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

四川前線的北洋軍和川軍,雖然在兵力上是壓倒多數,裝備也遠超護國軍。但由於士氣低落,加之北洋軍和川軍間的矛盾,和士氣高昂的護國軍對陣,也只能處於下風和守勢。

而護國軍軍方面,由於兵力和財力等方面的限制,想取得大的突破也很難。

在一片厭戰的聲浪中,蔡鍔等人開始把戰略重點轉向了爭取陳宦和四川獨立上。既能減少流血,又能取得更大的收效,這當然是最好的事。

其實,在交戰的過程中,雙方也有私下的聯絡和溝通。

除了陳宦和蔡鍔有信使互通外,馮玉祥也曾先後兩次派人和蔡鍔接頭,表示決心響應起義,願意聯絡在四川的北洋軍採取一致行動。他是在內心深處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曾對外表示:如果坐視袁世凱稱帝,當初爲什麼要參加推翻清廷爭取共和的起義?

蔡鍔想得更長遠,和馮玉祥講,如果能勸說陳宦宣佈獨立,對護國大業貢獻更大,馮表示他一定會盡力。

張敬堯也有信給蔡,申述個人的主張,表示決不爲項城一人爭總統。蔡希望他能宣佈獨立,用行動來證明。他回答說要集合各軍代表在瀘州舉行一次會議,以求一致。

陳宦接到袁世凱的停戰要求後,正求之不得,隨即向蔡鍔發出停戰書:

“雲南此次起事,全國皆知,原由愛國起見,並無絲毫個人惡感。茲者帝制經已取消,公等目的亦已達到,而大局尚岌岌不可終日,凡以國事爲前提者,即當設法維持。蔡公愛國達士,想亦與表同意。茲請通示前敵,暫行停戰,以便雙方討論善後辦法。敝處亦當分示北軍長官,立即停戰。素仰我公大公無私,諒能不趨於個人感情作用,有以教我。其餘詳細辦法,已面囑敝處代表,親赴臺前,面述一切。”

蔡鍔復陳宦書:

“敬誦大函,得領宏教,不勝欽佩。所云此次雲南起事,特爲護國起見,誠然誠然。當時鍔等以爲起事之後,可用軍事上之態度,表示國人反對帝制之意。如袁氏而良心不昧,即當俯從民意,中止帝制行動。詎料袁氏並無悔禍之心,竟又調派大軍南下,以實行武力壓制。以爲如此,則真正之民意,可以被其壓倒,而帝制可成功。因此致令生民塗炭,將士喪亡,舉國騷然,四民失業。袁氏豈能辭其咎耶!及見人民反對日烈,帝制終無成功之望,始不得已勉行取消。論者以爲袁氏至此必能退位以讓賢者,乃復尸位不去,此非吾人所能解者。

“試問袁氏居此失敗地步,能否掌執國家大權,操縱如意。即使能之,又試問袁氏尚有何面目以見國人。今姑將道德廉恥暫置勿論,又試問當此紀綱法律、對內對外之威信,蕩然掃地之秋,袁氏焉能舉國中之有才有德者以供其指揮耶?袁氏獨行五年於此,試問成效何在?據吾人所聞,袁氏屢次佈告國人,自謂當初不欲再入政界,因辛亥時迫於公義,國人之請,不得已始出肩任國家大事,以盡愛國愛民之苦衷。

“茲者舉國國民,同聲要求袁氏退位,爲袁氏計,亦只有自行卸職之一途,始不與其所謂愛國愛民之宗旨相牴觸。否則帝制今雖取消,焉知將來不死灰復燃。請問我公果有何等擔保足以取信國人耶?或者以爲袁氏退位,不免有新發生之競爭,致使國家趨於危境。鍔則以爲大謬不然。袁氏果能退位,繼位問題不當以武力解決,應以法律解決之。《約法》不雲耶,若遇總統退位,則其責任職權,當以副總統繼續肩任。袁氏果去,則黎副總統照法律上應繼其後。同時應按《約法》,召集國會,另行選擇正式總統,當不至生若何紛爭也。”

北京政事堂亦有電給護國軍,請求停戰。電雲:

“急。永寧畢節探送蔡將軍、雲南唐將軍、南寧陸將軍、貴陽劉護軍使鑑:頃帝制發生,實非元首本意。當日羣言蜂起,元首尚認爲不合時宜。乃中外有力之人,羣相推戴。諸公亦同在贊成之列,勉強承認,並未正位。滇省發難,致動干戈,元首既有罪己之文,吾輩亦負罔上之責,即諸君以爲共和不宜改變,初亦可直言無隱,弭患無形,迨事發而舒之以兵,已傷國家元氣。大總統不忍生民之禍,且深體諸君維護共和之忱,下令撤銷,痛自引咎。

“在諸君目的已達,帝制永無復活之期。而外顧大勢,內顧民生,漁利紛乘,哀鴻遍野,鬩牆禦侮,正在此時。若以愛國始,而以禍國終,諸君明達,當不其然。務望諸君罷兵息民,恢復原氣,則中外輿論,亦以爲諸君大公元我,確有誠意捐除成見,自感召天和。若於撤銷帝制之後,逞忿不已,相持太急,禍及同根,則非特擁護共和之功不能建,恐亡國之禍亦將隨之。辛亥以還,八方雲擾,危者復安,伊誰之力?此是平心之論,非阿好之言。禹、湯聖人,不免罪己。諸君寧不念國際地位,人民慘狀,而忍忘同舟共濟之義,蹈抱薪救火之譏乎?倘必張脈僨興,不爲平情酌理,則瘠牛憤豚,惟力是視。爲叢驅雀,爲虎作倀,諸君又何利焉?國之存亡,匹夫有責,轉禍爲福在諸君一念之間耳!柄勢不可再淪,民心不可再渙,唯諸君實圖利之!政事堂統率辦事處。”

蔡鍔復北京政事堂電:

“帝制撤銷後,二庵派員持條件來商,首言仍戴袁項城爲總統,再以他條防微杜漸,冀可從速弭禍,維持調護,深佩苦衷。國勢至此,若可以寧人息事,萬不忍再滋紛擾。耿耿此心,盡人而同。惟茲事體大,有應從長計議者。以法理言,項城承認帝位時已有辭退總統之明令,是國會選舉之效力,已無存在。此時繼續舊職,直無根據。世豈有未經選舉之總統,此而囫圇吞過,尚覆成何國家?以情勢言,項城身爲總統,不能自克,及承認帝位,又不能自堅。一人之身,數月之間而號令三擅,將威信之謂何?此後仍爲總統,縱使指天誓日,亦無以堅人民之信。則種種防閒之要求,自爲理所應有。上下相疑,如防盜賊,體統何在?政令難行,此徵諸內情而決其不可者也。……故以二庵條件,分頭電商滇、黔、桂、粵各省,皆嚴詞峻拒。海內外名流函電紛馳,語尤激憤。人心如此,項城尚何所戀乎?

“今有識者,皆謂項城宜退,遵照《約法》,由副總統暫攝,再召國會,依法改選。此時更公推東海(徐世昌)、芝老(段祺瑞)、華老(馮國璋)分任樞要各職,於法理事勢,兩無違礙。計今日大事所賴於項城者,黃陂、東海、芝老、華老諸公亦優爲之,其致疑於項城者,黃陂諸公舉皆無有。是項城退,萬難都解。速弭禍亂之法,更無逾於此者。人生幾何?六十老翁以退而安天下,尚復何求。緬懷讓德,常留國人不盡之思。追念前功,猶爲民國不祧之祖!若復着戀不決,坐待國人盡情之請,彼時引退,則逼迫強制,終累盛德。不退則再動干戈,又爲戎首。二者必居一。於此爲國家計,爲項城計,並懇諸公合詞規諫,勿昧先機。鍔於項城多感知愛,惓惓忠言,蓋 上爲天下計,亦下以報其私。惟諸公鑑察。”

陳宦和蔡鍔在磋商停戰時,也交換對大局的看法。

陳宦主張袁下野後採行聯邦制,在馮、段、徐三人中推選一人爲總統。同時他認爲目前對峙的僵局,不是北洋軍和護國軍的問題,而是袁個人和護國軍的問題。袁是可以打倒的,而北洋派仍是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如果此時護國軍對袁的壓迫過分,迫使北洋派因要爭面子而與袁重行團結起來共同對敵,將是一件失策的事。

陳宦建議暫進保留袁的總統以穩定北洋派,以待袁被北洋派的遺棄,因自袁洪憲稱帝后,袁世凱和北洋派已漸行漸遠。

蔡鍔則力勸陳宦先宣佈獨立,陳表示有困難,事實上也真有困難。

四川的部隊龐雜,有地方部隊,也有北洋部隊,陳本人無力統御,事權不一,自己可用之兵有限。但是,所有在四川的袁軍都有一個共同的厭戰、畏戰心理,不希望再打下去。因此陳宦向蔡鍔提出先行停戰,把政治問題留待以後再商。首次停戰一個星期,自三月三十一日到四月六日。

具體停戰事宜,陳宦派旅長雷飈赴永寧和蔡總司令接洽,敘府方面袁軍亦託美國教士到橫江向劉雲峰梯團長要求停戰。

蔡鍔同意了陳宦的停戰要求,提出了停戰規約四條:

(一)兩軍暫寧原線,無論大小部分不得亂出部哨外襲,倘如違約冒進,格殺無論

(二)軍使及信差出入,以兩軍高級長官所指定之道路爲限,軍使除特別許可外,以兩地爲限,但不得攜帶軍器,軍使以兩尺見方之白旗爲標幟,如軍使無故圖害者,依刑律治罪;

(三)凡有着軍服攜帶器械,徘徊於兩軍步哨線之內者,准予射擊或擒捕;

(四)此次停戰自四月七日起到五月六日止。

五月六日期滿後,又展期一月,由五月七日到六月六日。

爲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在停戰這期間,陳宦先將敘府讓出,由護國軍進駐。

在外人看來,陳宦看似袁世凱的大紅人、寵臣,其實他在四川的日子也很不好過。首先,他和北洋系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北洋系的軍人們是從把陳不當作自己人看待。袁世凱授他四川統軍權,但北洋軍他其實是指揮不動的。

而自從搞洪憲帝制後,由於他各方面都不積極,越來越感到,自己正被袁黨邊緣化。比如,他來四川就職前,袁世凱曾許諾他總攬四川、雲南、貴州三省軍事。可是,洪憲帝制後,這事不但再沒被提起,袁世凱反而派河間人張聯棻爲陳的參謀長,以取代湖北人劉一清。足以說明袁對他有了戒心,所以派一個與陳毫無關係的人來做他的參謀長。

再者,袁決定對雲南用兵後,派曹錕督師入川,任令發表時,陳一點也不知道。這顯然是不正常的。這甚至使他想到,即使打退了護國軍,四川將軍一席也要拱手讓給別人。

由於那麼多的矛盾,陳宦這時心情的苦悶和不安是可以想見的。

他曾對他的親信左右說:“鬆坡不是一個輕舉妄動的人,他已經舉義,自有他的佈置,聽說老頭子(指袁世凱)也有彼直我曲的表示,看起來雲南舉義的這個問題不是很容易解決的。”

因此,自護國起義後,陳所表現的,是消極應付態度。蔡鍔因爲和他是好友,無論公私函電和談話,對蔡鍔始終保持一種“似友非敵”的態度,從不攻擊蔡或謾罵蔡。

陳對蔡似友非敵,對袁則不擁不反。他不反袁,是因爲有“受恩深重”的觀念,不擁袁是因爲袁的一系列做法讓他心寒。

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336章 張瑞璣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78章 漢口之戰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5章 挫折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57章 禁賭第78章 漢口之戰第19章 一心離開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22章 大事不妙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49章 君主立憲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3章 告密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411章 點翰林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45章 張毒菌第261章 張作霖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25章 找事做第166章 實情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9章 全力追剿
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336章 張瑞璣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78章 漢口之戰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5章 挫折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57章 禁賭第78章 漢口之戰第19章 一心離開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22章 大事不妙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49章 君主立憲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3章 告密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411章 點翰林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45章 張毒菌第261章 張作霖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25章 找事做第166章 實情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9章 全力追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