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大人見燕福紅暈過耳,一幅醺然欲醉的樣子,心想這小兄弟雖然酒量甚淺,但酒風卻甚是豪爽,不由心下有些歉意,忙道:“小兄弟,快吃點菜。”說着,伸箸夾了大塊鹿肉,放在他的碗裡。
燕福聞着肉香,當下也不顧忌面子了,開始大嚼起來。
顏大人又笑道:“呵呵,卻是愚兄孟浪了。你可知這‘燒春’卻並非一般米酒,原是蜀中一位道士,以仙家蒸釀花露之法,取黍米蒸之,以藤管引出爲露,故其色清冽,其味甘純,後來百姓得傳此法,名爲‘劍南燒春’。這等瓊漿玉露,一杯便勝十杯之力,便是那李太白喝了幾杯,也醉得吟不動詩了,呵呵。”
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那燕福只顧埋頭大嚼,只是大點其頭。
原來這顏大人,便是當日前往陽臺觀中送信的青鳥左使,他見李鼎收了這個小道童爲師弟,心知此人必有不凡之處,便盛情款待,連驛中珍藏的“劍南燒春”也取了出來。
燕福吃了幾塊肉,腹中頓覺好受了許多,他見顏大人笑吟吟地看着自己,心想這官爺卻是一點架子也沒有,自己可不能虧了禮數,便端杯站起來道:“我也敬大人一杯,多謝大人盛情款待。”說着,又仰頭喝了一杯。
顏大人連道“好,好!今日我們就一醉方休!”,說罷,也是一飲而盡。那顏大人見他質樸可愛,全無心機,當下便也開懷暢飲起來。兩人一來一往,又是三五杯落肚。
燕福本是初次飲酒,哪知深淺,待得十來杯下肚,酒氣一涌,早已醉得天旋地轉,朦朧中只覺被人攙扶着,架到了一間客房,倒在榻上,便沉沉睡去。
半夢半醒之間,鼻端似聞到一股如蘭似麝的幽香,那香氣近在咫尺,似是十分熟悉。他此時神識未清,又覺口渴難耐,口中喊道:“水……水……”
一股清涼的茶水流進了喉嚨,他頓覺腹中熊熊烈火被水撲滅,但傾刻間,又翻涌上來,張開大口,“哇”地一聲,吐了出來。
朦朧中似有人拉起衣襬,接了那些穢物,又有一隻柔荑,輕輕地拍着他的背,燕福吐了一回,又覺冰涼的茶碗送到脣邊,他“咕嘟咕嘟”地喝了幾大口茶水,翻了個身,又沉沉睡去。
一聲輕輕幽幽的嘆息在房中響起,一個妙曼的身影,輕輕一閃,便出了房門,卻又隨手將房門輕輕掩上。
不知過了多久,燕福猛然驚醒,一下子坐了起來。
“糟了!太初論道,我怎麼就忘了呢?”
燕福“噌”地一下起身落地,卻見榻前有一卷衣物,似是一身道袍,他打開一看,只見上面穢跡斑斑,酒氣熏天,連忙合了起來,心道不好,原來自己半夜吐過,再擡眼一看窗外,一片黑沉,也不知是幾更天氣,他當下也不及細想,拿了那道袍,推門而出,外面靜悄悄地,想是驛中人俱在夢鄉。他惦着那論道大會,便輕手輕腳地出了院子,來到門前,卻見院子左側停着一輛馬車,黑夜裡車頂閃着金光。
燕福出得驛站,將那道袍抖了抖,又在院前一口接着天落水的大缸裡掏水漂洗一番,擰乾了,捲成一團,塞在隨身的布包袱裡,斜背在肩,邁開大步,朝着來路狂奔而去。
他心急如焚,生怕誤了那論道大會,也不管黑夜沉沉,在那驛路上高一腳低一腳地奔跑。兩邊的山石如惡鬼猛獸,在黑夜裡或蹲或踞,他也不敢去看,只是低了頭往前趕路。好在那驛路雖是狹窄,卻是筆直一條,也不至於迷路。
他一氣奔了二十餘里,眼見東邊天際漸露青色,而眼前已是那函谷關城。他鬆了一口氣,到底還是及時趕到了。只見那關門緊閉,黑壓壓地四周不見一個人影,他也不知關門何時開啓,心道饒是自己這般狂奔,卻沒想到這函谷關卻是要到天亮纔開門,眼看這論道大會是聽不成了。
他心中燠惱,卻是無計可施,只好在原地踱步。眼見東邊已露魚肚白了,他長年在王屋山上,見慣日出景象,自然知道再過半個時辰,太陽便要升起,正亂想着,卻聽“喔喔喔”一聲響亮的雞鳴,跟着四處的公雞都鳴了起來,那關門“吱呀”一聲便開了。
燕福大喜過望,擡腿便進了關城,他那裡知道,這函谷關自古以來,便有雞鳴開門之規。當年孟嘗君夜半過函谷,由門下食客裝着公雞鳴叫,引動羣雞齊鳴,賺得守城兵丁開了城門,這才逃出關去。從此便留下了“雞鳴狗盜”之說。
燕福穿過關城,來到太初宮前,遙遙望去,只見太初宮正東的一側土臺之上,似是影影綽綽地站着一羣人,他心想這便是瞻紫臺了,便急急趕了過去。
他沿着石階上了土臺,卻見臺上早已站了幾十人,個個仙風道骨,一看便是修真得道的高人。那太初宮的知客道人見了他,“咦”了一聲,忽然高聲宣道:“王屋山火龍子到!”這一聲卻讓所有人的眼光齊刷刷地朝燕福射來,弄得燕福渾身不自在,恨不得立刻找個地方躲了起來。他當時寫下這個道號,只是想混進來聽聽高人傳道,卻不料這論道大會還有這等規矩,一時間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衆人見一個年輕的小道士,卻被稱爲“王屋山火龍子”,俱感好笑,此時天將破曉,論道大會即將開始,便也無人理會。燕福悄悄地站在一干人身後,向那土臺中央望去。
只見土臺正中卻有一塊大石,那石似圓非圓,似方非方,通體泛着淡淡的玉色。大石之後,站着一個仙風道骨的老道士,正昂首向東,似是對身後衆人完全無視。
此時東邊天際一片霞光,一道紫紅色的光芒遙遙自遠山之頂射向這土臺。那老道士忽地跳上那塊大石,高聲吟道:
“紫氣東來,元始天尊顯靈蹟;聖人西去,道德真經化萬劫!”
這聲音洪亮高遠,雄渾無比,聽得衆人俱是點頭,顯是十分推崇。
那老道又道:“貧道太初宮靈寶弟子玄暉,恭迎天下修真同道,來這太初靈石之前,參與本屆論道大會。想當年老君於此石之上,寫下《道德真經》五千言,開我千年道門之大智慧,此地便是我道家之源,玄門聖地。我太初宮舉辦這論道大會,也已傳承百年。今日各位真人高道,自五嶽四海而來,原是爲了探求大道之真義,貧道在此先行謝過。這《道德真經》雖止五千文,卻是包羅天地,總括宇宙,千年以降,有道之士,雖有註解多種,但其中奧義,仍須我等辯論探索,有道是,真理大道,愈辯愈明,這也是我太初宮當年創辦這太初論道大會時所立下的宗旨。我等修真之人,自當究天人之際,窮造化之源,奪萬物之機,故今日之論題爲:論宇宙天地之道體。敬請各位修真高士,各抒已見,不吝賜教!”
燕福在後面聽得真真切切,不由心頭大喜過望。原來這論道大會卻是直論道門之源,採取的是自由辯論之法,想來當能對修道之法,大有啓發。原來那塊大石,卻是喚作“太初靈石”。
那老道言畢,向着四方揖了一揖,便下了那塊“太初靈石”。
衆人先是靜了片刻,接着便有人開始議論起來,似乎都是躍躍欲試。只見一位身披大紅道袍的道人登上那塊太初靈石,先是行了一禮,朗聲道:“貧道閤皁山靈機子,斗膽論上幾句。要論這宇宙天地之道體,我《靈寶經》中早有所論,太初之前,是爲太無。其時既無宇宙,亦無天地。是我元始天尊開天闢地,判分陰陽,輕清之氣上升而爲天,重濁之氣下降而爲地,天如穹蓋,日月星辰運行其上,地如棋盤,五嶽三山羅布其中。此即爲天地之形也!不知各位道兄爲何還要辯之?”
他這番話說得簡明扼要,將元始天尊置於天地之前,彷彿那元始天尊既已開闢天地,便不須再辯。燕福雖然入道時日不多,到也聽得明白。
早有一人也登上了太初靈石,對着那靈機子問道:“依道兄此言,那天地卻是元始天尊從虛空中開闢,形成天圓地方之形。此亦即《周髀》蓋天之說也。貧道卻有一問,那天地之前,卻有何物?天地之外,又有何物?天地之間,又有何物?天之上,卻有何物?地之下,又有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