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楊喜

bookmark

“我叫楊喜。”

“是內史寧秦縣(陝西華陰縣)人。”

七月初一,北伐軍戰俘營中,燭光之下,年輕的騎吏楊喜有些拘束,他擦了擦嘴角還沾着的粟飯粒,搓着手,開始了自己漫長的自述:

“寧秦縣本來叫陰晉,是魏國土地,在惠文王時割讓給了秦國,遂改名寧秦……”

說到這,楊喜露出了懷念的笑。

不管去到何處,離家鄉有多遠,只要閉上眼,楊喜都能看到他家裡閭對面的華山,險峻秀麗,亂石從生,那就是楊喜祖祖輩輩看到的風景……

寧秦縣地理位置很重要,南邊有華山爲阻,北面則是去往河東的風陵渡,西方有大道連通關中府地,東邊百餘里就是桃林之塞和函谷關,只有奪得了這,秦國才能稱得上安寧。

這次改名好像還真有些管用,從那之後一百多年,除了兩次小打小鬧的政變外,關中幾乎再無戰禍。

黔首們不用擔心睡夢中被強盜衝入家中殺人放火,也不必畏懼敵國大軍忽然包圍城邑,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唯二要擔心的,便是不小心犯了法後的嚴酷懲罰,以及今年該輪到哪家子弟被徵召去服役做戍卒,爲大王掃平六國……

“我家中,除了老母,還有弟二人……”

楊喜是家裡的老大,當年他父母喜得長子,十分高興,覺得總算有兒子繼承爵位了,遂取名爲“喜”,以表達高興心情。

過了幾年,老二出生,仍是兒子,楊父楊母心情也不錯,說就算楊喜成年另立門戶,他們家也有次子足以養老,故取名楊樂。

要知道,秦與其他邦國不同,男子成年是要立刻分出戶籍的,這就意味着,當老大楊喜單獨立戶後,楊家的老父老母還要繼續拉扯剩下幾個飯量驚人的男孩成人,而在他們能幹活時,卻要分戶自立去了,一般只留老幺養老。

又數年,也就是秦始皇帝統一天下前夕,老三出生了,但很快就因病夭折,將這小小生靈埋葬在後山時,左思右想,楊家還是決定給他個名。

“楊哀。”

哀歸哀,苦歸苦,但日子總得繼續過,砸釜賣鐵,修我戈矛,也得支持始皇帝統一啊!

按理說六國已經掃平,黔首負擔該減輕些,但勞役卻比過去還更重了,不但關中金人、驪山、阿房大工程不斷,始皇帝承諾的土地,也總是分在邊遠郡縣,服役變成了血本無歸的事。

但秦人們早已在商鞅之法馴化下習慣了這種耕戰生活,倒未像六國之地那樣有很大怨言。

秦始皇三十年後,那些重役遠戍,漸漸變本加厲起來,去南越、北疆、海東、河西的子弟歸來者寥寥,要麼是留在當地,要麼是死於疫病。

好在楊喜那時候還未成年,僥倖逃過一劫,但當時已有民謠在傳: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不見五嶺南、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就在這種背景下,楊喜的季弟出生了,父親其實想要個女兒,看着幼子的把,又無奈又憤怒,遂冠名曰:“楊怒!”

但那時候,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帶着這怒氣,楊父隨屠睢南征陸梁地,一去不復返,只有死訊傳回。

這下,楊母就得辛苦拉扯三個孩子了……

喜樂哀怒,四個春天,不僅是楊家人的心情變化,也是十餘年來,關中秦人的生活變遷的寫照。

好在那時楊喜已經傅籍,能夠幫家中力田,日子勉強還過得去,只是他也被徵召去驪山、阿房幹了幾個月更卒。

三十七年夏天,楊喜還在地裡苦耕時,始皇帝逝世的消息忽然傳遍關中後,不管哪個縣,所有秦人都好似丟了魂一般,第一反應覺得似在做夢,不相信是真的,以爲聽錯了。

等消息證實後,鄉中三老在里門外嚎嚎大哭,撕心裂肺,恨不得隨始皇帝而去,連楊喜那不識字的母親,也會在家裡偷偷抹眼淚。

“她說,陛下不是該萬壽無疆麼,怎麼說沒就沒了?”

儘管暗暗有點怨言,但在秦人心目中,始皇帝就是神啊,神怎麼會像凡人一般死去呢?過去幾年,因爲各縣每逢始皇帝壽辰,無不歡呼從膠東傳來的:“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深入人心。

加上官府宣揚始皇帝已讓李信將軍找到了西王母邦,不久后王母就會騰雲駕霧,攜仙藥來獻,阿房宮就是爲她而修的!所以,就一直以爲始皇帝真的能夠長生不死。

楊喜自個也感覺心裡空落落的,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迷茫。

在他所受長輩的教育裡,大秦的一切勝利,秦人的一切幸福,都是始皇帝賜予的,整整兩代秦人習慣了始皇帝的統治,每一項英明的詔書法令,都與秦人生活息息相關,他的影響,已經成了秦人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離開了他,就像船沒了舵,今後怎麼辦?

事實證明,大秦這艘在狹窄航道里,被秦始皇帝加速到飛快的大船,失去掌舵人後,果然開始跌跌撞撞了。

新皇帝胡亥只是個幼弱孺子,雖然努力戴上冠冕,擺出皇帝的權勢,卻全然沒始皇帝的威望,更別說南方的昌南侯(秦人當時多不知黑夫受封武忠侯)竟忽然叛亂了……

回憶那段艱難的日子,楊喜喃喃道:“二世承諾的減租不見兌現,勞役卻更重了……”

“從三十七年下半年開始,少樑那邊鬧了蝗災,影響到了寧秦,可咸陽每季都要派錢派糧,整天捱不完的苛捐雜稅,還有徭役。”

驪山陵要完工,南方的叛亂要平定,六國故地的反抗得鎮壓,彷彿回到了第二次滅楚戰爭時,整個關中再度被動員起來。

就在這種情況下,繼承了父親“不更”爵位的楊喜被徵召入伍。

“那是二月份,春耕前後,我在家給老馬套犁,卻被裡正帶人找上門來,說該輪到我去前線服役了……”

“我說,我去歲服了兩次更卒,在驪山做活,入秋方歸。今歲開春又奉命去函谷關挖渠,數日前纔回來,更何況我乃家中唯一成年男丁,不該去做戍卒了,我去了,只剩兩名幼弟,農事不做了?租子不交了?”

“但里正不聽,讓人逼我帶着馬匹、衣物離家。”

商鞅之法百年浸淫,在秦人的性格里,深深刻下了名爲“服從”的基因。

他們不到夏天不敢上山砍柴,下河捕魚,因爲那會觸犯《田律》。

他們不敢偷稅漏稅,就算稅吏大意遺漏——這基本不可能,也會主動去向里正詢問,因爲一旦被發現,所受的懲罰會百倍于田租。

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這是當年荀子的稱讚,但荀子卻不知道這背後的深刻原因。

這種長久壓抑唯一的釋放機會,是進攻六國的時候,因爲公戰是被鼓勵的,所以纔有秦之銳士戰場上近乎歇斯底里的瘋狂。

就算如今始皇帝死去,律令崩壞,繩子鬆了,秦人也會習慣性拘着身子,站在圈裡,不敢亂動。

故天下皆叛,唯秦地不反。

這也是秦始皇死後,胡亥的朝廷能維持統治,未曾迅速崩潰的原因……

所以縱然不合理,但楊喜還是在官吏面前低下頭,帶着家中唯一一匹老馬,與裡中幾乎所有適齡男丁一同上路。

“到了藍田,因我有馬,又繼承父親不更之爵,便做了騎吏,管着五個人……”

放在六國之地,不更都能當鄉嗇夫了,但在關中算個啥?寧秦縣就有好幾個庶長,還得自己下地幹活呢,不更之爵,入伍後只能做小吏。

“吾等倒也未曾立刻去南陽,而是在藍田訓練,直到四月時……”

南陽大敗的消息,讓關中震動,即便是官吏封鎖消息,但士卒中也不乏竊竊私語,官府不是說在通武侯統率下,南邊黑賊的叛亂很快就會平定麼?怎麼平着平着,武關外全丟了?那些南陽兵還失魂落魄地撤了回來?

就在這種人心惶惶之下,楊喜他們這批新兵,被從上郡來的王離接收……

王離,武城侯王翦之孫,通武侯王賁之子,光這份出身,便足以讓沒太大見識的士卒稍微放心,但也不乏這樣的聲音:

“虎父還有犬子呢……我聽聞,這小小王將軍並無將才,當年打匈奴還失道迷路了……”

但畢竟有家學的底子在,王離治理軍隊有一定辦法,殺了幾個人後,收拾得新兵服服帖帖。更有在北疆歷練多年的上郡兵團作爲主力,新兵們被夾在其中,順從地往武關開進。

“等吾等抵達商縣後,見上郡兵、南陽兵,加起來密密麻麻,營地比十個寧秦縣城還大。”

人多膽壯,楊喜他們又安心了些。

可這點對胡亥朝廷最後的信心,卻在武關的轟隆巨響裡,被擊得粉碎……

回憶起那一夜,楊喜仍會面色發白,身體戰慄。

像是一千根蠟燭同時升空,還伴隨着巨大的爆炸聲,閃耀白芒,光彩奪目。

“妖術?”

“天雷?”

“火鴉?”

“隕星!?”

遠在武關以西十里待命的十萬大軍都望着這一幕驚呆了,接着是新的一陣巨響,武關煙塵滾滾,突然告破,小小王將軍狼狽撤離,眼看三軍騷亂,陣型不整,遂下令撤退!

“那哪是撤退,分明是逃亡……”楊喜喃喃道,他一個同鄉,就在那一夜不小心被亂兵踐踏而死。

事發突然,北軍人心大亂,首尾不能相顧,一時間潰不成軍,成建制往西北逃,唯恐後方的流星墜至,一路狂奔,只恨父母少生了兩條腿。

而南軍前鋒東門豹乘機在後追擊,殲滅俘虜萬餘人。

楊喜運氣不錯,他是騎吏,有馬,是夜一口氣跑了五十多裡,回到商縣後,才停下腳步。

這時候大軍已疲於奔命,開戰前十二萬人,只剩下八萬不到,士兵們情緒低落,大家沮喪到了極點,在繼續向嶢關撤離的過程中,更是謠言四起。

回想武關的那一幕,大多數人將它與秦始皇三十七年時,無數顆流星劃破天際,墜向東方的可怖場景聯繫起來……

“有預言說,亡秦者黑,莫非是真的,黑夫真有天神相助?”

一些在武關近處目睹全程的兵吏則信誓旦旦地說,他們分明聽到了南軍在歡呼:

“始皇帝顯神了。”

“始皇帝爲何會幫叛軍打官軍?打自己的兒子?”當時楊喜感到莫名其妙。

一些從南陽退回來的老卒說出了早先聽說的傳聞:

“胡亥少子也,不當立,南軍宣揚說,是胡亥與趙高弒君篡位,黑夫則是受遺詔起兵,否則爲何始皇帝要封他爲‘武忠’呢?”

“當立者誰也?長公子扶蘇?他不是謀刺始皇帝畏罪潛逃了麼?”

“當立者恐怕也非扶蘇,而是始皇帝顯神所助之人!”

底層士卒的腦洞越來越大:

“始皇帝之神,沒有傳給胡亥。”

“也未曾庇護扶蘇。”

“而是被武忠侯所繼!難怪他能以天雷火鴉破武關!”

猜測越發不負責任,最終,更誇張的說法出現了。

“始皇帝如此庇護黑夫,莫非他,也是帝子?”

……

“武忠侯難道也是始皇帝的兒子?否則爲何能得先帝之神助。”

“叔孫先生,是這樣麼?”

講述到這暫時中斷,楊喜擡起頭來,認真地看着正揮筆記錄他故事的叔孫通。

這儒生是昔日秦始皇博士,如今武忠侯身邊紅人,北伐軍的輿論宣傳,戰前由季嬰負責統戰,打完仗就交給叔孫通潤筆。

昨日大戰方畢,叔孫通正是奉武忠侯之命,來戰俘營尋找合適人選,與之攀談,最後相中了帶頭投降的楊喜。

他要楊喜描述,從被抓壯丁成爲一個助紂爲虐的僞軍——僞帝之軍,到幡然醒悟,投誠北伐軍的前後經歷,心路歷程……

此刻,叔孫通停下了手中的筆,有些愕然,楊喜的發問,與黑夫交待他的工作無關,但這個無知小卒之問,倒是提醒了叔孫通,他頓時暗暗擰了自己大腿一下。

“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呢!”

有一件事,讓叔孫通鬱悶許久了,那便是君侯總喜歡到處標榜自己是“黔首之子”,甚至還固執地保留着“黑夫”這種土掉渣的黔首之名,硬是不改。

在攻破武關後,叔孫通曾建議黑夫改名“尉邦”,“邦”是國家的意思,大曰邦、小曰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彼其之子,邦之彥兮”……都是好話。這就和君侯未來的身份地位比較相配。

但武忠侯卻先是一愣,旋即哈哈大笑,決然拒絕了此議。

“我和這天下大多數人一樣,八代貧農,沒有上古帝王和先賢的祖宗……”

他還笑道:“我就叫黑夫,不叫尉邦。”

末了又加了一句:“也不會叫尉元璋……”

這讓叔孫通想不明白,當時一邊琢磨着“元璋”其實也是好名,一邊又腹誹道:

“君侯分明能輕而易舉,攀附上古之帝王血脈,名正言順,開啓大業……”

“爲何非要死守着低賤的黔首出身不放呢?”

……

ps:第二章在下午。

另外推薦本偶然發現的書《捕快摸魚指南》,輕鬆文,行文有趣,一言不合就開車……

第544章 暴力強拆第278章 結束和開始的地方第54章 衷第577章 三十三年第83章 可疑第414章 會挽雕弓如滿月!第433章 慈不掌兵第651章 常識第344章 麟之趾第519章 一夫第231章 帆影第886章 影子第351章 蒙恬第767章 壯士十年歸第526章 停下!第953章 奇蹟第956章 肱股羽翼第312章 水深第810章 結盟第235章 潺陵第506章 儒法之爭第551章 朕安第283章 伍奢有二子第981章 籍田第863章 西當太白有鳥道第240章 內間第660章 待我長髮及腰第145章 錢文異形第919章 魚龍第326章 大朝會第320章 帝業第105章 打穀第503章 祥瑞御免第262章 軍中戲乎?第971章 羣雄討黑第801章 即從巴峽穿巫峽第128章 爭首第812章 鼎烹第573章 十鳥在林第733章 頂峰之上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463章 大生產第369章 管挖不管填第50章 南方人吃年糕第69章 人贓俱獲第658章 陽山第945章 癡兒第641章 富貴還鄉第557章 糾之以猛第610章 商社第665章 你信的是哪個洛阿神?第931章 舞殿冷袖第1021章 趙無恤第202章 紅糖第12章 拜爵爲公士第137章 禮與劍(上)第946章 粉飾第588章 公子從軍第271章 黑雲壓城第710章 始皇帝死而地分第215章 巧合?第150章 陳屍第200章 金麟豈是池中物?第281章 八百年盛衰枯榮第220章 上巳節第668章 上行下效第872章 學習使我快樂五月寫作計劃,以及爲《秦吏》完結前最後求次月票。第325章 李斯第611章 如蠅逐臭第385章 初來乍到第896章 若爲自由故第540章 學以致用第720章 總有一天我的生命將抵達終點第733章 頂峰之上第242章 人臣無外交第855章 天下烏鴉一般黑第146章 沸鼎第616章 逢林莫入第183章 勸降第75章 義我所欲也第665章 你信的是哪個洛阿神?第155章 樑崩第500章 綁架第476章 得國不正第396章 使至塞上第1012章 死亦爲鬼雄第417章 疾風衝塞起第825章 今天下三分第719章 混亂是一把梯子第201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765章 將軍百戰死(上)第986章 出關(上)第443章 紅氅第497章 魚入大海第59章 天狗第792章 別得罪女人第676章 王之蔽甚矣第689章 象箸
第544章 暴力強拆第278章 結束和開始的地方第54章 衷第577章 三十三年第83章 可疑第414章 會挽雕弓如滿月!第433章 慈不掌兵第651章 常識第344章 麟之趾第519章 一夫第231章 帆影第886章 影子第351章 蒙恬第767章 壯士十年歸第526章 停下!第953章 奇蹟第956章 肱股羽翼第312章 水深第810章 結盟第235章 潺陵第506章 儒法之爭第551章 朕安第283章 伍奢有二子第981章 籍田第863章 西當太白有鳥道第240章 內間第660章 待我長髮及腰第145章 錢文異形第919章 魚龍第326章 大朝會第320章 帝業第105章 打穀第503章 祥瑞御免第262章 軍中戲乎?第971章 羣雄討黑第801章 即從巴峽穿巫峽第128章 爭首第812章 鼎烹第573章 十鳥在林第733章 頂峰之上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463章 大生產第369章 管挖不管填第50章 南方人吃年糕第69章 人贓俱獲第658章 陽山第945章 癡兒第641章 富貴還鄉第557章 糾之以猛第610章 商社第665章 你信的是哪個洛阿神?第931章 舞殿冷袖第1021章 趙無恤第202章 紅糖第12章 拜爵爲公士第137章 禮與劍(上)第946章 粉飾第588章 公子從軍第271章 黑雲壓城第710章 始皇帝死而地分第215章 巧合?第150章 陳屍第200章 金麟豈是池中物?第281章 八百年盛衰枯榮第220章 上巳節第668章 上行下效第872章 學習使我快樂五月寫作計劃,以及爲《秦吏》完結前最後求次月票。第325章 李斯第611章 如蠅逐臭第385章 初來乍到第896章 若爲自由故第540章 學以致用第720章 總有一天我的生命將抵達終點第733章 頂峰之上第242章 人臣無外交第855章 天下烏鴉一般黑第146章 沸鼎第616章 逢林莫入第183章 勸降第75章 義我所欲也第665章 你信的是哪個洛阿神?第155章 樑崩第500章 綁架第476章 得國不正第396章 使至塞上第1012章 死亦爲鬼雄第417章 疾風衝塞起第825章 今天下三分第719章 混亂是一把梯子第201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765章 將軍百戰死(上)第986章 出關(上)第443章 紅氅第497章 魚入大海第59章 天狗第792章 別得罪女人第676章 王之蔽甚矣第689章 象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