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在蔡元培的以上演講中,他開宗明義,提出一所大學首先要明確它的性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而不是人們升官發財的階梯。作爲學生在學校中應該關注的是知識的學習,而不應該片面地注重分數的高低。在研究學問之外砥礪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也是大學生所必需的。同時,作爲學校之主體的師生應該建立一種互敬互愛、互相勸勉的關係。

此後的1917—1923年,被認爲是蔡元培一生中最爲輝煌的時期,他由此無可爭議地被奉爲全國學界的領袖。

哪個新上任的校長不說些激昂話,蔡元培的講演雖然很令北大的師生耳目一新,雖然在講演現場,大家也確實亢奮過一陣子,但一次講演畢竟只是一次講演,熱情總會消退,亢奮總會平復。

在大家想來,學校還能怎麼樣,還不是江山依舊嗎?所謂生活還得繼續。也就是說,對於新上任校長的就職演說,大家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但是,很快發生的一件事,讓大家不能不對新來的校長刮目相看。

開學典禮沒幾天,學校大門口的告示牌出了個通知:“以後學生對校長應用公函,不得再用呈文。”

過去,學生有事找校長,要恭恭敬敬的寫呈文,校長有批示,公諸告示牌上。呈文和公函可不是文字遊戲,這裡邊的差別可是大了去了。

呈文是下對上,是學生對高高在上的校長的頂禮膜拜。公函是表示,雙方是平等的。自由、平等,博愛,受過民主薰陶的人就是不一樣。這位新校長可不僅是你給他行禮,便客客氣氣還禮那麼簡單。他真的是在奉行人人平等,那怕是學生和校長。

呈文和公函的另一個不同是:呈文可以無視,可以不理睬,校長願意答覆便答覆,不願意答覆就石沉大海。所謂沒有理由沒有原因,就是校長不願意,誰也沒辦法。公函可就不一樣了,是必須有答覆的。

人是需要被尊重的,被尊重的感覺當然不一樣。毫無疑問,只有在受尊重的環境下,才能培養出獨立人格的人。

一個呈文和公函,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也許實在不算什麼,而在當時的北大校園,引出的巨大反響,自然是今天的人們所無法想象的。

但是,比起新來的校長接下來的一個重大舉措,呈文和公函這等事還真是小事一樁。

蔡元培所採取的這一重大舉措就是民主治校。徹底改變以往那種大學的校務由校長、學監等少數人對學校的獨裁統治。

具體作法就是設立了“北大評議會”,以之作爲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和權力機構,負責制定和審覈學校的各種章程、法令,以及學科的廢立,學校的預算、決算等。

這個“評議會”主要由教授組成,校長和各專業學科的學長爲當然評議員,其餘評議員則由文、理、法、工各科的本科和預科各推舉兩名教授擔任。評議員的任期爲一年,期滿後即進行下屆選舉,連選可以連任。從1919年底之後,評議員的產生則改爲按名額分配,即每5名教授中可投票選出一個評議員。

北大的第一屆評議員有:校長蔡元培,文科學長陳獨秀,理科學長夏元瑮,法科學長王建祖,工科學長溫宗宇,文本科教授代表胡適、章士釗,文預科教授代表沈尹默、周思敬,理本科教授代表秦汾、俞同奎,理預科教授代表張大椿、胡濬濟,法本科教授代表陶履恭、黃振聲,法預科教授代表朱錫齡、韓述祖,工本科教授代表孫瑞林、陳世璋。

前邊說過,蔡元培在主持愛國學社時,學社最富特色之處是學生自治制度。學生在校內享有很大的權利和自由。住宿生實行自治制,設有評議會,監督學校行政和學生操行。這裡實行的民主治校制度,固然是蔡元培的這種辦校思想的繼續,只不過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昇華和進入更高層次。是他把從國外,學到的民主制度下的學校管理在付諸實踐。

看過本書的第一卷後,不知大家感覺到沒,慈禧應該是一直到死,都沒能夠搞明白立憲是怎麼回事?如果她知道是在爲她死守的專制制度在掘墓,恐怕她無論如何不會搞立憲和那些新政的。而同樣,袁世凱和他同時代的許多人,到死都沒能搞清楚民主和共和是怎麼回事。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民主革命不過是用一種好的專制去代替那不好的專制,是用一個好的皇帝去取代不好的無能的皇帝。所以,纔有那麼多人呼籲袁世凱恢復帝制。

民主的美妙之一在於其能夠集中衆人智慧。一個人能有多大本事,就算是天才,其能力和知識也必然是有限的。一個好的領導者絕不是自以爲是的人,而是一個善於傾聽和集中大家意見和智慧的人。中國有一句老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一個人如果總是把自已神化,把自已視爲天才,總是說自己有多偉大,其實是最愚蠢的。即使不是陰謀家和野心家,也一定是個政治騙子。

當那些教授們能夠參與學校的管理,不僅僅使他們感到他們和他們的意見對學校很重要,不僅如此,雖然,這很重要。但更大的改變是他們會動腦筋想辦法,怎麼去把學校辦好。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學校的事有校長去管,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當教授們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起來,將會彙集成怎樣的力量呀!

爲了進一步健全“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領導體制,在蔡元培的推動下,1919年,北大又在作爲全校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的“評議會”之外另設了三個機構:

一是行政會議,作爲全校的最高行政機構和執行機關,負責實施評議會的各項決議。行政會議的成員的資格也限定爲教授,由各專門委員會的委員長及教務長、總務長擔任成員,由校長兼任行政會議議長。行政會議下設8個專門委員會,分管各類行政事務,分別是組織、庶務、審計、圖書、聘任、儀器、入學、新生指導委員會。各委員會的成員由校長推舉,經評議會批准通過。

二是設教務會議及教務處,由各學科的系主任組成,從中推出教務長一名,任期一年,統一領導全校的教學工作。這一時期,擔任過北大教務長的有馬寅初、顧孟餘、胡適等人。

三是設總務處,主管全校的人事和事務工作。總務處的首長亦爲教授學者。如以蔣夢麟爲總務長兼會計部主任,李大釗任圖書部主任,陳世璋任儀器部主任,李辛白爲出版部主任,沈士遠任校舍、齋務、雜務、衛生部主任,鄭壽仁任註冊、編志、詢問、介紹部主任。

蔡元培設計出的這一套“教授治校”“依法治校”的體制,爲北大走上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提供了組織上和制度上的保障。在這套體制的護航之下,北大在當時以及後來,都不曾因爲政治時局動盪,以及校長人選的更迭,而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校園秩序。

曾任北大教務長的顧孟餘說:“先生(指蔡元培)長校數年,以政治環境關係,在校之時少,而離校之時多。離校之時,校務不但不陷停頓,且能依照計劃以進行者,則以先生已樹立評議會及各種委員會之制度。”

蔡元培自己也對在北大建立的這套體制很感欣慰。

1920年10月,他赴歐考察教育,與大家話別時說:“我這次出去,若是於本校不免發生困難,我一定不去。但現在校中組織很嚴密,職員辦事很能和衷,職員與學生間,也都是開誠佈公,我沒有什麼不放心的事了。”

什麼時候都不用擔心因爲換領導人和天下大變,這便是一個好的民主制度的偉大之處。因爲這個制度制約着領導者,使他們不能任性妄爲,更不能胡作非爲。

所謂,每個人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都是至高無上的,因爲那是法律和制度賦予你的權力。但是,同樣,一個人也只可以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縱橫馳騁,超出其職責圍便寸步難行,這就是成熟的民主制度。

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對個人的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靠所謂的個人素質,是不可靠的,而且沒有監督的權力本身具有很強的腐蝕作用。所謂,在不好的制度下,好人可能變成壞人,在好的制度下,壞人也很難爲所欲爲。

能夠在人前發號施令,這是個人利益的高層次的追求,權力慾對人來說是一般都是很強的一種慾望。而對於手中有權的人,可能最反感的就是對他的限制和監督。有誰不想說了就算,有誰不想一言九鼎。

如果是普通教授提出民主管理學校,有參政議政的願望,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蔡元培作爲校長,作爲大權在握的人,主動的進行這樣的變革,才更加顯得難得可貴。

當年蔡元培時代的北大學生,後任國立中央大學、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這樣說:“以一個大學來轉移一時代學術或社會的風氣,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青年思想,恐怕要算蔡孑民時代的北京大學。”

胡適、陶行知的老師,美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社會學家、實用主義學派創始人約翰•杜威也說過這樣一段話:“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44章 肅貪治吏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204章 勸退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70章 呼聲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5章 反擊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23章 孫袁會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411章 點翰林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4章 肅貪治吏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204章 勸退第486章 學寫詩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6章 禍從口出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94章 僵局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98章 張瘋子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7章 奇遇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
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44章 肅貪治吏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204章 勸退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70章 呼聲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5章 反擊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23章 孫袁會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411章 點翰林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4章 肅貪治吏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204章 勸退第486章 學寫詩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6章 禍從口出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94章 僵局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98章 張瘋子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7章 奇遇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