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漢亂局_司馬兄弟被抓

司馬兄弟被抓

他們正交談之際,卻聽得花園那邊的滿月形門口處突然傳來了一陣喧譁之聲。董卓心頭一煩,臉色一沉,擡眼循聲望去。只見自己手下的愛將董毅,正吹鬍子瞪眼珠地押着兩個年輕人,身後還有二十幾個西涼武卒擡着十餘口大木箱,吵吵嚷嚷地闖了進來。

“董毅!你可真是愈發沒有規矩了!”李儒瞥見董卓面色有些不善,連忙疾步出了綠竹亭,小跑上去對着董毅就是一通劈頭訓斥,“進洛陽城這麼久了,你還是一點兒沒有學會朝廷的儒家禮儀!你以爲還能像在涼州時候那樣啊?莊敬肅穆一些!驚擾了太師大人的休息,沒你的好果子吃!”

董毅被李儒劈頭一訓,急忙閉嘴站住身形,強忍着聽完了他的訓斥,才咳嗽一聲,把自己的大嗓門壓了又壓,低聲恨恨地說道:“李君先莫訓斥董某無禮……實在是朝廷裡這些名士大夫對董太師太過分了!他們表面上裝着對董太師恭敬有加,暗地裡卻和董太師離心離德……”

“什……什麼?”李儒一怔,頓時面色一緊,急聲問道,“莫非你查到了他們的什麼陰謀?”說着,將陰寒的目光投向了被董毅帶進來的那兩個年輕人身上。

那兩個年輕人看起來是兄弟倆,都生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他倆雖然都身着儒服,但舉止顧盼之際一派英朗俊雅之氣沛然而出。那年長的面色謙和,見到李儒掃視過來,連忙向他微微欠身施了一禮;那年少的則是雙目炯炯,亮利得如同鑄劍初成一般煥然生光,居然不避不閃,大大方方地和李儒對視着。

“好一對青年俊秀!”李儒平生也曾見識過不少年輕儒生,但像他倆這樣資質不凡的卻是第一次看到,不由得在心裡暗暗讚歎了一番。

“董毅!什麼事啊?”董卓此刻已經坐回亭中的湘竹涼蓆上,遠遠望着他們這邊,揚聲吩咐道,“在外邊吵鬧什麼?進亭內來回報罷!”

“末將遵令!”董毅朝着綠竹亭中躬身而應,轉眼瞪着那兩個年輕儒生,厲聲叱道,“你這兩個小子發什麼呆啊!還不快隨董某進亭去向太師大人交代你們的擅自逃逸之罪?”

那年少的儒生一聽,臉龐一下漲得通紅,頭髮都似豎了起來,正欲開口爭辯什麼,卻被那年長的儒生一把拉住了袖角,飛快地向他遞了個眼色。年少的儒生見了,只得暗暗咬了咬牙,悶哼了一聲,把準備要脫口而出的那些話又硬生生嚥了下去,默默地跟在他的兄長身後,往綠竹亭內緩步而去。

進了亭中,董毅向董卓又是躬身一禮,抱拳稟道:“太師大人,這兩個儒生乃是京兆尹司馬防的大公子司馬朗、二公子司馬懿。今天早晨,他倆帶着這十餘箱細軟財物準備從東城門潛逃,被把守在那裡的末將當場截住。現特將他倆押送過來,請太師大人親審發落!”

“司馬防?”董卓聞言,不禁微微一愕,側眼瞥了一下李儒,心中暗想:這世事可真是奇巧莫測啊!自己剛纔還在和李儒談起司馬防來着,這董毅現在便跑來說他父子。想到這裡,臉上又禁不住浮起了一絲說不出的笑意。

李儒聽了董毅的稟報,卻是雙眉一擰,臉色一寒,語氣陰冷得就如結了凌冰一般說道:“你們是司馬防的兒子?哼!值此社稷動盪之際,一向自稱‘公忠勤廉,視國如家’的大循吏、大名士司馬防,竟也首鼠兩端、心懷異志,要派你倆逃到關東那邊去和袁紹、曹操等反賊勾結作亂嗎?”

董卓聞言,亦是心有同感,面色倏地沉了下來,盯住司馬朗兄弟,口吻裡帶着濃濃的殺機,問道:“兩個不識時務的小子!你們司馬家是不是真如李儒大人所言‘首鼠兩端、心懷異志’?速速從實招來!”

那司馬朗爲司馬防的長子,今年二十歲,自十六歲時以本郡孝廉身份入仕以來

,已在其父的京兆府擔任掾吏之職四五年。在其父的調教、指點之下,司馬朗遠比同齡官吏顯得成熟幹練,應對各種事宜也頗爲得體。他此刻一聽這董卓話中來意不善,急忙躬身作禮答道:“董太師、李大人,二位大人誤會了。小生和二弟今早出城,其實是奉了家父之命,前往河內郡溫縣老家,招引各位宗族鄉親,一齊收拾家當,歸附董太師之賢明威德,隨同朝廷大駕遷往長安的。小生等熟讀典籍、久諳禮法,決無擅自逃逸之情,還請董太師和李大人明察。”

“唔……”董卓見司馬朗態度謙和,言辭恭順,談吐應對彬彬有禮,全然不似奸猾詭辯之態,心中不禁有些鬆動,便緩和了自己的臉色,慢慢說道,“你們司馬氏一家真有此意?只怕是在撒謊罷……”

李儒卻沒有董卓那般輕信人言,他聽得董卓心意稍動,連忙在旁插話進來,仍然板着臉孔呵斥道:“哼!爾等悖逆小兒!此刻被董毅將軍當場拿住,卻還在一味狡辯以掩飾罪過!爾等剛纔若是已經逃出了城去,焉知不會與關東諸路反賊勾結生事?董太師,對待這種刁鑽小兒,須嚴刑逼供方能獲其實情!”

“這個……”董卓正在沉吟之際,卻聽侍立一旁的貂蟬忽地吃吃—笑,曼聲說道:“看來李大人對名門士族的子弟實在是恨之入骨啊!一拿住別人,不問青紅皁白,便要喊打喊罰的……這樣做,只怕會寒了名門士族對董太師的尊崇擁戴之心……”

李儒聽出貂蟬此言大有迴護司馬朗兄弟之意,不禁暗暗一驚,心念倏轉之下,卻又明白過來。貂蟬之養父王允,本也是朝中儒林名門出身,想來必是與司馬防等儒門世家中人關係密切;而貂蟬雖是王允的養女,算起來也是名門之後,怎能不會對司馬朗兄弟等士族子弟曲意迴護、同情有加!看來朝野之中,這些名門世家聯絡緊密、盤根錯節、同氣連聲、此呼彼應,早已形成一股龐大的潛在勢力,實在是極難對付啊!他一念至此,心頭不由得聳然震驚,背心處頓時已隱隱沁出一層冷汗來!但他又深知董卓對貂蟬之深寵厚愛、待王允等名士大夫之視若心腹,自己縱是百般勸諫,他也必不會聽的。於是,李儒在心底沉沉地嘆了口氣,對貂蟬那番譏刺之言,也只得當做沒聽見,默然不動聲色。

董卓聽到貂蟬這麼一說,更是猶豫不決起來,只是捻鬚微微沉吟。

這時,司馬朗的弟弟司馬懿終於按捺不住,一下拂開司馬朗的暗暗勸阻,上前一步,昂然直視着李儒,開口辯道:“李大人休要無憑無據誣陷我們兄弟二人!小生的父親眼下身居京兆尹之職,今日尚還在宮裡和司徒王允大人、司空荀爽大人、衛尉楊彪大人等共同商議遷都事宜,爲朝政大事嘔心瀝血、操勞不已……我們兄弟倆若是擅自逃往關東投奔袁紹等反賊,豈非置家父於險境而不顧?此等天下至愚至逆至不孝之事,豈是我素以忠孝品節立家傳世的司馬一族中人所爲?”

李儒一向明敏多智,聽了司馬懿這一段話,竟被嗆得一愣,一時答不上來。司馬懿又一轉身,伸手指向了亭門外臺階下襬放着的那十餘口大木箱,侃侃而道:“剛纔董毅將軍聲稱我們兄弟倆是挾着十餘箱細軟財物逃逸出城,那就請董太師當衆親自驗看——倘若那箱裡果真藏有金銀細軟,我們甘願認罪領罰!”

出身西涼豪門、素有粗豪之氣的董卓見這司馬懿年紀輕輕,言談舉止竟是這般英爽磊落,心裡油然生出了幾分好感,微微點了點頭。他也不多言,只是揹負雙手,腆着那便便大腹,緩步走下了綠竹亭臺階,踱到那十餘口大木箱前,向守在周圍的那些士卒們努了努嘴,沉聲吩咐道:“打開木箱!”

“乒乒乓乓”一陣震耳的亂響,士卒們應聲上前,紛紛掀開了那一口口木箱的箱蓋——董毅在旁邊伸長了脖子一瞧,頓時傻

了眼:裡面一摞摞的竹簡絹帛,盡是《易經》、《論語》、《孟子》、《孝經》、《禮記》等經書典籍。

看到那些西涼士卒不知輕重地在木箱裡亂翻亂搜,把那些典籍弄得一片凌亂,司馬懿忍不住有些心疼地喊了一聲:“各位兵大哥!手下輕着點兒……這些經典被翻壞了可不好修復……”

“唔……夠了,夠了。”董卓盯了半晌,看到那些大木箱確實未曾藏有金銀細軟,這才擺手示意。那些西涼士卒見狀,急忙停了手退開到一邊去。董卓圍着那十餘口木箱緩步轉了一圈,又走回亭內的涼蓆上坐下,向司馬朗兄弟招了招手,讓他倆走上前去,呵呵笑道:“你們司馬家果然不愧爲‘詩書傳家、以儒立身’的名門望族!本太師在朝堂之上,對你們父親的淵博學識也一向佩服得很哪!不過,依本太師看來,司馬朗——你這個二弟司馬懿倒頗有幾分剛毅之氣,不像是普通書香門第中的文弱書生。他今年幾歲了?已經被郡裡舉孝廉了嗎?”

司馬朗剛纔還在替二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言行暗暗捏了一把冷汗,如今看到董卓似乎不以爲忤,這才悄悄放下心來,又聽董卓如此問來,便斂了心神,謙恭有禮地答道:“啓稟太師,小生這二弟年少輕狂,言行不當之處,還望太師大人海涵。他今年才十四歲,只是太學裡的童子生,離郡裡推舉他爲孝廉還早着哪!”

“呵!瞧他這身材那麼高大,本太師還以爲他至少有十八歲了哪!”董卓微感意外,思忖有頃,眉頭忽又一皺,輕輕嘆了一口氣,“可惜了!可惜了!倘若他現在已是孝廉身份,本太師一定會提拔他爲本府中比六百石官秩的西曹屬!也不必再去啃那些經書了,過幾年本太師就能放他出去擔任主政一方的太守、刺史……”

“多謝太師大人垂青,小生這二弟尚還學未有成,待他在太學裡年紀稍長、學識略厚之後,自會登門拜投在太師大人麾下效力。”司馬朗借了董卓剛纔那個話頭,連忙開口恭聲謝道,“眼下,小生但請太師大人廣開恩慈之路,讓我等兄弟返回故鄉,爲您招撫百姓負襁來歸。”

“這……”董卓面色一凝,伸手緩緩捋了捋頷下的鬚髯,深深沉吟起來。雖然從眼下情形來看,司馬朗兄弟並無叛逃之跡。不過,倘若真的放他倆出了這個洛陽城門,何去何從誰又能保證得了?慮及此處,董卓也不禁猶豫不決了。

正在此時,貂蟬那嬌滴滴的聲音響了起來:“太師大人……這有什麼難以決斷的?河內郡位於關東諸路反賊與我朝廷大軍的交界處,正是戰火密集之地——他們兄弟二人甘冒矢石之險前去勸說百姓赴京歸附,實乃獻忠於您的少年義士。您可不要拂了他倆這番忠心纔好!”

“唔……貂蟬這話甚是不錯。”董卓聽罷,連連點頭,向司馬朗、司馬懿說道,“也好!本太師就允了你們,讓你們離開洛陽,返回家鄉前去招撫百姓罷。”

司馬朗、司馬懿二人對視一眼,臉上都不禁露出了一絲喜色。同時,他倆又齊齊向貂蟬投去了深深感激的一瞥。卻見貂蟬面無表情,大概也是爲避嫌而裝作視而不見。

“董太師不可如此輕易答允他們啊!”李儒頓時面色微變,一下也顧不得許多了,急忙開口進言道,“此例一開,只怕難以善後。倘若朝廷其他大臣的子女們紛紛效仿這種行爲,打着‘返鄉招撫’的旗號出城而去,一個個卻又真假難辨——不知他們誰人是逃、誰人是撫……必會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浮動,那可如何是好?”

“這個……這個,李君之言也講得有理啊!”董卓聽了李儒這話,臉上表情不禁一滯,細細想去,一時又有些躊躇起來。

見到董卓這般猶疑,司馬朗兄弟二人頓時覺得不妙,剛剛放下去的心不由得又一下懸到了嗓子眼上!

(本章完)

司馬懿吃三國3第四章 智除異己,司馬懿三做託孤輔政之臣_司馬懿的高帽子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辣手除酷吏,安一方之民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奪民心第二章 司馬徽蠱整水師_回龍灣偷襲第七章 搶奪夏口_從這裡,給曹操南征埋下禍根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司馬懿血濺聚賢閣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曹爽的潰敗司馬懿吃三國2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內憂外患的漢室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裂變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流寇匪兵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九品中正舉士之制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司馬家的大秘密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朝中新局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雞肋?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賈詡的三大防疫步驟第七章 搶奪夏口_藏兵於民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一字未改,壯士斷腕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雙劍合璧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曹操徵辟,先禮後兵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塵埃落定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司馬孚殺青芙滅口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十章 魏代漢主_提拔清吏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欲破曹軍,須用火攻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勸進第四章 火燒連營_東風乍起,火燒赤壁第七章 蜀魏之爭_暗算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方瑩死而復生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奪民心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誰是曹操畢生的勁敵?第七章 搶奪夏口_金蟬脫殼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逼死陸遜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以兵養兵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敲山震虎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孔融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司馬氏暗植勢力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高平陵之變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裂變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塵埃落定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糧草第一章 東漢亂局_司馬兄弟被抓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柏夫人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七章 搶奪夏口_直奔夏口城!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雞肋?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司馬懿的城府第五章 司馬兄弟招兵買馬_司馬懿大壽第十章 魏代漢主_來自孟達的“嘉禾”第一章 司馬懿對內的無間道_曹丕又算一卦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曹爽的潰敗第十章 司馬懿最後一擊,三國盡無敵手_再無敵手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糧草第十章 魏代漢主_來自孟達的“嘉禾”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太后一黨的覆滅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不倒翁”的一票投向誰第五章 暗礁突現_火浣布衫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曹家的四大阻力第七章 蜀魏之爭_諸葛亮偷襲上邽原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梟雄曹操也說要忍!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柏夫人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七章 搶奪夏口_從這裡,給曹操南征埋下禍根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東宮四友第五章 暗礁突現_借力採力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青雲山莊,秘密據點第五章 司馬兄弟招兵買馬_籠絡賢才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曹家最厲害的死敵第四章 火燒連營_東風乍起,火燒赤壁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周宣解夢第十章 魏代漢主_襲吳還是擊蜀?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天衣無縫的反間計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七章 搶奪夏口_聲東逃西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司馬氏暗植勢力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司馬懿背後的女人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紫龍玦第七章 搶奪夏口_長阪橋頭張飛一聲吼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後花園裡的秘密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最壞的敵人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師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寡情的曹丕第一章 東漢亂局_司馬兄弟離開京都禍亂之地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烈女沈麗娘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司馬懿背後的女人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最壞的敵人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師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護鄉塢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悲情一生司馬孚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酷刑逼供,招出“幕後黑手”第二章 退吳之戰_巧勝吳軍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以楚制楚、楚人治楚
司馬懿吃三國3第四章 智除異己,司馬懿三做託孤輔政之臣_司馬懿的高帽子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辣手除酷吏,安一方之民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奪民心第二章 司馬徽蠱整水師_回龍灣偷襲第七章 搶奪夏口_從這裡,給曹操南征埋下禍根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司馬懿血濺聚賢閣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曹爽的潰敗司馬懿吃三國2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內憂外患的漢室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裂變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流寇匪兵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九品中正舉士之制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司馬家的大秘密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朝中新局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雞肋?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賈詡的三大防疫步驟第七章 搶奪夏口_藏兵於民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一字未改,壯士斷腕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雙劍合璧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曹操徵辟,先禮後兵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塵埃落定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司馬孚殺青芙滅口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十章 魏代漢主_提拔清吏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欲破曹軍,須用火攻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勸進第四章 火燒連營_東風乍起,火燒赤壁第七章 蜀魏之爭_暗算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方瑩死而復生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奪民心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誰是曹操畢生的勁敵?第七章 搶奪夏口_金蟬脫殼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逼死陸遜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以兵養兵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敲山震虎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孔融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司馬氏暗植勢力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高平陵之變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裂變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塵埃落定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糧草第一章 東漢亂局_司馬兄弟被抓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柏夫人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七章 搶奪夏口_直奔夏口城!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雞肋?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司馬懿的城府第五章 司馬兄弟招兵買馬_司馬懿大壽第十章 魏代漢主_來自孟達的“嘉禾”第一章 司馬懿對內的無間道_曹丕又算一卦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曹爽的潰敗第十章 司馬懿最後一擊,三國盡無敵手_再無敵手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糧草第十章 魏代漢主_來自孟達的“嘉禾”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太后一黨的覆滅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不倒翁”的一票投向誰第五章 暗礁突現_火浣布衫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曹家的四大阻力第七章 蜀魏之爭_諸葛亮偷襲上邽原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梟雄曹操也說要忍!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柏夫人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七章 搶奪夏口_從這裡,給曹操南征埋下禍根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東宮四友第五章 暗礁突現_借力採力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青雲山莊,秘密據點第五章 司馬兄弟招兵買馬_籠絡賢才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曹家最厲害的死敵第四章 火燒連營_東風乍起,火燒赤壁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周宣解夢第十章 魏代漢主_襲吳還是擊蜀?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天衣無縫的反間計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七章 搶奪夏口_聲東逃西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司馬氏暗植勢力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司馬懿背後的女人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紫龍玦第七章 搶奪夏口_長阪橋頭張飛一聲吼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後花園裡的秘密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最壞的敵人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師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寡情的曹丕第一章 東漢亂局_司馬兄弟離開京都禍亂之地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烈女沈麗娘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司馬懿背後的女人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最壞的敵人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師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護鄉塢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悲情一生司馬孚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酷刑逼供,招出“幕後黑手”第二章 退吳之戰_巧勝吳軍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以楚制楚、楚人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