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 整軍(三)

“副師長大度,卑職心領,不過還是副師長派吧,以免閒話。”薛嶽不卑不亢的對莊繼華說,心裡卻在冷笑,要是你輸了,你說我派了最強的連打你最弱的連,想得真美。

莊繼華一愣隨即明白薛嶽的意思,他也不在意,對薛嶽笑了笑,然後對王柏齡說:“這樣吧,還是請王師長點兵。”

王柏齡裝模做樣的想想說:“文革是七連起家的,這樣吧,一團就點七連,三團就由戴安瀾去吧。”

王柏齡當然沒安好心,他也存心想讓莊繼華出醜,戴安瀾連是三團最強的一個連,七連卻不是莊繼華帶出來的那個七連,那個七連在二師胡宗南團,參謀長陳焯擔心的看看莊繼華,老實說作爲黃埔教官,對莊繼華升得這樣快也有些不滿,心裡也想他吃點虧,可陳倬又不願意他因爲這個吃虧,畢竟莊繼華是在全力以赴整訓部隊。

陳倬多次去一團,很少看見莊繼華在團部,全泡在連隊,他也曾親眼看見莊繼華象士兵一樣在地上摸爬滾打;在莊繼華的帶領下,一團每天都在變;而與莊繼華相比,王柏齡就是一灘爛泥;他從不離開師部,要麼就是去喝酒瓢記,而他在東莞還有個家,兩個小妾跟他住在一起。

對王柏齡的提議,莊繼華毫不在意的同意了,七連雖不是最強卻也不是最弱的連,由它出戰正好。

射擊對抗分三種,立姿、臥姿、跪姿,射擊距離一百米;兩個連先後拉到射擊場,一聲令下,場上槍聲響成一遍。

打靶並不快,兩個連的對抗怎麼也要一個小時,高級軍官們在無聊中等待,人羣自然而然的分成了幾個部分,王柏齡繆斌是一團,莊繼華孫元良熊綬雲等是一團,陳倬與另外幾個師部軍官在一起,薛嶽帶着三團軍官站在另一邊。

“七連能行嗎?”熊綬雲悄聲問。

“待會就有結果了,急什麼。”莊繼華隨意的說。

“別不識好人心;我纔不急,我意思是要是輸了,我看你怎麼辦?”熊綬雲不滿看了眼莊繼華。

“輸了就回去再練,沒什麼大不了的。”莊繼華笑笑說。

“我說文革,你倒拿得起放得下,”孫元良樂呵呵的,這段時間他在二團也在狠抓訓練,只是莊繼華來得太少,只來了兩次,不過他心裡有底,就算輸也不會輸得太難看。

“只要全師的戰鬥力上去了,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況且誰輸誰贏還未爲可知。”莊繼華似笑非笑的說。

孫元良不由啞然,他這纔想起莊繼華還有個職務:副師長,負責主持全師訓練,薛嶽想壓倒莊繼華,必然就要拼命訓練部隊,於是三團的訓練上去了,莊繼華再把一團帶出來,他孫元良能不練嗎?能不拼命練嗎?除非他甘心當軟腳蝦,結果莊繼華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的實現了。

“好你個莊文革,原來你給我們倆下套呀!”醒悟過來的孫元良“憤怒”的盯着莊繼華:“我現在才明白,宋希廉爲什麼說你陰險狡詐了。”

莊繼華聞言哈哈大笑,熊綬雲也不由笑了,他們都知道宋希廉說這話的背景,當初莊繼華從宋希廉那裡騙了兩個月的薪水,投入到部隊建設中。

“可憐呀!可憐薛伯陵落入你的殼中,還猶自不知。”孫元良搖頭嘆息道。

“什麼殼中?我這是陽謀,並非陰謀,”莊繼華不滿的對孫元良說:“孫團長,現在你知道了,你能不練嗎?”

孫元良呆着臉想了想,無可奈何的搖搖頭:“不能。”

的確不能,處罰規則在那,連續兩次失敗就要降職,這可不是鬧着玩的,莊繼華不會跟他們開這種玩笑。

“那就行了。”

一個小時的時間在閒聊中很快過去了,薛嶽滿有信心的聽着執星官報告:

“一團七連共發射xxxx發子彈,總靶數4321環;三團共發射…….,總靶數4321環。”

薛嶽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甘心的問:“你們沒記錯吧?”

“報告薛團長,沒有錯。這是三種姿態相加的結果,立姿和跪姿,貴團落後,但臥姿貴團領先較多,又趕上來了。”執星官大聲答道。

薛嶽更難以接受了,王柏齡剛點出戴安瀾連時,他心中有七分把握,可現在名義上打平,實際上輸二贏一。

“不行,再來。”薛嶽不甘心,脖子上的青筋突突直跳。

“按照規矩,這一場打平,薛團長不用着急,咱們繼續下一輪。”王柏齡笑嘻嘻的說,他心裡卻暗暗吃驚,剛纔他也問了,七連在一團中只是箇中等連隊,可就這樣一箇中等連隊卻能對抗三團最強連隊。

“刺殺,還是我團和一團。”薛嶽叫道。

“好,由薛團長點兵。”莊繼華沒等王柏齡說話立刻接口道。

“那好,薛團長派那個連?”王柏齡也只好接受。

“好,我團由……。”

結果,自然是….,三團慘敗。在三團全部倒下之後,一團還有近一半的兵留在戰場上。其實這場比試剛過去一半,薛嶽就絕望了,刺殺一開始,一團的兵就分成幾十個小團隊,這些小團隊或三人,或四人,或五人;這些小團隊形成一個個刺蝟,在戰場上滾來滾去;防守時可以對抗七八個各自爲戰的三團士兵,殺散這樣一個小團隊往往需要三團付出一到兩倍的人員傷亡;而被殺散的士兵,只要沒死,很快又組合成一個小刺蝟;而進攻時小刺蝟散成扇形,以多打少,兩三下就解決戰鬥;三團的那個連長最後急了,拼命殺散兩個小團隊,可最後也把自己賠上了。

怎麼會是這樣,薛嶽既急又怒,這還是那個蔫不拉幾的一團嗎?這個莊繼華究竟是怎麼作的。薛嶽開始意識到這個莊繼華可能不是那種靠關係上臺的小白臉,那兩本小冊子的內容也不是什麼文人論武。

“文革,這樣不留手,行嗎?”熊綬雲擔憂的問,薛嶽姓格倔強,這樣的失敗他能接受嗎?。

“沒事,”莊繼華慢悠悠的說:“薛伯陵的姓格用三個字可以說明,不服輸;他要贏了,可能會趾高氣揚,驕傲自滿,進而鬆懈下來;但他要輸了,回去就會玩命,不信我們走着瞧。”

“你呀!人心都被你琢磨透了。”熊綬雲苦笑着說:“幸好,我是你的部下。”

“這有什麼關係嗎?”莊繼華有些納悶。

“當然啦,我是你的部下,至少你不會算計我。”熊綬雲蠻有信心的說。

“嘔,是…嗎!”莊繼華慢悠悠的拖長聲調:“宋希廉和胡宗南肯定不贊同你的看法。”

嗯,熊綬雲呆住了,忍不住摸摸自己的口袋。

“曰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一團大獲全勝,全團興高采烈的唱着歌回去了。最後一場三個團都參加的十公里越野,一團又拿了個第一,三團這次拿了個第二;孫元良儘管不高興卻還沒失態,但以莊繼華爲目標的薛嶽卻差點暴走,把參賽的連長罵了個狗血淋頭,要不是莊繼華出面制止,薛嶽差點動手暴打最後到的那幾個士兵。

校閱之後,儘管王柏齡和繆斌不痛快,但卻也不得不承認,莊繼華成了一師真正的副師長。

二中全會上蔣介石大獲全勝,[***]被迫接受《整理黨務案》,[***]、林伯渠、譚平山辭去了在國民黨內的職務,蔣介石接任國民黨組織部長,他任命陳果夫爲秘書,實際掌控組織部。蔣介石舉薦張靜江爲國民黨主席,宋慶齡爲副主席,譚延愷爲國民政斧主席、宋慶齡爲副主席的議案也獲得通過;蘇俄對這個提案顯得很滿意,也堅定了他們與蔣介石合作下去的決心。蔣介石出任軍事委員會主席,他登上了中國權力的最高峰。二中全會召開的同時湖南局勢劇變,吳佩孚最終選擇出兵湖南,實行兩線作戰。

吳軍出動後,一路勢如破竹,唐生智棄守長沙退回衡陽,迭電兩廣增援;李宗仁從廣西到廣州大肆遊說,[***]方面在中山艦之後也改弦易轍,也在鼓動北伐;但蔣介石現在卻不敢北伐,一方面一軍的情況還未根本好轉,擴軍之後,各師都在整頓部隊,但時間太短;另一方面,他還感到政治局勢不穩,他還沒完全掌握住權力,而且二大上莊繼華費盡脣舌才通過的三個法案,才制定出一個《私有財產保護法》,因此蔣介石轉而反對立刻北伐。

蔣介石反對出兵援湘讓李宗仁着急上火,他找到與他關係較好的李濟深,沒想到李濟深也不贊同,他對李宗仁說目前廣州局勢不穩定,北伐時機未到;李宗仁不贊成,他對李濟深說只要你我出兵其他各軍就會羣起響應。李濟深一時沒明白,不知李宗仁究竟是何意。李宗仁揭開謎底。

“你我兩軍是兩廣子弟,是主軍,他們都是客軍,我們都願意出兵,他們還能不出兵嗎?”

李濟深如夢初醒,他完全明白李宗仁沒有說出來的話。對現在廣東掌權的都是外省人,這引起比較排外的粵軍的不滿;出兵北伐,這些外省人就會離開廣東,廣東自然而然的回到廣東人手中。

李濟深一反常態在軍事委員會上力主出兵,率先派出葉挺讀力團增援湖南,陳銘樞的十師隨後跟進。果然如李宗仁所料,二李出兵後,其他各軍紛紛響應,蔣介石的心也動了。

六月中旬,熱辣的陽光照得地面白亮亮的,從大洋深處吹來的風除了腥味還多了些辣味,水師巡閱場,第一師官兵全副武裝,佇立在陽光下,等待蔣介石的檢閱。

當蔣介石的車緩緩開進巡閱場時,“立….正!”,執星官的聲音響徹全場,本來就安靜的巡閱場更是連根針掉地上都能聽見。

“報告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全體集合完畢,等候檢閱。”

蔣介石登上檢閱臺,王柏齡立刻大聲向蔣介石報告。蔣介石點點頭,他挨個看着檢閱臺上的一師軍官,副師長莊繼華,參謀長陳倬,黨代表繆斌。

就在上檢閱臺的路上,他就在仔細打量排成整齊方陣的部隊,陽光下,大部分士兵們的肩上和後背已被汗水滲溼,但他目光所及處的所有官兵無不如標杆一般筆挺,雙目神光外泄。短短兩個半月,一師脫胎換骨。

“好,辛苦你們了。”蔣介石心中異常高興,一師變化之大出乎他的意料。

“卑職不辛苦,爲黨爲國理所應該。”王柏齡高聲答道。

“文革,你也過來。”蔣介石衝莊繼華招招手。

莊繼華快步過來向蔣介石敬禮:“報告校長,一師副師長莊繼華聽候命令。”

“我們下去走走,看看你的兵。”蔣介石興奮的將手叉在腰上,眼中透着愛惜讚賞之色。

蔣介石領頭,莊繼華和王柏齡跟在身後,然後是政治部主任鄧演達,軍參謀長蔣伯誠;他們一個團一個團的看,邊看邊問他們這兩個多月的訓練,開始時是王柏齡在回答,後來就變成莊繼華答話,蔣介石還不時與前面的軍官搭話。

“熊綬雲。”

“是,校長!”熊綬雲挺胸收腹高聲答道。

“一團能打仗了嗎?”

熊綬雲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大步走到隊列前,大聲問:“一團能打仗嗎?”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首戰用我,用我必勝!!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千多個喉嚨吼出的聲音震耳欲聾。

狂飆之後,熊綬雲大步回到蔣介石面前:“校長,這是一團官兵的回答。”

“好,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好!”蔣介石連聲稱好:“文革,這又是你搞出來的吧。”

“這是我師官兵必勝的信心。”莊繼華答道。

蔣介石點點頭,轉身繼續向二團走去。

“孫元良。”

“報告校長,黃埔一期,孫元良聽候命令!”孫元良英俊的臉異常嚴肅。

“打惠州,你立過功,想不想到湖南去再立新功?”

孫元良也大步走到隊列前向他的二團大聲問:“你們想不想去湖南立功?”

“殺敵立功,爲國爲民!!殺敵立功,爲國爲民!!殺敵立功,爲國爲民!!”又一道狂飆響徹雲霄。

“薛伯陵,你是越來越結實了。”蔣介石看着黑瘦的薛嶽笑着說:“我不問了,就看他們的樣子我就知道是精兵,你薛伯陵帶的好兵。”

“報告主席,卑職不敢貪功,這都是莊副師長指點之功!”薛嶽大聲回答。

第一次校閱之後,薛嶽回來越想越想不通,特別是那場刺殺,對他的刺激太大了,1:2的傷亡比率,這在白刃格鬥中是非常罕見的,他仔細回憶當時的情形,發現若單兵格鬥,他的熱好像並不落下風,可一團根本沒和他比單兵格鬥,絕大多數時候是以衆欺寡,以多打少。

想通之後,他不由大罵莊繼華不地道,這是什麼鬼戰術,完全喪失軍人的勇氣和膽量;罵歸罵,他翻出莊繼華的那本小冊子仔細研究,這本小冊子發下來後就被他扔到角落了,現在嘛,他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然後他開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時他聽說莊繼華又出現二團,開始指導二團訓練,“媽的,下次校閱老子一個團打你們兩個團。”就在薛嶽發誓一定要給莊繼華一點眼色看看後不久,莊繼華終於來他的三團了。

莊繼華雖然斷定薛嶽不會泄氣,可還是擔心,因此過來看看,沒想到到了之後才發現,薛嶽悄悄在按他的小冊子練兵,不但如此,還對小冊子上的東西進行了一些修正。

這個發現讓莊繼華高興之極,於是他在三團停了幾天,就與薛嶽探討連營團級戰術,他向薛嶽講述他的一些心得,比如突擊,應該把主要火力用在一個點上,通過這個點打開敵人的防線。

“我們現在的的問題是,突擊時沒有強大的火力支持,機槍就那麼幾挺,火炮也就那麼幾門,根本不能摧毀惠州那樣的工事,所以我認爲只能通過精確打擊來對突擊隊提供掩護。”

“精確打擊?什麼精確打擊?怎麼提供精確打擊。”薛嶽有些不明白。

“我在七連時組織過神槍手,他們的使命就是專門打敵人的機槍手和指揮官。”莊繼華介紹道:“在突擊時,可以由這些神槍手組成打擊小隊,專打敵人的火力點,兩三支槍封鎖住敵人的火力點,這樣也可以實現火力支持。”

這下薛嶽明白了,他隨即提出可以組織神投手,他的團有幾個這樣投彈精確的老兵,莊繼華對她的提議大感興趣,決定在一團和二團也找找看。

兩人的討論形成了此後國民黨軍隊進攻戰術中的主要戰術隊列:突擊隊和掩護隊、支援隊,突擊隊一律衝鋒槍(當時叫花機關槍),掩護隊主要由機槍手、狙擊手、神投手組成,掩護隊爲突擊隊提供火力支援,突擊隊負責打開缺口,支援隊負責擴大缺口。

每次討論時薛嶽都注意到莊繼華在他的小本上記錄,幾天下來就記了厚厚一本;在莊繼華走後不久,師部又送來一本小冊子《攻擊和防禦戰術原則》署名薛嶽、莊繼華。

等第二次校閱之時,薛嶽對莊繼華已經沒有埋怨了,人家能當副師長那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在等莊繼華的時候,他的副團長剛說句小白臉,就被他厲聲打斷,“莊副師長不是小白臉,是軍人!是男子漢,明白嗎?”

副團長目瞪口呆的盯着薛嶽,心裡想着團長什麼時候變了。

所以現在面對蔣介石時,薛嶽才作如此回答。

“薛團長擅長練兵帶兵,學生從他那裡獲益不少。”莊繼華對蔣介石說。

蔣介石點點頭,若有所思的看着薛嶽:“你怎麼謙虛起來了?是不是吃了文革的虧?”

薛嶽尷尬的看看蔣介石,無奈的點頭稱是。

“呵呵,太正常了,要按常理出牌,那就不是莊繼華了。”蔣介石笑着對薛嶽說。

“還是主席瞭解莊副師長。”薛嶽苦笑着說。

“不過看到你們這樣我很高興,上下一心必將戰無不勝,一師就是我黨國的虎賁。”蔣介石滿心歡喜,可是他忘記了,一師的師長是王柏齡;更忘記了拿破崙的話: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羣綿羊能戰勝一隻綿羊帶領的一羣獅子。

“擇生,看來我們應該北伐了。”回去的路上,蔣介石在車裡對鄧演達說。

(未完待續)

第七節 閃電(十)第三十二節 挽留(三)第四節 新方向(二)第六節 南京戲(三)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五)第八節 轉折(二十五)第四節 戰爭(二)第十節 風雲(二十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三)第一節 挽弓(二)第二節 交易(七)第四節 再戰津浦(七)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三)第七節 風波(十一)第八節 日薄(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一)第八節 南線(四)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四)第一節 戰局(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七)第一節 返川(五)第三節 戰天津(七)第七節 曙光(二)第一節 蟄伏(十)第十節 風雲(二十七)第八節 南京,南京(六)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四)第八節 日薄(三)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七)第二節 戰後之戰(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十節 風雲(十一)第二節 戰略轉向(三)第七節 風波(十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二)第五十二節 遭遇戰(二)第六節 突破(三)第二節 起航(四)第六節 救亡(三)第十六節 誓言第四節 決戰前奏(八)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三節 巧取(二)第八節 轉折(二十四)第四節 戰鼓(六)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六)第四十五節 遷都(二)第二節 策劃(十二)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第四節 經濟改革(六)第二節 戰略轉向(二)第六節 禍根(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七)第五節 盟國(二)第五節 海關(二)第五節 盟國(七)第三節 戰天津(十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六)第一節 遏制(八)第四節 陰雲(五)第二節 察東收編(八)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第四節 以牙還牙(七)第十節 餘波(四)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三)第二節 起航(五)第七十節 密商第一節 蟄伏(十一)第四節 九天之上(五)第三節 別動隊(三)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一)第七節 塞克特(二)第一節 蟄伏(六)第一節 遏制(九)第三節 會戰(九)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九)第一節 挽弓(三)第十節 風雲(二十四)第三節 鏖兵淞滬(一)第九節 轟炸東京(七)第一節 挽弓(十三)第二節 初戰(九)第七節 風波(九)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七)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三)第四節 陰雲(二)第二節 投敵(四)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五)第二節 察東收編(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五)第四節 陰雲(四)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三十節 中山艦(七)第五節 曙光(四)第三十七節 戰東莞(三)第四十三節 襲淡水(一)第七節 風波惡(三)
第七節 閃電(十)第三十二節 挽留(三)第四節 新方向(二)第六節 南京戲(三)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五)第八節 轉折(二十五)第四節 戰爭(二)第十節 風雲(二十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三)第一節 挽弓(二)第二節 交易(七)第四節 再戰津浦(七)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三)第七節 風波(十一)第八節 日薄(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一)第八節 南線(四)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四)第一節 戰局(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七)第一節 返川(五)第三節 戰天津(七)第七節 曙光(二)第一節 蟄伏(十)第十節 風雲(二十七)第八節 南京,南京(六)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四)第八節 日薄(三)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七)第二節 戰後之戰(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十節 風雲(十一)第二節 戰略轉向(三)第七節 風波(十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二)第五十二節 遭遇戰(二)第六節 突破(三)第二節 起航(四)第六節 救亡(三)第十六節 誓言第四節 決戰前奏(八)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三節 巧取(二)第八節 轉折(二十四)第四節 戰鼓(六)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六)第四十五節 遷都(二)第二節 策劃(十二)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第四節 經濟改革(六)第二節 戰略轉向(二)第六節 禍根(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七)第五節 盟國(二)第五節 海關(二)第五節 盟國(七)第三節 戰天津(十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六)第一節 遏制(八)第四節 陰雲(五)第二節 察東收編(八)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第四節 以牙還牙(七)第十節 餘波(四)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三)第二節 起航(五)第七十節 密商第一節 蟄伏(十一)第四節 九天之上(五)第三節 別動隊(三)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一)第七節 塞克特(二)第一節 蟄伏(六)第一節 遏制(九)第三節 會戰(九)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九)第一節 挽弓(三)第十節 風雲(二十四)第三節 鏖兵淞滬(一)第九節 轟炸東京(七)第一節 挽弓(十三)第二節 初戰(九)第七節 風波(九)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七)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三)第四節 陰雲(二)第二節 投敵(四)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五)第二節 察東收編(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五)第四節 陰雲(四)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三十節 中山艦(七)第五節 曙光(四)第三十七節 戰東莞(三)第四十三節 襲淡水(一)第七節 風波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