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人事安排

洪憲垮臺,護國成功,梁啓超和蔡鍔這師生二人成爲當時衆望所歸之人。

黎元洪極渴望能獲得護國軍方面更多的支持。有人向黎建議,禮聘梁啓超爲總統府秘書長,這正和黎元洪意。

七月一日黎元洪致電梁啓超:“屢承來訓,慮遠思深,謀國之心,家居彌篤。泰山北斗,景仰爲勞。亦每知讀禮之時,不敢以閣員相浼,然萬端待理,棼如亂絲,辱以庸才,丁茲危局,設使舊鼎覆餗,淪胥以滅,既負人民望治之心,亦違先生救時之願,竊不自揣,欲以本府秘書長相屈,既無嫌乎奪情,且可資乎論道。先生模楷人倫,萬流仰鏡,倘肯垂念邦國,當不忍金玉爾音。敢布寸心,擁彗俟命。”

梁啓超是何等聰明之人。又何嘗不知道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所以婉言謝辭。

黎元洪自是不肯放棄,隨後多次致書遣人邀樑入京,“贊襄一切”,並命公府收支處自七月份起月贈津貼二千元。

其中有一致樑函寫道:“自違塵教,裘葛載更。嶺樹江雲,迢迢千里,雖鱗鴻多便,郵電常通,而仰企之懷,未足罄其萬一也。徐君佛蘇到京,詢悉素履安和,旅祺清適,欣慰不可言喻。國家多故,禍變相尋,賴執事奔走提倡之功,與夫調護斡旋之力,幸得由剝而復,轉危爲安。元洪不才,亦獲隨諸君子後,共荷鉅艱,凡百措施,均資指導,嘉猷偉略,薄海同欽,此固民國無疆之休,非僅私幸已也!

“現在國會將開,人心粗定,而茫茫前途,來日大難,一切建設問題,非得宏才卓識如執事者,從容坐論,隨事諮商,長夜冥行,其何能淑?前曾奉上一電,敬迓高軒,適執事儼然在憂服之中,哀毀已甚,未便固請,然引佇足音,寸陰若歲,自夏徂秋,虛席以待者,亦既三閱月矣!屈指讀禮之期,行滿百日,爲國奪情,萬民所望,睹此危局,寧忍恝然。伏乞臺從北來,剋日命駕,慰我飢渴,示我周行,九頓以請,幸毋遐棄,鑑此微忱。”

足見黎元洪是心誠至極、求賢若渴;但梁啓超還是不爲所動。

民國五年雙十節,黎元洪以共和重建爲名,發表了一大批授勳令。

首授孫中山大勳位;蔡鍔、唐繼堯、陸榮廷、梁啓超、黃興、岑春煊六人以勳一位;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三人以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

勳章頒贈得很多,可謂陽光普照。既有西南護國起義的諸多將領,又有北洋派所有擁有兵權者,甚至遜清皇室之世續、載濤、紹英等也都榜上有名。有魚龍混雜和勳章如雨之嫌,但是,中山先生和護國元勳獲得高勳位,畢竟意義重大。

段祺瑞的國務院關於上層和地方的人事安排,也陸續出臺:

六月十三日令徐樹錚爲國務院秘書長,令王式通爲國務院參議。

三十日政.府人事大改組,批准原外交總長、交通總長曹汝霖,內務總長王揖唐、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農商總長章宗祥、教育總長張國淦辭職。

同時任命唐紹儀爲外交總長、許世英爲內務總長、陳錦.濤爲財政總長、程璧光爲海軍總長、張耀曾爲司法總長、孫洪伊爲教育總長、張國淦爲農商總長、汪大燮爲交通總長、段祺瑞自兼陸軍總長。

唐紹儀未到任以前陳錦.濤暫兼外交總長,張耀曾未到任前,以張國淦兼司法總長。

七月十二日再局部改組,以孫洪伊爲內務總長、範源濂爲教育總長、許世英爲交通總長。八月一日改派谷鍾秀爲農商總長,張國淦任總統府秘書長。

七月六日,決定對於各省軍政首長的名稱加以修改,在官制未定以前,各省督理軍務長官改稱督軍,民政長官改稱省長。

陸續任命張作霖爲奉天督軍,孟恩遠吉林督軍,張懷芝山東督軍,趙倜河南督軍,閻錫山山西督軍,馮國璋江蘇督軍,張勳安徽督軍,李純江西督軍,李厚基福建督軍,呂公望浙江督軍,王佔元湖北督軍,陳宦湖南督軍,陳樹藩陝西督軍,蔡鍔四川督軍,陸榮廷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督軍,唐繼堯雲南督軍,劉顯世貴州督軍。

朱家寶爲直隸省長,郭宗熙吉林省長,畢桂芳黑龍江省長,田文烈河南省長,沈銘昌山西省長,齊耀琳江蘇省長,倪嗣沖安徽省長,戚揚江西省長,範守佑湖北省長,張廣建甘肅省長,楊增新新疆省長,朱慶瀾廣東省長,羅佩金廣西省長,任可澄雲南省長,戴戡貴州省長,胡瑞霖署福建省長,孫發緒署山東省長,張作霖兼署奉天省長,呂公望兼署浙江省長,陳宦兼署湖南省長,陳樹藩兼署陝西省長,蔡鍔兼署四川省長。

朱家寶兼署直隸督軍,畢桂芳兼署黑龍江督軍,張廣建兼署甘肅督軍,楊增新兼署新疆督軍。

湖南督軍陳宦未到任前以陸榮廷暫署,廣東督軍陸榮廷未到任前以龍濟光暫署。令湯薌銘爲廣東查辦使,李烈鈞爲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上層和各省軍政首長名單,是煞費若心的。一方面要促進南北統一,兼顧方方面面,特別是北洋系和護國軍方面。另一方面也面對實際。

這次人事安排,無論帝制與反袁派,在位和不在位的,都給予一定的位置,在安排上算是盡了最大努力。

這應該是總統府與國務院方面協商和妥協的結果。

從黎元洪方面要傾向護國軍一些,而段祺瑞則要努力鞏固北洋勢力。但是,肯定地說,主導意見是來自段祺瑞。

新政.府本意想在各省實現軍民分治,所以只有少數省份是以督軍而兼署省長的,署是臨時性質。

四川、湖南、廣東、廣西這四個省人事是老大難。新政.府不管動機如何,如此安排不但不能平衡各方面矛盾,簡直是播下了戰爭種子,成了製造了紛亂的根源,尤其是對湖南。

爲什麼不維持湯薌銘的湖南督軍而改派使他爲廣東查辦呢?原來就在發表各省督軍名單的前兩天,湖南出了事。

湖南宣佈護國獨立時,北洋軍第六師在湘西,安武軍倪毓棻部在嶽州。湯薌銘能指揮的,只有北洋軍一個混成旅。由旅長車震率領,駐紮在長沙附近。

這時候,廣西軍已有一部分到達衡陽和寶慶。陸榮廷以護國軍湘、粵、桂聯軍總司令身份,於六月初由廣東開到湖南,進駐衡州。

在湖南內部,趙恆惕等已組成了湘軍兩師,湘西一部分民軍也開到長沙附近成立了一個師。這是個劍拔弩張的局面,北洋軍與護國軍無法和平相處,隨時可能發生衝突。

湯薌銘的處境和陳宦在成都差不多,既不能指揮駐紮在湘西、湘北的北洋軍,又不能指揮湖南的民軍和桂、粵的客軍。

最糟的是湖南人恨透了這個殺人如麻的湯屠戶,各路民軍要圍攻長沙,以及國民黨人要用手槍和炸.彈對付湯的風聲傳遍了長沙城。七月四日深夜,湯薌銘在惶惶不可終日中離開了長沙。

湯薌銘走後,湘軍已成立了三個師,師長是陳復初、趙恆惕、陳忠洵。曾繼梧以湘軍第一軍長暫代湖南都督,龍璋暫代湖南民政長。隨後程潛以湖南護國軍總司令名義由雲南到了湖南,他的部隊改爲湘軍第四師。

湯薌銘的離去,並未減輕湖南的矛盾和衝突,而七月六日北京政.府又發表陳宦爲湖南督軍兼署省長,陳宦未到任前,派陸榮廷署理督軍和省長,這個命令使湖南更加複雜了。

在段祺瑞看來,無論袁世凱有千錯萬錯,陳宦都不應該做出與袁絕交的事,太不夠意思了。天下人都可這樣做,唯有你陳宦不行。或許段祺瑞對陳宦原來就沒有好印象,現在則惡劣至極。那麼段又爲什麼同意派陳爲湖南督軍兼署省長呢?這是由於黎元洪堅決主張必須給陳一個督軍職務。

當湯薌銘逃離湖南後,段打算迅速派遣一支北洋軍進駐湖南,又苦於無兵可調。恰好這時陳宦由四川撤出時,手上還有兩旅兵力,派他就近入湘,既可敷衍黎,也算是給陳一個落腳之地。

這道命令立刻引起了湖南人民的激烈反對。湖南人好容易趕走了一個北洋軍閥,怎能接受再來一個北洋軍閥。爲抵制北京政.府的任命,湖南各界推舉年已七旬的劉人熙爲湖南都督。爲什麼推劉呢?因爲劉人熙以前做過廣西藩臺,與桂軍陸榮廷頗有淵源,想通過劉的關係取得桂軍協助抗拒北洋軍。

陸榮廷支持湖南人民這個行動,因爲桂軍也不希望北洋軍大舉進駐湖南。北洋軍入湘不但遭到湖南人民和滇軍、桂軍的抵制,其他黨派人士如熊希齡、範源濂等也很反感,這些人很希望調蔡鍔回到湖南,國民黨人士則希望以由美返國的黃興來擔任湘督。可是蔡、黃兩人均無意於此職。黃興推薦譚延闓,譚在各方都有很好的人緣,只不過和北洋系的關係不夠深。

這時候的陳宦可謂是四面楚歌。世界上的事有時是很不公平,竊國大盜袁世凱幹了那麼大的壞事,還能風風光光地的下葬,但陳宦這個上了袁世凱賊船的人,卻不能被反袁派們所諒解。而袁系的人又因他的背叛而不待見他。

識時務的陳宦知道自己不合適幹到湖南任職,主動表示辭去湘督。而段祺瑞也清楚,如果硬性派北洋軍人入湘,必會引起戰爭。因此他於七月十六日改派劉人熙爲湖南督軍,並下令把第六師由湘西調回江西,第七師由四川調往洛陽,第三師也由四川調回嶽州。

段祺瑞本來預定的計劃是派第三師師長曹錕繼陳宦以後的湖南督軍,可是,段自己覺得他在北京的基礎尚未穩定,必須有一個可靠的北洋大將在自己身邊,以加強自己的地位,因此選中了曹錕。曹一直給人印象是“老實人”,所以段調曹爲直系督軍,同時把七月間開回嶽州的第三師分批調回北方。

這並不等於段完全放棄湖南,因爲他又安了一個棋子在湖南,即派他的內親吳光新率領北軍第三旅接防嶽州。這當然是埋伏吳做爲將來湘督的打算。正所謂天下事如要人莫知,除非已莫爲。段內定吳爲湘督的消息,立刻傳遍了湖南,當然又引起湖南全省激烈的反對,甚至公開宣稱爲了抗阻北洋軍,不惜一戰。

段祺瑞總算領教了湖南的強硬,大概也知道了即便是他這樣的大權在握,也不能爲所欲爲。於是在八月三日下令改派譚延闓爲湖南省長兼署督軍。

譚延闓是反袁的,他在湖南很得人望。癸丑二次革命失敗後,他承當一切湖南的責任。袁世凱調他和趙恆惕赴京,趙被囚,他亦形同軟禁,有這段經過,更使他在湖南受人愛戴。

第235章 立法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482章 離開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480章 改名字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86章 學寫詩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05章 八股文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64章 芥蒂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94章 僵局第66章 機會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28章 下重藥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409章 怪八股第28章 下重藥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1章 戊戌變法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398章 張瘋子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46章 辦實業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36章 署理山東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11章 完婚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8章 下重藥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87章 唐繼堯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34章 較量第12章 平叛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
第235章 立法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482章 離開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480章 改名字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86章 學寫詩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05章 八股文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64章 芥蒂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94章 僵局第66章 機會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28章 下重藥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409章 怪八股第28章 下重藥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1章 戊戌變法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398章 張瘋子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46章 辦實業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36章 署理山東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11章 完婚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8章 下重藥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87章 唐繼堯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34章 較量第12章 平叛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