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

徐世昌接到南方軍政.府七總裁來電,立即覆電:“廣州岑雲階(春煊)先生,伍秩庸(廷芳)先生,林悅卿(葆懌)先生,武鳴陸幹卿(榮廷)先生,畢節唐蓂賡先生(繼堯),上海唐少川先生(紹儀),孫中山先生鑑:來電敬悉。生民不幸,遭此擾攘,兵革所經之地,膏血盈野,井裡爲墟,溯其由來,可深憫惻。歐戰告終,此國彼國,均將偃戈以造和平,我以一國之人,猶復紛爭不已,勢必不能與世界各國,處於同等之地位。淪墮之苦,萬劫不復。

“世昌同是國民,顛覆是懼,況南北一家人也,本無畛域可分,故迭次宣言,期以苦心謀和平,以毅力致統一。今讀美總統威爾遜今年九月間之演說,所主張國際同盟,用知世界欲躋和平,必先自求國內息爭,然後國際和平,乃有堅確之保證。爰即明令停戰退兵,表其至誠,冀垂公聽。固知諸君亦是國民之一分子,困心橫慮,冒百艱以求一當,決無不可解決之端。今果同聲相應,是我全國垂盡生機,得有挽救之一日也。世昌憂患餘生,專以救世而出,但求我國依然比數於人,芸芸衆生,得以安其食息,營其生業,此外一無成見。所有派員會議諸辦法,已由國務院另電奉答,敢竭此衷,唯希明察!”

北京國務院亦電南方軍政.府雲:“讀諸公致元首電,敬諗開誠表示,共導和平,至深佩慰。歐戰告終,潮流方迫,元首鑑於世界大勢,早經歷頒明令,申正義而弭兵爭,當爲國人所共見。近於通令停戰之後,繼以籌議撤防,積極進行,實出渴望和平之旨。會議辦法,前已詳細藎畫,李督秀山轉商,茲承示雙方各派代表,剋日開議。籌謀所及,實獲我心。所云代表人數,論省區版籍,不能無多寡之殊,惟爲迅釋糾紛,固可不拘成見,似可由雙方各派同等代表十人,臨時推定首席,公同協議。

“至會議地點,原定南京,本屬適中之地,寧滬同屬國土,焉有中立可言?且會議商決內政,不宜在行政區域之外,鄙意仍在南京,最爲適宜。至來電所舉辛亥前例,辛亥系因國事問題,不幸同時而有兩國體,今則雙方一體,論對內則同是國人,協商國政,固無畛域之分。論對外國交,只能有唯一政.府,尤非辛亥之比。值此時局急迫,促進和平之意,彼此所同。亟當於會議辦法,切實商決進行,其他枝節之論,宜從蠲棄,以免曠廢時日。此間現正酌選代表爲事先之籌備。尊處遴派有人,即希電示,以便雙方派定,剋期組織,俾法律政治各問題,日趨接近,速圖解決,民國幸甚。”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這是個重要的日子,協約國和德國在這一天簽定了休戰條約,歷時四年半的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此次戰爭,三十多個國家,十五億人口捲入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災難。死亡的人數是九百九十萬人,傷者約二千萬人,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僅戰費就達四千多億美金。

歐戰的結束,也爲國內的南北和談帶來了契機。但是,談和障礙重重。

在北京政.府方面,和談的主要障礙來自段祺瑞和國會內的安福系。由於徐世昌的倡導和平得到國內外的廣泛支持,使得段和安福系明顯處於下風。但是,段祺瑞等並不就此罷休,他們知道,要想和主和派一決高下,必須死死拉住曹錕。

雞飛蛋打的曹錕,很不情願的到北京後,段祺瑞和安福係爲了拉攏他,重提要繼續盡全力擁護他當副總統。這次他們做通了東北王的工作,張作霖不但慨然應允,並且還努力說服東三省議員一致投曹的票。

曹錕雖然對當副總統已不敢抱很大的希望,但他清楚,先前前幾次副總統選舉的流會,都是舊交通系搗鬼,而舊交通系的背後主使則是徐世昌。對徐和樑士詒既然恨之入骨,曹錕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投入段系的懷抱。

段祺瑞等也都知道,徐世昌是舊交通系的後臺。但他們還不想和徐鬧翻,便集中火力攻擊樑士詒。在京畿握有重兵的張作霖,還放出風要對付樑,嚇得樑不敢再待在北京了。

徐世昌在督軍會議召開前本打算要樑士詒組織內閣,由於皖系和安福系的激烈反對,而未能如願。徐後來又想推出錢能訓組閣,皖系和安福系則以曹錕爲副總統做爲交換。徐很反感被人脅迫,並且在他看來,副總統的位置對實現和平至關重要,便暫時收起了這個念頭。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段授意督軍團組織“戊午同袍社”,推舉曹錕爲社長。雖然副總統沒當上,能當上戊午同袍社社長,成爲北洋派的領袖人物,曹錕的感覺不錯。

“戊午同袍社”名義上是團結北洋,實際上是主戰與推出段祺瑞重組內閣。

由於和平聲勢太大,“戊午同袍社”不敢直接反對和平,只是強調段祺瑞提出的原則:反對對等和平,反對取消安福國會。

倪嗣沖說:“取消國會麼?咱們的大總統就是由新國會選出來的,取消國會豈不就是取消大總統嗎!”

對於和談,南方在認識上也並不一致。滇桂兩系和國民黨內的溫和派都迫切希望和平,國民黨內的強硬派對和談是不抱希望的。但是,同樣是因爲和平聲勢太大,強硬派們也不敢公開反對和談,便堅持以對等議和爲和談的先決條件。

段派認爲北方是正統,和談應以北方爲主體,代表人數北方要多。南方則認爲要談就要在平等地位上談。這樣,和談還沒開始,在和談的先決條件上,雙方就陷入了僵局。

接下來在確定談和地點時雙方又發生爭議。

徐世昌和錢能訓根據蘇督李純主張,提出和談地點在南京。

岑春煊等軍政.府七總裁聯名致徐世昌電中,主張在上海租界內舉行南北對等的和平會議。理由是:和談應該在中立地帶,上海租界是名符其實的中立地帶,舉行和議,可以避免來自各方的政治壓力。

錢能訓代表徐世昌覆電說:南京和上海同爲國家領土,在國家領土上談不到有中立地帶,故仍以南京爲和議地點爲宜。他們所以堅持在南京開會,是不想給主戰派製造破壞和談的藉口。因爲段祺瑞等人開始提出和談地點在北京,後來好不容易做出讓步,勉強同意把和談地點放在南京。

關於雙方議和的總代表,南方議和總代表原定岑春煊,後來因岑當選了七總裁中的主席總裁,議和代表改推由日本回國的唐紹儀擔任。

辛亥革命後,唐就擔任南北議和的總代表,只不過那時他是北方的總代表。他和徐世昌、樑士詒都是老朋友,由他代表西南,和北方交流應該容易一些。

而北方的總代表人選,卻很難產。

北方議和的總代表,徐世昌開始的想法是樑士詒來擔任,此動議一提出就遭致曹錕的“戊午同袍社”的堅決反對。徐後來又提出李純,同樣遭受段的皖系和安福系的極力反對。主戰派提出的人選是王揖唐,王是安福系首領,名聲很臭,不用說南方,北方內部就通不過。

樑士詒在香.港臨北返時,曾和唐紹儀有過會晤。在談及北方議和總代表的人選時,唐的意見是:如果樑不能擔任,則以朱啓鈐爲宜。樑士詒遂向徐世昌推薦了朱,徐也認爲朱是個合適人選,提出後總算沒有遭致大的反對之聲。

朱啓鈐(1872~1964),字桂辛,晚年號蠖公,人們稱他桂老。祖籍貴州開州(今開陽),生於河南信陽。

是光緒年代的舉人。一九零三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後歷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津浦路北段總辦等職。一九一二年七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一九一三年八月代過國務總理,稍後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一九一四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

袁世凱復闢帝制時,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袁世凱死後,以帝制禍首之一遭通緝。一九一八年獲赦免,八月當選爲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

是一位優秀古建築學家和工藝美術家。著有《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繡錄》《女紅傳徵略》《絲繡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繡書畫考》《漆書》等。

此公從晚清時就開始爲官,做事認真,口碑很好,很善於變通,是個各方面都能信任的人。

十二月二日,美、英、法、意、日五國公使一同到總統府提出和平勸告的正式文件,同時另一副本訓令五國駐廣州領事,向軍政.府投送。

五國勸告給徐世昌一個強有力的支持,在北方可以嚇阻主戰派的反對,在南方亦有迫和的作用。

十二月三日,即五國發出勸告的第二天,徐世昌邀段祺瑞、曹錕、張作霖、張懷芝、王佔元、倪嗣沖、孟恩遠以及全體閣員到總統府開特別會議。

徐把五國勸告的諮文給大家看,問大家意見。

這些將軍們別看平日裡作威作福,但都有恐外症,這一天倒表現得十分合作,一致表示願服從總統命令。

於是徐世昌宣佈,關於議和地點擬同意南方的要求,在上海開會。竟也得到與會人士的贊同。最後,徐世昌請與會人士疏通安福國會通過錢內閣,大家也都無異議。

第24章 幸運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8章 開灤礦權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94章 僵局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165章 模範團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90章 內幕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55章 反擊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94章 僵局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57章 禁賭第345章 張毒菌第87章 吳祿貞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491章 求博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72章 六字箴言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0章 朋友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0章 心機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96章 陸榮廷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
第24章 幸運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8章 開灤礦權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94章 僵局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165章 模範團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90章 內幕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55章 反擊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94章 僵局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57章 禁賭第345章 張毒菌第87章 吳祿貞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491章 求博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72章 六字箴言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0章 朋友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0章 心機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96章 陸榮廷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