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六扇門”的拆分

卷宗記載的是李若谷擔任潭州知州時的事情,這潭州便是後世的長沙所在,原名爲湘州,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爲潭州。

山林衆多,地勢險峻,又有無數水泊,便成爲盜匪藏匿之地,前幾任知州深知其害,但卻無法剿滅,但他李若谷上任之後,頭一件事便是把這羣盜匪列入首案。

李若谷發現本地有一些從流放地或刺配地潛逃回來的罪犯屢屢作案,手段殘忍,大多是以前那些在洞庭湖殺人搶劫而沒有定成死罪的慣犯。

原因很明顯,前幾任知州擔心盜匪報復,並且發生更大規模的動盪,爲了自己的勘磨和政績而隱匿不報,但他卻忍讓不得,勢必要將這些盜匪一網打盡。

於是李若谷便秘密部署,在破案之後率領當地民壯,衙役,鄉兵近千人圍捕,抓獲後將這些人以前後幾件殺人案一起上報,判處死刑,並在市場上公開執行凌遲處死酷刑。

雖然卷宗上的記載只有寥寥幾筆,但趙禎知道能做到一網打盡,必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幹,那些江洋大盜身上都揹負着人命官司,豈是一般毛賊能比擬的?

能一舉剿滅他們,沒有實打實的本事絕無可能,何況這是一次官府牽頭,軍民配合的雷霆行動,計劃,器械,保密,排兵佈陣一樣都少不了,稍有不慎便會引起更大的事端。

但最終卻讓他李若谷天衣無縫的完成了,由此可見他並非只有一顆愛民之心,相反他手段高明,才學廣博,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消滅當地的盤踞已久的匪患。

由此趙禎可以肯定,李若谷根本就不是一個靠觀風望向而走到今天的三朝老臣!

放下手中的卷宗,趙禎微微感嘆:“沒想到他李子淵也是個能臣幹吏,朕先前倒是小看他了,單單就是這剿滅匪患的一手,也能讓他在朝中文臣之列出頭,難怪父皇以才幹精練爲評!這麼說來朕的改制在他心中也是早有溝壑,也不定是因明哲保身,審時度勢而支持朕之改制!”

既然是能臣,趙禎就不會埋沒他,而李若谷雖然上了年紀,但對於善於養生的大宋文臣來說,只要不出現大病,一般都是能出任的。

而趙禎覺得自己單單給李若谷一個小小的吏部侍郎有些屈才了,以他的能力和水平以及現在的聲望,最少也是一個三法司主官,而且大宋現在急缺的便是這個人才。

彷彿是瞌睡送枕頭,老天就見不得趙禎手中無人可用,李若谷的出現不僅僅讓他有辦法打破改制的僵局,更是讓他有了一個合適的三法司人選。

早在商代三法司便是三個中央司法機關的合稱,《商書》有云:“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漢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三個司法機關的會議,稱三法司。《新唐書·百官志一》:“凡鞫大獄,以尚書侍郎與御史中丞、大理卿爲三司使。”這裡的三司使並非是大宋的主張財政的三司使,而是三司的長官。

重大案件皆由三個機關共同審理,因由三法司會審也稱“三司會審。”

只不過華夏的司法機關總是會有所改變,唐代是歷朝歷代之中,封建法律的高峰,在這個時代的法律發展史上起了重要的典範作用。

唐代審判權主要由大理寺和刑部共同行使,這種制度也受到了大宋立國之初的沿襲,在中央,審判機構爲大理寺,對大理寺判決的複覈機關爲刑部。

但大宋在沿襲這一制度的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改變,當然也是延續了老趙家對別人不放心的傳統,太宗時在宮中設置了審刑院,將大理寺、刑部複覈的職權歸入審刑院。

不過在真宗時,又恢復大理寺與刑部複覈的職權,當然大宋除大理寺、刑部之外,還設有御史臺,這一套老趙家人自己創新出來的臺諫系統在司法制度中充分發揮了吹毛求疵的精神。

稍有疏漏都會被抓住,並且再次進入御史臺的監督之中,故宋代審判權也主要由大理寺、刑部、御史臺共同行使。

三法司其實就是三座衙門,並且是功能相近的三座衙門,大理寺,刑部,以及御史臺,三座衙門緊挨在一起,形成了一座更大的衙門,看似是一個大院子,其實中間有圍牆相隔。

一般見識過這三座衙門的百姓,看着眼前的巨大公衙,便會下意識的叫出一個詞“六扇門”,時間長了,這六扇門也就變成了三法司的代稱。

整個衙門外牆唯一的出入口就是位於中軸線正南方位的大門。這個大門也叫“頭門”,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門洞,而是一座有屋頂的建築物。

這種屋宇式大門是公衙建築的特點,它的形制受到法律、禮制的嚴格限制,無論多大的州縣,大門都只能是三開間(建築物正面的開間,兩根柱子之間的橫向空間爲一間)。

每間各安兩扇黑漆門扇,總共有六扇門,所以州縣衙門也往往俗稱“六扇門”,當然這六扇門和朝堂之上的六扇門可不能相提並論,只是那麼一說罷了。

而這“六扇門”卻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大宋現在的“六扇門”是三座衙門,雖然互有重疊,但趙禎卻可以把他們整合成公檢法三個衙門。

刑部自然是公,大理寺便是法,至於御史臺就是檢!

其實後世的公檢法也是從這三法司中延續而來,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而三權分立也是最穩定,最制衡的劃分,把大宋的三法司更加明確,更加詳細的規定,並且適當的給予他們部份權利。

趙禎相信,這三個衙門所產生的作用是超乎想象的,既然要把御史臺從朝堂之分離出來,那就要做的徹底,讓御史臺成爲大宋的監察機構,並且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監督。

至於刑部和大理寺,趙禎是完全不考慮把他們從朝堂中分離出來的,這兩座衙門本就是朝堂之中的一部分,刑部屬於六部之一,而大理寺則是屬於九寺五監之一,如何劃分出去?

相反,御史臺在朝中本屬於獨立存在的系統,即便是屬於文臣序列,但也是在文臣的對立面上,自然跟容易獨立。

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慾望”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二百六十章“養蠱”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貪婪本無錯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東京路拾遺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兩千二百八十一章盯梢客裴七郎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蕭撻裡的掠奪第五百零八章獨醒的張儉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四百一十章邏些城之圍(中)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狀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兩千三百零六章三朝老臣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一百七十二章靈前夜話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五百五十八章漢人的敬天法祖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兩千六百三十五章曼西科特之戰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女人的知己知彼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王安石的態度第六百七十四章張儉與狄青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六百四十七章開封奇案(下)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軍大將軍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兩千五百七十章大宋的站位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七百六十五章巾幗不讓鬚眉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該來的早晚會來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項來使第七十章東宮巨響,黃金火藥的威力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兩千零六十四章不恥的手段第兩千一百二十七章全城而動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
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慾望”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二百六十章“養蠱”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貪婪本無錯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東京路拾遺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兩千二百八十一章盯梢客裴七郎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蕭撻裡的掠奪第五百零八章獨醒的張儉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四百一十章邏些城之圍(中)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狀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兩千三百零六章三朝老臣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一百七十二章靈前夜話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五百五十八章漢人的敬天法祖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兩千六百三十五章曼西科特之戰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女人的知己知彼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王安石的態度第六百七十四章張儉與狄青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六百四十七章開封奇案(下)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軍大將軍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兩千五百七十章大宋的站位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七百六十五章巾幗不讓鬚眉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該來的早晚會來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項來使第七十章東宮巨響,黃金火藥的威力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兩千零六十四章不恥的手段第兩千一百二十七章全城而動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