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奪權

“三國之謀伐 ()”查找最新章節!

青州刺史。

在陳暮之前是如今的少府黃琬。

黃琬升少府後,一直空缺。

要到中平五年,也就是一八八年,纔有新的刺史趙琰接任。

而且也沒有堅持多久,等到一九零年,新刺史焦和上任,同樣無法對青州做出改觀。

沒辦法,現在青州就是個爛泥潭,百萬黃巾軍浩浩蕩蕩,除了濟南、齊國、樂安等地稍微好一點。

其它地方的黃巾佔山爲王,有些甚至割據縣城,殺死官吏。在焦和當青州刺史的時候,甚至還出現了黃巾遍地的景象。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青州幾乎成爲了黃巾軍的大本營,包括東萊、城陽、北海三郡,黃巾勢力尤其龐大。

陳暮帶着關羽和典韋以及劉備給的兩千精銳士兵,浩浩蕩蕩開赴齊國,抵達了齊國治所臨淄。

齊國國相吳匡在城外迎接他,這個吳匡不是何進部曲那個吳匡,而是曾經的弘農太守,字伯康,曾經與長樂少府黃瓊共佐清河王事,今年已經60多歲了。

遠遠地見臨淄城外的亭中有數十人等候,陳暮翻身下馬,快步走過去,看到了這個蒼髯白髮的老者,拱手施禮道:“可是吳國相?”

吳匡微微拱手回禮:“正是。”

“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見。”陳暮態度很恭敬,吳匡是名士,又是長者,雖然刺史有監察太守的權力,但並不意味着他就能倨傲。

見他態度很好,吳匡也收了輕視之心,點點頭道:“陳刺史爲父報仇,孝勇剛烈,亦是難得的人才,請進城一敘。”

軍隊駐紮在城外,二人進城,在關典的護衛下,陳暮與吳匡一起進了太守府,分列而座。

衆人坐下後,陳暮才拱手問道:“老大人可知,我此次來青州,身負天子重任,爲的就是掃清青州黃巾,肅清貪官污吏,治理好地方,還一州百姓清平安穩。”

吳匡摸了摸下頜白鬚,說道:“我自然知道刺史之責,不知道陳刺史有何見教?”

“那緣何我來齊國,卻是一片民不聊生的亂象?”

陳暮笑呵呵地一句,頓時讓剛見面時的賓主融洽蕩然無存,場間氣氛凝固住。

吳匡臉色微微發黑,淡淡地道:“陳刺史是來興師問罪的嗎?”

“非也非也。”

陳暮搖搖頭:“我是來助老大人一臂之力的。”

吳匡這人雖然沒什麼治理地方的才幹,但爲人素有清名,不是什麼貪官污吏,所以就沒有到圖窮匕見的時候。

“如何助老夫一臂之力?”

吳匡反問。

陳暮看了看四周,都是吳匡的親信,便問道:“老大人可知如今齊國之弊端在何處?”

“這......”

一下就把吳匡問住,吳匡來齊國後,也沒心思治理地方,得過且過。

他已經老了,年近七十,早就沒有了雄心壯志。

所以各地縣亂就亂,黃巾侵擾百姓,豪強聚衆爲賊霸佔田地他都不想管,只要臨淄沒出什麼事情就行。

似乎是察覺到了上官的尷尬,吳匡的法曹史,一位青年文士拱手道:“刺史,齊國之亂,在於匪亂,此間宗賊甚盛,民衆不依附官府。各地黃巾佔領田地,聚集民衆,不服從官府治理,使得百姓凋零,沒有法紀。”

陳暮點點頭:“你叫什麼名字。”

“氏儀。”

氏儀回答道。

“哪裡人?”

“北海營陵人。”

“緣何在此?”

“我本是營陵小吏,因北海原來的太守被黃巾殺了,如今已經被黃巾佔領,我只能來齊國。

“很好。”

陳暮看向吳匡說道:“老大人,我想聘氏儀爲從事,不知老大人是否割愛。”

吳匡不悅道:“氏儀是我的法曹史,怎麼能讓與你。”

陳暮毫不客氣地道:“老大人來齊國也有一年了,但如今齊國卻還是這般景象,我要治理地方,自然需要人才,氏儀在老大人麾下,每日無所事事,浪費人才,自然要在我麾下發揮才能。”

吳匡睜大了眼睛,怒道:“豎子,你莫不是想奪我國相之權?”

陳暮冷笑一聲:“吳國相,我敬你一聲才稱你爲大人,勿要敬酒不吃吃罰酒。你自己出去看看,我從般陽昌汶等地一路過來。沿途匪多如蟻,甚至有賊人佔據縣城,操縱一地這種駭人聽聞的消息。我若是你,早就自刎而死,有何面目在此與我咆哮?”

“你.......”

吳匡咳嗽一聲,氣得不行。

陳暮站起來,向東拱手道:“我奉天子之命來青州坐鎮,便是要把青州治理得海晏河清,還百姓一片朗朗乾坤。你這庸碌無爲的官員若是全力支持,不礙我事便也罷,到時候功勞還能分潤你一筆。若是能力平庸,還要阻撓我肅清齊國,那就是逼我上奏罷黜你,我勸老大人切莫自誤,免得晚節不保!”

這就是真正的圖窮匕見,要奪權了。

之前陳暮本來還想用溫和一點的方式跟吳匡商量着來,畢竟人家老頭60多歲,也許不是不能通情達理之人。

沒想到這人明明沒有治理地方的本事,卻連個小官吏都不肯放給他,說明這是一個貪戀權力之輩,那這種人就沒必要跟他客氣,直接下令奪權就是。

反正他手頭有兵,這年頭有兵的纔是大爺。更關鍵的是, 刺史確實有監察太守的權力,吳匡自己不作爲,還要阻撓有作爲的刺史,那就是惡官,絕不能因爲他年紀大而姑息。

見上官受辱,吳匡的兵曹史站出來怒喝道:“安敢辱使君?”

“嗯?”

關羽眯起眼睛,上前一步,青龍偃月刀在地上一頓,竟是硬生生將地板砸出個窟窿來。

典韋手持宣花大斧,同樣往前走了一步,雖然沒什麼動作,但鼓囊囊的衣服裡似要迸出來的虯結肌肉,也足夠威懾一切不服。

“呵呵。”

陳暮見場內氣氛不太好,輕笑一聲,又對吳匡說道:“老大人,你也是素有清名的名士,也不願意看着齊國亂成這樣而不治理吧。如今我帶着兵馬來,就是爲了保境安民,並非是爲了奪老大人之權也。如果老大人願意給我兩年時間,將權力放給我,我會還老大人一個乾乾淨淨的齊國。如此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這就是在給臺階下了,看吳匡識不識相。

吳匡臉色變幻不定。

活了一輩子,被一個毛頭小子給拿捏住,丟人丟到姥姥家了。

但又沒辦法。

他自去年被朝廷調到齊國來,到現在一年時間齊國的情況不僅沒有變好,反而更加糟糕。

刺史有檢察權力,如果把他的情況上奏朝廷,恐怕自己馬上就會被罷黜。

那樣的話原來的清名不僅毀於一旦,恐怕也必然落個晚節不保。

想到這裡,吳匡嘆氣道:“罷了罷了,老夫老了,身體確實已經吃不消。這齊國,就交由你來治理吧。”

陳暮微笑拱手:“老大人明智之選。”

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十章 天子第四十章 奇襲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十章 B計劃請假條第七十九章 天下惡名,由我劉玄德來背!請假條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二百六十四章 入宮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誅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五十四章 軍情司第二十六章 坐而論道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四十二章 楊賜去世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六十四章 給年輕的虎癡上一課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端午節請假條第二十四章 襄陽城下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八十四章 他來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請假條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來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請假條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四章 推諉第七章 定徐州(2)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請假條。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
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十章 天子第四十章 奇襲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十章 B計劃請假條第七十九章 天下惡名,由我劉玄德來背!請假條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二百六十四章 入宮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誅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五十四章 軍情司第二十六章 坐而論道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四十二章 楊賜去世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六十四章 給年輕的虎癡上一課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端午節請假條第二十四章 襄陽城下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八十四章 他來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請假條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來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請假條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四章 推諉第七章 定徐州(2)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請假條。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