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曹錕

段祺瑞是個人品不錯,並且也很有做爲之人,但也像很多的政客一樣,毛病都是別人的,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他說“北方軍人,宗旨正大”,忘記了他自己教唆督軍團造反以謀恢復自己的勢力,便是極不正大的行爲。

他的責備直系軍人不應該“啓閱牆之爭”,使西南“收漁人之利”,忘記了他自己的假對外以制內,便是“閱牆”,日本便是“漁人”。

他說西南“始以北方攻北方,繼以南方攻北方,終至於滅國亡種而後快”。忘記了他自己始以西南攻西南,繼以北方攻西南。

他詆譭西南用離間計來破壞北洋團體,其實北洋自己利害鬥爭,自行分裂何用別人離間。……

段的密電發出後,徐樹錚另發一密電,要求皖系各軍閥覆電擁段。

馮國璋也發出一通密電:“國事瀕危,人心浮動,一隅生隙,全國動搖。茲將數日經歷情形,暨失機可惜之點,通告於後:自復辟打消,共和再造,軍人實爲功首,此後軍人團體,即爲全國之中心點,生死存亡,有莫大之關係,此不但本國人所共和,亦外交團所共認。此次政.府成立,所行政策,以改良民國根本大法爲宗旨,故不急召集新國會,而爲先設參議院之舉,在法律上雖微有不同,而用心實無私意存於其內。西南二三省,起而反對,無理要求,中央屢爲遷就,愈就愈遠,不得已而用兵,只爲達到宗旨而已,初非有武力壓迫之野心也。

“兵事既起,勝負雖未大分,而川事則中央頗爲得手,黔、滇在川之兵,不日可期退出川界。廣東方面,陸、陳、譚雖有援湘之兵,因龍、李、莫傾向中央,暗中牽制,以是不能大舉。是時也,湖南戰事,我北軍將士,稍爲振奮,保持固有之勢力,中央即可達完善之結果。不意我北軍九死一生,最有名譽之健兒,誤聽人言,壯志消沮,雖系一部分之自棄,而掣動新勝,暨相持未敗之衆,於是合謀罷戰,要求長官,通電乞和,不顧羞恥,雖曰其中有不得已之苦衷,而中央完全將成之計劃,盡行打消矣。諸君聞之,能不惜哉!能不痛哉!特是通電求和,主持人道,欲達宗旨,亦必能戰而後能和。假如佔住勢力,戰勝一步,宣佈調停,再進一程,徵求同意,爲中央留餘地,保政.府之威嚴,吾輩軍人之名譽大張,國家人民之幸福是賴,樂何如之。

“乃不出此而爲搖尾乞求,縱達到和平目的,我軍人面皮喪盡矣。國璋亦軍人之一分子也,如此行爲,萬無下場餘地,不爲羞死,亦將氣死。諸君皆愛國丈夫,有何高見,如何挽救,能否賈勇救國,振奮部下士卒精神,籌兵籌餉,以謀勝利,則大錯雖已鑄成,尚可同心補救。國璋代行權位,惶愧奚如!國之不存,身將焉附?如有同心,國璋願自督一旅,親身督戰,先我士卒,以雪此羞。宣佈事實,渴望答覆!”

十一月十八日,直系四督直隸督軍曹錕、湖北督軍王佔元、江蘇督軍李純、江西督軍陳光遠發表電,主張停戰。

長江三督忽然變成直系四督,聲勢大震,對段祺瑞震撼很大。

直系四督通電:“慨自政變發生,共和復活,當百政待理之際,忽起操戈同室之爭,溯闕原因,固由各方政見參差,情形隔閡,以致初生齟齬,繼積猜嫌,亦由二三私利之徒,意在竊社憑城,道乃乘機構釁,而黨派爭樹,因得以利用之術,爲挑拔之謀,逞攘奪之野心,泄報復之私忿。名爲政見,實爲意見,名爲救國,實乃禍國,於是鬩牆煮豆,一發難收。

“錕等數月以來,中夜彷徨,焦思達旦,竊慮覆亡無日,破卵同悲,熱血填膺,憂痛並集。蓋我國外交地位,無可諱言,歐戰將終,我禍方始,及今補救,尚恐後時。至財政困難,尤達極點,鴆酒止渴,漏脯療飢,比於自戕,奚堪終日?東北災浸,西南兵爭,人民流離,商業停滯,凡諸險狀,更僕難志。大廈將傾,而內鬨不已,亡在眉睫,而罔肯犧牲,每一思維,不寒而慄,中心憤激,無淚可揮。夫兵猶火也,不自.焚矣,如項城覆轍可鑑,矧同種相殘,寧足爲勇?鷸蚌相持,庸足爲智?即使累戰克捷,已足騰笑臨邦,若復兩敗俱傷,勢且同歸於盡。

“今者北倚湘而湘不可倚,南圖蜀而蜀未可圖,仁人君子,忍復騙父老兄弟於冰天雪地槍休彈雨之中?且戰局延長一日,即多傷一日元氣,展伸一處,即多貽一處痛苦,公等誠心衛國,偉略匡時,其於利害禍福所關,固已洞若觀火。況爭點起於政治,悲憫本有同情。錕等不才,抱寧人息事之心,存排難解紛之志,奔走啼泣,慘切叫號,而誠信未孚,終鮮寸效,俯仰愧怍,無地自容,誰希望之殷,始終未懈。

“故自政爭以來,默察真正之民意,仰體元首不忍人之心,委曲求全,千迴百折,必求達於和平目的,以拯國家之危難,而固統一之宏基。區區愚忱,當邀共諒。現在時勢危迫,萬難再緩,不得不重申前說,爲四百兆人民,請命於公等之前。伏願念亡國之慘哀,生靈之痛苦,即日先行停戰,各守區域,毋再衝突,俾得熟商大計,迅釋糾紛。

“魯仲連之職,錕等願擔任之。更祈開誠佈公,披示一切,既屬家人骨肉,但以國家爲前提,無事不可相商,無事不能解決。若彼此之隱,未克盡宣,則和平之局,詎復可冀?公等位望,中外具瞻,輿論一時,信史萬世,是非功過,自有專歸,而旋乾轉坤,亦唯公等是賴,反手之間,利害立判,舉足之際,輕重攸分,救國救民,千鈞一髮。臨電迫切,不知所云”。

此電領銜之人,竟是段祺瑞一直看好的老實人曹錕。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於天津大沽口(天津市塘沽),這也是個民國風雲人物,曾是爲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

曹錕出生於天津大沽一個貧窮造船工家裡。曹錕的父親曹本生,在大沽的一個船行當排工,成年累月給人家造木船,以維持這個十口人之家的生活。儘管曹家經濟拮据,但曹本生性子憨直,爲人要強,他寧願自己勒着腰帶,也要供孩子們識幾個字。因此,曹錕兄弟幾個,多在幼年讀過幾年私塾。

曹錕十六歲時,父親讓他學造木船,曹錕不肯,叫他學做農活,他也不依,曹本生只好讓他去賣布。因家中貧窮,買不起一輛手推車,曹錕便把布匹搭在肩上四處叫賣。

父母應該是覺得曹錕成不了大器,成家了事,便在他十七歲那年,託人說媒,將西大沽一家姓鄭的姑娘娶過來。鄭氏長於曹錕兩歲,相貌平平,但爲人通情達理。過門後上敬公婆,下疼小叔小姑,對曹錕更是十分體貼,小兩口和和睦睦,很少口角。

一日,曹錕販布到保定城門,被兩個守城的士兵攔住,不但沒讓進城,反而被他們謾罵嘲笑一番。曹錕無端受辱,窩了一肚子火兒。他歷盡艱辛,也未能改變自己吃苦受累的命運,於是他暗下決心,立志從戎。

一八八二年,二十歲的曹錕應募入伍,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先是在天津武備學堂學習,畢業後做了毅軍的一名哨官,一八九四年還曾隨部赴朝鮮作戰。

翌年,赴小站投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爲右翼步隊第一營幫帶。

他既無背景,又老實巴交,時常受人欺負。但他的一大特點,憨厚,喜怒不形於色。好處都讓給別人,自己則吃苦耐勞,千依百順,不管心中怎麼想,面上從無怨言。

這樣的人肯定有人緣,久而久之,漸漸地也就聞達於上司,甚至袁世凱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與衆不同的人物。

曹錕聽說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有個拜把子兄弟叫曹克忠,在當地很有權勢,人稱“大帥”。於是備下厚禮前去拜謁,常言道:“禮多人不怪”。

這曹克忠也是天津人,曾任廣東水師提督,一看姓曹的是小老鄉,很是開心。接着一查族譜錕字,發現曹錕竟是自己的孫輩。自然更加高興,便正式認曹錕爲族孫,並派自己的姨太太去袁世凱那兒爲他通融。

朝中有人好作官。自此曹錕由幫帶而幫統,由幫統而統領,由統領而統制,升官步上了快車道。

曹錕病逝於天津。他是五月去世,同年年十二月,曹錕被國民政.府追封爲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曹錕雖是直系,以前並未加入長江三督的主和集團,且一向與皖系保持良好關係,被稱爲直、皖二系的兩棲督軍。直、皖兩系都極力拉攏曹錕,他似乎一直都保持“中立”。由於他當時在北洋派中實力最大,又佔據清朝時的北洋大臣地位,他的一舉一動,對方方面面都有重大影響。

而在直系四督這個通電發出的時間,段祺瑞已經不再兼任陸軍總長,由王士珍繼任。

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410章 會考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407章 童子試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3章 告密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07章 童子試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89章 內鬥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44章 北歸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439章 進德會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70章 呼聲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0章 朋友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
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410章 會考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407章 童子試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3章 告密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07章 童子試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89章 內鬥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44章 北歸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439章 進德會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70章 呼聲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0章 朋友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