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定策

等到了府中,程玉嚇了一跳,地上黑壓壓跪滿了一片差役和奴僕,程玉雖然對古代的這種跪禮已經適應了,但還沒有有過這種跪一片人的經歷,他在部隊裡自然行的應該是軍禮,不過雖然愣了一下,他還是很快的恢復了狀態,和藹的讓大家起來。

不過還是有點奇怪,就問這些人怎麼回事。衆人連忙解釋,他們聽說新來的太守是單身一個人,大家一起爲新長官准備了這些僕人。然後向這些人介紹他們的新上司或者是新主人,這些下人行過禮後都各司其職去了。

程玉也不想和這些阿諛奉承的人客氣什麼,也就安然的把禮物收下了,等來到議事廳,程玉讓各個屬下官員介紹了本地的風土人情,和程玉沒有來以前的情況,這纔對東萊郡有了一個完整的印象。

東萊的佔地面積並不小,屬下的轄縣也很多,但人口不是很多,也就是一個重臣大一點的封地的戶數,而當時北海的人口是八十多萬,平原則有一百二十多萬人,並且所處的海邊在當時來說還是貧瘠地廣人稀,不過因爲這裡有魚鹽之利,所以商業比較發達,而且因爲偏僻,多年的戰亂並沒有波及到這裡,雖然並不富庶卻十分安定。

程玉對這個情況還是很滿意的,雖然比較窮,但這是可以彌補的缺陷,何況又有那麼多的優勢在。

不過再往下面說,可就不是程玉喜歡聽的東西了,因爲這裡太偏僻,又不是什麼重鎮,這裡按照朝廷的定例是隻能擁有官兵五千人以內,加上各縣的名額也不過是七八千而已,可是自己手下的兵馬已經早就超過這個數目了,更不要說以後還想發展了。

再說城裡的糧草也不是很多,僅能維持自己的兵馬,按這裡的狀況,恐怕士兵數超過一萬自己就已經養不起了,但如果只靠自己這點人馬也就是一個流寇的檔次而已,又談什麼攻打州郡呢?

擴張難,不擴張又會被人吞併,這個時代的生存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容易啊,所有的難題都需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等第二天,程玉在郡衙前宣讀了聖旨,由臨時代理的官員將虎符印信交給了他,這就標誌着程玉已經正式接收了東萊郡的大權。

又對太史慈管亥石虎等做了任命,安排了住處,那個晚上程玉又陷入了不眠,自己的出路是什麼?兵馬糧草都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在他的腦海裡轉來轉去,按着自己現在的兵力,只能先老老實實的再次擴充實力,積蓄糧草待機而動。

目前能想到的路線有兩條,上策是奪徐州,佔汝南,與曹操決戰或者聯合,在中原地區先站穩腳跟,這樣做的好處是有青徐之兵的支援,在這個人丁本來就不太多的情況下,控制了青徐,天下兵源的五分之一就控制在自己手中了;下策是在幾年之內兵出江南,象孫家的策略一樣,先平定江東,然後奪取荊州,以荊揚的人才爲根本北伐,即使不成,也可以割據一方。

但無論哪條方案的重點都是要先有充足的糧草和兵馬,而兵馬的最終制約因素還是糧草,最後剩下的一個難題只有糧草問題,如果這裡是曹操孔明在的話,他們會怎麼解決呢?

突然間,一個靈感在腦中亮起,對了,他們也都遇到了這個問題,解決方法也是一樣的,可惜沒有毛介滿寵這樣的人才來爲自己策劃啊……還是老老實實的在自己的腦袋裡回憶吧。還有經濟問題,也需要自己去思考解決,原來真正當個君主的時候還是真累啊。

轉眼幾天就過去了,大家都已經被東萊的人熟知接受了,太史慈和母親搬到了自己的府邸,也爲管亥買了一處宅邸,但他還是和軍隊住在一起,人們在接受這個太守的同時自然也就接受了他手下的人馬,這隻人馬暫時還是以程玉私兵的名義存在,在城外建立了軍營每天操練。

沒過幾天的一個上午,突然有下人來通報,管亥求見,程玉此時正在處理交接以前積壓的公文,呆了這麼久他終於可以簡單的看一些東西,也能寫點字了,當然字的好壞他是一點也看不明白。叫管亥進來,對他說了一聲:“正好管將軍回來了,請先自己轉轉或者休息一下,我一會有些事情還要和你商量。”

卻聽見管亥突然說了一句讓他莫名其妙的話:“少主,您還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吧?”

第8節 再會第3節 擇第4節 大捷第9節 緩衝第1節 賣主第5節 混亂第7節 遇襲第7節 堅持第8節 家事第2節 進退第4節 死地第7節 郡守第7節 波動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10節 黃忠第6節 生天第2節 奇計襲洛陽第6節 破敵第十一節第5節 陡遇強敵第4節 混戰第4節 登位第3章 求死第10節 擔憂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3節 反戈第2節 說第10節 衝擊第10節 路線第2節 說第9節 內鬥第2節 背叛第1節 擁立第3節 援助第9節 避禍第3節 密謀順義公第2節 妙才第7節 起兵第4節 轉變第1節 獻計第4節 調兵遣將第3節 水手第7節 堅持第9節 受困第6節 失地第7節 襲殺第6節 拜山第2節 冤情第七節第6節 敵後第7節 報復第4節 奇襲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十三節第6節 自焚第3節 脫殼第10節 施恩第4節 喜憂第10節 求助第4節 危機第6節 逃敵第8節 重任第6節 交涉第6節 敵後第9節 貂嬋第8節 長子第1節 失敗第3節 追殺第10節 先兆第6節 人才第7節 低落第5節 困敵第6節 鐵騎第8節 無功第10節 內訌第1節 兵困石頭城第3節 銅雀五虎將第5節 殉城第8節 指路第7節 堅持第1節 蜀中說客至第7節 撤退第3節 二馬第4節 混戰第2節 煉丹原料第10節 擔憂第1節 議和第7節 撤退第9節 戰利第3節 壽辰第3節 偷營險中伏第4節 冒進第1節 成就第2節 兩難第5節 初戰第1節 使第3節 劫營(2)第5節 聯軍第4節 探親
第8節 再會第3節 擇第4節 大捷第9節 緩衝第1節 賣主第5節 混亂第7節 遇襲第7節 堅持第8節 家事第2節 進退第4節 死地第7節 郡守第7節 波動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10節 黃忠第6節 生天第2節 奇計襲洛陽第6節 破敵第十一節第5節 陡遇強敵第4節 混戰第4節 登位第3章 求死第10節 擔憂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3節 反戈第2節 說第10節 衝擊第10節 路線第2節 說第9節 內鬥第2節 背叛第1節 擁立第3節 援助第9節 避禍第3節 密謀順義公第2節 妙才第7節 起兵第4節 轉變第1節 獻計第4節 調兵遣將第3節 水手第7節 堅持第9節 受困第6節 失地第7節 襲殺第6節 拜山第2節 冤情第七節第6節 敵後第7節 報復第4節 奇襲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十三節第6節 自焚第3節 脫殼第10節 施恩第4節 喜憂第10節 求助第4節 危機第6節 逃敵第8節 重任第6節 交涉第6節 敵後第9節 貂嬋第8節 長子第1節 失敗第3節 追殺第10節 先兆第6節 人才第7節 低落第5節 困敵第6節 鐵騎第8節 無功第10節 內訌第1節 兵困石頭城第3節 銅雀五虎將第5節 殉城第8節 指路第7節 堅持第1節 蜀中說客至第7節 撤退第3節 二馬第4節 混戰第2節 煉丹原料第10節 擔憂第1節 議和第7節 撤退第9節 戰利第3節 壽辰第3節 偷營險中伏第4節 冒進第1節 成就第2節 兩難第5節 初戰第1節 使第3節 劫營(2)第5節 聯軍第4節 探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