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孫堅遭襲

黎陽,坐落於黃河北岸,位於冀州、兗州、司隸三方交界處,爲魏郡以及整個冀州最南端的縣城。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當中,曹操哭袁紹墳的時候談起《討曹檄文》曾說過:“當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臥病在牀,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決一死戰!”

臺詞說得雖然霸氣外露,但實際上曹老闆其實並沒有北上到過黎陽,因爲當時袁紹已經大軍南下,從延津白馬等渡口過河,進攻沿岸城鎮,黎陽已經屬於大後方。

所以實際上作爲冀州進攻的前沿中樞,黎陽戰略位置極爲重要。不管是從兗州進攻,還是從河南郡進攻,都必須經過此地。不然的話,就只能渡過黃河,從河內郡進攻,那樣難免要繞很遠的道路。

孫堅是從豫州出發,北上通過潁川郡,進入河南郡,然後從中牟縣,北上到原武縣,通過曾經十八路諸侯討董時會盟的酸棗,進入延津渡口,過了河之後,就抵達了黎陽縣城。

由於缺乏大型攻城器械,孫堅雖然已經抵達黎陽半個多月,但一直沒有打進城去,他的糧草供給來源是由河南尹那邊撥給,因此還算充足,處於僵持階段。

這一日,黎陽城外臨近中秋時節,氣候依舊炎熱,孫堅此時坐在營寨外的一處土山高櫓上,正在眺望遠處城池,旁邊有士兵打着遮陽傘。

但即便如此,包括孫堅本人在內,不少將領也因小冰河時期導致的氣溫升高,而脫下鎧甲,雙插叉腰,袒胸露乳觀望。

前面城外程普黃蓋等人正在一箭之地外叫陣,可城中守將鐵了心不戰,高掛免戰牌,怎麼罵都不出來。

大夥熱得汗流浹背,沒了法子,身邊的韓當就對孫堅說道:“明公,敵人就是不出來,看來想要逼迫他們決戰是不可能了,應該先大量打造攻城器械,然後再四面圍攻。”

“嗯。”

孫堅點點頭:“城裡的兵力不多,我們直接用壕溝跨過護城河,再用雲梯登上去,四面包圍,他們必然無暇顧及。”

“可惜這黎陽是重鎮,城池比較高,如果矮一點的話,早就被攻破了。”

韓當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惋惜說道。

黎陽的地理位置其實非常重要,河對岸就是顏良殞命的白馬縣城,此地就有渡口過河。然後往西南約百里,又是延津渡口。可謂是司隸、兗州以及豫州等地南北往來車馬通行的重要交通樞紐。

再加上王芬袁紹主政之後,這裡又成爲冀州與敵對勢力交戰的橋頭堡。所以黎陽城池是以郡府治所的規模打造,且位於黃河邊上,從黃河引流了護城河,易守難攻。

雖然城內只有不過三四千人,但如果強攻的話,實際上很難突破進去,孫堅哪怕再急着向朝廷表忠心,想要猛攻袁紹,也不得不暫時偃旗息鼓。

製造攻城器械是一項大工程,他從豫州遠道而來,自然不可能帶着東西,因此只好原地安營紮寨,準備等器械造好再攻城。

而就在孫堅準備讓程普黃蓋回來,大軍撤回營寨的時候,忽然有數名騎兵飛奔而來,幾人臉色焦急,不時回頭觀望身後,遠處北方廣袤的平原上,塵煙滾滾,似乎有千軍萬馬席捲而來。

“明公,出事了,明公!”

騎兵在外圍就被攔下,身份確定了是在北面三十里外的孫家軍崗哨斥候之後,很快被帶到了孫堅面前。

斥候小隊長單膝跪在孫堅面前稟報道:“北面有大量的騎兵向着我們殺來。”

“什麼?”

孫堅詫異道:“是何人旗幟?”

“上寫了一個文字。”

斥候說道:“應當是河北驍將文丑!”

韓當馬上道:“明公,文丑執掌袁紹輕騎過萬,恐怕是想先把我們擊退,解除黎陽之圍,然後再北上進攻關將軍。”

孫堅忙道:“快,傳令兵鳴金收兵,讓大軍撤回營寨,依託營寨進行防禦。”

“唯!”

傳令兵急忙前去敲響了金鉦,片刻功夫,叮叮噹噹的聲音驚動了整個戰場,程普黃蓋還在城外叫陣,聽聞鳴金聲雖然不知道情況,但亦是馬上領軍撤退。

孫堅的大軍並非傾巢而動,由程普黃蓋各領兩千人在城外叫陣,孫堅親領三千在後方約半里處壓陣,離城池大概是一里距離。

而他們的營寨離城池大概是三裡,這意味着大軍即便現在就往後撤,也得跑那麼八百多米才能回去。

但就在他們如潮水般撤退的功夫,北方滾滾的塵煙已經襲來,孫堅站在土牆高櫓上觀望,下方自己的士兵還在井然有序地撤退,而遠方約五六裡外,地平線的盡頭已經出現無數黑點。

正常人跑步,跑二里地也就那麼三四分鐘時間。而戰馬奔跑平均時速每小時二十公里,跑五六裡,差不多也是三四分鐘,並且衝刺起來,速度比人快得多。

可孫堅卻不可能讓自己的士兵直接跑回去,因爲那樣陣型太亂,大家都是穿着盔甲,速度一旦無法勻稱,就有可能造成踩踏事故。

不說孫堅也是帶兵打仗多年的老將,就算是現代人,只要看過馬拉松比賽的也應該知道,當幾千上萬擁擠在一起的時候,速度是提不起來的,只能慢步前進。

並且馬拉松比賽至少大家都不穿盔甲拿武器,而軍隊裡大家都穿着盔甲拿武器,一旦跑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傷到自己周圍的同袍兄弟。

所以孫堅只能命令士兵們依舊是排列好戰陣,由程普黃蓋以及自己,總計三個方陣,一起向後轉,緩緩往後方軍營步行。

不得不說,這個命令十分關鍵,幾乎是救了孫堅自己一命。

因爲孫堅有七千軍隊在營寨外面,如果直接命令大家跑着回去,士兵跑步有快有慢,七千人黑壓壓一片,人擠人,營寨門口又比較狹窄,不可能一次性全部通過。

到時候等大家跑到營寨門口的時候,敵人騎兵基本就已經到了,這樣前面的人在往營寨裡衝,後面的人在往裡擠,就有可能造成“倒卷珠簾”的效果。

踩踏事故造成的傷亡反倒是其次,文丑只需要派出騎兵,左右一個對衝,或者從側翼一輪弓箭騎射,乃至於發動鉗形攻勢,輕鬆就能把孫堅外圍大軍全部殲滅,營寨裡三千人,也翻不起什麼浪來。

現在孫堅命令士兵結成戰陣,緩步後撤,在平原野外遇到騎兵,勝率確實很低,可至少還有反抗的餘地,不至於像大家都堵在營寨門口的時候,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將士們一步步往後撤,孫堅早就下了高櫓,騎在馬上遠望遠方地平線上出來的無數黑影,只聽到奔雷般洶涌的馬蹄聲由遠及近,顯然很快就會衝到陣前,略一沉吟,對身邊的韓當說道:“現在已經不能退了,都結好陣,再繼續往前走,騎兵一個衝鋒大家都是死。我聽聞冀州騎兵皆是弓馬嫺熟之輩,馬術精湛弓箭也厲害。若那文丑在我們身後吊着咱們,只射箭不進攻,也是件麻煩事。我想到一法子,你現在就去營裡,把咱們拉輜重的馬車全部帶出來。”

“拉輜重的馬車?”

韓當詫異道:“明公是打算用這些東西來阻攔騎兵嗎?可這樣的話,時間上來不及了呀。”

孫堅搖搖頭道:“不是,義公,你還記得嗎?我們曾經跟隨張公前往西涼討伐韓遂,韓遂數萬騎兵衝陣,絕非人力所能抗爾。所以我打算在敵人發起進攻之時,讓輜重馬車往敵陣突襲,擾亂他們的進攻陣勢。”

“原來如此。”

韓當得了命令,就立即奔馬往營寨裡趕。

孫堅則對全軍下達軍令,讓士兵們原地結陣,長槍在外,刀盾手舉盾掩護,結成圓形防禦陣型。

那邊黃蓋和程普部則位於孫堅側翼,由於雙方本身有一定距離,所以孫堅是提前停下來等他們,而不是等到更加靠近自身營寨之後,再原地結陣。

這就導致孫堅的部隊其實離營寨還有那麼一里的距離,等到黃蓋程普的部隊向着他這邊移動,七千人靠近在一起的時候,敵人來了。

蒼茫的大地上,烈陽高照。滾滾雷鳴般的鐵騎捲動着漫天塵土,文丑率領着大隊騎兵,已經抵達了陣前,停下了腳步。

那麼多騎兵當然不是一股腦往前衝,文丑執掌騎兵多年,一點基本常識還是懂。整個騎兵隊伍在趕路的時候,基本都是以小隊爲單位,分散前行,最多的一股,也才只有那麼數百騎而已。

所以實際上別看曠野之上奔騰如雷,但這些只是文丑的前鋒部隊,總計四五支騎兵隊伍,一千多人,在後方廣袤的大地上,還有成千上萬的騎兵分散開來,保持勻速前進。

草原和平原地區,是騎兵最擅長的領域。分散行動,就不會造成騎兵之間相互衝撞的情況。更重要的一點是,奔馳容易造成隊伍陣型散亂,只有先分散走,然後才能在不同的地方停下來,再做集結,發起一輪衝鋒。

很快,當前鋒騎兵在約一里多的地方停下之後,後面更多的騎兵,也開始減速。而陣中持將旗的那數百騎兵,緩緩地向着前鋒騎兵的後面移動,四面八方的士兵立即聚攏過來,向着中央大旗彙集。

“將軍,那孫堅怎麼在野外結陣呀。”

趁着騎兵們還在集結的時候,文丑的副將汪壁眺目觀望,看到孫堅居然走出營寨,頗爲奇怪。

文丑卻是看到遠處黎陽城池大門打開,裡面的士兵正在出來集結,瞭然說道:“這定是孫堅恰好在進攻黎陽,沒有想到我們抵達此處,來不及回營防守。”

“此乃天助將軍呀。”

汪壁高興道:“孫堅沒有回到營內,野外與我們騎兵作戰,必死無疑。”

“嗯。”

文丑點點頭,對持旗手道:“搖動大旗,命令士兵們快速集結,再讓騎射隊以弓箭襲之,然後發動突襲。”

“唯!”

汪壁去傳達命令。

在馬鐙未出現之前,以往能夠在馬背上邊跑邊射箭,還能夠射得準的人,即便是整個漢末三國,也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

根據《後漢書》以及《三國志》記載,唯有幽州劉備、公孫瓚,西涼董卓、幷州呂布、青州太史慈等少數人有這樣的能力,甚至就連黃忠都只是陸地上的箭術百步穿楊,而不是騎在馬背左右開弓。

這是因爲在沒有馬鐙的時代,人騎在馬背上,要穩定身形,只能靠強健而有力的腿部夾住馬腹。一邊得忍受顛簸,一邊還得開弓搭箭射擊,這絕非常人可以做到。

而劉備公孫瓚董卓呂布這些人,都是邊關出身,常與草原民族打交道,習得精湛的馬術。太史慈則是早年前往遼東避禍,在東北學到了一身騎術,所以才能在北海解救孔融時,在馬背上左右開弓射死追兵。

到了如今,時代變了。馬鐙的發明讓騎兵不再受限於要用下肢力量去穩定自己,只需要藉助馬匹的力量,讓自己上半身形成一個支點,就能在馬匹奔跑的時候穩定身形,然後開弓射箭。

雖然要想達到太史慈、董卓、呂布、劉備、公孫瓚這些人的地步還很難,因爲這些人都是有史記載,不僅能夠在馬背上左右開弓,還能夠百分百中。

但一輪箭雨下去,也不需要精準度。

隨着文丑一聲令下,成百上千的騎兵開始向着遠處孫堅的結陣奔去,等到靠近約五六十步,也就是約70多米的樣子,停下之後,立即展開了一輪拋射。

箭雨遮天蔽日般揮灑下來,刀盾手還好,舉起盾牌,但不少沒有盾牌的長槍兵遭殃,頓時被一排箭雨掃射了不下三四百人。

一聲聲哀嚎遍地,陣型搖搖欲墜,有些士兵想要逃跑,卻被周圍的軍官呵斥住。

孫堅緊皺眉頭,這些可都是自己帶出來的丹陽精兵,乃是從江東招募而來,麾下最精銳的部隊。死一個就少一個,被這一輪箭雨損失數百,說不心疼那是假的。

可現在如果立即散開陣型的話,那人家騎兵直接開始衝鋒,馬上就變成一邊倒的屠殺,所以爲了大局,也不得不做出必要的犧牲。

緊接着就是第二輪,第三輪,箭雨不斷揮灑過來,成片成片的孫堅軍隊倒下,壓抑的死亡氣息籠罩整個戰陣。

很多士兵都已經在顫慄發抖,這種只能捱打不能還手的局面,令人感覺到絕望。

等到傷亡上千人,眼看孫堅軍隊即將崩潰的時候。

遠處營寨大門內,大批馬車衝了出來。

運送輜重的駑馬被留守營地的祖茂以及過去傳達命令的韓當發了瘋一樣抽打着馬背,營地當中的士兵駕駛着上千輛輜重車,浩浩蕩蕩地向着文丑騎兵衝來。

這個時候文丑的騎兵已經集結了大部分,正在排列成陣型,準備開始一輪衝陣,忽然看到敵人營寨內大批戰車衝出,頓時嚇了一跳。

戰車之所以被淘汰,是因爲機動性不足。然而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機動性,幾乎七八千騎兵擁擠在一起,想要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光馬隊調轉馬頭啓動,都得花很長時間。

文丑嚇得魂飛魄散,當即命令士兵們兩頭散開,不要讓戰車撞上。可立即分開哪那麼容易,光命令傳達出去都得靠傳令兵一路跑過去,大家幾乎是本能地在分散逃跑。

然而有速度快的有速度慢的,一下子左右脫節,相互碰撞在一起,頓時人仰馬翻,整個騎兵陣型一片混亂,就連文丑本人,也被衝撞得暈頭轉向。

片刻功夫,輜重車隊就如同一道洪流般向着他們襲來,騎兵陣型就更加亂作一團,大量的騎兵被戰車撞翻,一陣雞飛狗跳。

孫堅看到此情此景,原本想要命令士兵發起進攻,但忽然注意到遠處之前那些射箭的騎兵一直沒有離開,他們本來就是騎兵中的弓箭手,過來壓制孫堅的,約有兩三千人,現在如果進攻,會遭到他們的打擊。

所以孫堅馬上又把全軍突擊的命令嚥了回去,大聲喝道:“撤!”

“撤!”

撤退的命令傳到了全軍。

所有的孫家兵都是鬆了一大口氣,開始向着營地撤離。

由於騎兵本陣已經出現大規模騷亂,那些騎射手在脫離戰陣之後,位於孫堅陣型東北方向,離了約百丈距離,此時不知道該進攻還是該撤退,停在原地觀望,不知所措。

趁着這個機會, 孫堅大軍如潮水般撤去,迅速回到了自己營寨。那邊祖茂和韓當衝陣之後,擾亂了文丑陣型,一路衝殺出來,率領部衆逃離。

在損失了近兩千人的情況下,孫堅回到了營寨,大軍士氣低落,他也不打算久留,立即從營寨西門率領剩餘殘兵逃走。

而文丑部雖然被輜重車隊打了個措手不及,但也僅僅只是損失了數百騎,主要還是整個陣型被打亂,重新組織陣型又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最重要的是,祖茂韓當丟下了所有的輜重,駕駛着馬車的士兵們衝陣之後,立即跳下馬車丟盔棄甲逃跑。

結果文丑部衆一看,輜重散落一地,糧草、錢財、武器、鎧甲到處都是。

頓時所有人都開始下馬撿取物資,根本無心追擊。

如果這個時候孫堅於附近矮坡下埋伏個幾千人馬,也許就能復刻荀攸殺死文丑的計策,但可惜他完全沒有料到文丑會來進攻,而且附近也沒有什麼矮坡,錯失了這次機會。

但至少孫堅還是成功地逃了出來,不至於死在戰場上!

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七十一章 開會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四章 冀州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一百一十章 開戰吧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五十六章 打潁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七十二章 閻忠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通知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七十四章 廢帝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第四十四章 曹操發動技能——奸雄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七十七章 馬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七十九章 無敵的神威少將軍跑了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九十一章 張飛戰呂布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六十三章 荀攸與許褚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請假條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二百六十一章 請陛下禪讓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一十八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感謝比魯大佬盟主)第六十九章 大漢上將軍討逆先鋒孫文臺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
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七十一章 開會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四章 冀州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一百一十章 開戰吧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五十六章 打潁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七十二章 閻忠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通知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七十四章 廢帝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第四十四章 曹操發動技能——奸雄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七十七章 馬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七十九章 無敵的神威少將軍跑了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九十一章 張飛戰呂布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六十三章 荀攸與許褚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請假條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二百六十一章 請陛下禪讓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一十八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感謝比魯大佬盟主)第六十九章 大漢上將軍討逆先鋒孫文臺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