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坐而論道

熱門推薦:

在山中走了約半個多時辰,來到了一處谷中仙境。

這裡長滿奇花異草,樹木鬱鬱蔥蔥,雜草遍地,花蕊叢生,蝴蝶蜜蜂飛舞,遠處還有一條山間流淌的清泉化作溪流沿着山谷崖壁流去。

崖壁下方的溪邊聳立着兩棟房屋,房屋周圍有大片菜地和新開墾出來的田地,外面空地還曬着不少藥材。

一名二十來歲的青年男子正在空地上用耙子將曬的藥材一一分揀開,防止重疊。

見到此人,向郎高聲道:“山民,師君在何處?”

龐山民擡起頭,看到是堂弟龐統以及水鏡先生的一旁學生,便指着不遠處小溪道:“父親和水鏡先生在溪邊釣魚。”

“山民,來客人了。”

向郎又道:“朝廷陳少府前來拜訪龐公與師君,就在外面等着呢。”

“哦?”

龐山民擡起頭張望,遠遠看到在衆人身後約數丈外,三人牽着馬匹跟着他們過來,得知是朝廷大官,便喊道:“我去跟他們說一下。”

說罷丟下手中的耙子扭頭從房屋院子一側往屋子後面的小溪走去,他的身後還汪汪叫着跟了兩條可愛的小黃犬。

過了片刻,龐山民回來,走到衆人前面,打量了一下三人,對陳暮拱手道:“可是陳少府?”

“我是。”

陳暮拱手回了一禮。

龐山民道:“父親說正在釣魚。”

陳暮想了想, 問道:“可有魚上鉤否?”

龐山民答道:“並無。”

“願者上鉤否?”

“可!”

“請引路。”

陳暮笑着說道。

龐山民便道:“少府請。”

說罷前面帶路去了。

“你們在這裡等着,我去去就來。”

陳暮笑了笑, 讓趙雲和許褚在外面等着他, 自己跟着龐山民走了。

許褚和趙雲大眼瞪小眼, 小小的眼睛裡大大的疑惑。

完全不知道陳暮在跟龐山民說些什麼東西。

倒是龐統徐庶等人聽出了弦外之意。

不過這種東西本就並不深奧,所以也沒人去解釋什麼。

在這裡跟自己家一樣, 並不拘束,龐統反而邀請二人道:“兩位將軍,進屋裡坐坐吧。”

許趙二人不得其解, 只好跟着他們先去屋裡坐着。

這邊陳暮獨自一人跟着龐山民過去。

到了房屋後院,就看到不遠處大概三十多丈外有個小石灘,灘邊到處都是鵝卵石。

溪水沿着崖壁涓涓流淌,水裡清澈得能看到小魚在流動。

兩名穿着粗布單衣,戴着斗笠的人正坐在溪邊一顆樹下垂釣, 因爲背對着陳暮, 倒是看不清楚二人的長相。

來到近前, 龐山民走到一人身邊道:“父親, 陳少府來了。”

那人背對着陳暮道:“少府卿請坐,老夫這裡都是山野之地, 並沒有什麼舒坦的地方,要是待的不習慣,有得罪之處,還請海涵。”

陳暮倒是沒有介意二人的態度,若是一個年輕後生敢這麼對自己, 早就一腳踹過去了。

但漢朝尊老思想比較濃重,屬於時代背景的特色。身居高位歸身居高位,對於那些德高望重,且很有學識的老人, 大家都會自願尊敬。

陳暮走過去, 來到二人身邊坐下, 似乎是嫌棄坐着不舒坦, 乾脆靠着樹躺着,邊躺還邊道:“龐公和水鏡先生倒是清閒, 這種日子,我倒是很久沒有過過了。”

龐德公轉過頭,他看起來很年輕,像個四十歲的中年人,因爲頭髮和鬍子都是黑色,似乎頗懂養生技巧,面容慈祥地看着陳暮笑道:“少府卿日理萬機,

諸多江山國事壓在身上,向我們這種山野村夫的生活,確實會過不慣。”

“沒有什麼過不過得慣的,我也是山野村夫出身。蒲陰陳氏,現在基本也就剩下個曲逆侯之後的名聲了而已。”

陳暮懶洋洋地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打江山是累,守江山更累。我不想這麼累,只想着將來一統天下,三興大漢之後,我就過我自由自在的生活去。”

聽到他的話,另外一邊的司馬徽倒是很驚訝,亦轉過頭,饒有興趣地看着陳暮,似乎是在看陳暮的表情是不是在說假話。

陳暮眼角的餘光也注意到了司馬徽,發現他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老,大概四十餘歲,年紀應該和曹操差不多。

不過仔細一想倒也正常,劉表說他是個啥都不懂的小書生,說明司馬徽最少也得比劉表小十歲以上,劉表今年58歲,那麼司馬徽應該在45歲左右。

而司馬徽又小龐德公十歲,龐德公大概55歲的樣子。算來算去劉表的年紀最大,難怪劉表死得最早。

“難道少府志不在朝堂?”

司馬徽忍不住說道:“如今玄德公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人,少府與玄德公親如兄弟,將來位極人臣也是指日可待, 莫非少府不想掌控天下權柄嗎?”

陳暮頓時笑了起來,說道:“掌控天下權柄的人是最累的,我還年輕, 想多活幾年, 費那心思做什麼。”

“那少府想做什麼?”

司馬徽問。

陳暮說道:“我聽說當初劉表請龐公出仕, 劉表問公,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公曰:鴻鵠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棲;黿鼉穴於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既是如此,當順其自然。”

這是當初劉表請龐德公出仕說的話,意思是問龐德公爲什麼不出山保全天下呢?龐德公說世間萬物都是爲了自己能有一個歸宿,所以人應該順其自然,這天下也不是他能夠保全的。

“所以少府在一統天下之後,打算什麼都不做是嗎?”

司馬徽反問。

陳暮搖搖頭,笑着道:“不是,我只會把強國的方法以及讓大漢千年昌盛的方式教會我的弟子,然後讓我的弟子去施行這些計劃就行。就好像播種一畝田一樣,種子放下去,細心培育,總能長大成穗,結出累累果實。如果光靠我一個人,累死都不能讓一個國家長久興旺。”

這個觀點倒是跟龐德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觀點頗爲吻合,因爲當劉表問他不出仕當官,只在田間耕作,將來能給子孫留下什麼東西的時候。龐德公的回答是世人貪慕名利,容易出現危險。而他在田裡耕作,留給子孫安居樂業,便是最好的饋贈。

這句話總結來說,就是他認爲當官太危險了,容易迷失在名利爭奪裡。而只有教會子女品德,讓他們在田裡耕作,學會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就會讓自己安居樂業,代代相傳,也不會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因爲貪戀名利而陷入危險之中。

所以聽到這句話,龐德公頗爲讚賞,說道:“少府此言甚妙,只是還是有些說大話了。這世上哪有什麼千年昌盛的國家,即便是周公也會因爲獨攬大權而殺死了兄長,國家的權力過於集中,若出現一個昏庸君主和一些諂媚之臣,那麼這個國家離崩潰也不遠了。”

陳暮說道:“公的話是錯的。”

“哦?”

龐德公說道:“那請問少府什麼是對的?”

陳暮將一隻爬到自己身上的螞蟻用中指和大拇指彈飛,輕聲說道:“公以爲一個國家的滅亡是因爲統治者昏庸造成的嗎?”

“難道不是?”

龐德公反問。

春旗戰國以來,國家滅亡興衰,哪個不是因爲統治者無能而造成的?

陳暮笑道:“不然,這只是其中一部分。齊桓公昏庸無能,國家滅亡了嗎?晉靈公荒淫無度,國家滅亡了嗎?漢武窮兵黷武,國家滅亡了嗎?所以一個國家的興衰,並不是只看國君和臣子是否賢明,還有很多因素。”

龐德公和司馬徽對視一眼,臉色頓時嚴肅了起來,都放下了手中的魚竿,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儀表,向陳暮拱手說道:“請少府賜教。”

“賜教不敢當,二位請坐,且聽我細細道來。”

陳暮很自然地接受了這一禮,春秋時期孔子不恥下問,如果有不知道的事情,就連七歲小兒項橐也願意拜其爲師。

正所謂達者爲師,年齡大不一定知道的多,所以當有不懂的時候,向年齡小的人請教在他們這些頂級大儒眼中,並不算什麼羞恥的事情,甚至還算是一件美談。

龐德公和司馬徽便盤膝坐下,身下沒有席子,就坐在溪流邊上,兩個人都是表情十分肅穆,正襟危坐。陳暮則毫無禮儀的躺靠在粗壯的樹幹上,但誰也沒有計較,目光凝重地看着他,靜靜等待着開講。

陳暮拿了一根樹枝,在地上畫道:“二位先生請看,我把人類世界看成一個臺階,每一個臺階,就代表了一個階級。就如同春秋時期,周天子時期,周王室本應該是最高階級,諸侯王公是第二階級,然後是士大夫,最後便是萬民。”

“而到了我們漢朝,天子是最高階級,三公九卿是第二階級,各地郡守刺史縣令,是第三階級。但到了第四階級,便不是百姓,而是地方世家豪強。這些人高於百姓,低於官宦,在地方上擁有很大權勢,大漢各地,往往出現很多惡劣事件,很多都是這些世家豪強在欺壓百姓。”

“這些人從上到下,一層一層下來,等級分明。天子作爲皇帝,雖然遇不到百姓,但偶爾他的一項政策,就有可能害得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正如康帝大修宮室,各地官府就得抽調徭役,挖山採石,向洛陽供奉無數石料,大量赴徭役的百姓累死,生民凋敝。”

在他的繪畫之下,地面的土已經構造成了一個完整的金字塔形狀。每一層都畫着一個臺階,在臺階上有字,最上方寫了天子兩個字。其次是王公貴族,第三層是地方官吏,第四層便是世家豪強,第五層也是最寬的一層便是黎民百姓。

陳暮指着天子的位置說道:“然而昏庸的天子雖然可能造成很多人家破人亡,可卻不太可能動搖國之根本。因爲他害人,頂多害幾郡而害不了天下一百三十七郡,害得了萬人,害不了天下千萬人。”

“王公貴族呢。”

龐德公指着第二階級的公卿詢問。

陳暮笑道:“王公貴族有些來自寒門,有些來自世家。但多數寒門在成爲公卿之後,自己便發展出來了一個世家。一個世家的危害很大,可公卿們能有多少?有些世家家風嚴謹,不僅不會危害一方,反而促進地方繁榮,所以他們也頂多害幾郡,而害不了大漢十三州。”

“所以造成國家動亂的根本是各地官吏?”

司馬徽問道。

“也不是,即便是無能昏庸的貪官污吏,亦害不到大多數百姓。”

陳暮又反駁。

龐德公盯着世家豪強那一欄,沉吟道:“是世家豪強?”

“可以這麼說。”

陳暮指着第四欄和第五欄道:“國家動亂的根本,就是世家豪強與百姓之間的矛盾,而這個矛盾的根源,便是土地。”

龐德公思索道:“豪強侵佔民田,少則數十頃,多則數百上千頃,百姓無田耕種,只能造反起勢。”

“不錯。”

陳暮點點頭:“黃巾之亂的根源,便在這裡。包括前漢滅亡,亦是此原因。哀帝時,大司馬師丹曾經爲了解決這一困境,提出對貴族豪富佔田及奴婢的數量加以限制。但滿朝官員身後都有龐大家族,都是利益獲得者,此條例一出,自然無人響應。”

“嗯,確實很有道理。”

龐德公點點頭。

“而且這還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豪強們大量佔據田地,養肥了自己,卻在交稅時勾結各地官吏,隱戶隱田,少交乃至於不交。”

陳暮繼續道:“國家沒有稅收,到處都要錢填補,造成的結果就是皇帝需要宦官斂財,因爲滿朝公卿身後的家族也不會交稅,所以他們不會幫皇帝想辦法收稅,官官相護,最終導致皇帝不信任朝臣。”

這種事情漢靈帝是個鮮明的例子,到了明朝天啓帝又是個例子。

而且漢靈帝和天啓帝之間都很像,同樣需要宦官斂財,同樣是王朝末期,同樣是地方土地兼併嚴重,同樣是各方造反不斷。

王朝周而復始,就像是一個輪迴。

而張讓和魏忠賢明明是皇權斂財的工具,但到了士人眼中,卻變成了爲禍天下的奸逆。

世人也不想想,如果不靠宦官斂財,王朝根本無法維持,或許東漢堅持不到漢獻帝,明朝也到不了崇禎手裡,就已經滅亡。

當然。

並不是說要洗白宦官,而是要搞清楚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宦官是壞,但他們本身就是維護皇權的代表。如果沒有皇帝的指示,張讓和魏忠賢哪來的膽子操縱朝政,權傾朝野?

所以總結來說,封建時代的根本矛盾還是人民與地主之間的土地兼併矛盾。如果只是一郡的百姓土地被搶走,活不下去,造成的危害還不算大。

但如果全天下的百姓土地都被搶走,那麼就有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上百萬的流民無家可歸,嗷嗷待哺,造成的結果無法想象。

這一點後世那位偉人早就已經在書中寫得非常清楚,幾乎所有朝代除了外敵入侵以外,大部分滅亡的根源都是如此。

“所以康帝才重用十常侍?”

司馬徽明悟道。

陳暮笑道:“正是,其實世人都說康帝昏庸,十常侍橫徵暴斂,導致天下大亂。但那些世家豪強,何嘗不是國家的蛀蟲,在對大漢敲骨吸髓,剝削百姓,乃至於愚弄國家呢?上下一丘之貉,受苦的最終是百姓,國家滅亡,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龐德公也笑了起來,說道:“這就是我不出來做官的原因呀,官員欺壓百姓,豪強侵佔民田,這些我都看在眼裡,讓我與他們同流合污,委實有些做不到。”

“朝廷昏庸無能,從上到下爛到根底,這官沒什麼好做的。”

一旁的司馬徽也微微點頭,高雅之士,又怎麼能在廟堂之上與朽木相提並論呢?

陳暮又笑着道:“但你們卻忽略了一件事情。”

“什麼事?”

“生產力。”

“生產力?”

龐德公與司馬懿大眼瞪小眼。

這又是什麼意思?

陳暮解釋道:“所謂的生產力,就是一個人能夠耕種多少地,產出多少糧食。”

其實生產力並不是這個意思,它是指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出來的財富能力,不僅包括種地,你去工廠打工,也算在生產力裡。

但和古人解釋這個顯然有些多餘,因此乾脆把它統稱爲生產糧食多少,這樣就能方便二人理解。

龐德公思索道:“你的意思是,我今年如果耕種了十畝地,而這十畝地產出來的糧食,就是我今年製造出來的生產力?”

“不錯。”

陳暮讚許地點點頭,和聰明人打交道就少了很多麻煩,他說道:“大漢土地有七八億畝之多,每畝每季約產三石糧,一年下來,就是產40億石糧食,這40億石糧食,就是大漢所有人創造出來的生產力。”

“不對吧,帳好像不是這麼算的。”

司馬徽忍不住說道:“南方水稻多是一季熟,不像北方能夠小麥和粟米可以交替種植,一年兩季,還有災荒年月、土地貧瘠、人爲荒廢等等因素,你好像都沒考慮進去。”

陳暮便說道:“我只是進行一個籠統的計算,不過也確實是我考慮不周,那把這些都算進去,按多了算,折損十億,大漢年產30億石糧食如何?”

龐德公笑道:“少了,百姓吃不飽,往往會選擇打獵、種菜、挖野菜、捉魚、養雞鴨牛羊,如果把這些算進去,應該在35億石。”

“那就按35億石計算。”

陳暮說道:“一個成年男子每天吃飽喝足,一年大概要消耗40石糧食,大漢5000萬口,即便都按成年男子的飯量來算,一年消耗20億石。”

龐德公若有所思道:“這樣的話,以大漢的生產力,養活五千萬口人似乎綽綽有餘。”

“那剩餘的15億石糧食去了哪裡呢?”

陳暮笑問道。

“賦稅?”

“據我所知,朝廷每年稅收只有不到200億錢,平常年月,粟米和小麥每石價格約220錢,15億石,可就值3300億錢啊,200億錢,只相當於1億石糧食的價格。”

“這麼算的話,那豈不是大漢的賦稅並不算貴?”

龐德公驚詫不已。

往年都聽說朝廷苛捐雜稅無數,細算起來,明明不是很多嘛。

以35億石的總生產來算,賦稅好像只有三十五分之一,即便是按照一年消耗了20億石糧食來算,百姓剩餘15億石,總賦稅也只有十五分之一。甚至真細算起來,可能會更低。

因爲消耗20億石都是按照成年男子每天飽足的飯量來算,可實際生活當中,百姓往往只吃兩餐,一月消耗只有兩石多一點,一年不到30石。

女性、幼童、老人的飯量更少,一年頂多20石,百姓總體實際消耗數量遠遠低於20億,15億都算頂天。

所以真要算起來的話,賦稅比例最多在二十分之一。

相比於秦朝百姓要把大部分的收入要上交給國家,大漢的賦稅簡直是堪稱簡刑輕賦了。

“龐公又錯了。”

然而陳暮又搖搖頭反駁道:“大漢的稅其實很重,我們當年蒲陰陳氏一族,稍微貧困一些的家庭,往往一年收成,除了養活自己一家小老以外,交完了稅,幾乎所剩無幾,一到遇到災荒年月,輕則賣兒賣女,重則家破人亡。”

“這是因爲大部分的賦稅都是由百姓在交,官員世家豪強都在隱瞞人口、田產以此來躲避賦稅是嗎?”

龐德公回答道。

“是的。”

陳暮就喜歡和他們這樣一點就通的人交流,笑着說道:“擁有大量田土,獲得無數收益的世家豪強在逃避賦稅,而賦稅如果輕了,國家就沒錢,所以就要大量徵稅。到了最後,還是無辜的百姓在替那些世家豪強交稅,無數苛捐雜稅壓迫之下,逼得人活不下去,龐公說他們會不會反?”

“原來如此。”

龐德公與司馬徽細細品味着陳暮的話,忽然發現直接看待這個世界根本問題的時候,居然前所未有的通透。

這就是偉人常說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中國古代有格物學,但這種學問其實還是從實踐當中獲得的一種經驗學,而缺少理論基礎。

人們發現可以通過槓桿來撬動比自己身體更重的東西,但卻不會去研究它爲什麼能夠造成這種結果,也不會去探討爲什麼太陽和月亮在天上,爲什麼自己不像鳥一樣能飛。

他們只會認爲這就是自然規律,不會去想去研究它爲什麼會成爲一種自然規律。

工業革命爲什麼會在西方而不是在東方?

就是因爲東西方古代的哲學思考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方向。

西方更追求假設和理論,所以纔有理論數學、理論化學以及理論物理學等相關課題。

大但假設,才能在實踐中尋求真理。

正如很多人罵楊老爲什麼不學鄧老回國效力一樣,人家楊老是搞理論物理學的,他回國的作用根本沒有鄧老大,毫無意義。

所以陳暮來到這個世界,其實更希望能夠開啓一種理論學的創始,而不是單純地告訴大家蒸汽機能動。

這樣受到他的啓發之後,也許將來大漢也能出一個牛頓,出一個愛因斯坦,誰又知道呢?

第二十六章 坐而論道

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時不待我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八十八章 攔個張郃折磨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二百一十六章 二種內鬼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四十一章 援軍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
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時不待我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八十八章 攔個張郃折磨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二百一十六章 二種內鬼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四十一章 援軍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