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

完成迎袁專使的使命後,蔡元培回到南京,回到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的任上。

南京政.府建立後,所有與新政.府有關的人紛紛跑來,找關係託人情,想謀個一官半職。蔡元培北上迎袁期間,教育部的次長景耀月代理部務。景耀月是同盟會員,平日裡熱衷黨務,對教育很少過問。

此人有封建的打江山坐江山的思想。所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趁總長不在,他私自開列了七十多個人的名單,分別冠以司長、科長、秘書的職務,報請總統府頒發委任狀。名單上的人多和他有私交,但是跟教育行當沒什麼關係。

蔡元培回來後,馬上發現了這一情況。他耐心地同景耀月講,這樣做的話,真正的教育專家就被排斥在教育部外了。而且如果下一任部長對這些人事不滿意,一概革除,反而讓這些人難堪。蔡元培入情入理地做了一番工作之後,總統府又將這批委任申請退還了教育部。

1912年3月底,唐紹儀內閣成立,蔡元培留任教育總長。

民國定都北京後,1912年4月26日,蔡元培領銜的新的教育部接手原清廷的學部。蔡元培給部員們講了一番話:“前清辦學之種種靡費,其細情不外奢、縱二字……國家無論如何支絀,教育費萬難減少。無已,惟有力行節儉,以爲全國倡。”

在人事安排上,蔡元培力邀非同盟會派系的共和黨人、曾在清末擔任學部參事的教育家範源濂做了教育部的次長。

他兩次登門,誠懇地對範源濂說:“現在是國家教育創制的開始,要撇開個人的偏見,黨派的立場,給教育立一個統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計……教育是應當立在政潮外邊的。我請出一位異黨的次長,在國民黨裡邊並不是沒有反對的意見;但是我爲了公忠體國,使教育部有全國代表性,是不管這種反對意見的。聽說你們黨裡也有其他看法,勸告你不要自低身份,給異黨、給老蔡撐腰;可是,這不是爲國民黨或我個人撐腰,乃是爲國家撐腰。我之敢於向你提出這個請求,是相信您會看重國家的利益超過了黨派的利益和個人的得失以上的。”

範源濂爲蔡元培的真誠和以民國教育爲重的精神所動,不顧他所在的共和黨的反對,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請。事實證明,他們的合作是成功的。後來,範源濂在蔡元培去職後任教育部長,力邀蔡元培擔任北大的校長。

新建的教育部有部員七十餘人,差不多都是蔡元培、範源濂二人推薦。蔡推薦的多爲歐美及日本的留學生,範提名者,大多富有教育管理經驗。

如蔡元培“自述”所說:民國“元年我在教育部時,請範君靜生相助,我偏於理想,範君注重實際,以他所長,補我之短”。

有了儒雅的蔡元培做首腦,民初的教育部內上下融洽,全無暮氣。

乃至於魯迅後來曾說出“說起民元的事來……當時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覺得中國將來很有希望”這樣的話來。

範源濂也這樣憶及當年在教育部與蔡元培共事的情景,“在我們合作期間,部裡的人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討論很多,卻沒有久懸不決的事。一經決定,立刻執行。所以期間很短,辦的事很多”。

4月底,蔡元培在與部員談話中提出:鑑於目前各校程度參差不齊和請末辦學的“奢、縱”之弊,“擬將中學以上官、公、私立學校,嚴加歸併,淘汰冗員,嚴定章程,以便早日開學。”表達了其整頓教育的決心。

5月初,他通令將北京大學堂易名爲北京大學校,提名啓蒙思想家嚴復出任校長。

接下來,他在參議院發表施政演說時明確表示:總長之職“既勉強擔任,斷不敢存五日京兆之心”,就教育方針、設施、行政權限、派遣留學生及少數民族教育等問題發表了意見。特別強調:“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在專門教育,務養成學問神聖之風氣。”

毫無疑問,這充分表達了蔡元培投身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1912年7月10日,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發起召開了有各地教育專家參加的,全國教育臨時會議。

蔡元培在大會的開幕詞中言道:“今日之臨時教育會議,即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第一次之中央教育會議。此次會議,關係甚爲重大,因有此次會議,而將來之正式中央教育會議,即以此次會議爲託始。且中國政體既然更新,即社會上一般思想,亦隨之改革;此次教育會議,即是全國教育改革的起點。此次議決事件,如果能件件實行,固爲重要關係;即使間有不能實行者,然爲本會已經議決之案,將來亦必有影響。諸君有遠來者,即或在近處者,亦是撥冗而來,均以此次會議系重大之故。

“民國教育與君主時代之教育,其不同之點何在?君主時代之教育方針,不從受教育者本體上着想,用一個人主義或用一部分人主義,利用一種方法,驅使受教育者遷就他之主義。民國教育方針,應從受教育者本體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盡如何責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從前瑞士教育家(沛斯泰洛齊)有言:昔之教育,使兒童受教於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於兒童。何謂成人受教於兒童?謂成人不敢自存成見,立於兒童之地位而體驗之,以定教育之方法。民國之教育亦然。

“君主時代之教育,不外利己主義。君主或少數人結合之政.府,以其利己主義爲目的物,乃揣摩國民之利己心,以一種方法投合之,引以遷就於君主或政.府之主義。如前清時代承科舉餘習,獎勵出身,爲驅誘學生之計;而其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皆富於服從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駕馭。現在此種主義,已不合用,須立於國民之地位,而體驗其在世界、在社會有何等責任,應受何種教育。……”

一句“全國教育改革的起點”,可謂讓全體參會人員激情洋溢、熱血沸騰。

在這次會議上,蔡元培將事先起草的四十餘項提案逐一交由會議討論,這些議案,凝聚着蔡元培和教育部同事的心血,設計了和規定了新教育的體制和細則,從而構建了後來實行十年之久的“壬子癸丑學制”的基本內容

與會者們進行認真的討論和修改,從而形成了中華民國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這基本就是蔡元培“五育主義”的翻版。

會議的最重要成果是《學校系統令》,因是農曆壬子年頒佈實行,史稱《壬子學制》。

《壬子學制》規定:初等小學校學制4年,爲義務教育,畢業後可入高等小學校或實業學校。高等小學校學制3年,畢業後可入中學校或師範學校、或實業學校。初小、高小均設補習班,學制2年。中學學制4年,畢業後可入大學或專門學校,或高等師範學校。師範學校本科4年,預科1年。高等師範學校本科3年,預科1年。實業學校分甲乙兩類,各3年。專門學校本科3—4年,預科1年。大學本科3—4年,預科3年。

1913年是農曆癸丑年,這年8月,教育部將《壬子學制》頒佈一年來新頒佈的法令、規程與《壬子學制》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學制體系,稱爲《壬子癸丑學制》,頒佈到全國各地教育機構施行。

《壬子癸丑學制》在縱向方面,明確地規定了學校教育的幾個階段,即分爲三段四級。

初等教育階段,以兒童身心發育、培養國民道德爲基礎,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教授爲宗旨,又分爲兩級:初等小學學制4年,爲義務教育,兒童6歲入學,男女同校;高等小學3年,男女分校。

中等教育階段一級,爲中學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的國民爲宗旨,並專門爲女子設立女子中學校。

高等教育一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爲宗旨。大學分文、理、法、商、醫、工、農七科。大學本科3—4年,預科3年,預科附設於大學,不得獨立設置。大學爲研究學術設大學院,不定年限。

《壬子癸丑學制》在橫向方面,分爲師範教育、實業教育兩個系統。

與高等小學校平行的有乙種實業學校、實業初習學校及初習科。與中學校平行的有甲種實業學校、師範學校及補習科。與大學平行的有法政、醫學、藥學、農業、工業、商業、商船、美術、音樂、外國語等專門學校以及高等師範學校。

該學制爲參照日本明治維新後新學制擬定,廢除了教育上的兩性差別和滿清貴胄學堂。除高師外,允許開辦私立學校。

尊孔讀經,千百年來成爲一種神聖和至高無上的東西,與封建專制制度扭結在一起,成爲中國邁入近代門檻的惰性因素。經受了歐美現代文明洗禮的蔡元培,認爲“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背,雖然孔子和他的學說在學術上自有其價值,但後世將此演化成爲儒教、孔教,定爲一至尊,叫人頂禮膜拜,則極不合理。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三大自由之一,學校不是教堂,不能強行要求人信奉哪種宗教。

在全國教育臨時會議上,蔡元培提出的《學校不應拜孔子案》。雖然受限於當時的大環境,蔡元培提出的《學校不應拜孔子案》沒有在會議上通過。但畢竟明文廢止了在中小學一直實行的“尊孔讀經”儀式,這不能不是這次會議的又一個成果。

孔孟之道的“克己”,以所謂的“義”否定“利”的義利觀,和宣揚禁慾主義的佛教,和奉行蒙西九戒基督教一樣,歸根結底是屬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體系。三者在歷史上,在推翻奴隸制度過程中,都曾經起到革命作用,但伴隨着新時代的來臨,從總體思想上畢竟成爲過時的東西。新的時代講求等價交換,注重實利講求現實利益,也就是思想家們常說的,人們要從彼岸世界回到現實世界來,要從那些矇蔽人們的關於未來世界的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一個越是不能保障人們的利益的社會,就是越起勁的忽悠和教化人們忘掉自己、無視自己的利益。比如不合理的封建等級制度,比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極左主義喊出的“狠鬥私字一閃念”。

毫無疑問,蔡元培對尊孔讀經的抵制,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此次會議的多數提案形成教育政策,並且在教育實踐中影響深遠。一個共同的認識是:全國臨時教育會議是民初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爲民初教育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182章 開張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609章 考據癖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4章 當官真好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346章 驅張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441章 美育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11章 完婚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36章 張瑞璣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06章 小德張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336章 張瑞璣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45章 張毒菌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20章 心機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294章 曹錕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165章 模範團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87章 吳祿貞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8章 高密事件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
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182章 開張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609章 考據癖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4章 當官真好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346章 驅張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441章 美育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11章 完婚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36章 張瑞璣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06章 小德張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336章 張瑞璣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45章 張毒菌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20章 心機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294章 曹錕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165章 模範團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87章 吳祿貞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8章 高密事件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