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

樑士詒的內閣以長於外交和財政自負,吳佩孚偏偏以外交(膠濟路)問題攻擊他,以財政(軍餉)問題打壓他。

一九二二年一月五日,吳佩孚發出通電:“……自魯案發生,展轉數年,經過數閣,幸賴吾人民呼籲匡救,卒未斷送外人。膠濟鐵路爲魯案最要關鍵,華府會議開幕經月,我代表壇坫力爭。不獲已而順人民請求,籌款贖路,擬訂發行債票,分十二年贖回,但三年後,得一贖清之辦法。外部訓條,債票準華人購買,避去借款形式,免得種種約束。果能由是贖回該路,即與外人斷絕關係,亦未始非救急之策。乃行將定議,樑士詒投機而起,突竊閣揆。

“日代表忽變態度,頓翻前議,一面由東京訓令駐華日使向外交部要求借日本款,用人由日推薦。外部電知華會代表,覆電稱請俟與英美接洽後再答。當此一髮千鈞之際,樑士詒不問利害,不顧輿情,不經外部,逕自面復,竟允日使要求借日款贖路,並訓令駐美各代表遵照。是該路仍歸日人經營,更益之以數千萬債權,舉歷任內閣所不忍爲不敢爲者,今樑士詒乃悍然爲之,舉曩昔經年累月人民之所呼籲,與代表之所爭持者,鹹視爲兒戲,犧牲國脈,斷送路權,何厚於外人!何仇於祖國!……”

吳佩孚此時已經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樑士詒不敢怠慢,接到吳的電報後,以國務院會同外交部名義於一月七日發出倒填日期的電報。宣佈交涉現狀並徵全國同意。

電曰:“內閣成立,對於華府會議,一守前此方針,業經通告代轉知各國。目下急待解決者,爲魯案中之膠濟鐵路問題,前次迭經在美磋商,我均主籌款贖回自辦。至籌款辦法,或發債票,或發庫券,不論向國內外籌款,均以截清先後界限,申明該路收回自辦性質爲要義,仍擬先盡向本國商民籌借,以期稍挽利權。嗣以關於款項用人辦法,雙方爭議,迄未解決。

“上月二十七日,日使到外部稱,日本讓步已極,若中國堅持即刻贖回之議,惟有停止交涉等語。我仍主贖路自辦,未變初旨。三十日我三代表來電稱:‘贖膠濟路付款事,現擬兩種辦法:(一)中國人以現款存入第三國銀行,協定成立後,第三個月底交五分二,第六個月底交五分一,第九個月底交五分二,照此辦法,中國不必聘用日本技師。但日本代表堅持在會同派鐵路人員估價後交還該路之前,須將款項全數交存第三國銀行。(二)中國按照應付款數,發行國庫券,分二十四期收贖,每六個月爲一期,但三年後,中國得一次贖清,惟須六個月前通知。第一期於協定發生效力,九個月後交付現款,其餘款項,以本路資產及贏利作抵,並酌給利息,中國政.府於中國鐵路內所用日本有經驗技師中,選充本路工程師。

“照此辦法,日本堅持須用日本爲副車務長,副會計長’。查該路作價約三千萬日金,採用何辦法歸還,政.府並無成見,如能設法籌足交存,照第一款辦法辦理,則一切葛藤均可斬斷,固爲上策。然金融緊迫,款鉅難籌,即三代表電稱:‘國民代表,山東代表亦主張分年付款,用人一節,不妨讓步’云云,果能現款收回,雖似直捷,而國民代表不敢應承,則籌款之難可知等語。是舍立付現款而外,無論庫券債票,惟有仍抱定贖回自辦宗旨,以冀取益防損。目下華府閉會在即,勢難久延,除電知三代表堅持原案以保主權外,尚盼切實籌維,兼權利害,明示周行,借爲後盾,大局幹甚。並希立復。”

一月七日樑士詒再發表通電,辯白並沒有和日本駐華公使小蟠談判外交事務。

電曰:“微日通電計達臺鑒,誠以膠濟路案關係重大,事機迫切,有稍縱即逝之虞,用將經過實況宣告國人,冀明內容,並求良果,事屬未定之局,心無成見之存,區區微忱,諒蒙鑑亮。乃吳巡閱使睽隔傳聞,致滋誤會,竟有歌日之通電。士詒視事以來,對於此問題,商詢同僚,迭次會議,多持籌款贖回自辦之主張,前此外交部訓條所謂漠然借款形勢者,持論具有深意。蓋自辦必先贖回,贖回必先籌款,若籌諸國內而立可得三千萬日金之鉅款,自一切無復問題,否則無論其爲債票,爲庫券,期無論長短,還無論整零,其爲債一也,其爲分年償還一也。蓋既無現金,只言贖路,將以何物爲贖?則不得不出於庫券與債票之一途,事理灼然,無可諱言,亦無庸再計。

“故籌款贖回自辦之主張,其上策固望國人之自籌,否則國內外合籌債款,亦可兩害取輕,要未嘗言及限於日本,亦非但盡日本也。至於交涉方式,自有常軌,小蟠公使前來賀任,原爲禮節之常,並非交涉談判。此次華府會議,既有端緒,當然仍由外部及三代表主政,亦無取特別訓條。吳使歌電所指摘者,均與事實相違。在吳使愛國心殷,熱忱倍熾,偶爲流言所惑,遽滋投杼之疑。士詒慚誠心之未孚,懼時機之易失,誠恐流言之不息,影響所及,將致盡棄前功,則數月來,我國民奔走呼號,各代表苦心因應,概付流水,其爲不幸,豈止士詒一人而已!心所謂危,敢陳悃臆,惟我愛國同胞實圖利之!”

同日樑士詒發表對外宣言,聲明新內閣對於山東問題完全贊同中國代表團在華會之宣言。

文曰:“我國與各邦交,近幸均極敦睦。自民國肇造,國體變更,國民之學問見識,亦隨國體之轉移,而與時增進。故對於新文化,則欲其灌輸,以增益固有之智識,對於經濟,則冀其流動,以開浚未闢之富源,此實東西洋接近之階梯,而無形中足以聯絡交誼於無窮者也。至於此次華府開會,其主旨在維持太平洋及遠東之永久和平。我中華民國位於太平洋之上,關係尤重。其對於該會議所願望者,在恢復獨立國家固有之主權,享有國際平等公正之地位,與列強友誼協作,解除國際間之歧向,及防止將來之紛爭而已。

“中國希望與已有關係之各重要問題,皆應在華會解決。關於山東省問題之中國地位,新內閣完全贊成中國代表團在華會之宣言,至各種懸案,凡曾有不良之影響於邦交者,以公正的辦法解決之。至於中國國內情形,現仍在過渡時代,務期從速整理,以期適合於新潮流。以中國人民之天才,益以四千年之閱歷,證諸往事,足以制勝一切艱鉅。中國政.府及人民,倘非因顧慮外侮而減少其能力,並苟脫離現在主權之限制,則中國不難建設強有力之統一國家,造福本國及世界。新內閣知現境之維艱,但非無法以制勝者也。”

樑士詒辯誣的通電發表後,吳佩孚不依不饒,一月八日又發電指責樑。

電曰:“樑士詒賣國媚外,斷送膠濟鐵路,曾於歌日通電揭其罪狀。乃梁氏作賊心虛,恐招全國聲討,竟有虞日倒填日期之微電,故作未接歌電以前發出,預爲立腳地步,以冀掩人耳目,而免攻擊,設計良狡。殊不知欲蓋彌彰,無異自供其作爲,電首既標明七日一點五十分發電,而電末則注微日,以堂堂國務院,而作此鬼蜮伎倆,思以一手掩蓋天下人耳目,稍有閱電常識者,當早如見其肺肝。

“彼開宗明義,首曰:‘內閣成立,一秉前次方針’,是欲以賣國之罪,加之前內閣也。如前內閣有借日款贖鐵路,用日人之舉動,何以未聞前閣磋商?何以未見今閣聲明?既曰籌款辦法或債票,或庫券,何以又曰不論國內外籌措?既曰收回自辦,何以必須用日人爲車務長會計長?既曰政.府無成見,何以秘允日使要求?且何以不經外部而由梁氏面允?各國銀行團既有不能單獨借款之表示,何以獨借日款?顯系以華會閉幕在即,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爲施其盜賣伎倆也,吾中國何以不幸而有樑士詒!樑士詒誠何心而甘爲外人作倀!傳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樑士詒兼而有之,全國不乏明眼之人,當必羣起義憤,共討奸慝。全國更不乏殷富之家,務祈合集鉅資,保存命脈,鋤奸救國,海內共鑑。”

吳佩孚看來是鐵了心倒樑閣,一月十日,吳佩孚發出第三電攻擊樑士詒。

電曰:“庚日通電,諒邀鑑察,據華府會議國民代表餘日章蔣夢麟電稱:‘政.府代表對於魯案及二十一條,堅持甚力,同時北京一方面隱瞞專使,開始直接交涉。今晨樑士詒電告專使,接受日本借款贖路,與中日共管之要求,北京政.府更可藉此多得日本之借款。北京交涉之耗,已皇皇登載各國報紙,日本公言北京已接受其要求。吾人之苦心與努力,全歸泡影。北京似此行爲,吾人將來無力爭主權之餘地’云云。其樑士詒賣國行爲,鐵案確鑑。適餘、蔣自華盛頓來電,更證明樑致專使之電,公然承認日款與鐵路共管兩事,則樑士詒倒填日期之微電,又焉有置喙之餘地!

“觀其登臺甫旬日,即援引賣國有成績之曹汝霖爲勸辦實業專使,陸宗輿爲市政督辦,拔茅連茹,載鬼一車,以輔其賣國媚外之所不及。吾中國神明華胃,錦繡河山,而容此獠,長此盜賣,寧謂有人!人心不死,即國土不亡,正義猶存,即公理尚在,存亡之機,繫於一髮。凡屬食毛踐土者,皆應與祖國誓同生死,與元惡不共戴天。如有敢以樑士詒借日款及共管鐵路爲是者,則其人既甘爲樑之謀主,即屬全國之公敵,凡我國人,當共棄之。爲民請命,敢效前驅。”

這次吳佩孚倒閣,是指責樑士詒就任閣揆後,即接見日本駐華公使小幡,面允關於膠濟路問題,直接在北京向日本商洽借款贖路,而置華盛頓會議於不顧。這是國人關注的焦點,自然引起全國各界的憤怒,

吳秀才善審時度勢,就抓住這個大題目攻擊樑。

樑士詒卻堅決否認有此事,一再辯白,一再否認。可是日本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代表則對中國代表說,確有其事。

中國代表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乃於一月十日由華盛頓拍電北京國務院和外交部,詢問政.府是不是已和日使直接談判。

電雲:“此間日本代表團傳出消息,山東鐵道事,北京政.府已與日本議有端倪,不久華府中國代表即有確切之訓示云云。在美華僑得此消息,頗抱不安,究竟有無此事,乞速電示,以便更正!基、鈞、惠十日。議五十二號。”

這樣一來,形勢對樑士詒越發不利。

十二日國務院外交部電覆三代表。

電曰:“十日,議五十二號電悉,上月二十七日國務會議議決,魯案由三代表在美京賡續辦理,業電達。政.府始終無在北京與日本開議之意思,更無此事實。所傳議有端倪,自屬毫無影響,對手方所傳消息,顯係一種作用,請速更正,並告華僑勿信誤傳爲要!再來電更可證明政.府以前並無訓令三代表改變原議之事,除國內已切實聲明外,祈一併聲明!”

同日,北京國務院並通電宣佈膠濟路並無直接談判與借日款事。

電曰:“關於膠濟鐵路事件,遠近傳聞異詞,易生誤會,特將事實簡明宣佈,俾國人鹹知真相。(一)政.府對膠濟鐵路案件,始終抱定贖回自辦之宗旨。(二)此案始終由外交部電知我國代表,在華盛頓會議解決,決無在北京直接談判之事。(三)我代表來電,主張籌付現款或發行國庫券贖回自辦,未變初旨。(四)關於膠濟路案,國務院並無逕行致電三代表之事。(五)政.府並無借日款之意。(六)二十八日小幡公使來賀任時,談及膠濟路事,總理只答以我國方針,在籌集款項贖回自辦,應由代表在華府會議解決,並聲明此是個人閒談,若正式答覆,當經外交部。此後院部並未因此事與小幡公使有所接洽。以上六款希爲傳達,俾衆周知。”

樑士詒有沒有和日本公使小幡談及借日款贖路事,成爲這次閣潮的癥結。但不論樑有無此事,但樑閣有親日嫌疑則是不爭的事實,吳佩孚藉此打擊樑閣算是抓到了命穴。

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46章 驅張第25章 找事做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40章 系矯旨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439章 進德會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64章 燎原烈火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65章 模範團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134章 較量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196章 陸榮廷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84章 海軍起義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47章 外逃第82章 一明一暗第166章 實情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276章 不堪一擊
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46章 驅張第25章 找事做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40章 系矯旨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439章 進德會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64章 燎原烈火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65章 模範團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134章 較量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196章 陸榮廷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84章 海軍起義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47章 外逃第82章 一明一暗第166章 實情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276章 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