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國債和資本

之前林哲爲了解決軍費的龐大壓力,指示了財務部那邊準備發行債券,而債券的相關形勢以及制度自然是參考了後世的一些經驗(清末梟雄240章)。

國債分爲一年期、兩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一共五種,利息從高到低,而十年期的國債其年利率達到了百分之八。

對此財務部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工作,不過儘管財務部準備着債券的發行,但是財務部大臣齊宣浩卻對國債保持懷疑的態度!

這向民間要錢填補國庫的窟窿,這種事在歷朝歷代都不算什麼稀奇事,但是他們大多是採取強制性的手段,而且還是白拿的那種,那些直接殺商人抄家就比較低級了,而歷朝歷代裡,卻是有着‘攤派’的傳統。

每當官方遇上戰爭或者其他大事需要用錢的時候,就會向民間攤派,比如說明朝的遼餉!而更多的則是直接向地方士紳富商攤派,比如說林哲之前就沒少幹這事。

在湖州府的時候,急需經費維持的餘勝軍可是向當地的士紳富商進行了多次攤派,當時搞的很多人對林哲相當不滿。

www. ttκa n. ¢O

只是這種不滿在當初林成庭的太平軍攻克廣德、長興兩縣,兵臨湖州府城的時候就是徹底消失了,爲何?

因爲當初太平軍攻克廣德和長興的時候,幾乎把當地的士紳富商挨個屠殺了精光,把湖州府的其他士紳富商們嚇了個半死,而這個時候他們才知道了餘勝軍是多麼的重要,失去了餘勝軍的庇護他們連身家性命都無法保全。

以至於1854年林哲率領餘勝軍主力東進救援蘇州的時候,諸多湖州當地的官員以及士紳商人都出言挽留,甚至還主動捐錢捐糧!

由此可見,官方向民間,尤其是民間的上層士紳、富商伸手要錢是有着久遠傳統的!

但是向這些人正兒八經的借錢,甚至還需要支付利息,這種事在中國數千年曆史裡就沒怎麼見過,要知道帝制時代的中國和歐洲的封建國家是不同的。

在中國。有一句話,叫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簡單來說這天下的所有土地,都是天子的,天下的所有人民,都是天子的臣民。

可不是歐洲封建小國的國王,竟然還會發生向臣下借錢這種事。

而現在林哲搞的債卷竟然是要借錢。而且還說要給利息,先不說此時會不會影響帝國威儀,而且齊宣浩更擔心的是,官家如果不用強硬的手段進行攤派,那些士紳富商有幾個會來主動購買這些債券啊。

如果這些債卷賣不出去的話,到時候不是白搞了嗎?

對於齊宣浩的擔心,林哲也是沒有給他太多壓力,林哲也是知道想要民間資本順利接受國債這項新生事務,最關鍵的還是要建立初步的政府信用。

而中國曆朝歷代,官府的信用幾乎都是等於零的。也許用強制的手段可以讓老百姓把錢拿出來給官府,還要讓他們相信官府以後會把錢加上利息還給他們,他們定然是不信的。

面對這種現狀,林哲道:“先慢慢來,那些五年期,十年期的發行不出去也不要緊,先主推那些一年期,兩年,三年期的這些!”

國債要想順利發行,就得讓國債在民間保持良好的信譽。所以首先主打一批一年期的,儘管到時候購買的人也不會多,但是等一年以後這些購買一年期國債的人順利拿回了本金和利息,那麼就會有其他人跟進的。

而這些跟進到人也不會是什麼普通人。而是那些銀行,錢莊等各種形式的金融機構!

爲什麼?因爲國債的年利息最高者,也就是十年期國債其年利息達到百分之八!

也許百分之八的收益率對於普通民衆而言是個非常小的數字,這投入一千圓的話,一年也不過八十塊的利息,這對於諸多人來說完全瞧不上眼。

但是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這百分之八的年收益足以讓他們調動諸多資金進行投資了!

這些金融機構,不管是錢莊還是銀行,他們都有着大量的囤積資金,這收存款進來的資金是不能一直放着的,這樣會虧死他們,他們是要把這些存款發放出去,一般都是借貸給商行企業爲主。

比如說上海的金融業非常的活躍,金融行業的大量資金都通過借貸的方式投入到了生絲相關產業,比如說繅絲廠要收購蠶繭才能夠開工繅絲,人收購蠶繭可是一筆極大的開支,由於生絲是屬於奢侈品的一類,不管是成品生絲還是蠶繭都是價格極爲高昂,每當蠶繭上市的時候,一家普通的繅絲廠都需要花費巨資收購蠶繭,而花費的資金甚至有可能超過他們的自身資產。

換句話說,絕大部分的繅絲廠都很難憑藉自身的流動資金完成蠶繭的收購以及生產任務,支撐到把生絲出售後。

甚至有些規模較大的繅絲廠爲了保證蠶繭的穩定來源,往往是到湖州等蠶繭產地去和當地的商行或者乾脆是和農戶簽訂預購合同,如此一來就會在生產貨源上擠壓龐大的資金。

而這個時候,各種金融機構的作用就凸顯了出來,傳統的錢莊,那些洋人的銀行,新成立的民資銀行每年都會貸給繅絲廠大量的資金,用於維持他們的正常收購蠶繭,生產,而繅絲廠產出了生絲販賣後,再把貸款換上,到了明年就繼續這一步驟。

由此形成了一個最基本金融行業和生絲行業之間的連接紐帶!

而借貸給這些實業,風險高,而且金融行業自身的競爭也非常大,年利率是一年一年的降,尤其是皇家銀行成立後,由於開遍帝國的主要城市,接受的存款規模極爲龐大,同時皇室產業也不是什麼純粹的商業機構,而是還具有引領國內工商業發展的責任。

皇家銀行就被林哲親自要求,扶持機器、生絲等爲代表的工商業,由此皇家銀行提供給企業的貸款利息上往往會比其他錢莊,洋人的銀行要低一些。

如果只是利息低了不算什麼,更關鍵是皇家銀行的分行開遍全國,中華帝國的控制區內,幾乎是每座縣城都有他們的分行,這些皇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往往是跟着中華軍的腳步前進,前腳中華軍剛打下某個城市,不用幾天時間皇家銀行的分行就在當地開門營業了,一開始這只是爲了服務於軍方以及官方而已,因爲軍人的薪資以及官員的薪資還有其他財物來往都是通過皇家銀行進行的,如果皇家銀行的分行不及時跟進的話,根本無法有效滿足這種需求。

而廣開分行,同時作爲國庫代存,官員已經軍人的薪資開戶銀行,也就造成了皇家銀行吸納的存款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十一月份爲止,皇家銀行累計吸納了高達五千多萬的存款,這對於當代來說是一個極爲恐怖的數字,要知道1857年度中華帝國的稅收也不過四千多萬而已,甚至還沒有皇家銀行的存款多。

但是能夠有這麼多存款也是有理由的,帝國數以十萬計的軍人和官員的薪資賬戶都在皇家銀行呢,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工資一到賬就立馬提現走的!

除了這些國家公務員以及軍人的薪資存款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項,那就是國稅代理業務,換句話說就是皇家銀行承擔了國家所有稅收的收支。

從國家稅收,再把這些錢支付出去,很多時候都是皇家銀行的內部轉賬,也就是這些錢還留在皇家銀行內。

吸納了這麼多存款,皇家銀行可不是那些古老的錢莊不用給儲戶利息的,雖然說利息遠遠不如後來那麼高,但是平均下來年利率也是有百分之一左右的。

如果不把這些存款借貸出去,光光是給儲戶的利息就足以讓皇家銀行直接破產了!

存款充足的皇家銀行,用較低的利率大量貸款給國內的工商業,而其他錢莊要想和皇家銀行進行競爭的話,就必須同樣的降低利率。

而這對於許多外資銀行、錢莊來說很難受!

如果有一個年利率遠超過普通貸款,同時更關鍵的是,這些國債的基數非常大,就算你購買個幾千萬人家財務部也招收。

如果你用一千銀元投資的話,年利率百分之五十都嫌少,但是如果你用幾萬幾十萬去投資的話,年利率有個百分之十幾就得偷笑了,如果你用幾百萬幾千萬去投資,如果能夠做到平均年利率百分之十以上,後世的巴爾菲特都得拜你爲師!

資金的規模越大,實際上越難進行資本運作,一般超過幾千萬甚至幾億兩的資本運作,能夠有百分之五的利率就得偷笑了,即便幾個點的利率,那收益也是數以百萬甚至千萬計的。

基於這些資本特性,帝國的國債要想順利發行,實際上並不能指望普通的富商以及士紳們購買,你得指望着這些金融資本機構去購買,因爲也只有他們纔有實力購入數百萬甚至數千萬之多。

因此一旦解決了國債的信用問題,後續國債的發行不會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國債現在沒信用啊,別說區區國債了,就連中華帝國本身在普通老百姓中,其信用也是幾乎等於零的。

絕對不會出現林哲振臂一呼,然後就有無數人哭着喊着掏錢購買國債了!(。)

第569章 他們的戰爭(二)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346章 李鴻章的好奇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708章 鉅艦對決(一)第638章 寧耀安之死第474章 日`本局勢第277章 工廠內遷第32章 大戰前夕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473章 新疆設省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391章 進城第305章 聯軍總攻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64章 該走還是留第513章 美國重歸統一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263章 林哲的惡趣味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105章 浴血衝鋒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150章 勸進表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9章 訓練再訓練第66章 許乃釗之邀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428章 林成庭入緬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418章 紙幣發行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232章 奏摺第241章 戰略之爭第305章 聯軍總攻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21章 謊報和擴軍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431章 新舊更替(一)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649章 海軍革新第646章 皇子獨立第394章 餓狼第173章 馮寶才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434章 教育發展計劃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63章 神經病和偉人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74章 上任設衙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540章 敵蹤初顯第123章 井噴式發展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539章 起錨迎戰第312章 財務部的苦和樂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357章 當塗級和浮橋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507章 津浦線開建第185章 揚州城破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150章 勸進表第9章 訓練再訓練第188章 營造皇宮第48章 厘金初顯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314章 妄談國事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
第569章 他們的戰爭(二)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346章 李鴻章的好奇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708章 鉅艦對決(一)第638章 寧耀安之死第474章 日`本局勢第277章 工廠內遷第32章 大戰前夕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473章 新疆設省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391章 進城第305章 聯軍總攻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64章 該走還是留第513章 美國重歸統一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263章 林哲的惡趣味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105章 浴血衝鋒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150章 勸進表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9章 訓練再訓練第66章 許乃釗之邀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428章 林成庭入緬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418章 紙幣發行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232章 奏摺第241章 戰略之爭第305章 聯軍總攻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21章 謊報和擴軍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431章 新舊更替(一)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649章 海軍革新第646章 皇子獨立第394章 餓狼第173章 馮寶才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434章 教育發展計劃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63章 神經病和偉人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74章 上任設衙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540章 敵蹤初顯第123章 井噴式發展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539章 起錨迎戰第312章 財務部的苦和樂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357章 當塗級和浮橋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507章 津浦線開建第185章 揚州城破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150章 勸進表第9章 訓練再訓練第188章 營造皇宮第48章 厘金初顯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314章 妄談國事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