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蓬州縣誌》記載,BQ 廟漢唐有之,始建不詳,自漢至今,歷代均有修繕,現存爲元代建築。
一九六三年前,BQ廟前東西走向的河水上面建有一座石拱橋,後被山上爆發洪水衝擊坍塌。過了橋北上,越橋樓,過山門,獻殿至BQ廟。
廟內有BQ塑像,廟的左邊有BQ墓地,每年農曆三月和十月,全國各地甚至還有外國人,雲集祀之,香火極盛,達月餘之久。
BQ廟羣總體呈長方形,佔地面積四萬多平房米,原來圖紙設計中,由BQ殿、后土殿、玉皇殿、三宵殿、百子殿、藥王廟、山門、獻殿、回生橋、橋樓、碑樓、三清樓閣、道士院等二十多座單體建築組成,總體佈局合理,結構緊湊。是北方典型的道教廟羣。
只可惜經過了歷史變遷之後,現在保存下來的也就是BQ廟——最大最完整,藥王殿——居第二位,其它兩個不起眼的小廟。除此之外,就是學校裡的瓦房教室,平房宿舍和一個學校食堂。
原來圖紙上的設計可以看出,屋頂有很多種類型,包括歇山頂、懸山頂、蕪殿頂、捲棚頂等。由這些屋頂類型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複雜形體,進一步說明了我們古代工匠們充分利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合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
作爲BQ廟羣的象徵,BQ廟雕樑畫棟,建築風格獨特,建築時間久遠,建築面積最大,至今保存最完整;BQ廟氣勢宏偉,鶴立雞羣,位置中正,富麗堂皇。結果一夜之間毀於火災,面目全非,實爲可惜!
這次火災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所以,各級政府和公安部門,尤其是蓬州縣的領導們更加重視這次失火案件的偵破工作。晝夜奮戰,挨戶走訪,尋找蛛絲馬跡。
經過一晝夜的尋訪,從全村二百多戶人家和學校部分人員近一千人口中摸排嫌疑對象三十七個。公安幹警發揚連續作戰的頑強精神,對嫌疑人員一一進行突擊審訊。
第一遍下來就剩下三個人。再次強化審訊之後,這三個人又被全部排除在外。這三個人通過各種不同渠道,都可以完全證明是清白的,是不具備作案時間的。
這下使得案件的偵查工作進入了僵持階段。一個個威武自信的公安幹警這是顯得有些疲憊。
縣革委會主任路明樓親自調度,縣長王茂奎親自督陣,主管領導張俊生和公安幹警同吃同住,不破案件誓不收兵。
因爲第一次突審一無所獲,所以第二次又全部排出,下一步怎麼辦,沒有目標,沒有頭緒,部署任務更沒有明確定位。從領導到每一位幹警都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
張俊生看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大家又一時沒有目標,突然心生一計。
在一次例行的碰頭會上,他特別提議:“以我個人觀點,我們呢,第一次之所以沒有收穫,或許和我們偵查的目標有關。我們只想到了到村中校裡尋訪,忽略了山區的特點。現在還不是太冷的季節,我們是不是把目標擴大到野外?包括BQ廟十公里以內的深山老林。我們是不是在這些區域內佈下天羅地網,挖地三尺,挖出真兇?!”
與會領導感到張俊生說的在理兒,很符合現實情況。所以集體決定,增加公安警力,配備有效對話的通訊工具,到深山區去“捉鬼”。
山區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到處荊棘滿地,再加上懸崖峭壁,溝壑洞穴,給公案偵破工作帶來了巨大風險和挑戰,也增加了偵破工作的難度和韌性。
爲了更有效更準確地開展偵查,在研究部署過程中,又增添了一條新的安排。在劃分各小組不同區域裡,從本村調來對地形地貌熟悉的村民做嚮導,加快了工作的進度。
在野外偵查的同時,並沒有放鬆對村中人的監視和偵查。雙管齊下,並肩作戰,有效地提高了偵破能力。
在第三天的中午,村中小組發現了一個可疑現象。郭家北臺有一個五保戶,光棍漢,三十歲左右,身材瘦小,長頭髮,留有鬍子,神經有些不太正常,已經有三天沒有人看到過了。
據鄰居說,着火那天早上有人見過他一面,之後就不見了蹤影。
這個人叫入社,是生產隊合大社吃集體食堂時所生,所以,起名入社。小名都叫他小鬼。因爲他平時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甚至還沿街隨便到誰家裡要點吃的來度日。從來沒有洗手洗臉的習慣,經常是滿臉污垢,髒兮兮的,遠遠只能看到他的眼睛還在轉動,看上去像是一個小鬼。
根據學校食堂人員反映,這人經常在廟前廟後活動,甚至晚上就睡在廟裡。
有一次入社竟然在夜間從窗戶爬到食堂大鍋裡洗澡。食堂師傅每天晚上收拾完之後,都會在大鍋裡添上水,等第二天早晨起牀就可以燒火做飯。結果,這傢伙竟然把大鍋當成了澡堂子。
第二天早上起得早的學生聽見食堂裡面有動靜,就喊起來了廚房師傅,後來又把老師們叫起來,衝到食堂裡,扯着光腚把這傢伙從大鍋裡拽上來。爲了防止女生們看到,還插上了食堂大門,校長一道令,實實在在把這傢伙拾掇了一回,從此這傢伙不敢再來學校胡鬧。
公安幹警得知這一情況,立即進行了重點部署,將這個人的相貌特徵,用畫像的方式傳達給尋訪的每一個小組。
當第二小組三名幹警沿着陡峭的山坡繼續向上攀援時,突然看到在對面的山崖上一個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的石洞。他們決定要爬上懸崖鑽進那個山洞裡一探究竟。
他們順着快到山頂的一段平坦的荒地來到兩山夾角匯合的地方,再沿着狹窄的只能放下一隻腳的小路,向前走過六十多米,腳下面就是萬丈深淵,路途十分險峻,稍有不慎就有墜落幾百米山谷的可能。
到了石洞下邊,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幹警們還要踏着一米高左右一個剛能放下腳的小石洞,雙手緊緊抓住旁邊的雜草樹枝,垂直向上攀援了足足有十幾個小石洞,最終纔來到石洞洞口。
人一上來,驚飛了洞口的小鳥,忒忒忒地飛出去一羣又一羣,洞口鳥屎一片,十分狼藉。進了石洞他們才發現,裡面有半間房屋大小,分上下兩層,每層平展如牀,下層有存放乾柴和衣物,上層是典型的石牀,石牀大約相當於雙人牀大小,牀頭的一方,往外可以看到遙遠的蓬州縣城,寬敞明亮。
據說這個石洞是日本在中國時,蓬州縣城財主用一斗米一斗石用工匠開鑿的石洞,石洞位置的選擇,是衆多選項中,最好的位置。
當公安幹警第一眼看到了破舊衣物和堆放柴火時,已經判定這裡曾經有人居住過。上了上層,裡面居住着很多蝙蝠,人一進去,蝙蝠驚恐亂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