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

崇禎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這一天是登州營的祭旗成軍儀式。

自一三六八年明朝建立至今,約三百年的歷史上,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威名赫赫的軍隊與將領,其中大多數猶如曇花一現,儘管軍功蓋世,卻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消失在歷史的慢慢長河中。

不過也有很多軍隊的名稱流傳到了現在,是市井中口口相傳的天下強軍,京師三大營,神機營,無軍營,三千營統稱爲京軍,是明初甚至到中期戰鬥力最爲強悍的軍隊。

不過京軍傳到崇禎年,莫說三十萬精銳有名無實,戰鬥力也是直線下滑,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中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要說普天下婦孺皆知的的強軍,還是嘉靖年間五軍都督府左都督、少保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這支軍隊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支使用主將姓氏命名的軍隊。

戚家軍的歷程一直是個無法超越的傳奇,戚繼光蕩平海波後升任冀州總兵,率戚家軍拱衛京師,竟是未曾一敗。

據兵部官員的統計,戚家軍記錄在冊的斬級便有十萬級之多,後世更是稱戚家軍爲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東亞第一強軍。

有明一朝,是名臣明將薈萃輩出的時代,即便到了眼下風雲飄搖的崇禎朝依然如此,盧象升整飭順德三府,創立天雄軍蕩寇一方,秦良玉率領白桿兵平定播奢,孫傳庭組建秦軍等等......

但是今天,又一支強軍即將誕生。

歷城校場內,登州營五千員戰兵以及上下軍將正在舉行祭旗成軍的儀式。

校場內都是戰兵,校場外又拱衛着數不清的披甲正兵,百姓們在這天都放下手裡的活計,蜂擁跑來圍觀這多年罕有的盛況。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校場的四面,共計十六面牛皮大鼓忽然擂響,登州營五千名鐵甲戰兵緊握手中鋼槍,目不轉睛的看着王爭登上點將臺。

上臺後,看着下面肅靜的戰兵和軍將,王爭深深吸了口氣,這一天終於到了,他終於有一支上下完備,只屬於自己的軍隊了!

王爭朝最前列的黃陽等人點了點頭,然後面向三軍,高聲喝道:

“將士們,今日我登州營祭旗成軍,山東軍民該當共慶,自今日起,再無登州營之名,我等皆爲山東軍!”

“山東軍!”

“山東軍!”

王爭話還沒說完,興奮的將士們便是舉起手中刀槍大喊起來,這聲音震天動地,響徹雲霄,不管是不是在校場的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擺擺手,等待校場內安靜下來後,王爭取出一篇親筆書寫的祭文,高聲宣讀道:

“東虜數度入寇,擄我妻女,掠我軍民,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牀,大城小隘空虛,遼東煙火斷滅...中原流寇蜂起,招撫不安狼心,卷禍南北,幾致中原大地烽火連綿,流民如蝗,千里之堤將潰蟻穴!”

“...今者十二年,登州營祭旗歷城,上下一心,虜爲大敵,誓平宵小亂賊,匡正乾坤...山東總兵王爭告祭三軍將士。”

祭文唸完,王爭突然一擡手,“噌”的一聲抽出寒光閃閃的家傳鋼刀!

“獻犧牲!祭旗鼓!”

聽到王爭的命令,十幾名身披鐵甲的健壯戰兵擡起皆是五花大綁、慘叫不止的牛羊各一頭,他們沒有猶豫,騰騰幾聲將其狠狠的摔在低聲,聽到慘叫後,又一齊抓住牛蹄羊角,把這兩頭畜生活活摔死在山東軍旗下。

見到這兩頭畜生不再死命撲騰,兵士後退幾步行了一個軍禮,道:

“請總鎮祭旗!”

“請總鎮祭旗!”

王爭跳下點將臺,手起刀落之間牛羊皆斃,羊頭滾落,牛頸洞穿,兩道血箭飛飈而出,濺射在軍旗與戰鼓上。

牛羊儘管已無聲息,但身體卻依然還在迥迥流淌鮮血,不斷的抽搐,這時已經沾染鮮血的山東軍旗緩緩升起,將士們的悶胸中彷彿有萬馬奔騰,自發舉起手中刀槍,齊聲大吼。

“山東軍,威武!”

“山東軍,威武!”

“......”

很快,山東境內的登州營祭旗成軍之事迅速擴散,山東軍門聽聞無不歡欣雀躍,甚至有些地方開始燃放爆竹慶賀,小孩子編起一句句順口溜...

此次成軍後,軍議司名稱不換,在原有參謀、參政、參軍三處的基礎上,增設參財、參商、參吏、參學四處,統稱爲“軍議七處”。

除此之外,軍議司七處每個都增設了兩個分署,例如參軍處便有兵備、兵械二署,這也是王爭與衆多參謀日夜覈定後決定的。

當然了,如果今後有機會的話,除了處、署以外,還要增設各部分權,這便是王爭考慮許久的處、署、部三級模式。

山東軍的兵將依舊分爲戰兵、正兵、輔兵三種,戰兵增擴至一萬兩千餘人,設十二營,每營的兵力約在一千餘人,比原來的千總規模略有增加,設正副營官、掌旗使與輜重官各一名。

除了各營的正副營官以外,董有銀、黃陽、鄧黑子、高亮四人分帶兩營戰兵爲方面鎮守,王爭親自統帶六營戰兵常駐歷城。

正兵和輔兵無定員,因時勢決定擴招還是裁撤,總的來說州府等大城最少都要設一到三個正兵營駐守,一些小的縣城與鎮便由半個營駐守,各自星羅棋佈的分佈在州府城周圍。

正兵和戰兵還是走的老路子,好比從前在登州時鹽丁和嫡系鹽丁的形式,但細細一想卻又有所不同。

這次成軍後,山東六府的正兵各營都有統領與協領負責統帶,邵勇作爲東昌府的正兵統領,統帶東昌府正兵各營,又設二協領分掌制之。

翁州府是山東六府中佔地最廣的,正兵統領全力甚大,仍讓刑一刀統帶掌管的同時,王爭選設協領四人分掌。

青州府正兵統領爲陸井榮,他本是登州府靖海衛嫡系鹽丁統領,行事穩重且素有戰功,王爭命他統帶青州府各營正兵。

萊州府的正兵統領爲劉雄,劉雄本來是登州府平度州的駐守正兵軍將,平度州之戰立有大功,加上平素兢兢業業,克謹職守,這次被任命爲萊州府正兵各營統領。

登州府是山東軍的老家,王爭自然要非常信任而又是本地的人來掌管,金山左地界的鹽丁統領牛平亮就這樣進入王爭的眼簾。

牛平亮從最初在寧海洲的時候到現在,儘管一直都是金山左地界的鹽丁統領,但對王爭忠心耿耿從無二話,而且他也是登州本地人,對於鹽貨買賣和鹽商都有很多瞭解,自是不二人選。

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六百零四章:一統歷 漢農籍 火器局第一百八十三章:藍圖第二百八十七章:身份與地位的變化第一百六十五章:神秘的京師信件第一百九十八章:大翻修第四十五章:三把手第一百七十八章:三拜戚少保第三百五十六章:兩厥奴酋第三百六十五章:錦州解圍戰(下)第二百八十八章:人才濟濟第三十一章:欲擒故縱得江大第五百一十六章:南京政權的建立(求訂閱!)第四百零二章:衍聖公孔胤植第五百三十章:踏平泉州鄭氏第五百八十二章:曹化淳進京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四百九十二章:取滁州第一百五十五章:夜襲空空島第十七章:亂世知音莫相問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順皇帝李自成第一百四十六章:自給自足第五百一十五章:趙之龍的卓越貢獻第三百零一章:有馬有刀,脣舌無謂第九十九章:倭寇第一百一十章:王守備軍令如山第一百四十五章:天網第八章:柴房引火將成災第一百四十三章:州城夜談第五百三十七章:斬鄭利,奪首功第四十八章:爭巡檢第二百五十章:民亂 縱容 做大第一百一十一章:陳子龍一見如故第三百零七章:兵將一心,不敗之地第五百八十三章:修陵 徹查第五十九章:設厘金第五百二十二章:直來直去的談話第四百一十一章:勞師動衆只爲鹽?第十五章:火中送炭崢嶸顯第二百八十章:分割 殲滅第二百二十一章:什麼都不給韃子留下第六十八章:迴歸第二百七十三章:杯酒間虎威盡顯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漢興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將才第三百三十七章:約法三章第四百八十一章:小事 大局第三十四章:軍民同心拒悍匪第六百二十一章:親至和曲第三百三十一章:火拼第三百五十八章:身先士卒第九十四章:必剿之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五百二十一章:人傑輩出,立足南京第三百二十五章:溫柔鄉第六百一十七章:誘敵深入第七十六章:剿匪第七十五章 :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二百零六章:奉詔,不入援第五百六十五章:闖王泄憤殺吳襄第二百六十二章:劉澤清之死(上)第二百七十二章:逼出來的下馬威第五百九十五章:小挫無礙,滿漢無情第二十四章:節節而制排槍陣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漢興第二百四十六章:化敵爲友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四十四章:捷報傳聞第五百三十八章:勝不驕,敗不頹第一百四十一章:艱難的決定第三百三十二章:步步連環第六百零五章:鮮爲人知的殉國者第二百七十四章:缺陷與短處第五百七十七章:李自成登基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五百九十四章:火器之利,天壤之別第二百零二章:戰場上見真章第五百六十六章:這要怎麼打?第二百章:西方與東方的較量第二百六十九章:開鎮山東第三百零四章:仁義懦弱,一線之隔第三百五十四章:遠處山頂的大火第五百八十七章:林大人,借你的腦袋一用第二章:鹽狗擋路鬥智勇第一百八十五章:左良玉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二百九十九章:四正六隅,內有奸佞第二百二十八章:入駐掖縣第三百三十六章:生死兩條路第四百二十五章:晚明兵諫的序幕第四百九十四章:南陽 汝寧 滁州第一百九十六章:孫知府登門(爲舵主都是不是哥加更!)第二百八十章:分割 殲滅第四百三十四章:會晤陝督第三百章:總兵知事,討價還價第四百一十三章:各有私心第一百七十八章:三拜戚少保
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六百零四章:一統歷 漢農籍 火器局第一百八十三章:藍圖第二百八十七章:身份與地位的變化第一百六十五章:神秘的京師信件第一百九十八章:大翻修第四十五章:三把手第一百七十八章:三拜戚少保第三百五十六章:兩厥奴酋第三百六十五章:錦州解圍戰(下)第二百八十八章:人才濟濟第三十一章:欲擒故縱得江大第五百一十六章:南京政權的建立(求訂閱!)第四百零二章:衍聖公孔胤植第五百三十章:踏平泉州鄭氏第五百八十二章:曹化淳進京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四百九十二章:取滁州第一百五十五章:夜襲空空島第十七章:亂世知音莫相問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順皇帝李自成第一百四十六章:自給自足第五百一十五章:趙之龍的卓越貢獻第三百零一章:有馬有刀,脣舌無謂第九十九章:倭寇第一百一十章:王守備軍令如山第一百四十五章:天網第八章:柴房引火將成災第一百四十三章:州城夜談第五百三十七章:斬鄭利,奪首功第四十八章:爭巡檢第二百五十章:民亂 縱容 做大第一百一十一章:陳子龍一見如故第三百零七章:兵將一心,不敗之地第五百八十三章:修陵 徹查第五十九章:設厘金第五百二十二章:直來直去的談話第四百一十一章:勞師動衆只爲鹽?第十五章:火中送炭崢嶸顯第二百八十章:分割 殲滅第二百二十一章:什麼都不給韃子留下第六十八章:迴歸第二百七十三章:杯酒間虎威盡顯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漢興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將才第三百三十七章:約法三章第四百八十一章:小事 大局第三十四章:軍民同心拒悍匪第六百二十一章:親至和曲第三百三十一章:火拼第三百五十八章:身先士卒第九十四章:必剿之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五百二十一章:人傑輩出,立足南京第三百二十五章:溫柔鄉第六百一十七章:誘敵深入第七十六章:剿匪第七十五章 :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二百零六章:奉詔,不入援第五百六十五章:闖王泄憤殺吳襄第二百六十二章:劉澤清之死(上)第二百七十二章:逼出來的下馬威第五百九十五章:小挫無礙,滿漢無情第二十四章:節節而制排槍陣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漢興第二百四十六章:化敵爲友第五百零八章:傳庭死,而明亡矣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四十四章:捷報傳聞第五百三十八章:勝不驕,敗不頹第一百四十一章:艱難的決定第三百三十二章:步步連環第六百零五章:鮮爲人知的殉國者第二百七十四章:缺陷與短處第五百七十七章:李自成登基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五百九十四章:火器之利,天壤之別第二百零二章:戰場上見真章第五百六十六章:這要怎麼打?第二百章:西方與東方的較量第二百六十九章:開鎮山東第三百零四章:仁義懦弱,一線之隔第三百五十四章:遠處山頂的大火第五百八十七章:林大人,借你的腦袋一用第二章:鹽狗擋路鬥智勇第一百八十五章:左良玉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二百九十九章:四正六隅,內有奸佞第二百二十八章:入駐掖縣第三百三十六章:生死兩條路第四百二十五章:晚明兵諫的序幕第四百九十四章:南陽 汝寧 滁州第一百九十六章:孫知府登門(爲舵主都是不是哥加更!)第二百八十章:分割 殲滅第四百三十四章:會晤陝督第三百章:總兵知事,討價還價第四百一十三章:各有私心第一百七十八章:三拜戚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