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來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三國之謀伐酷筆記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聽到陳暮的提醒,田豐沮授也皺起眉頭。

他們二人自不是常人,很容易理解陳暮話裡的含義。

顯然陶謙根本不想聽從劉備的擺佈,也沒有與劉備結盟的意思。

因爲陶謙自己也很清楚,做爲夾在各方勢力中間的軍閥,如果他什麼都不做的話,那下場只有一個——被人吞併。

所以他想發展,想壯大,不想自己成爲別人嘴中的食物。

那麼發展方向是哪裡?

徐州地理位置可謂是四戰之地,北面是青州冀州,西面是兗州豫州,南面是揚州,只有東面是大海。

這幾個地方當中,豫州最富庶、人口最多、地盤最大的是汝南郡。

其它五郡加起來都沒有汝南郡一地大。

可偏偏汝南郡是袁家的地盤,人心所向不說,袁術實力強大,且與徐州接壤,讓陶謙不敢對豫州動手。

揚州就不多說,現在揚州刺史陳溫被袁術擊敗,連丟了豫章廬江九江數郡,揚州顯然已經成爲袁術的囊中之物,陶謙不敢和袁術作對。

至於青州和冀州,一個王芬,一個劉備,他就更加沒有這膽量。

所以唯一的方向,就是實力極差的兗州。

結合歷史上陶謙聯合袁術公孫瓚等人率先進攻兗州,後來又佔領了泰山郡,恐怕他當時候也是這般作想。

可現在不同於歷史,如今進攻兗州,就有可能觸怒劉備。

那咋辦呢?

當然是拖王芬下水。

王芬確實打不過劉備,因爲他能用的大將太少,領兵能力比較差。

可架不住冀州底子厚呀。

兵多將少糧草堆積如山,就是冀州現在的情況。

從青州攻擊徐州有一條非常方便的路線,那就是從齊國或者北海國直接進攻琅琊國。

這片地方就是後世的沂蒙山東北面,大概位置爲沂水縣、莒縣、五蓮縣,爲臨沂市與日照市的轄區範疇。

自這裡進攻,可以直接殺入徐州腹地東海郡下邳國等地,威脅陶謙老家。

那麼陶謙如何應對?

他選擇的是利用實力最強大的王芬做牽制。

進攻濟北國,就處於兗州、冀州、青州的三地交界處,你青州主力兵馬如果調到後方,從北海國南下進攻徐州,那麼你前線就空虛。

在冀州兵力本來就比青州多的情況下,你還分兵,那就是找死,王芬只要不傻,就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如果你從平原國出兵干預東郡的戰事,那更好,王芬就會直接參戰,跟你打起來。

如此一來,四方混戰,在聊城樂平發乾等地打個大亂鬥。

可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劉備兵少,但大將之才比較多。王芬兵多,大將之才比較少,雙方大概率鬥個旗鼓相當,不分上下。

而曹操只有東郡一塊地盤,如何跟擁有整個徐州的陶謙軍對抗?

所以大概率陶謙擊敗曹操,吞併整個兗州。

這是什麼計策呢?

有些像是三個國家,其中兩個國家實力很強大,不分高低,那麼第三個國家,就是他們拉攏的對象。

但這個人並不想被他們拉攏,於是左右逢源,反覆橫跳,暗中吞併其它更弱小的國家,來壯大自己,讓自己試圖變成跟另外兩個國家一樣強大的實力。

陶謙這人,人老心不老,很有些想法呀。

陳暮感慨。

不過陶謙肯定做夢都想不到,歷史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利用公孫瓚袁術集團牽制袁紹,自己與袁術一起進攻曹操。

結果特麼以一州之地,居然打不過曹操一郡之地。

包括袁術在內,兩個人都被曹操一通收拾,打得鼻青臉腫滿頭是包,丟人都丟到姥姥家了。

如果陶謙知道這個現實,恐怕得活活氣死。

“確實,進攻濟北國這一招當真是厲害,將我軍算得死死地。”

沮授感嘆。

田豐贊同地點點頭:“現在我們青州的兵力主要就集中在平原國一帶,平原國是青州兩大主要產糧區之一,陶謙知道我們必不能撤主力從北海國進攻他,因此才如此肆無忌憚。”

“嗯。”

陳暮深以爲然。

青州兩大主要產糧區,一個就是平原國、濟南國、齊國以及樂安國四地,在後世差不多是山東德州市、樂陵市、聊城市、濟南市、淄博市、濱州市、東營市這些地方加起來。

此地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在後世被稱爲魯西北平原區,是青州最大的產糧地,總耕地面積達兩千多萬畝,整個青州都依賴這裡產糧。

另外一個產糧地就是北海國,也就是後世的濰坊市、諸城、高密、平度、萊西等地,被稱爲膠萊平原區,耕地面積達一千多萬畝,是青州第二大產糧地。

而東萊郡全都是山脈和丘陵,可耕種面積極少,所以除了膠州灣一帶可產糧,以及陳暮在那邊大範圍地搞海鹽以外,產糧並不多。

現在王芬把戰事引到兗州、冀州、青州交界處,那麼就是要把劉備軍主力困在這裡。

因爲一旦劉備軍主力揮師南下,那麼魯北平原產糧區,就有被王芬攻打的危險,這是青州集團絕不能容忍的損失。

所以這是算準了劉備軍不敢從北海南下攻打東海,只能從平原國與濟南國干涉陶謙與曹操的戰爭。

“時機也選得好啊,馬上就到了宿麥種植的時期,他這是料定我們不敢打。”

看着地圖上的戰略規劃,沮授田豐也是讚歎不已。

而陳暮則是在想,沒想到袁術和陶謙居然還敢下這麼大的棋,甚至從表面上來看,達成他們的戰略意圖可能性還極大,確實是令人意想不到。

“你們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來反制?”

沮授看向陳暮田豐。

雖然袁術和陶謙的意圖被他們看穿識破,但要破解這法子,還真不容易。

因爲這屬於陽謀,同時也是大方向戰略。

如果大家不是很懂戰略和陽謀,舉個例子,偉人四渡赤水的實際操作是戰術,那麼偉人的目的,就是完成轉移,與另外的軍團會師,找一塊根據地,這就屬於戰略。

能不能達成戰略,就得看實際戰術操作。簡單來說,戰術是爲了達到戰略而做的實操,在這兩方面,戰略永遠都比戰術重要。

陶謙和袁術的戰略,就是瓜分豫州和兗州,所以陳暮他們要做的,就是一定不能讓他們得逞。

田豐沉吟道:“可派使者給公孫瓚送信,讓他幫忙牽制王芬。”

“還有劉表。”

陳暮思索道:“劉表不傻,如果袁術吞併了豫州揚州二地,憑藉他荊北一地如何抗衡?一定會選擇與我們聯盟。”

“那這麼一看,就是我們青州與曹操劉表公孫瓚的聯盟,對抗王芬陶謙袁術的聯盟。”

沮授分析道:“從實力對比上,要想贏恐怕不容易。”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不能讓他們得逞。一定要想辦法阻止他們,我現在就回齊國向大哥稟報這件事,讓他寫信給劉表公孫瓚曹操,與他們援爲盟友,讓他們派兵助陣。”

陳暮站起身。

現在洛陽那邊其實還處於一個恢復狀態,十多萬白波軍只留下了三四萬精銳,其餘士兵都由韓浩帶領,開展起轟轟烈烈的屯田政策。

即便再加上朱儁趙雲武安國牽招的一些老部下,加起來應該也只有五六萬人,全都屯兵於河內邊境。

因此洛陽的情況屬於防守有餘,進攻不足,不能提供太大幫助。

不過關羽那邊的戰略意義卻達到了。

在洛陽吞併五六萬,你冀州最少也得分個七八萬人出來防守吧。

要知道河內郡到鄴城可就咫尺之隔,洛陽大軍一日之內就可以抵達,如同一顆釘子一般鑲嵌在王芬的心臟附近,讓他如臨大敵,已經在考慮明年遷都趙國邯鄲。

所以在戰略上,洛陽其實已經達到了陳暮最開始設想的目的,那就是威脅冀州中樞,讓他們不得不派大量的士兵進行防衛。

如此一來,至少在兵力上,青州不會落入下風。

沒辦法。

這也算是無奈之舉。

冀州在討董卓這件事上只給糧草不派兵,再加上七八年的休養生息,人口恢復到了五六百萬,所以冀州兵力極爲充足,隨隨便便都能拉起二十萬大軍。

而青州不僅出人出力,還是作戰主力軍,精銳部隊損失慘重,且俱已疲憊,現在青州的兵馬,總共也不過五六萬老兵而已。

即便加上洛陽的五六萬人,乃至算上公孫瓚的數萬幽州騎步兵,在總兵力上,也不過和冀州相當。

因此雙方兵力對比上,幾乎相當於三州之地,既司隸、青州、幽州加起來,才和王芬的冀州軍團一樣多,可見王芬實力到底有多強大。

不過陳暮倒也不擔心王芬會選擇各個擊破,因爲冀州地盤實在太大,無險可守,你主動進攻,別的地方就會露出破綻。

就像是一頭大水牛,力量很強大,但被三條鬣狗圍攻,不管進攻哪條鬣狗,都要被另外兩條鬣狗偷屁股。

所以雙方最多保持一個勢均力敵的態勢,而誰也無法直接消滅掉誰。

就連官渡之戰後,曹操其實也只是抵禦住了袁紹的進攻而已,根本沒有餘力奪取冀州。

之所以最後他是勝利者,是因爲袁紹病死了,家產被袁譚、袁尚、袁熙三人分了,被他各個擊破而已,如果袁紹不死,讓他吸取官渡之戰的教訓,以冀州的底子,誰笑到最後還不一定。

因此在這一點上來看,青州軍想要擊敗冀州軍團,難度還是非常大,維持這樣勢均力敵的狀況,就非常不易。

只是現在這個勢均力敵的態勢馬上就要被打破,陳暮也得早點做好準備才行。

當下,與沮授田豐他們做好商議之後,就即刻趕往齊國而去。

一日後,臨淄城。

陳暮已經從東平陵出發,還有一日就能到臨淄的消息,就到了劉備的桌案上。

“來了來了,四弟回來了。”

看完了信件,劉備轉頭對典韋說道:“良弼,吩咐你的事情準備得如何?”

典韋嘿嘿一笑:“早已準備妥當。”

“好。”

劉備站起身來,看着廳內典韋華歆簡雍孫幹氏儀孫邵等一衆青州文武官員,環視一圈,高興地說道:“城門那邊怎麼樣?”

“已經埋伏了人馬!”

如今已經是州牧長史的孫幹回報。

“府邸呢?”

“也安排了人。”

“酒宴準備得如何?”

“就等明公一句話了。”

“那是在城門動手,還是府邸宴會動手?”

“還是宴會吧,子歸向來狡詐,若讓他在城門外瞧出疑慮,說不好立即就會逃跑。”

“好,就這麼安排。”

劉備一拍桌子,說道:“按照原定計劃行動,等他進入府邸,宴會開始之後,務必要把他抓起來!”

“唯!”

衆人起身大喊,聲若洪雷。

劉備看着衆人齊聲應唯,眼中露出了詭異的光。

臭小子,你可別讓我給逮住了。

不然有你好果汁吃。

三國之謀伐最新章節地址:

三國之謀伐全文閱讀地址:

三國之謀伐

三國之謀伐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387章把四弟抓起來)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二章 結義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請假條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七十七章 大澤鄉之戰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三章 盧植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五章 定策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六十章 入駐華陰第二百四十四章 洛陽的意圖(感謝歆帥帥大佬的盟主打賞)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一百零七章 螳螂伏擊馬車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五章 賄賂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
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二章 結義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請假條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七十七章 大澤鄉之戰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三章 盧植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五章 定策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六十章 入駐華陰第二百四十四章 洛陽的意圖(感謝歆帥帥大佬的盟主打賞)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一百零七章 螳螂伏擊馬車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五章 賄賂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