革命的發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世界範圍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確立,新生的資產階級必然要求從封建帝王那裡拿回權力。體現資產階級政治訴求的憲政制度,須具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涵:一是保障公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基本政治權利;二是政治權利受到憲法的有效制約;三是政府在合法性的基礎上對國家實施有效的控制;四是政府具有容納和溝通民意的能力。

必須強調的是,政府的權力是憲法授予的。受到憲法的制約。任何公權都不得侵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且有義務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的實現。

界定一個國家是否是憲政政體,三個指標不容忽視:一是公民的權利是否得到根本的保障;二是政府是否受到憲法的有效制約;三是政治制度的模式是否清晰。

從世界憲政國家的模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爲三種,即日本、德國式的欽定立憲體制;英國式的協定立憲體制和美國式的民定立憲體制。之所以出現不同的政體,和各國不同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因爲政體模式實際上是政治資源的再分配,這種分配往往在新舊兩種政治力量間形成角逐。一般情況下,傳統政治力量強的國家採取欽定立憲模式,傳統力量弱的國家採取民定立憲模式。兩者之間。新舊力量可以達到平衡的採取協定模式。

無論採取哪種模式,其根本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同意原則”。即政府的一切行爲及法律、政策的制定,都要遵循民主程序。得到公民的同意才能生效。同意原則是憲法的神聖底線。

從世界憲政制度的起源和發展來看。產生憲政制度的任何因素中國都不具備。

近代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爲經濟基礎。傳統勢力及其強大的封建帝制國家,自秦始皇始,皇帝的絕對權威和絕對權力兩千年來不容置疑。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就等同於憲法。國家權力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官吏由其任命,只對其一人負責。這種**體制使得民衆無緣參與政治,也不準其參與政治。

涉及政治變革,近代以來,戊戌變法是第一次試探,但可惜失敗了。當然,以當時的情況分析,結果也只能是失敗。辛丑以後,清廷在內憂外患下被迫實施新政,變革措施幾乎涉及社會的每一個領域,但這種政策性的改變,不足於改變出一種嶄新的政治形態,皇權依舊的情況下,國家的**性質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隨着張之洞、周馥、岑椿煊等有分量的疆臣投入立憲陣營,權衡利弊的慈禧在坐等革命爆發和立憲之間做出了選擇。她很清楚,立憲是要分她的一點權,但革命則是要她的老命。慈禧別無選擇。但她還是記住了龍謙反對立憲的密摺,覺得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那個曾經救過自己又獲得自己重用的年輕武將還是與自己貼心。所以,對於鐵良和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良弼等一幫滿族新貴攻擊龍謙建議奪其兵權調入京師賦閒的建議,慈禧一概留中不發。

當年8月底,政治立場轉入立憲陣營的袁世凱奏請朝廷派遣親貴大臣出洋考察憲政。這個主意被慈禧迅速採納,詔命鎮國公載澤、湖南巡撫端方、戶部侍郎戴鴻慈、商部右丞紹英及兵部侍郎徐世昌五大臣赴東西洋考察。9月24日,五大臣啓程出發,但在前門火車站登上火車後不久,便遇到了刺客施放的炸彈,紹英和徐世昌受傷,刺客被炸的稀巴爛,屍體擺在前門火車站前懸賞着人辨認,無果,無奈拉走葬入亂葬墳了事。直到後來,刺客的名字與事蹟才彰顯於世,他叫吳樾,一個主張以暗殺改朝換代的革命黨。

徐世昌本在1903年被任命爲東三省總督的。隨即日俄戰爭起,東三省本不成熟的政改被迫停止,袁世凱又受到鐵良等人的排擠和猜疑,急需老朋友的襄助,便活動將其調回中樞,出任了兵部侍郎,以對抗鐵良等人。沒想到卻在京師遇到了暗殺。

朝廷不知道的是,龐大的暗殺風潮不過剛剛開始。

無奈,朝廷改派山東布政使白瑞庭,奉天府丞李盛鐸代替徐世昌和紹英,繼續完成考察的使命。

之所以選擇白瑞庭,是因爲山東新政搞的好。而李盛鐸則是“首都市長”,將來真要搞立憲,京師肯定是要先動的。

白瑞庭在動身前往京師前拜會了龍謙。自其女嫁給了龍謙手下的頭號大將王明遠,白大人算是正式加入了龍謙的陣營。但他只曉得龍謙練兵練的好。搞實業更是有頭腦。卻不知這位言必稱太后的提督一直做的就是積蓄力量擇機舉事推翻滿清的大事。比起更多的是空喊口號的革命黨來說,龍謙的威脅纔是最大的。

可笑的是就連袁世凱船上的楊士驤也沒有意識到,最大的“反賊”就在身邊。

清楚龍謙志向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人而已。

白瑞庭來龍謙處是請教關於考察憲政的問題。他認爲龍謙生長於美國,對於憲政自然比他這個從未走出國門的人強的多。

“白大人,我歷來反對搞憲政。因爲憲政不適合我國。”龍謙開門見山,“既然朝廷要您出國考察,那就去吧。看一看東洋西洋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好。白公權當是公費旅遊好了,反正也不要您領頭。不過,白公若是留心。不妨多看看他們的實業。”白瑞庭對於山東實業頗爲熱心。龍謙倒是覺得這位舊官僚頗有務實之風。

“其實白某也覺得憲政有些不靠譜。置皇室何?置太后何?與其搞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還不如實實在在辦幾個廠子呢。”

“小打小鬧可以,實業搞大了,自然會遇到體制上的障礙。”龍謙知道白瑞庭與楊士驤不對卯。他是翁同龢一派的“餘孽”。能活到現在算是個奇蹟了。也不怕他亂說,“真正搞大工業,必須全國一盤棋。單靠民資是辦不成的。你出去看看就知道了,山東的實業其實已經到了一個瓶頸了,再往後,很難像這幾年一樣突飛猛進了。”

“怎麼會?”白瑞庭不信,“我這一走,怕是要大半年。待我回來,山東必定是又有一番新氣象了。”

“那就借白大人吉言吧。”龍謙設宴爲白瑞庭踐行,並奉上了不菲的程儀。

這一年,山東的事沒有多少值得太操心的。除了由陳超牽線的鄉村自治工作推進緩慢遇到不小的阻力外,其餘一切還算順遂。龍謙的精力從政務上轉回了軍事方面。

上半年,第五鎮以拉練爲名進行了換防,第十協部隊與第九協做了對調。第九協司令部駐沂州,其十七標駐兗州,十八標駐東昌。第十協司令部駐青州,其十九標駐萊州,二十標駐濰坊。直屬騎兵標換防至武定,被調到了山東的北大門。

不僅如此,龍謙還對主要將領做了調整,其中第十協副協統兼十九標標統馮侖換到了二十標,而龍謙的連襟葉延冰則到十九標擔任標統。第九協參謀長胡宗玉與第十協參謀長藍心治也做了對調。

巡防營的整頓頗見成效,六月,龍謙在編組上對巡防營做了調整,隨着第五鎮部隊退役制度建立,大批老兵在服役3~4年後退出現役。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進入了巡防營,提高了巡防營的實力。

而龍謙鑑於楊士驤的激烈反對,在權衡利弊後,從1905年春開始裁撤合併了巡防營一些訓練不達標的營隊。裁撤下來的人員仍算作預備役並領取每月兩個銀元的津貼,他們大部分被推薦進入規模不斷擴大的華源和中興實業,特別是沂州的鋼鐵企業和兗州的煤礦。整頓後的巡防軍共計16個營,總兵力爲9600人,比原先的人數裁減了一半。

此舉得到了楊士驤的讚賞,他一直認爲山東匪患已平,養兩萬巡防營太靡費銀兩了。

鑑於以營爲單位的巡防軍不能滿足更大規模的調動和使用,龍謙下令成立了三個巡防團,其中一團團部駐泰安,二團團部駐平度,三團團部駐曹州,各轄4個巡防營。負責地方的治安剿匪等事務。三個團長都從第五鎮選調最優秀的營長充任。

設於濟南的山東巡防軍總部直轄4個營,其中一個炮營,一個工兵營。其指揮機構也得到加強,除參謀作訓機構外,後勤、軍法監督等機構也成立了,基本參照了第五鎮的機構設置。實際上,寧時俊領導的巡防軍就是第五鎮的預備師。

楊士驤清楚龍謙已經將巡防營變爲了他第五鎮的“影子”鎮,但無可奈何。因立憲問題上再獲慈禧歡心,任何對龍謙不利的話老太婆都聽不進去。

7月,日俄戰爭尚未出來最後的結果,山東地界上槍炮隆隆,先後在東西兩處舉行了兩場演習。西面,第五鎮主力部隊與整頓完畢的巡防營部隊舉行了一次有少量炮兵參加的團級規模的對抗演習。不出所料,參加演習的第五鎮第十八標完勝巡防三團,表明巡防營部隊在訓練上距主力部隊仍有不小的差距。東面,應德方邀請,第十九標在萊州與駐青島德軍舉行了對抗演習,炮兵標兩個營參加。德軍參演兵力約3000人,擁有大炮十八門。這一次演習比起上一次的營級規模演習來,兵力、火力和對抗強度均大爲加強。但結果卻再次戰成平手,馮侖的部隊以一部鉗制德軍主力,以一個加強營乘夜迂迴,搗毀了德軍後方基地,切斷了德軍的後方供給線。但德軍強有力的攻擊也突破了馮侖的防禦陣地,迫使第十九標退卻。聯合裁判組及時叫停了演習,判雙方戰平,演習草草結束。爲此,馮侖很不服氣,在龍謙提議舉行的演習研討會上與德軍指揮官格萊納中校發生衝突,被龍謙關禁閉三天。

除此之外,龍謙再向關外秘密派出了兩批人馬,總計達190人。第五批人馬是在上半年派出的,由第十九標參謀長鄭雙慶帶隊。九月,龍謙再次派出“幹部團”由第十八標標統石大壽帶隊出關,充實魯山所部力量。魯山部已經是師的規模,對於軍官有着極大的需求。

石大壽原職由其副手韓子英接任。韓子英是在勤王之役裡的官軍投靠人員,他的任命在軍內引起不小的反響。至於石大壽,龍謙的理由是不稱職被免,只有極少數人曉得他是去了關外。

9月,大衛再次被龍謙派回了他的祖國。職務是華源副總裁的大衛一直充當了山東實業與美國方面的聯絡人。這次派大衛回美,主要的任務是尋求與福特汽車公司的進一步合作,龍謙在向福特訂購100輛汽車(主要是載重汽車)之外,希望福特能夠在山東建立一個汽車廠。雖然山東在鍊鋼軋鋼以及機械製造方面的實力還很弱,但總算有了一定的基礎,如果可以用合資的方式建立一個總裝廠,福特或許會考慮。最大的問題是國內汽車市場根本就沒有,道路情況也不允許,而且受到汽油(完全依賴進口)的限制。美國人可以賣給自己汽車,但不會在山東建廠。所以,這個任務領取並不着急,只是試探一下。

至於石油,還需要等待。目前開不是揭開謎底的時候。

“現在就是等待了,”龍謙在家裡對陳超說,“我估計明年會是個轉折,就讓我們等待歷史的轉變吧。”

第3節 春節二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4節 陳超第32節 沂州一第13節 大幕拉開第31節 情報處二第13節 大幕拉開第16節 平叛六第3節 無錫一第4節 春節三第24節 假戲真唱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21節 外交第9節 彼得堡五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16節 提親第4章 山東第一節自治委員會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28節 拖刀計第30節 情報處一第31節 展望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23節 北京十三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2節 陳超的心煩事第21節 北京十一第28節 階級第4節 方聲遠第14節 文尼察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30節 張前村談判二第15節 外蒙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12節 蔡元培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2節 擴軍第19節 王士珍三第5節 要塞五第6節 隨營軍校第28節 階級第12節 反擊計劃第33節 洪粵誠二第24節 風箏第14節 晉源票號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32節 大勢一第3節 潘亮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25節 招商會一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2節 繼位爲誰第3節 立憲之爭第16節 王明遠第16節 肅奸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27節 軍械組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37節 大勢六第22節 擴軍第12節 條件第17節 刺殺第40節 周馥二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18節 王士珍二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40節 周馥二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32節 沂州一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7節 意外第13節 軍規二第24節 假戲真唱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慈禧之死第2節 召見第8節 國慶日一第24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第26節 平定第27節 變化三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21節 秋瑾二第4節 黑溝臺二第8節 國慶日一第28節 變化四第8節 終戰協定第15節 平叛五第6節 袁世凱第22節 擴軍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
第3節 春節二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4節 陳超第32節 沂州一第13節 大幕拉開第31節 情報處二第13節 大幕拉開第16節 平叛六第3節 無錫一第4節 春節三第24節 假戲真唱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21節 外交第9節 彼得堡五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16節 提親第4章 山東第一節自治委員會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28節 拖刀計第30節 情報處一第31節 展望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23節 北京十三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2節 陳超的心煩事第21節 北京十一第28節 階級第4節 方聲遠第14節 文尼察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30節 張前村談判二第15節 外蒙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12節 蔡元培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2節 擴軍第19節 王士珍三第5節 要塞五第6節 隨營軍校第28節 階級第12節 反擊計劃第33節 洪粵誠二第24節 風箏第14節 晉源票號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32節 大勢一第3節 潘亮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25節 招商會一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2節 繼位爲誰第3節 立憲之爭第16節 王明遠第16節 肅奸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27節 軍械組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37節 大勢六第22節 擴軍第12節 條件第17節 刺殺第40節 周馥二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18節 王士珍二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40節 周馥二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32節 沂州一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7節 意外第13節 軍規二第24節 假戲真唱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慈禧之死第2節 召見第8節 國慶日一第24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第26節 平定第27節 變化三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21節 秋瑾二第4節 黑溝臺二第8節 國慶日一第28節 變化四第8節 終戰協定第15節 平叛五第6節 袁世凱第22節 擴軍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