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

對於直皖之戰,段祺瑞一直都是信心滿滿。奉軍入關,雖然對他打擊不小,但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還是信心十足,只是覺着可能要多費些周折。萬沒想到,一直以來自認爲手握的虎狼之師竟如此不堪一擊,打了三天就兵敗如山倒。

這是一個很剛強的人,自覺無顏以面對天下,幾次想自戕,都被左右及時攔下。

“勝敗兵家常事,畢竟是北洋軍內爭,究竟還有同袍之誼,直軍也不會做的太過。”

聽到這樣的反覆解勸,段沉吟了許久,派人把靳雲鵬找來。

靳見到老段,不知說什麼好,也不知段找他何事。他雖是皖系的人,但不知爲什麼對皖系的失敗反有些幸災樂禍。只是,他竭力掩飾,故意裝出很痛心的樣子。

段此時此刻哪還有心思顧及這些,只是簡單地說:“事已至此,你和他們還可以談話,趕快去和他們商討停戰吧,條件方面我沒有什麼意見,只希望不要把戰爭帶進北京城。”

有說在戰前,段曾要求所部,儘量少用重炮,可見他不願意看到太多的傷亡。這說明,老段這個人還是較爲良善的。

靳雲鵬從府學衚衕段公館出來,就去找傅良佐,請他去天津跑一趟,代表靳自己向直軍求和。

傅到了天津徑赴直隸省長公署求見省長曹銳,曹銳沒有見他,也不准他離開,他便被軟禁於省長公署。

前線軍隊一隊隊狼狽地逃回,北京城的風聲也越來越緊。段祺瑞萬般無奈,只好放低身段滿面羞愧地去見徐世昌,請徐下一道停戰令,免得北京城遭浩劫。

徐世昌待段辭出後,望着他的背影,冷笑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當天,徐世昌頒下停戰令:“前以各路軍隊因彼此誤會,致有移調情事,當經明令一律退駐原防,共維大局。乃據近日報告,戰事迄未中止,羣情惶懼,百業蕭條,嗟我黎民,何以堪此?況時方盛暑,各將十躬冒鋒鏑,尤屬可憫。應責成各路將領,迅飭前方,各守防線,停止進攻,聽候命令解決,用副本大總統再三調和之至意,此令!”

十九日,段祺瑞通電引咎辭職。

電雲:“保定曹經略使、天津曹省長、盛京張巡閱使、南京李督軍、南昌陳督軍、武昌王巡閱使、開封趙督軍、歸化蔡都統、寧夏馬護軍使同鑑:頃奉主座電諭:‘近日疊接外交團警告,以京師僑民林立,生命財產極關緊要,戰事如再延長,危險寧堪言狀?應令雙方即日停戰,速飭前方各守界線,停止進攻,聽候明令解決’等因,祺瑞當即分飭前方將士,一律停止進攻在案。

“查祺瑞此次編制定國軍,防護京師,蓋以振綱飭紀,並非黷武窮兵,乃因德薄能鮮,措置未宜,致召外人責言,上勞主座之廑念。撫衷內疚,良深悚惶!查當日即經陳明,設有貽誤,自負其責。現在亟應瀝陳自劾,用解愆尤,業已呈請主座,准將督辦邊防事務,管理將軍府事宜各本職,暨陸軍上將本官,即予罷免;並將歷奉獎授之勳位勳章,一律撤銷,定國軍名義,亦於即日解除,以謝國人。謹先電聞。”

一直到最後,段祺瑞都沒有出言責怪任何人,而是把所有的責任自己來扛,這就是人品。不像張敬堯,出了事不惜把自家兄弟和忠心耿耿的義子推出去。

細看這個電報,禮貌地提到了那麼多對手,竟沒有此戰最重要人物吳佩孚。肯定不是漏掉,是段對吳太恨之入骨了。

段在皖軍戰敗後,由團河回到府學衚衕,既不逃天津,也不奔租界。

皖系之敗,不只在東西兩戰場上,其他各處也是敗訊頻傳。山東德州本被皖軍馬良攻入,守將商德全退走。隨後奉軍往援,奪回德州。信陽方面皖軍趙德龍與河南旅長李奎元激戰,趙亦敗北。察哈爾都統王廷禎響應曹吳,率軍入駐康莊,在居庸關方面與皖軍一戰,皖軍照樣大敗。

段祺瑞的失敗,是徐世昌很樂見的。徐有他的打算,想在直奉兩系之間保持一個均衡,希望其他各省的軍閥也保持原有地盤和地位,互相牽制,這樣他就可以成爲一個有職有權的總統了。

他主張對段寬大,只要解除了兵權,就可自由安居,且應予以相當的優遇。至於其他人,除了少數民憤特別大的首要外,也儘量少株連。

徐的寬大主張得到張作霖的贊。張和皖系並沒有血海深仇,不必趕盡殺絕,而他正想乘此機會收集皖系的殘餘,壯大自己,自要收買人心。

曹錕是主張懲辦一切與戰事有關的皖系政客和安福系分子,但爲了保持和奉系的友好,而儘可能遷就張作霖。

但是,吳佩孚不一樣,堅持要肅清安福分子,查抄禍首的財產充作善後經費,解散安福國會,幽禁段祺瑞。

直皖戰爭雖然十八日已經結束,直到二十三日直奉兩軍的先頭部隊纔開到北京,二十四日大隊人馬開到,分別接管了南北苑的兵房。

七月二十三日北京政.府特派王懷慶督辦近畿軍隊收束事宜。

王懷慶(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寧晉縣鳳凰鎮南塔莊人。

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酒賭成性,母爲人文弱,家道中落。王懷慶八歲上下就和家裡人一起下地種莊稼,給人家放牛、牧羊,十歲的時候,就擔負了更繁重的體力活兒,象脫坯、蓋房等等。

十二歲即喪母失怙恃,繼母虐待殊甚。一八八九年夏,十五歲的王懷慶不堪繼母和父親的虐待,私自離家遠奔他鄉。適時恰逢直隸提督聶士成在蘆臺招兵,王懷慶入伍,由於他勤儉耐勞少言,獲得了聶士成對他的青睞,因而不斷升遷,後入北洋武備學堂第二期學習。

一八九三年升爲千總,後成爲直隸提督聶士成部下的中軍,兼帶馬步衛隊。

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聶士成戰死在天津八里臺子。王懷慶於槍林彈雨之中揹負聶回營棺殮,並親送靈柩至聶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於聶家感激,效死於主將的忠義之名轟動一時,而當道者嘉許之,譽之爲“忠義”。此後,聶母專函介紹王投到袁世凱麾下。

他是徐世昌在軍界第一心腹親信,資格甚老,與“北洋三傑”同輩。一九一二年後先後任薊榆鎮守使、北京步軍統領、京畿衛戍總司令兼第十三師師長、熱河都統,熱察綏三特區巡閱使。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寓居天津。

雖還是一朝“天子”,但不能一朝“臣”了。

二十四日準免財政總長李思浩、司法總長朱深、交通總長曾毓雋職。派田文烈兼署交通總長,財政、司法兩部則由次長代理部務。又準免京畿衛戍司令段芝貴職。

二十六日令撤銷曹錕、吳佩孚等處分。批准京師警察總監吳炳湘辭職,派殷鴻壽繼任。

二十八日準督辦邊防事務兼管理將軍府事務段祺瑞辭職。令裁撤督辦邊防事務處。令撤銷西北軍名義。

二十九日派昭武上將軍、熱河都統薑桂題兼管將軍府事務。

按慣例對戰敗方要懲辦禍首,但名單遲遲沒公佈。據說名單內有曹汝霖、陸宗輿二人,因爲這兩位是經手向日本借款的人,陸宗輿在直皖開戰前還墊付了定國軍(段軍)一筆軍費。可是,曹、陸兩人的名字在徐世昌筆下刪除了。

江蘇督軍李純電請將王揖唐加入禍首,湖北督軍王佔元也請求把吳光新加入,徐世昌認爲這兩個人都不在北京,沒有直接參加戰爭,應當另案辦理。

七月二十九日北京政.府下令通緝禍首:“國家大法,所以範圍庶類,緬規幹紀,邦有常刑。此次徐樹錚等稱兵畿輔,貽害閭閻。推原禍始,特因所屬西北邊防軍隊,有令交陸軍部接收辦理,始而蓄意把持,抗不交出。繼而煽動軍隊,遽啓兵端,甚至脅迫建威上將軍段祺瑞,別立定國軍名義,擅調隊伍,佔用軍地軍械,逾越法軌,諮逞私圖。

曾毓雋、段芝貴等,互結黨援,同惡相濟,或參預密謀,躬親兵事;或多方勾結,圖擾公安,並有濫用職權,侵挪國帑情事,自非從嚴懲辦,何以伸國法而昭炯戒?徐樹錚、曾毓雋、段芝貴、丁士源、朱深、王郅隆、梁鴻志、姚震、李思浩、姚國楨等,着分別褫奪官職勳位勳章,由步軍統領京師警察廳一體嚴緝,務獲依法訊辦。其政治交通等部款項,應責成該部切實徹查,呈候核奪。國家雖存寬大,而似此情罪顯著,法律具在,斷不能爲之曲宥也,此令。”

若論禍首,第一當屬段祺瑞,現在卻成了受脅迫者。所謂“刑不上大夫”,從來如此,已見怪不怪。

奉軍入京後曾到安福俱樂部去進行搜查,並將其查封。

八月四日,徐世昌下令解散安福俱樂部,同時聲明:“除已有明令拿辦諸人外,其餘該部黨員,苟非確有附亂證據者,概予免究。其各省區設有該部支部者,一律解散。”

這道命令引起曹錕、吳佩孚和長江三督的嚴重不滿,於是,徐世昌於八月七日補發命令:“一、據江蘇督軍李純電呈:王揖唐遣派黨徒,攜帶金錢,勾煽江蘇軍警及緝私各營。並收買會匪,攜帶危險物,散佈揚州鎮江省城一帶,以圖擾亂,均有確鑿證據,請拿交法庭懲辦等語。王揖唐經派充總代表職務,至爲重要,乃竟勾煽軍警,多方圖亂,實屬大幹法紀,除已由國務院撤銷總代表外,着即褫奪軍官,暨所得勳位勳章,由京外各軍民長官飭屬一體嚴緝務獲,依法懲辦,此令。”

“二、前以安福俱樂部爲構亂機關,業有令實行解散,所有籍隸該俱樂部之方樞、光雲錦、康士鐸、鄭萬瞻、臧蔭鬆、張宣或多方勾煽,贊助奸謀,或淆亂是非,潛圖不逞,均屬附亂有據,着分別褫奪官職勳章,一律嚴緝,務獲懲辦。其餘該部黨員,均查照前令,免予深究,務各濯磨砥礪,鹹與維新。此令。”

第165章 模範團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3章 志得意滿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609章 考據癖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407章 童子試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20章 心機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34章 較量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614章 轉折點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87章 吳祿貞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章 小人精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0章 系矯旨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80章 改名字第164章 芥蒂第196章 陸榮廷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章 小人精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194章 敘、瀘之戰
第165章 模範團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3章 志得意滿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609章 考據癖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407章 童子試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20章 心機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34章 較量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614章 轉折點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87章 吳祿貞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章 小人精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0章 系矯旨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80章 改名字第164章 芥蒂第196章 陸榮廷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章 小人精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194章 敘、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