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搶奪夏口_聲東逃西

聲東逃西

這一天,正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十一日晌午。深秋的太陽從魚鱗一般層層片片的白雲叢中露出了大半個臉蛋來,紅彤彤、暖洋洋地懸照在天幕之上。

長阪坡腳下那一片平闊的空地上,荊州僑戶士庶和劉備手下的士卒們都東一堆、西一堆地各自聚攏着,各個民營裡的伙伕司膳們也都開始了埋鍋造飯。

就在一縷縷炊煙剛剛在秋日的陽光中嫋嫋飄起之際,一個放哨的青年斥候一路撒腿狂奔着進了中軍營,風風火火地跑到站在一棵大樹下正並肩交談着什麼的劉備和諸葛亮面前,兩腿一軟彎下膝來,伸出右手指着南方,大張着口嘶聲啞氣地吼叫着,咿咿啊啊的讓人難以聽懂。

劉備側耳傾聽了一陣兒,驀地低頭湊近前去,盯視着那青年斥候道:“他們來了麼?多少人?”

那青年斥候嚥了一口唾沫,還是結結巴巴地說不明白,只是臉色被嚇得煞白煞白的。

“主公——”諸葛亮的一聲輕呼將劉備的注意力從那個斥候的身上拉了回來,他回頭向諸葛亮一看,卻見他手中鵝毛扇已是斜斜指向了南方……

順着那柄鵝毛扇所指的方向看去,劉備的呼吸一下幾乎驟然而停。只見南面那高高的山坡上厚厚的塵幕冉冉而起,遮住了半邊天空,轟轟隆隆悶雷般的馬蹄聲響滾滾而來,震耳欲聾,然而卻不見一物。

劉備和他手下的僚屬、將校們正自驚疑之際,只見那高坡上面驀然便似堆積起了一塊塊的烏雲——細細看去,竟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高頭大馬和驍勇騎士,鋪展開來足足有一里多寬。接着,又是千百杆旌旗飛揚而起,凌空招展,領頭的大旗上用隸書寫着斗大的一個“曺”字。

而那“曺”字大旗之下,兀然立着一匹焰紅色的高頭大馬,上面端坐着一個頭戴虎頭紫金盔、身披魚鱗亮銀甲的半百老者,他身材雖是不高,但跨馬立在那坡頂之上,俯仰睥睨之間竟有一派威嚴肅重之氣漫山遍野地籠罩下來,彷彿這世間再雄偉的峰巒和他一比也要矮几分。

——原來他就是曹操。

曹操雙目向高坡腳下一掃,緩緩提足了胸中勁氣,非常緩慢而

又非常響亮地喝道:“劉玄德!你投降吧……”

隨後,他身後的那成千上萬名虎豹騎士卒們也一齊隨即揚聲喝道:“劉玄德!你投降吧……”

他們的音波猶如滾滾春雷從平闊的大地上空傳蕩而過,震得羣山之間發出陣陣迴響,山坡腳下的那些僑戶和劉備部卒們也聽得清清楚楚——他們發出一片潮水般的驚呼,紛紛騷動起來,都不約而同地向劉備的中軍大帳那裡涌過去。彷彿只要靠得這位劉皇叔的身邊越近,他們才越有安全感。

這時,劉封孫乾急忙也奔過來勸諫道:“主公,您和軍師趕快撤退罷——這裡就交由咱們來對付!”

劉備面無表情,只是稍稍沉吟了一下。諸葛亮在旁邊輕輕搖着鵝毛扇,淡然道:“曹賊的虎豹騎已經奔馳了近三十個時辰,咱們的部卒如今是以逸待勞,不如放開手腳且先與他們血戰一場,也好給這十多萬荊州義民一個交代。”

劉備聽着,不由得眉頭一動:是啊,曹軍騎兵固然來勢洶洶,倘若自己的手下人馬遇之則逃,未戰而退,那十多萬荊州義民又如何看待自己?自己一向對外標榜“愛民如子、仁德蓋世”,此刻在大敵當前之際連與民休慼與共的姿態都不願拿出來,豈不會令天下士庶失笑?縱然稍後是務必施行那聲東逃西、金蟬脫殼之計,眼下該迎頭硬戰還須得迎頭硬戰。這樣,自己有朝一日捲土重來、佔取荊州之時,纔不會給別人以臨難棄民之口實。想到這兒,劉備心念一定,轉瞬間便一掃先前的驚慌猶豫之色,回頭看了身邊諸位將吏一眼,咬着牙狠狠地說道:“戰!血戰到底!曹阿瞞實在是欺人太甚——若不殺殺他的狂悖之氣,備如何對得起一道赴義而來的荊州百姓?”然後,他目光一凜,向劉封、孫乾傳下將令:“封兒、孫君,你們立刻到前鋒集結士卒,列陣而戰!備親自坐鎮中軍,爲你們擂鼓助威!”

劉封、孫乾齊齊抱拳應了一聲,領命趕向前去。劉備轉過身來,向傳令兵喝道:“擂鼓!”

“咚咚咚”一陣陣沉雄渾厚的戰鼓聲,催促着先前四散的士卒迅速集合起來,混雜在難民營隊伍中的那些劉備從徐州帶來的老兵勁卒們,一聽到這雄烈的戰鼓召喚,無不爲

之士氣大振,彷彿一頭頭猛狼激昂起了所有的彪悍。這些多年來在刀刃上打滾,見慣了大風大浪的悍卒,片刻間便準備好了自己的隨身武器,各歸其位集結在各自將校的戰旗之下,分爲弓箭手、長矛手、盾牌手三層橫隊而蓄勢待發。

諸葛亮這時卻驅馬跑到那些涌過來的百姓面前,朗聲勸道:“諸位父老仗義追隨劉皇叔南來,現在曹賊追到,劉皇叔與亮等自當誓死一戰以報諸位父老厚意!諸位父老手無寸鐵,且退後,分隊歸營自衛——以免在混戰之中遭到誤傷!”

荊州僑戶士庶們默默望了他片刻,接着便在七嘴八舌地散開了。

“唉!都怪咱們走得太慢,連累了劉皇叔……”

“諸葛軍師說得是——咱們趕快退開罷,不要妨礙劉皇叔作戰。”

“走吧!快走吧……”

喊退了荊州士庶之後,諸葛亮又喚來劉備帳下的侍衛統領劉諾,吩咐道:“劉君,等下交戰之後,你統領侍衛營務要緊緊護住主公,切不可讓主公陷入混戰之中,主公乃三軍之首,萬萬不容有失!”

劉諾自汝南之時便是劉備的貼身侍衛,其武藝不在劉封之下,自是一員猛將。只是他的性格一向深沉內斂,平時也不好交遊,不善言辭。當聽到諸葛亮吩咐之後,劉諾臉上依舊沒有絲毫表情,只是重重地點了點頭,表示會意。

諸葛亮吩咐完畢之後,雙腿一夾馬腹,又驅馬在陣隊中來回巡察去了。他不需要聽到劉諾的答話,他知道一向沉默成性的劉諾雖然不愛講話,但執行起命令來一定會認真無比——而以劉諾的認真負責與高強武藝,定能保護主公安全。

“擺上戰鼓!”劉備朗聲而令,一面寬大的牛皮戰鼓被迅速擡到了他的身前。只見他面沉如淵,氣定如嶽,挽起衣袖,接過了那兩柄鼓槌緊握在手,一步一步昂然走到戰鼓前邊,高高地揚起了鼓槌,“咚咚咚”一陣接着一陣地擂了起來。

劉軍士卒們沸騰了,他們循聲注視着兩鬢已經有些斑白的劉皇叔奮力擂鼓助陣的情形,一個個胸腔中的熱血彷彿隨着他那沉渾激越的鼓聲悉數翻滾了起來——齊齊如山崩海嘯般地放聲歡呼着,士氣高漲雲霄。

(本章完)

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真正的韜晦之術第五章 暗礁突現_堯舜禹三代之後第一盛世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不倒翁”的一票投向誰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育賢堂“受罰”第七章 搶奪夏口_聲東逃西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飛鳥未盡,良弓不可藏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一代儒宗荀彧抱憾而終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唱雙簧籠絡崔琰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沒錯,曹丕就是這盤棋的關鍵一子!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名動朝野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賈詡做了一個夢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司馬氏暗植勢力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狼牙毒箭除周瑜第一章 東漢亂局_董卓遇刺第二章 退吳之戰_巧勝吳軍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第四方人物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護鄉塢第四章 火燒連營_英雄同心不同志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四面下注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五章 暗礁突現_借力採力第一章 司馬懿對內的無間道_釣的不是魚,是曹操的“南征大敗”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劍拔弩張第四章 火燒連營_英雄同心不同志第五章 暗礁突現_司馬家潛伏了二十五年的頂級特務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揮師,南方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敲山震虎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既生懿,何生亮?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魏帝的制衡之策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援軍天降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司馬懿被曹操玩弄於股掌之間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朝中新局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漢天子的等待第四章 火燒連營_閱兵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制敵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孔融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司馬懿的官路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護鄉塢第七章 蜀魏之爭_暗算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丁儀功虧一簣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司馬氏暗植勢力第十章 魏代漢主_曹操的臨終遺言第一章 東漢亂局_司馬兄弟離開京都禍亂之地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雙劍合璧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制敵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徹底搞定曹丕這顆棋子第八章 曹爽惡事做盡,司馬懿待時而發_排除異己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軟蛋太守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周宣解夢第三章 從名師,學帝王之術_讀《史記》,觀天下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悲情一生司馬孚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司馬懿的城府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伴君如伴虎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丕脫穎而出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飛鳥未盡,良弓不可藏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後花園裡的秘密司馬懿吃三國3第十章 司馬懿最後一擊,三國盡無敵手_再無敵手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溫柔鄉,英雄冢乎?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逼死陸遜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交易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紫龍玦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孫權稱帝第二章 退吳之戰_天縱將才第七章 搶奪夏口_長阪橋頭張飛一聲吼司馬懿吃三國1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軟蛋太守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臨機決斷第十章 魏代漢主_提拔清吏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敲山震虎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過招,拆招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青芙被抓司馬懿吃三國4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懷疑與信任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孫劉一聯盟,何須懼曹第一章 東漢亂局_董卓遇刺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滿足曹操想要的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方瑩死而復生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司馬懿還鄉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天衣無縫的反間計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冒進的曹休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惡人先告狀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曹丕算命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欲破曹軍,須用火攻第二章 死諸葛“嚇”走活司馬_諸葛亮的遺策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司馬家族的驚天大計第三章 從名師,學帝王之術_治大國若烹小鮮第一章 大破火攻計,攻諸葛之心_魏國老漢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曹爽的潰敗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魏宮立嗣的主導者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流寇匪兵
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真正的韜晦之術第五章 暗礁突現_堯舜禹三代之後第一盛世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不倒翁”的一票投向誰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育賢堂“受罰”第七章 搶奪夏口_聲東逃西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飛鳥未盡,良弓不可藏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一代儒宗荀彧抱憾而終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唱雙簧籠絡崔琰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沒錯,曹丕就是這盤棋的關鍵一子!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名動朝野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賈詡做了一個夢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司馬氏暗植勢力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狼牙毒箭除周瑜第一章 東漢亂局_董卓遇刺第二章 退吳之戰_巧勝吳軍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第四方人物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護鄉塢第四章 火燒連營_英雄同心不同志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四面下注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五章 暗礁突現_借力採力第一章 司馬懿對內的無間道_釣的不是魚,是曹操的“南征大敗”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劍拔弩張第四章 火燒連營_英雄同心不同志第五章 暗礁突現_司馬家潛伏了二十五年的頂級特務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揮師,南方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敲山震虎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既生懿,何生亮?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魏帝的制衡之策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援軍天降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司馬懿被曹操玩弄於股掌之間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朝中新局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漢天子的等待第四章 火燒連營_閱兵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制敵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孔融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司馬懿的官路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護鄉塢第七章 蜀魏之爭_暗算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丁儀功虧一簣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司馬氏暗植勢力第十章 魏代漢主_曹操的臨終遺言第一章 東漢亂局_司馬兄弟離開京都禍亂之地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雙劍合璧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制敵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徹底搞定曹丕這顆棋子第八章 曹爽惡事做盡,司馬懿待時而發_排除異己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軟蛋太守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周宣解夢第三章 從名師,學帝王之術_讀《史記》,觀天下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悲情一生司馬孚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司馬懿的城府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伴君如伴虎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丕脫穎而出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飛鳥未盡,良弓不可藏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後花園裡的秘密司馬懿吃三國3第十章 司馬懿最後一擊,三國盡無敵手_再無敵手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溫柔鄉,英雄冢乎?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逼死陸遜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交易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紫龍玦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孫權稱帝第二章 退吳之戰_天縱將才第七章 搶奪夏口_長阪橋頭張飛一聲吼司馬懿吃三國1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軟蛋太守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臨機決斷第十章 魏代漢主_提拔清吏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敲山震虎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過招,拆招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青芙被抓司馬懿吃三國4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懷疑與信任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孫劉一聯盟,何須懼曹第一章 東漢亂局_董卓遇刺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滿足曹操想要的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方瑩死而復生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司馬懿還鄉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天衣無縫的反間計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冒進的曹休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惡人先告狀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曹丕算命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欲破曹軍,須用火攻第二章 死諸葛“嚇”走活司馬_諸葛亮的遺策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司馬家族的驚天大計第三章 從名師,學帝王之術_治大國若烹小鮮第一章 大破火攻計,攻諸葛之心_魏國老漢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曹爽的潰敗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魏宮立嗣的主導者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流寇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