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水師

科恩有沒有氣瘋不知道,但是這阿姆斯特朗是真正的氣瘋了,今日之敗,完全可以避免,雙方海軍戰艦和大炮的數量,這是相差不多,但呂宋海軍應該遜色於荷蘭海軍,畢竟他們只是剛由海盜,轉正成爲海軍,無論在訓練和經驗方面,這都遠遠不如荷蘭海軍。

他們荷蘭海軍一開始打得並不錯,在炮擊技術和戰船駕駛技術,遠勝於對方,但是他們驕傲了,急於求勝,然後輕敵了,被對方伏擊,打得大敗,折了幾千人,這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說,是不可彌補的損失,總部和董事局肯定會暴跳如雷,現在阿姆斯特朗也是暴跳如雷,處理得不好,他將會被撤職,沒收財產,被軍事法庭指控,甚至入獄。

阿姆斯特朗惡毒的咒罵了每一位船長,大罵他們膽小如鼠,作戰不力,他氣憤之極的道:“如果你們不全力以赴作戰,等待你們的將是沒收財產和軍事法庭的審判。”

副司令雷傑森道:“今天我們敗於粗心大意和輕敵,這些東方猴子的炮擊技術並不如我們,他們的戰艦也不如我們的,從明天開始,我們將認認真真的打仗,有敢輕敵畏敵者,一律撤職逮捕,由勇敢能幹的戰士接手。”

衆船長有氣無力的齊聲應是,今日的慘敗,對他們造成了極大的陰影,讓他們知道,這些呂宋人,並不好對付,這一次遠征,並不是優差,很難討到便宜,搞不好他們會戰死在這裡。

而且目前的損失,就己超出了他們的預算,他們原本計劃,最多損失三五艘主力戰艦,人員不超五百。

東印度公司不同於國家,士兵是消耗品,不用錢的,他們的是職業軍人,高薪聘請的,還有各種保險,死一個人,意味着支付一大筆賠償金,到目前爲止,他們己損失很大一筆錢,就這樣回去,科恩總督一定會弔死他們。

阿姆斯特朗陰沉着臉道:“先生們,我們沒有退路了,拿不下馬尼拉,我們將一無所有。”

第二天,他們再次出戰。

北方的大明,現在冷得要死,幾乎是撒尿成冰,在南方的廣東,也是冷得要死,但是赤道附近的呂宋羣島,卻是天氣正好,風是暖的,人只要穿一件單衣就可以,大多數的水手都是光着膀子,站在甲板之上準備出征。

這一次,荷蘭艦隊集中兵力,進攻虎門炮臺,他們沿着右邊海岸線,脫離在鷹門炮臺海岸線之外,他們決定,先攻下虎門炮臺,再轉攻另外的鷹門炮臺。

虎門炮臺位於巴石河口的臥虎山上,剛好扼守着巴石河出河口,與對面的飛鷹山上的飛鷹炮臺相呼應,可以封鎖和炮擊巴石河口,防止敵人進入馬尼拉。

這虎門炮臺多達三百門大炮,由十三個炮臺羣組成,還有防護城牆和衛隊,易守難攻,是保衛馬尼的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李暮將司令部設在這裡,她本人也坐鎮於此,指揮大軍抵抗荷蘭人。

扶漢明作爲參謀長跟隨左右,李暮手下勇將衆多,像扶漢明這種有戰略眼光的就不多了,昨日的伏擊戰,就是出自他的手筆,今日荷蘭艦隊全力圍攻虎門炮臺,也在他的預料之中,他們事先預設了炮擊諸元,與阿姆斯特朗的艦隊展開對轟,讓對方吃盡了苦頭,這一點讓大夥兒大爲佩服。

首相林光祖道:“扶大人不愧是小諸葛,神機妙算,料敵如神,敵人每一步都在大人預料之中。”

扶漢明道:“什麼小諸葛,就提督大人手下一跑腿的。”

林光祖心悅誠服:“提督大人手下果然人才濟濟。聽聞大人大破三十萬蒙古鐵騎於長城,迫令蒙古帝國投降,如此戰績,千古少有。”

李暮嘴角泛起一絲微笑,她的男人,必須比她強大,這才配得起,令她心悅誠服。

李暮出身於鉅富之家,見慣了世面,但是他們家所擁有的那一點,與米柱的相比,差的不止一點兩點,而是相差極遠,呂宋有今日,米柱功不可沒。

沒有米柱從中斡旋,他們不可能獲得朝廷的承認,也不可能獲得這麼多的物資,更加不可能將呂宋建設得這麼強大。

大明的支持,這十分重要,有了大明的認可,黑水艦隊纔敢全力南下,不用擔心官軍抄後路,反而有官軍作後盾。

在大明歷史之上,下明雖然一直禁海,但大明水師卻是堪稱世界霸主的存在,提起大明水師,首先想到的便是富有冒險精神的鄭和艦隊,七下西洋的鄭和,將大明的國威傳遍了亞非各地,而且他們自建成起,沒有大敗的紀錄。

羅馬城不是一蹴而就的,強大的大明水師也不是一下子就建設起來的。當朱元璋驅除元朝、統一華夏之後,便定下了重建朝貢體制的戰略目標,試圖恢復華夏對周邊國家的宗主國地位,重塑華夏的威望。

爲了讓周邊國家前來進貢,朱元璋採用了武力的措施,這種方式對周邊陸軍接壤的國家有一定的奏效,但是對遠在海外的國家卻沒有一絲威懾。

特別是遠在南洋的爪哇國更是朱元璋重建朝貢體制的絆腳石。洪武十三年,遠在南洋的三佛齊遣使來華,請求朱元璋派使臣前去冊封他們的新國王。朱元璋欣然應允,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派去冊封三佛齊王印綬的明朝使臣全部被爪哇誘而殺之。

由於路途遙遠,幾年以後朱元璋才知道自己派出去的使者都被爪哇人殺了,龍顏大怒的朱元璋卻也拿爪哇國沒有辦法。最終只能“留其(爪哇)使月餘,將加罪,已,遣還,賜敕責之”,結果造成了“使臣商旅阻絕,諸國王之意遂爾不通”。

可以說這時候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使得朱元璋的宏圖偉業無法實現,連皇帝也必須受氣,忍氣吞聲。

朱元璋在吃了海軍實力弱小的虧之後,便開始着手建設一支強大的水師。但是這支強大的水師直到他去世前也沒有建設完畢。建文帝跟朱棣爭權的四年又耽誤了大明海軍的建設,等到了朱棣順利登基之後,大明海軍才步入了建設的正軌。

永樂年間,大明國力日漸強盛。在這一時期內,朱棣開始着手重組遠洋巡防艦隊。其實遠洋巡防艦隊早在洪武七年春正月就開始組建了,朱元璋死後,明朝陷入長達四年的靖難內戰之中,在內戰當中這支新生的遠洋巡防艦隊隨即覆滅。

朱棣登基後便下令重建遠洋巡防艦隊,到了永樂六年十二月底的時候,朱棣完成了遠洋巡防艦隊的重建工作,並從編制體制上強化了對沿海各省海警衛艦隊的控制和管理,明朝水師恢復了“遠洋—近海—岸基”的三層防禦體系。

實戰是檢驗戰力的唯一標準,遠洋巡防艦隊第一次大展神威是發生在與安南的對戰當中。當時的安南權臣黎季犁在誅殺前國王后自立爲王,公開與明朝武裝對抗,試圖擺脫藩屬國的地位而獨立。爲了打擊安南的囂張氣焰,朱棣一方面委任張輔爲爲征討安南的總兵官,率領數十萬明軍去征討安南;另一方面則是派遣鄭和率領強大的艦隊遠下南洋。

南下的鄭和艦隊,首先到了占城給予占城國王強大的軍事支持,迫使原本在北部抵抗張輔的安南士兵南下。陷入南北作戰的安南在幾年之後便再一次被納入了中國的版圖,而鄭和繼續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永樂四年六月鄭和艦隊到達爪哇島,當得知在爪哇島明朝官兵受到了爪哇西王的伏擊,170 人被殺,鄭和立即組織大部隊前去救援,並準備討伐西王。

寬宏大量的朱棣知道這件事後,“賜敕切責之,命輸黃金六萬兩以贖。六年再遣鄭和使其國。西王獻黃金萬兩,禮官以輸數不足,請下其使於獄。帝曰:‘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後,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貢。”

自知不敵大明遠洋海軍的爪哇國王,選擇了歸順明朝,從而喪失了對南洋、西洋地區的貿易壟斷地位。

以鄭和爲首的大明遠洋海軍,所取得的成就還不止這些。在舊港,鄭和消滅了海盜陳祖義集團,設立舊港宣慰使司,成爲明朝在南洋地區的最高行政機構。

永樂六年,鄭和第二次南洋,在錫蘭山與其國王亞烈苦奈兒發生了武裝衝突。在衝突平息之後,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被明軍俘虜,錫蘭士兵嚮明軍投降。

永樂十年,鄭和第三次南洋,在蘇門答剌遭到了與蘇門答剌新國王敵對的蘇幹刺軍隊的襲擊。鄭和指揮明軍還擊,大敗蘇幹刺並將其活捉,最終憑藉着這支強大的海軍,朱棣實現了自己與父親重建朝貢體制的戰略目標。

無敵是最寂寞的,沒有對手之後,大明朝政策禁海,就沒有必要維持這麼一支強大的水師了,大明水師日漸荒廢,取消了遠洋艦隊,不過他們依然是這一區域最強的

第132章暴利工具第403章頭銜第426章追捕第371章朝廷應對第887章內部憂化第297章納滕妾第243章美人計第724章縱橫捭闔第772章兇險第602章呂宋攻防戰下第123章東廠大神第438章壓力第752章擴散第371章朝廷應對第1章自殺的秀才第845章制度第443章龍吟第98章官場老手第658章政策打擊第114章流浪的人第990章威迫利誘第392章折辱第796章忠義之人第141章皇家銀行雛形第1032章苦心孤詣第79章頂級殺手第885章新的形勢第372章迅速應對第904章窮途末路第212章女戰神第1008章大敗而回第344章功虧一饋第758章大計第838章因勢導利第509章形勢難明第267章堵決口第309章廠衛雜事第885章新的形勢第827章轟動天下第894章救兵抵達第935章染指美洲第406章爭鬥第277章蓄勢第19章勸諫第485章李旦進京第459章不好對付第21章謠言第636章南洋大臣第538章誓師出擊第368以攻對攻第327章進攻第974章形勢有變第144章老臣第966章提議和談第637章不服第858章償還第515章收編蒙古軍第175章封地第941章重新奪回第448章支援第812章反間計第145章政客第289章赴宴第273章災情慘重第362章財政第250章激烈對抗第31章宮廷政變第982章拔除爪牙第119章明君第746章第718章家與天下第768章併購?第12章聯合第738章戰爭將至第822章身陷重圍第292章鑽空子第488章關係第986章包圍皇宮第330章遼北風雲第225章驚人消息第825章軍心大亂第101章設局第434斬首戰術第949章核心地區第61章名將歸心第678章生氣的李旦第913章封鎖不力第841章利益構成第716章滅國之戰第735章外來人第546章大軍困境第726章佔領果阿第656章出手相救第687章婚禮第984章大明政策第807章雙方和談第514章計劃第552章謠言第710章環境惡劣第494章登基爲王
第132章暴利工具第403章頭銜第426章追捕第371章朝廷應對第887章內部憂化第297章納滕妾第243章美人計第724章縱橫捭闔第772章兇險第602章呂宋攻防戰下第123章東廠大神第438章壓力第752章擴散第371章朝廷應對第1章自殺的秀才第845章制度第443章龍吟第98章官場老手第658章政策打擊第114章流浪的人第990章威迫利誘第392章折辱第796章忠義之人第141章皇家銀行雛形第1032章苦心孤詣第79章頂級殺手第885章新的形勢第372章迅速應對第904章窮途末路第212章女戰神第1008章大敗而回第344章功虧一饋第758章大計第838章因勢導利第509章形勢難明第267章堵決口第309章廠衛雜事第885章新的形勢第827章轟動天下第894章救兵抵達第935章染指美洲第406章爭鬥第277章蓄勢第19章勸諫第485章李旦進京第459章不好對付第21章謠言第636章南洋大臣第538章誓師出擊第368以攻對攻第327章進攻第974章形勢有變第144章老臣第966章提議和談第637章不服第858章償還第515章收編蒙古軍第175章封地第941章重新奪回第448章支援第812章反間計第145章政客第289章赴宴第273章災情慘重第362章財政第250章激烈對抗第31章宮廷政變第982章拔除爪牙第119章明君第746章第718章家與天下第768章併購?第12章聯合第738章戰爭將至第822章身陷重圍第292章鑽空子第488章關係第986章包圍皇宮第330章遼北風雲第225章驚人消息第825章軍心大亂第101章設局第434斬首戰術第949章核心地區第61章名將歸心第678章生氣的李旦第913章封鎖不力第841章利益構成第716章滅國之戰第735章外來人第546章大軍困境第726章佔領果阿第656章出手相救第687章婚禮第984章大明政策第807章雙方和談第514章計劃第552章謠言第710章環境惡劣第494章登基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