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關於陳垣

光緒六年十月初十(1880年11月12日),陳垣出生在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石頭鄉富岡裡一個藥商家庭 。少年時,他受“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影響。陳垣自幼嗜好讀書,《書目問答》《四庫全書總書目》兩部目錄學著作引領他走上學問之路。陳垣17歲時曾赴京參加科舉考試卻落選,21歲時獲新會縣試第一。 後以經世致用爲宗旨治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影響下,陳垣和幾位青年志士在廣州創辦了《時事畫報》,宣傳反帝愛國思想。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陳垣因進行反清鬥爭,被清政府抓捕,爲躲避追捕,陳垣回到新會老家擔任篁村小學教師。他到職後,承包了學校大部分課程,他不僅教學生國文、算學等基礎課程,而且還教學生體操和唱歌。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陳垣先後在振德中學和義育學堂教國文和歷史課程。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陳垣和康仲犖創辦《震旦日報》及其副刊《雞鳴錄》,以迎接革命,在辦報和學習醫學過程中,陳垣以筆作槍,寫了大量時文。

民國元年(1912年),陳垣被選爲中華民國衆議院議員。由於議員是專職性質,他來到北京定居。到北京後,陳垣突然發現了太多有利的讀書條件,不少年輕時根本不敢想象的書籍能隨時看到,讓他一下眼界大開,特別是民國四年(1915年)接觸到從承德入京收藏的文津閣《四庫全書》後。作爲年輕的參議員,陳垣精明能幹、文才極好,得到了當時交通系首領樑士詒的賞識,先後在樑士詒主持的稅務處、內國公債局、毛革改良會等機構任職。 因政局混亂,潛心於治學和任教。他曾在一段時期內信仰宗教,故從民國六年(1917年)開始,陳垣發奮著述中國基督教史,於是有《元也裡可溫考》之作。陳垣認爲,中國基督教初爲唐代的景教,以次爲元代的也裡可溫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後的耶穌教。所謂“也裡可溫”,是元代基督教的總稱。元亡,也裡可溫就絕跡於中國。但作爲宗教史來說,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個組成部分。陳垣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國文學界的注意,也受到國際學者和宗教史研究專家的重視。

從民國六年(1917年)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近三十年,陳垣在宗教史、元史以及歷史年代學、避諱學、校勘學等領域,作了許多開創性的或總結性的工作。這些與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檔案文獻收藏息息相關,其中對《四庫全書》、明清檔案的利用,構成了他這一時期著作的特色之一。

民國十二年(1923年)起,陳垣開始在燕京大學任教,初爲講師。

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11月20日,清室善後委員會成立,李煜瀛爲委員長,在李煜瀛的推薦下,陳垣任常務委員,主持常務工作。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陳垣任理事會理事兼圖書館館長,圖書館分圖書、文獻兩部,沈兼士、袁同禮副之,正式履行新式博物館所賦予的典藏、保管、陳列、研究和出版等職責。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期間,故宮博物院在北洋軍閥皖、直、奉等支持的臨時執政府肘腋下,先後歷經四次改組,包括維持員、保管委員會、維持會及管理委員會等四個時期,陳垣在這一過程中勉力維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9月,陳垣受聘爲公教大學副校長;之後,陳垣一直在北京輔仁大學教授學生國文、歷史等課程,既使在擔任北京輔仁大學校長之後。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平被日軍侵佔。陳垣身處危境,堅決與敵鬥爭。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本侵略軍攻佔華北重鎮徐州之後,日僞政府強迫北平全市懸掛日僞國旗,並強令羣衆上街遊行,以示慶祝。輔仁大學及其附屬中學堅決拒絕執行掛旗、遊行等無理要求。結果日僞震怒,強令輔仁大學及附屬中學停課3天,並多次派人找校長陳垣“質問”。陳垣回答道:“我們國土喪失,只有悲痛,要慶祝,辦不到!” 堅決不掛旗,不遊行,與日僞不屈抗爭。

陳垣在元史、歷史文獻學、宗教史等領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幾種專著、百餘篇論文的豐富遺產。陳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鑑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陳垣與陳寅恪並稱爲“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爲“史學四大家”。 他的許多著作成爲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爲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

民國十五年(1926年)至1952年,任輔仁大學校長。1949年以前,他還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場大動亂,陳垣被軟禁。1971年6月21日,陳垣飲恨以歿,享年92歲。

關於陳垣其人,筆者不想多做評價,在這裡只想給讀者推薦以下文字:

1949年,胡適和陳寅恪同機離開北平。

由於二陳一胡(陳垣、陳寅恪、胡適)爲當時中國史學界的重要人物,他們都在南京政府搶運計劃的名單上。

這3個史學大師,從這一年開始分手,各自走了3條不同的道路。

胡適先飛美后赴臺,陳寅恪客居廣州,辭不赴京。

只有陳垣能順應潮流,繼續做輔仁大學的校長,一直做到院系調整以後的北師大。

1948年12月13日,胡適還在給陳垣的信中談論與《水經注》有關的問題。

從信中可以看出兩位學者的交情。

胡適在信的末尾寫下這樣的話:“今夜寫此短信,中間被電話打斷六次之多,將來不知何時纔有從容治學的福氣。”(《陳垣來往書信集》191頁)

3個月後,1949年4月29日,陳垣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標誌他一生重大轉變的《給胡適之先生一封公開信》,雖然信的語氣尚不激烈,但卻意味着這兩個朋友之間的友誼結束了,同時也意味着他和陳寅恪的友誼也畫上了句號。

他在信中說:“在北平解放的前夕,南京政府三番兩次的用飛機來接,我想雖然你和寅恪先生已經走了…”當時的陳垣“親眼看到人民在自由的生活着、青年學生們自由學習着、教授們自由的研究着”。

關於陳垣給胡適的這封信,我們至今未見手跡。

胡適見到這封信後,寫有《跋陳垣給胡適一封公開信》,心平氣和地談了他的感想,他認爲這封信不是出自陳垣手筆(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6冊,2122~2133頁,臺灣聯經版)。

不管怎麼說,陳垣從此轉變了,以後他每做文章,幾乎都要否定自己的過去,說自己以前“所講所學皆井蛙夏蟲之見”(陳智超《陳垣傳略》見《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一輯206頁,山西人民出版社)。

1959年1月,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激動地說:“一方面感到聞道太晚,在先進的人們,先進的知識分子早已爲人民革命事業不屈不撓英勇奮鬥的時候,而我過去卻一直對這樣偉大事業毫無認識,未能參加到革命的行列,實覺愧對人民。

“另一方面,我也慶幸和感謝黨多年以來的關懷與培養,黨用共產主義世界觀教育了我,使我能在垂暮之年,獲得新的政治生命,因此我感到光榮。”(同上)

對陳垣的轉變,陸鍵東在《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中有這樣的評價:“陳垣思想的巨大轉變是一個典型,它映照出時代鋪天蓋地的潮流。北京的人們相信,在這股洪流面前沒有人能置身於外。”(該書118頁,三聯版)

陳垣是轉變了,從他前半生經歷中,我們推不出他要轉變的必然結果,但他的轉變又是一個既存的現實。我們對他的轉變不必過分苛求,但也須保留一點懷疑的態度。

當時陳垣69歲,儘管許多資料說他轉變之後,如何學習毛的書和馬列主義,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不容迴避,就是一個年過古稀的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立刻重新接受一種新的思想。

如果說能接受,那麼這與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況均不相符,陳垣的學術研究,走的是樸學一路,與政治無關,但誰選中了這個本與政治無關的人,讓他成爲舊學者在新時代裡轉變的典型呢?

在日後的幾乎每一次政治運動中,陳垣都有積極的表現。

他曾寫過一篇《思想改造在輔仁大學》的文章,將自己終身服務的大學說得一無是處,說自己:“長期爲帝國主義服務,思想模糊,敵我不分…”(見《文教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問題》上冊,人間書屋1952年)

如果按照當時的邏輯,經過思想改造運動之後,作爲舊學者的典型,陳垣迎來了他自己的新時代,從治學方法上,他找到了新的東西,從思想境界上,他找到了馬列主義,他是學者,應該從此在學術上達到一個超越過去的新水平,雖然他已是一個老人,但他還沒有失去學術能力,他應該多爲人們留下一些學術成果,但遺憾的是,在他晚年的學術生涯中,我們見到的多是這樣的文章:《斥奧斯汀侮辱中國人民》、《加強政治課程和時事學習》、《我在三反運動中的思想體會和檢討》、《遵循着斯大林同志的遺志繼續前進》等等,陳智超說:“解放以來,他還寫作了二十多篇學術論文。

陳垣過去的學術特點是以寫專著見長的,但後來卻沒寫一部專書,而應景的文章,要幾倍於這“二十多篇學術論文。(劉乃和《陳垣同志已刊論著目錄系年》,《勵耘書屋問學記》,三聯版1992年)

是陳垣年齡太大了嗎?從他的健康狀況看,似乎不是。

令人感慨的是40後代末就幾乎雙目失明的陳寅恪,始終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不僅沒轉變,還完成了《元白詩箋證稿》、《論再生緣》和3大卷的《柳如是別傳》,“至文.化大.革.命之難起,他至少完成了十幾篇文章,兩本專著,以及《寒柳堂記夢未定稿》。盲目衰翁有此成績,殊可驚歎。(汪榮祖《陳寅恪評傳》第166頁,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陳寅恪雖然小陳垣10歲,但當時的身體狀況也不好。

陳垣似乎適應了時代,但再沒留下了什麼傳世之作,而堅持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卻爲後世留下了豐富的學術遺產,陳垣的遺憾是時代造成的,但個人應當承擔多少責任,後人又該從這遺憾中得到些什麼啓示呢?

第96章 風雲突變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82章 開張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6章 禍從口出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50章 復古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09章 怪八股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8章 下重藥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439章 進德會第17章 駐節朝鮮第204章 勸退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65章 保路運動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7章 奇遇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486章 學寫詩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10章 戰與和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
第96章 風雲突變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82章 開張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6章 禍從口出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50章 復古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09章 怪八股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8章 下重藥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439章 進德會第17章 駐節朝鮮第204章 勸退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65章 保路運動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7章 奇遇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486章 學寫詩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10章 戰與和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