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文昭論法

案件到此已經塵埃落定,特別是文昭出面以後,對於兩人的判決更是再無改變的可能。

起初魏徵這樣判決,還擔憂自家主公心中會有所不滿。畢竟,陳旭乃是關羽請來,爲關武脫罪的。

如今案件雖然起了一些風波,對於關武的宣判仍舊沒有更改。

哪怕魏徵乃是一個有所堅持的能吏,有文昭這個關中之主站在一邊,虎視眈眈的注視着,他心中多少還是有些七上八下。

然而,直到魏徵立下了案卷,讓兩人在上面簽字畫押完畢,文昭仍舊沒有再多說一句話。

在案情的結果完全敲定以後,魏徵反而才從文昭眼中看到了一絲欣慰之色。不錯,正是欣慰之色,而不是一臉的不滿。

案情結束後,縣衙裡面的衆人慢慢散去,就連鄭母亦是帶着鄭屠年幼的女兒,離開了縣衙。

文昭叫來了一個親兵,對他說道:“此地距離關家村的路程並不近,鄭母年齡太大,她的孫女也太過年幼,你用戰馬送他們一程吧。”

親兵領命之後,自然是應諾行事。當鄭母得知那個士卒,要將她們兩人送回關家村,心中當即十分感動。

鄭母對於文昭這個關中之主,亦是越加感激。

若不是有陳旭的到來,縱然能夠將關武這個殺人兇手繩之於法,作爲幕後兇手的關雄,卻仍舊會繼續逍遙法外。

現在不僅害了兒子的仇人,全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文昭這個當朝大將軍,居然還記得他們兩人,派遣士卒送他們回家。

這種細緻的關懷以及體貼,不由使得鄭母熱淚盈眶。

關家村的村民們都離去了,只有關羽、關平仍舊待在縣衙之內。關羽本來將文昭叫來,是爲了給關武所判的刑罰,能夠變得輕鬆一些。

他卻沒有想到,事情居然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

關武若果真是爲了父親殺掉鄭屠,倒也情有可原,縱然要他拉下臉面向陳旭求情,關羽也會盡力保住關武。

可是關武完全是被人利用,他殺掉了一個無辜之人。這樣的話,關羽就不好意思繼續爲關武求情了。

這也是爲什麼,哪怕魏徵對於關武的審判與以前一模一樣,他仍舊一語不發了。

見衆人全都離去,文昭來到關羽身旁,說道:“雲長,沒能爲關武脫罪,吾心中甚爲愧疚。然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他既然觸犯了律法,就連我也不能爲他求情。”

“須知,無規矩不成方圓,若是法律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恐怕官府在百姓心中,將再無信用可言。”

關羽向文昭行了一禮,說道:“大將軍何出此言?阿武那小子識人不淑,被別人借刀殺人猶不知曉。假如我早直到其中的曲折,也斷然不會前去蒲阪打擾大將軍。”

“無論如何,大將軍能夠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隨關某前來解縣重新審理這個案子,關某已經感激不盡了。”

文昭搖了搖頭,正色說道:“雲長,假如沒有出現關雄這件事情,關武的確爲了父親報仇殺人,我仍就不會爲他脫罪。”

關羽聞言一愣,不由自主的開口問道:“爲何?”

嘆息了一聲,文昭說道:“雲長可知商鞅變法?”

關羽答道:“雖有所耳聞,卻並不知曉其中詳細。”

文昭目光灼灼的盯着關羽,說道:“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詳細立法,貫徹執法。通過不懈的努力,才使得貧窮、落後、野蠻的秦國強盛起來,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雲長可知,當秦國的律法完善以後,秦國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有多少人因爲械鬥被處死麼?”

關羽答道:“不知。”

文昭微微一笑,說道:“其實我也並不知曉具體數字,只知道曾經有一次,百姓們因爲械鬥的緣故,一次性有數百人被斬首。”

“數百人,怎麼可能?”

不僅是關羽,就連徐晃、典韋、魏徵也都驚呼了起來。法不責衆,這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

若是牽涉到違法的百姓太多,仍舊依照律法處置這些人,就很容易引起民變。他們不敢想象,一次性斬殺幾百人,到底是什麼概念。

當然,若是行軍打仗斬殺敵人,甚至是屠殺俘虜以及對方治下的百姓。莫說幾百,就是幾千、幾萬衆人也不會失色。

可只是因爲械鬥,就斬首境內數百人,這卻是令人不可想象。

驚呼之後,關羽當即面帶憤色的說道:“都說秦國暴政,秦法苛刻,今日聽得大將軍之言,才知此言不虛。”

文昭卻是搖了搖頭,說道:“雲長只知秦國一次性斬首數百人,卻不知他們此舉救下了多少秦國的百姓”

“商鞅變法以前,秦國境內百姓全都喜歡好勇鬥狠,經常因爲一些小事相互鬥毆。有時候,百姓們爲了爭奪水源,甚至會爆發大規模的械鬥。”

“這種械鬥,每年造成秦國百姓的傷亡,幾乎成千上萬。百姓們更是因爲村中死了人,與其他村落之間的仇怨越結越深。”

“甚至秦國不少村落中的女子,寧願找來往的客人借種,也不會嫁給其他村中的男子。如此秦國,僅僅是內鬥的消耗,都已經將這個國家拖累得不堪重負。”

“秦國雖然在執行律法的過程中,曾經一次性斬殺過數百名百姓,然而與每年因爲械鬥死亡的人數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

“正是因爲秦國貫徹執法,才使得秦國境內的百姓,對於律法產生敬畏之心,再也不敢觸犯法律。”

說到這裡,文昭目光炯炯的看着關羽,道:“縱然關武真的爲父報仇殺人,吾亦絕不會法外開恩。”

“畢竟,先不說鄭屠罵人罪不至死,縱然真的有大罪,也應該通過法律對他進行制裁。”

“若人人爲報私怨動手殺人,將會置律法於何地,百姓們的生活又會多麼混亂?”

文昭的觀點,關羽有些地方不太贊成,倒也沒有出言反駁。反倒是魏徵,變得有些目光奕奕。

第399章 密信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677章 拒絕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848章 連斬兩將第3章 阿虎之勇第169章 趙煌迴歸第437章 離間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817章 建言稱帝第259章 黑雲壓城第30章 缺糧第84章 水淹第680章 責罰第131章 田豐認主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90章 中意第689章 中伏第932章 隕將日第449章 說客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828章 既生旭,何生操第870章 驪山腳下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42章 卜己之死第994章 覆滅在即第915章 袁尚滅亡第756章 碾壓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627章 葫蘆谷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917章 出使江東第755章 虎豹騎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424章 橋蕤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144章 鬥將第772章 挾持吳懿第16章 挾持第184章 和連之死第209章 兵臨壺關第29章 薦文昭第679章 該當何罪第909章 空前勝利第995章 袁譚人頭第739章 文丑受死第372章 勸降第163章 洞房第299章 大婚第520章 判案根據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677章 拒絕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103章 人心思定第223章 安頓第775章 請殺張任第606章 鴻門亭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693章 血染疆場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440章 建安二年第987章 少年入長安第696章 輓歌第356章 文昭點將第224章 唯纔是舉第678章 斥徐晃第131章 田豐認主第64章 野心第387章 圍殺第89章 必敗論第262章 中計第84章 水淹第37章 戰利品私有第583章 基甸勇士第164章 胡人劫掠第996章 時代的落幕第381章 朱儁掌兵第33章 離間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58章 遊街第36章 賞賜風波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377章 驚變第5章 臥虎嶺第1004章 病危第747章 快來了第668章 各有算計第932章 隕將日第79章 再次掌兵第64章 野心第560章 反心第9章 毀田第467章 殺羌令第68章 欲投黃巾第243章 陷陣第371章 函谷關第66章 攻破濮陽第733章 破寨第376章 奇蹟
第399章 密信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677章 拒絕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848章 連斬兩將第3章 阿虎之勇第169章 趙煌迴歸第437章 離間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817章 建言稱帝第259章 黑雲壓城第30章 缺糧第84章 水淹第680章 責罰第131章 田豐認主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90章 中意第689章 中伏第932章 隕將日第449章 說客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828章 既生旭,何生操第870章 驪山腳下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42章 卜己之死第994章 覆滅在即第915章 袁尚滅亡第756章 碾壓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627章 葫蘆谷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917章 出使江東第755章 虎豹騎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424章 橋蕤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144章 鬥將第772章 挾持吳懿第16章 挾持第184章 和連之死第209章 兵臨壺關第29章 薦文昭第679章 該當何罪第909章 空前勝利第995章 袁譚人頭第739章 文丑受死第372章 勸降第163章 洞房第299章 大婚第520章 判案根據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677章 拒絕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103章 人心思定第223章 安頓第775章 請殺張任第606章 鴻門亭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693章 血染疆場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440章 建安二年第987章 少年入長安第696章 輓歌第356章 文昭點將第224章 唯纔是舉第678章 斥徐晃第131章 田豐認主第64章 野心第387章 圍殺第89章 必敗論第262章 中計第84章 水淹第37章 戰利品私有第583章 基甸勇士第164章 胡人劫掠第996章 時代的落幕第381章 朱儁掌兵第33章 離間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58章 遊街第36章 賞賜風波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377章 驚變第5章 臥虎嶺第1004章 病危第747章 快來了第668章 各有算計第932章 隕將日第79章 再次掌兵第64章 野心第560章 反心第9章 毀田第467章 殺羌令第68章 欲投黃巾第243章 陷陣第371章 函谷關第66章 攻破濮陽第733章 破寨第376章 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