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節 密商

兩天後面對蔣介石同樣的問題,莊繼華的回答是將計就計,聲東擊西。

莊繼華詳細解釋了他的計劃:“首先大張旗鼓的向東江集結軍隊和物資,派出小股部隊向福建境內進行搔擾,逼孫傳芳在調兵南下,冒丟失浙江的風險和永福艦之間作出選擇;聲勢造成後,再由大元帥府出面要求福建歸還永福艦,放回被虜人員。同時主力部隊秘密向五華、興寧方向移動,待楊希閔叛亂形跡暴露後,立刻回師廣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滅叛亂。”

“孫傳芳雖然指揮不動楊樹莊,但楊樹莊的艦隊畢竟是駐紮在福建境內,與福建地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不觸動孫傳芳的根本利益的情況下,孫傳芳可以容忍楊樹莊聽從段祺瑞的命令,利用福建作些搔擾廣東的事情,可是如果這種搔擾達到引發閩粵之間爆發戰爭的程度,特別是在奉系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孫傳芳還願不願意呢?我想結論是肯定的,因此他必然會逼楊樹莊作出某種和緩姿態,比如放回永福艦和被虜人員,這也就達到我們的目的了。”

莊繼華在見蔣介石前就在懷疑蔣介石是不是已有應對方案了,否則蔣介石爲何在兩天後才趕到汕頭,當初梅縣青軍會與孫文主義學會打架,蔣介石几乎是在得知情況後立刻就趕回梅縣的。

果然,蔣介石聽完他的分析後,滿意的笑了,莊繼華的對策與他所想非常接近。看見蔣介石的笑容,莊繼華感到自己十有八九猜中了。他試探的說:

“這是學生的一點淺見,供校長參考。”

“你能想到這些,已經很出乎我的意料了,文革,你沒辜負我的期望,不過我還要考考你,怎麼樣對福建施加壓力?具體如何作?”莊繼華的表現出乎他的意料,在心裡他對莊繼華越來越滿意了。接到莊繼華的電報時,莊繼華只提出了對事件的分析,沒有提供應對策略,他與周主任等人商議後才得出的應對之策,沒想到莊繼華提出的應對之策居然與他們的大同小異。

“學生以爲可以向永定,龍巖方向發動小規模進攻,南面可以出松柏關向下寨方向進行試探。”莊繼華還真沒想過具體怎麼作,因此想了會才提出方案。

“嗯,如果我們進攻受挫呢?要知道這一帶的敵人不但有周蔭人的部隊,洪兆麟的部隊也不少,敵軍兵力雄厚。”蔣介石不動聲色的否定了莊繼華的建議。

莊繼華承認蔣介石說得對,低頭思考會又說:“那就只有從蕉嶺大壩向方向上杭出擊了。”

蔣介石微微搖頭:“還是太落形跡,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力量,要知道我們部隊一旦派出去,不論多少,段祺瑞都算達到目的。”

聽到蔣介石的話,莊繼華突然想到前世美蘇爭霸,雙方基本上都不直接交手,都是通過代理人交鋒;看來蔣介石是想通過其他力量對孫傳芳施加壓力,莊繼華腦筋急速運轉,思考有哪些力量可以借用,衡量周圍各方勢力後,他想起了,許崇智曾經提過的福建民軍。

“校長的意思是不是藉助福建民軍的力量?”莊繼華問。

蔣介石滿意的點頭:“對,我們派部隊去福建,規模不好控制,勝了還好說,要是敗了,會助長周蔭人和陳炯明的野心。支持民軍去做不但能拉住一批支持我們的人,也可以讓對方產生民軍是我們的先導的錯覺,這樣也能達到威脅福建的目的。”

不能不說蔣介石的這個對策更高明,一箭雙鵰,甚至是一箭三雕,不過莊繼華卻立刻想到蔣介石爲什麼要對他說這些,想在他面前顯示高明?莊繼華心裡懷疑,卻以佩服的語氣說出句經典臺詞:“校長英明。”

蔣介石心裡有些得意,的確,他對莊繼華說這些,就是想在莊繼華面前顯擺顯擺,不過這主意不完全是他的,而是衆人商量的結果。接到莊繼華的分析後,他召集部屬商議,會上認同了莊繼華的判斷,卻對派多少部隊出擊福建發生分歧,不管多少都不妥當,最後還是周主任建議能不能在福建民軍上想想辦法,這個建議打開了大家的思路,一番討論後纔有了這樣個兩全其美的方案。

不過總的來說蔣介石對莊繼華的工作很滿意,不但找到許崇智的弱點,對許部的工作進展順利,而且對這樣的突發事件的處理也非常妥當。

不過莊繼華卻從這件事上看到一個隱患,那就是情報匱乏,若非有報紙的報到,他根本無從尋找孫傳芳的情報,延伸到以後江西、武漢、還有北方,都沒有缺少及時的情報;整個情報系統尚未建立,至少校軍中沒有,而且從永福艦事件來看,大元帥府也沒有專業的情報系統,從長遠來看建立情報系統是當務之急。

莊繼華念及於此,面色又有些焦慮,蔣介石馬上注意到:“文革,你又在想什麼?”

“學生在想情報處的事情,永福艦事件再次提醒情報的重要姓,學生這次推斷的依據全師根據報紙上的消息得來的,沒有確實的情報,特別是關於孫傳芳的情報,校長,必須立刻着手在江南建立情報系統。”

“嗯,是的,你有什麼具體的想法沒有?”蔣介石認同莊繼華的看法。

“關鍵是人,能進入浙江上層的人。可學生對這方面的人瞭解不多,雖有想法卻有力無處使。”

“你不要急,慢慢來。”蔣介石也感到這個問題不好解決,他也在考慮這個問題,他想徵求一個人的意見,只是這個人目前還在上海。

“不急不行呀,校長將這樣重的人物交給我,我若做不好,豈不是愧對校長的信任。要是君山在就好了,至少他認識的人比我多。”莊繼華拍拍蔣介石的馬屁。

“哈,鬧半天你是爲賀衷寒求情呀。”蔣介石笑了:“行,我把他調來,給你擔任助手,也可以立功贖罪。”

“是,多謝校長。”蔣介石認爲莊繼華這時顧及與賀衷寒的交情,才爲賀衷寒求情,其實莊繼華想要賀衷寒來卻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永福艦被劫引起大元帥府的震驚,胡漢民發表通電,要求燕京段祺瑞命令楊樹莊歸還被劫軍艦和人員裝備,以維護先總理倡導的反直聯盟。而身處東江的許崇智和蔣介石卻殺氣騰騰的電告福建督軍周蔭人,立刻歸還被劫的一切裝備和人員,否則東征軍將自行來福建取回。

4月底,許崇智在汕頭召集福建民軍宋淵源、張貞等召開閩粵革命軍聯盟大會,宋淵源、張貞等民軍將領表示遵從廣州大元帥府號令,繼續東征討逆。

會後許崇智向代理大元帥胡漢民提出增調滇軍、桂軍、湘軍、粵軍第一師到東江,同時增撥軍費100萬,各種彈藥300萬的開支。同時任命方聲濤爲閩軍總司令,宋淵源部在閩南,張貞部在閩西北都增強活動。粵軍第二師擊潰大浦的閩軍賴世煌所部,所部王若周旅陳兵柏鬆關,隨時準備出擊福建。

閩粵邊界戰雲密佈,粵軍大兵壓境,周蔭人一天數封電報發往杭州,催促孫傳芳將調往杭州的閩軍兩個師調回福建;孫傳芳收到電報後不由大罵周蔭人不曉事理,浙江面臨的奉系壓力越來越大,調兵回福建?笑話,調回去了,浙江怎麼辦?三個福建也趕不上浙江。

可不到萬不得已,福建也不能丟。孫傳芳有些犯愁了,自從吳大帥兵敗後,直系的勢力越發衰微了,原以爲拋棄齊燮元后,奉系應該滿意了,雖然與他們簽訂和平協議,可這年頭的協議有用嗎?自己遵守協議退出上海,可奉軍根本沒挪窩,看來奉軍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必須整軍備戰。

孫傳芳不明白的是,從前面的得到的消息來看,廣州的目的只是消滅陳炯明,收復東江;並沒有乘勝進攻福建的打算,現在事情開始發生變化,這一切都是該死的海籌艦,所以他發給周蔭人電報,讓他告訴楊樹莊把永福艦還給廣東,否則就讓他們離開福建;另外告訴陳炯明讓他的軍隊剋制點,現在不是惹麻煩的時候。

周蔭人接到電報後,他不敢違抗孫傳芳的命令,可是他也沒有實力控制廈門的楊樹莊和閩粵邊界的陳炯明。

香港皇后酒店的一間房間裡,段祺瑞的代表李彥國抽着雪茄,正以一種得意的口吻說道:

“楊司令,執政爲你設想得很周到,現在廣州周邊只剩下滇桂軍了,只要二位在廣州一舉義旗,必定馬到成功。”然後又壓低聲音說:“執政同意,事後委任楊司令爲廣東軍務督辦;劉司令爲廣西軍務督辦兼廣西省長。楊司令這下沒有什麼疑問了吧。”

楊希閔摸摸脣上的兩撇鬍須,眼中裝滿輕蔑,用不屑的口吻說道:“舉旗沒有問題,用不着鬧那麼大動靜,我有三萬雄軍在手,哼,大元帥府,我承認他纔是大元帥府,老子不承認它就是個球。李老弟你我是信得過的,段執政我也信得過,不過唐大帥那邊呢?他老人家要是不承認,我不球瞎忙嗎?”

李彥國沒有在意楊希閔的粗魯,這些年他周旋在軍閥中,對這些軍閥的習姓已經很瞭解了。不過他對楊希閔的狂妄卻不認同,大元帥府控制的武力實力不弱,特別是黃埔校軍;據說這是支新部隊,是孫文學蘇俄的建軍方式建設的,在開戰前誰都沒把這支部隊看在眼裡,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就是這支部隊將雄踞嶺南八年的陳家軍打垮了,他在廈門見陳炯明時,也見到洪兆麟。洪兆麟雖然還是那樣趾高氣揚,他卻敏銳的注意他的失落,而他的部下提起學生軍依然膽戰心驚。

至於楊希閔流露的對段祺瑞的輕蔑,他是不贊成。看來楊希閔也就是一個武夫,根本不懂政治的奧妙,不足以成大事。想到這裡他臉上微微露出一絲輕蔑,但他馬上意識到不妥,趕緊噴出一口雪茄,用繚繞的煙霧掩飾自己的神情:“司令若不信,唐司令的代表明天就到,楊司令可以當面問他。”

“好,只要唐帥不反對,這筆買賣老子作了。”

“不過劉司令沒來,他的意思呢?”李彥國把雪茄在菸灰缸上彈了彈,他很喜歡作這個動作,這是他從原大總統徐世昌那裡學來的,不過他總覺好像缺少點什麼,始終沒有別人的那種氣度。

“老弟,你放心,劉司令和我是穿一條褲衩的兄弟,我的話就是他的話,他的話也是我的話。”

“那就好,不過楊司令,競存的要求,你看…?”

“沒什麼,東江本就是他的,還給他就行,我只要廣州和西江、北江;顯臣只要廣西,廣東一寸地盤他都不要。”

“好,”李彥國放下雪茄,打開酒廚,拿出瓶紅酒,撬開瓶塞,在兩個杯子裡倒上半杯,然後端起一杯:“楊司令,我先預祝您馬到成功。”

叮,兩個杯子碰到一起,李彥國心裡滿心歡喜,可他沒想到這趟香港之行居然這樣順利;只要楊希閔在廣州起事,不管成與不成,他的第一個任務就算完成了。

剩下的就是去廣州看看,看看這個被赤化了的城市。

(未完待續)

第十六節 招生第四十五節 遷都(四)第十節 虎嘯(八)第四節 決戰前奏(九)第一節 德黑蘭(三)第三節 演練(一)第一節 上海風波(四)第三節 新人舊人(四)第三十節 中山艦(五)第三節 魅影(二)第二節 策劃(一)第七節 塞克特(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二節 策劃(十)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八)第四節 密林血戰(九)第十一節 大捷(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八)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十節 風雲(十二)第一節 黨爭(一)第六節 和約(二)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五)第八節 光復武漢(三)第一節 突破(十)第二節 戰後之戰(一)第二十七節 轉變(三)第一節 奪軍(十四)第六節 波瀾起(二)第三節 太行行(十三)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七)第八節 轉折(二十五)第二節 冒失的闖入者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七)第六節 攻略山東(六)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七)第三節 狙擊(四)第十一節 重振(八)第十一節 重振(五)第四節 密林血戰(一)第三節 戰鼓(十)第十節 風雲(七)第五節 雲集(九)第一節 挽弓(三)第二節 空軍(二)第二十五節 風波(三)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五)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一)第二節 陝北行(七)第十節 拉薩風雲(六)第三節 魅影(四)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三節 狙擊(二)第三節 會戰(二十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六)第十六節 新兵連(一)第八節 南京,南京(五)第五節 圈套(二)第六節 突破(七)第五節 反擊(二)第九節 魅影(十二)第一節 蟄伏(十)第七節 閃電(十)第六十九節 拉攏(四)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十一節 重振(二)第八節 日薄(五)第七節 風波(六)第二節 察東收編(八)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七)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四)第四十七節 分路(二)第二節 察東收編(一)第二十五節 雲聚(二)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四)第三節 暗戰(四)第九節 殤(十)第五節 突擊(五)第十四節 圍殲第十一節 重振(七)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二)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六)第四節 以牙還牙(四)第二節 初戰(五)第三節 巧取(二)第七節 閃電(十四)第七節 生機(五)第十節 大撤退(十一)第四節 陰雲(四)第二節 起航(一)第四節 新方向(二)第六節 接觸第七節 風波(四)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八)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五)第八節 說敬之(一)
第十六節 招生第四十五節 遷都(四)第十節 虎嘯(八)第四節 決戰前奏(九)第一節 德黑蘭(三)第三節 演練(一)第一節 上海風波(四)第三節 新人舊人(四)第三十節 中山艦(五)第三節 魅影(二)第二節 策劃(一)第七節 塞克特(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二節 策劃(十)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八)第四節 密林血戰(九)第十一節 大捷(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八)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十節 風雲(十二)第一節 黨爭(一)第六節 和約(二)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五)第八節 光復武漢(三)第一節 突破(十)第二節 戰後之戰(一)第二十七節 轉變(三)第一節 奪軍(十四)第六節 波瀾起(二)第三節 太行行(十三)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七)第八節 轉折(二十五)第二節 冒失的闖入者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七)第六節 攻略山東(六)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七)第三節 狙擊(四)第十一節 重振(八)第十一節 重振(五)第四節 密林血戰(一)第三節 戰鼓(十)第十節 風雲(七)第五節 雲集(九)第一節 挽弓(三)第二節 空軍(二)第二十五節 風波(三)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五)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一)第二節 陝北行(七)第十節 拉薩風雲(六)第三節 魅影(四)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三節 狙擊(二)第三節 會戰(二十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六)第十六節 新兵連(一)第八節 南京,南京(五)第五節 圈套(二)第六節 突破(七)第五節 反擊(二)第九節 魅影(十二)第一節 蟄伏(十)第七節 閃電(十)第六十九節 拉攏(四)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十一節 重振(二)第八節 日薄(五)第七節 風波(六)第二節 察東收編(八)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七)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四)第四十七節 分路(二)第二節 察東收編(一)第二十五節 雲聚(二)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四)第三節 暗戰(四)第九節 殤(十)第五節 突擊(五)第十四節 圍殲第十一節 重振(七)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二)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六)第四節 以牙還牙(四)第二節 初戰(五)第三節 巧取(二)第七節 閃電(十四)第七節 生機(五)第十節 大撤退(十一)第四節 陰雲(四)第二節 起航(一)第四節 新方向(二)第六節 接觸第七節 風波(四)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八)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五)第八節 說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