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順皇帝李自成

論起做法,王爭和洪武皇帝朱元璋不無相似之處,只不過形勢略有不同,元末朱元璋拿下金陵的時候,江南一帶已經有了幾個割據政權。

像張士誠、方國珍、陳友諒,基本都是義軍中赫赫有名的頭領,而且比朱元璋更早稱王,論威望朱元璋比不過他們,論真正實力就更不行了。

朱元璋手下的兵不是最多最強的,錢也不是最多的,地盤又被夾在中間,可王爭的情況就比朱元璋好多了。

且不說南直隸,遍觀整個江南,除了那些口誅筆伐的士子們整天在各地吵吵嚷嚷,其他那些大明的文臣武將,還有勳戚,基本沒有人敢公然發聲和王爭對抗。

就算有某地的文臣或者武將敢這麼做,用不了半個月,就算再遠的地方,王爭也能出動大軍給你拿下來,因爲江南的聲音只能有一個。

在崇禎十七年的元旦,大明朝上下都是一片慘淡景象,崇禎在狂沙中回到寢宮,悶悶不樂。

但是在千里之外的古都西安,還有陪都南京,卻都是歌舞昇平、爆竹連天的賀歲之景。

十分憋屈的元旦朝賀好不容易忍受過去,崇禎皇帝卻在三日後接連得到兩個令他震驚不已的消息。

第一件就是李自成,他竟然在元旦那天在西安稱帝,向天下宣佈建立大順朝,以什麼勞什子的李繼遷爲太祖,改西安爲西京,改元永昌,赫然向崇禎下了一封咄咄逼人的挑戰書。

李自成已經開始分封五等爵位功臣,將內閣改成天佑殿,設立大學士平章政事,分六政府,各自由一名尚書主事。

地方上又有防禦使、府尹、州牧、縣令這些官員,還有府丞、理刑、縣薄,除卻六部尚書和地方節度使以外,其餘基本都是實權。

武將方面,原本新順的左右營,被重新劃分爲左、右、前、後、中五個大營,各級軍將的詳細建制也已經出爐,分別是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都尉、掌旅、部總等。

說白了,李自成這些所謂的官職條目雖然繁雜,但是在早就準備好歸附大順,改朝換代的大明官員們看來,不過是自己的職稱換了個名字而已。

大順軍內部,大部分都不怎麼習慣這新的稱呼,像牛金星和宋獻策,雖然貴爲丞相,但大多數人依舊喊他倆軍師。

還有高一功等人對李自成的稱呼,還是闖王這樣叫來叫去,大家都感覺順口,而且並沒什麼上下尊卑之分,講究個義氣。

說到底,李自成的嫡系部衆是最多的,所以他成了皇帝,要說下屬對他有什麼畏懼之情,那倒不多,大部分都是懷揣尊敬。

在南京方面的王爭系統上下人員看來,李自成這些所謂的建制,說一千道一萬還不是在走山東軍走過的路,在吃自己啃過的饅頭。

山東軍老早就分了五大營,眼瞅着馬上又要改革新軍制了,這時候你李自成又搞出來一個五大營,而且名字就叫左右前後中,根本沒有氣勢可言。

不過李自成這次好像是有了一些長遠目標,建立大順,元旦過後第一天的第一條政令,就是實行軍屯。

李自成的軍屯和王爭不一樣,大順軍隊當地士紳盡數一幫子打死,都是強光殺光燒光,而且也不進行重新入冊的工作,爲了闖王和大順軍的名聲,都是隨便攤派。

這種做法十分混亂的同時,讓別有用心之人用來鑽空子的漏洞也太多了。

不過這個政策在大順上下的人看來,簡直是再高明不過,提出來的宋獻策還在沾沾自喜,以爲自己成了天下名士。

按照歷史的常規,做到建國稱帝這一步的李自成和闖軍,已經不能再被看做草頭王帶領的流寇了。

即便那些最底下的流民,這次服裝基本也統一了,最起碼都有簡單的皮甲和腰刀長槍配備,建制還算完整,到處都印着大順的旗號。

畢竟,這天底下原本規模比較大的農民軍,像革左四營、曹操羅汝才,到現在除了跑去山東的,剩下那些基本都被李自成給吞併了。

現下就剩一個張獻忠在四川苦苦掙扎,近些日子還遇上自己老對頭左良玉,隱約看來,大順的建立似乎真是有些天命在裡面。

大順在元旦建立,天底下有了三個皇帝,一個是關外的順治帝,一個是北京的崇禎帝,還有一個就是他大順皇帝李自成。

當然,現在的王爭還在大明朝體制之內,爵位不過是個安東候,榮華富貴起碼在明面上都是朝廷封賞下來的,並不在局內。

在很多局內人看來,李自成建立大順之後,王爭和山東軍無論在江南搞成什麼樣,聲勢上都弱了許多。

你看我大順是什麼,那是一個嶄新的朝代,改朝換代你懂不懂,山東軍又算什麼,說到底還是個官軍。

崇禎接到的挑戰書咄咄逼人,落款處還特意標明瞭大順永昌年號,李自成的意思就是提醒崇禎和明廷重臣,大順已經和他們分庭抗禮了。

這挑戰書的文風看起來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應該就是個破落秀才寫的,崇禎還以爲是李自成藐視皇威,震怒不已,當場將挑戰書撕成碎片。

沒過多久,從南京來了一份奏摺,署名是安東候、左都督、山東總兵王爭,看了李自成挑戰書的崇禎,再看王爭的奏摺,卻出奇地平靜。

這個時候他才明白過來,李自成不是特意要用破落秀才寫挑戰書,而是他手底下壓根沒有什麼名士。

王爭在信中的口吻,就顯得尊敬很多,並且一丁點的毛病都挑不出來,依舊以人臣自稱,說自己乃是大明的臣子,闖賊在西安稱帝,天下人當誅之而後快云云。

並且王爭在奏摺中明確表示,山東軍可以尊奉朝廷,替天行道討伐叛逆,甚至可以替崇禎滅了那什麼大順。

當然了,這麼做一定要走足夠的好處,王爭要受封寧王,並且擁有自己任命官署的權利,這是最起碼的。

而且他在江南的一切事務,都可以自己做主,朝廷不能橫加干預。

書信的筆體偏硬,不太熟練,但崇禎一看就知道這是王爭親自書寫,若觀其文風,外露臣服朝廷之意,內中則充滿着有恃無恐。

這奏摺和李自成的挑戰書形成鮮明對比,李自成的那個很明顯就是個不入名的破落秀才所寫,沒準就是那所謂的大軍師宋獻策。

但王爭這個就不同尋常,崇禎召內閣商議此事,大學士陳演認爲這份奏摺極有可能出自江南名士陳子龍、冒襄幾人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他們聯合所寫。

這份奏摺,其實也是王爭在向天下人宣稱,自己不光握着最強大的兵馬,而且是文武俱備,人才濟濟。

李自成?不過是還沒抽出時間而已!

在山東軍,就算那些平常譏諷自己的東林士子,在棄暗投明之後,依然能被委以重任,藉此招攬更多人才,讓朝堂的重臣對山東軍重新有個定義。

王爭本來並不在意這些,什麼名分,那都不如到手的權力重要,但下面山東軍的文武諸臣卻並不這樣想。

人家李自成好歹是個皇帝,還建了國,要是自己跟着的還是區區一個侯爺,就算手握重權,那也太說不過去了,好看不好聽啊!

這種事不光山東軍內部的人十分同意,那些依附過來的原朝廷勳戚們更是非常主動。

其實在南京就有不少和王爭爵位相同的侯爺,更別提整個江南,自己再跟着一個侯爺,名目根本上不是那麼回事。

最後王爭也擋不住大勢所趨,自己總要給手下人些好處,那些歸附過來的勳戚們也要有個更好聽的名份。

所以在崇禎十六年的十二月,安東候王爭下令讓陳子龍、冒襄、李雯這些原復社的大才子們寫出這一份奏摺。

人才多就是好,王爭只要把要求一提,這些大才子就能換着花樣出文章,而且個個都不帶重樣的。

可王爭對辭藻詩詞一竅不通,看到這些就是兩眼一抹黑,壓根不懂什麼意思,最後只能閉着眼睛都交給幕僚府,讓他們商量商量,看着選出來一個交上去就行。

第一百九十九章:就到這吧第三百六十八章:施邦耀奏山東事第三百五十九章:硬碰硬第五百三十九章:這就是一座寶庫!第四百九十五章:自盡,還是奮力一戰?第一百六十四章:火鍋第七十六章:剿匪第三章:致命風寒不致命第三百八十五章:見招拆招第七十二章:獻銃第三十二章:白鯉表心龍王怒第六百一十三章:分化 融入 瓦解第八十六章:鹽丁尚比官兵強第三百六十九章:“鬆錦大捷”第二百二十四章:登州營第二百八十五章:威服第五百一十四章:酒不醉人人自醉第三百六十四章:錦州解圍戰(中)第三百七十七章:寧陵兵變第一百章:一個不留第三百五十四章:遠處山頂的大火第一章:魂穿明末成軍戶第七十一章:過年第十六章:請命徵兵拔頭籌第六百一十二章:順齊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將才第二百七十六章:歷城軍議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四百七十七章:一道命令平睢州第一百五十三章:空空島有清軍第四百二十七章:滄州兵諫(下)第一百五十七章:百姓苦第六百二十一章:親至和曲第四百三十二章:後生庶子第一百二十五章:宵小不軌心第二百三十三章:直取平度州第四百三十五章:一肩扛之第三十八章:黑魚立杆五文河第二百一十三章:登州營不放棄能救下的每一個人第六十八章:迴歸第一百二十九章:右東路參將第四百一十三章:各有私心第三百七十八章:衝冠一怒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三百零一章:有馬有刀,脣舌無謂第三百四十九章:松山 錦州 大戰第五百五十四章:夜襲(感謝楓林晚簫一萬起點幣的打賞!)第一百九十二章:這不是海盜!第三百零六章:始料未及,割肉補瘡第一百六十章:土豹子進城第二百八十四章:土豹子進城第一百二十九章:右東路參將第四十九章:知州生辰第五百九十四章:火器之利,天壤之別第二百四十三章:緣分到了擋不住第二百三十一章:順勢而爲,驅虎吞狼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三十三章:火龍出水懾水賊第三百二十九章:爲利趨使第二百四十九章:意外第四十四章:捷報傳聞第三百二十七章:諸軍雲集(感謝護法都是不是哥的大力支持!)第二十九章:神機妙算取空寨第六百一十九章:彰武大帝,四海鹹服第一百七十四章:殺第五百五十三章:憋屈的陳永福第五百四十九章:大順軍拷掠助響第五百零六章:克定南京(下)第二十六章:相送西門情誼深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二百一十三章:登州營不放棄能救下的每一個人第四百零四章:南宗北宗第三十五章:甕中捉鱉斬龍王第五十九章:設厘金第四百零六章:諜報司 無孔不入第三百三十七章:約法三章第九十五章:出征與鳥銃第一百六十八章:底細成迷第二百一十四章:合圍 破城第四百三十五章:一肩扛之第五百四十八章:魯王的感懷第三百二十七章:諸軍雲集(感謝護法都是不是哥的大力支持!)第八十二章:所向披靡第四百二十九章:剛直敢死的知州第四百零一章:復起傳庭第三百四十三章:聖旨 革職 奸臣第三百三十一章:火拼第八十八章:血戰赤山第二十章:若竹之筍深紮根第八十六章:鹽丁尚比官兵強第五百二十九章:鄭氏要碾壓山東軍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四百七十一章:睢州考學第四百九十一章:名聲和性命第二十五章:王爭獻計剿巨匪第五百四十一章:蘇州會晤第四百四十七章:不容樂觀第四百四十四章:入不敷出第三百五十一章:皇帝 監軍 勢頹
第一百九十九章:就到這吧第三百六十八章:施邦耀奏山東事第三百五十九章:硬碰硬第五百三十九章:這就是一座寶庫!第四百九十五章:自盡,還是奮力一戰?第一百六十四章:火鍋第七十六章:剿匪第三章:致命風寒不致命第三百八十五章:見招拆招第七十二章:獻銃第三十二章:白鯉表心龍王怒第六百一十三章:分化 融入 瓦解第八十六章:鹽丁尚比官兵強第三百六十九章:“鬆錦大捷”第二百二十四章:登州營第二百八十五章:威服第五百一十四章:酒不醉人人自醉第三百六十四章:錦州解圍戰(中)第三百七十七章:寧陵兵變第一百章:一個不留第三百五十四章:遠處山頂的大火第一章:魂穿明末成軍戶第七十一章:過年第十六章:請命徵兵拔頭籌第六百一十二章:順齊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將才第二百七十六章:歷城軍議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四百七十七章:一道命令平睢州第一百五十三章:空空島有清軍第四百二十七章:滄州兵諫(下)第一百五十七章:百姓苦第六百二十一章:親至和曲第四百三十二章:後生庶子第一百二十五章:宵小不軌心第二百三十三章:直取平度州第四百三十五章:一肩扛之第三十八章:黑魚立杆五文河第二百一十三章:登州營不放棄能救下的每一個人第六十八章:迴歸第一百二十九章:右東路參將第四百一十三章:各有私心第三百七十八章:衝冠一怒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三百零一章:有馬有刀,脣舌無謂第三百四十九章:松山 錦州 大戰第五百五十四章:夜襲(感謝楓林晚簫一萬起點幣的打賞!)第一百九十二章:這不是海盜!第三百零六章:始料未及,割肉補瘡第一百六十章:土豹子進城第二百八十四章:土豹子進城第一百二十九章:右東路參將第四十九章:知州生辰第五百九十四章:火器之利,天壤之別第二百四十三章:緣分到了擋不住第二百三十一章:順勢而爲,驅虎吞狼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三十三章:火龍出水懾水賊第三百二十九章:爲利趨使第二百四十九章:意外第四十四章:捷報傳聞第三百二十七章:諸軍雲集(感謝護法都是不是哥的大力支持!)第二十九章:神機妙算取空寨第六百一十九章:彰武大帝,四海鹹服第一百七十四章:殺第五百五十三章:憋屈的陳永福第五百四十九章:大順軍拷掠助響第五百零六章:克定南京(下)第二十六章:相送西門情誼深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二百一十三章:登州營不放棄能救下的每一個人第四百零四章:南宗北宗第三十五章:甕中捉鱉斬龍王第五十九章:設厘金第四百零六章:諜報司 無孔不入第三百三十七章:約法三章第九十五章:出征與鳥銃第一百六十八章:底細成迷第二百一十四章:合圍 破城第四百三十五章:一肩扛之第五百四十八章:魯王的感懷第三百二十七章:諸軍雲集(感謝護法都是不是哥的大力支持!)第八十二章:所向披靡第四百二十九章:剛直敢死的知州第四百零一章:復起傳庭第三百四十三章:聖旨 革職 奸臣第三百三十一章:火拼第八十八章:血戰赤山第二十章:若竹之筍深紮根第八十六章:鹽丁尚比官兵強第五百二十九章:鄭氏要碾壓山東軍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四百七十一章:睢州考學第四百九十一章:名聲和性命第二十五章:王爭獻計剿巨匪第五百四十一章:蘇州會晤第四百四十七章:不容樂觀第四百四十四章:入不敷出第三百五十一章:皇帝 監軍 勢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