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引軍歸國

九月初十,在會見馬擴兩天之後,王樞終於作出了決定,退兵

他此次南下本爲攻金圖鄜延,可徐衛在夏軍進入延安之時就已經兵臨城下。此時夏軍若再攻金軍,就是開罪宋金兩國,攻宋又非其所願,因此猶豫不決。馬擴的出使,給了夏軍一個臺階,王樞權衡再三,得,讓你們去打吧,我們還是不淌這渾水了。

馬擴於初十當天獲釋,王樞託他轉告徐衛,我們退兵是看在川陝宣撫司兩位徐宣撫的面上,還望你方不要忘記這一節。馬擴應允,但沒有馬上離開,他得親眼看到夏軍離開才放心。

十一,各營夏軍拔去軍寨,收拾行裝,開始北撤。馬子充這才放下心頭大石,準備啓程回軍。

“招撫相公。”營帳門口,負責把守的士卒向快步而來的李世輔行禮。此次夏軍出兵,夏主李仁孝授王樞移訛二人爲陝西正副招撫使,授李世輔延安招撫使,以充先鋒。

李世輔點點頭,掀起帳簾進入,見馬擴已經收拾好行裝,正準備外出,遂道:“世輔奉命前來相送。”

馬擴面露笑容道:“有勞。”但轉念想起對方意欲歸國一事,不由得有些作難。現在夏軍肯退,這對眼前的局勢乃至宋夏關係都有好處。但若在此時,李世輔背夏而歸,顯然會給宋夏關係蒙上陰影。

思之再三,他問道:“李招撫,今夏軍已撤,你有何打算?”

李世輔毫不掩飾自己的急迫之心,朗聲道:“自當率部歸國,效力于徐宣撫麾下,光復全陝,以雪深仇”

馬擴面露難色,他知道李世輔確實不容易,但總得顧大局纔是啊。但人因爲謀歸故國,舉家被害,千難萬難才走到今天,你現在讓人還回西夏,這話怎麼說得出口?

當下默然,命隨從帶了行裝,出帳牽了馬匹,準備啓程。李世輔一直相隨左右,送到營門之外。趁上馬之前,馬子充終於橫下心,勸道:“公持忠義之心,思念迴歸,馬某能夠理解。只是眼下局勢如此,若你背夏,恐於大局有妨,還望忍辱含垢,再周旋時日,待日後再作計較,如何?”

李世輔聞聽此言,不由得五內俱焚我雖是党項人,但我們家由唐至五代,再至本朝,都作蘇尾九族都巡檢使,二百年世襲祿秩,累受國家之大恩,哪裡纔是我的故鄉?哪個纔是我的故國?爲了迴歸,我滿門被害以二十六騎投奔党項本家,經歷千辛萬苦,纔有了今天的機會

現在,徐宣撫起虎狼之師收復陝西,正是我盡忠國家,報血海深仇之時,你還讓我回西夏去這怎麼可能

罷罷罷你馬擴終究只是個使者,我跟你說不着等將來見了虎帥,自有定論

當下,李世輔滿腔憤恨,不便發作,只抱拳一禮,沉聲道:“馬參議一路好走,世輔就不遠送了。”語畢,轉身就走。

馬擴見如此情況,心中暗歎,恐怕對方不會聽我勸告,很快就會有所行動。罷,還是快走別到時讓人家以爲是我跟李世輔串通,拉他反水一念至此,再不遲疑,率了隨從打馬狂奔而去

再說這頭李世輔回到了帳內,心緒難平。暗思若從馬擴之言再回西夏,則永日無迴歸之機,何日報得大仇?幾時才報得國恩?遂下定決心,便召部將崔皋入帳。

崔皋本是漢人,從青面夜叉於夏境作亂多時,李世輔平定叛亂,崔皋服其驍勇,追隨帳下聽用,世輔待之甚厚。

那崔皋進帳,抱拳道:“招撫相公有何吩咐?”

李世輔也不相瞞,直言道:“今陝西徐宣撫盡起大軍收復故土,正是我報效之時我欲引部歸國,你可願相隨?”

崔皋聞言,一時沉默,思索片刻之後,答道:“相公既然不忘故國,持忠義而歸,末將本是漢人,如何不去?”

“如此最好到徐宣撫麾下,自爲你討要祿秩官爵”李世輔許諾道。

崔皋謝過,又聽招撫相公言:“此去,只帶平青面夜叉時舊部,餘衆一概不奪,你去好生安排。”崔皋領命而去。

當下,他也收拾行裝,不動聲色,隨夏軍主力北撤。党項諸軍此來,本爲奪取鄜延,將士們滿以爲會和從前一樣,進入宋境大肆掠奪一番,整個盆滿鉢滿。哪知一入延安,不過逗留時日,一無所得之後,便卷旗而回。所以上下都索然無味,耷拉着腦袋回國。

第二日,已離了延安境,行至白于山口。李世輔主動殿後,讓主力先過,王樞移訛皆不疑有他,自引軍過山口進入夏境。

李世輔逃亡西夏時,止二十六騎親信,後平定“青面夜叉”之亂,俘其部衆。那匪首有一支親軍,人披鐵甲,乘河曲良馬,士卒皆善使長槍砍刀,精於弓弩。夏軍幾次征討,都以失敗告終,便是“鐵鷂子”也在他手裡吃了大虧。夏主李仁孝在李世輔出兵之前就告誡他,說“此賊未易輕圖,國中無有制之者”,可見其戰力之強悍。

這次夏軍南下,李世輔所統之軍,除夏主撥給的部隊以外,他還帶着這支精銳騎兵。人數並不多,只一千二百餘騎。崔皋等人早已奉了李世輔將令,命令各級統兵之官暗中準備,要隨李招撫投宋。這些人,本來是反抗西夏的“叛賊”,被李世輔擊敗後,又追隨於他,對投宋自然沒有什麼障礙,只等軍令一下。

“招撫相公,大軍已過山口,我等可以舉事。”崔皋打馬至李世輔跟前,小聲說道。

李世輔手搭涼棚眺望,見夏軍主力漸漸沒於白于山中,遂斷然下令:“走”語畢,調轉馬頭,以刀拍馬狂奔

那千餘悍卒發出尖銳的嘯叫,紛紛追隨其後。一時間,塵土大起,馬蹄南去

殿後部隊的異常舉動很快被夏軍察覺,被迅速報到王樞跟前。王樞與移訛都大驚失色前者判定,世輔此去,必爲投宋移訛大怒,起精銳“鐵鷂子”三千,與王樞一道疾追上去

卻說李世輔歸心似箭,縱馬狂奔千餘鐵騎捲起煙塵,滾滾向南。想到不日就將重回故土,見到西軍領袖徐衛,並效力麾下,攻金報仇,李世輔不禁心馳神往

只是他身後那一千二百餘悍卒就沒想這麼多,李招撫打敗了我們,咱現在自然追隨他,以後誰給飯吃,誰給餉銀,咱就替誰賣命,就這麼簡單

奔行一陣,已去數十里,李世輔正激動之時,背後士卒大呼:“追兵來追兵來”

李世輔一驚,回頭望去,果見煙塵未落之處,一彪騎兵風馳而來他心知這必是王樞起“鐵鷂子”來追,倒也不懼,環顧四周,只見前方驛道拐彎之處,地形擡高,有俯瞰之勢,便命部隊全部佈於坡上,他本人手執雙刀,橫刀立馬靜待。

不一陣,鐵蹄震動,追兵趕到。移訛見李世輔據着有利地形等候,倒也不敢貿然進攻,喝止部隊之後,暫作觀望。

“王樞密,李世輔居高臨下,有俯衝之勢,急切難圖”移訛是個行家,一眼看出端倪。

王樞臉色晦暗,沉思片刻,便道:“你們別動,我單騎去會他。”不想這文官,卻也有如此膽色。

“樞密,李世輔反水投宋,你要當心加害。”移訛阻止道。

王樞搖搖頭:“李世輔是党項人,大夏又於他有恩,他如何加害?”遂不聽勸阻,單騎而前。

至坡下,李世輔身旁崔皋取鐵弩張弦欲射,被他制止。

王樞面對坡上林立的騎兵,面色不改,放聲喚道:“世輔你勢窮來投,我主憐你,先是撥兵於你立功,如今又借兵讓你復仇,你怎能轉面無恩,背棄南投?你此種行徑,怎配忠義二字?”

李世輔聽罷,也是麪皮都不動一下,朗聲回道:“王樞密昔年我揹負血海深仇來投,夏主仁德,收留國中,世輔怎敢相忘?”

“既不忘舊恩,爲何反水?”王樞厲聲喝道。

“我有一言,樞密靜聽。夏主於我有收留之恩,然我率兵平亂,已然報過了。我家累代深受國恩,人生天地間,當以忠義爲安身立命之本,如何不思報效?今西軍舉兵復陝,正是我雪恥報國之時本欲與樞密相公作別,但恐橫生枝節,因此不告請樞密相公回報夏王,言李世輔去也”

王樞聽罷,知他歸國之心堅如鐵石,難以撼動,遂道:“人各有志,強求不得,你本是宋臣,既要歸宋,我不攔你但需留下兵馬”

李世輔見他這麼說,也不回答,縱聲問道:“諸軍聽好你等有願歸夏者,可馳下坡去我絕不在背後放暗箭”

那千餘士卒無一人應聲者,李世輔連問三遍,都無人肯去。李世輔這才道:“樞密可看清?”

王樞無言以對,放他走吧,心有不甘;與他廝殺吧,李世輔長於用兵,慣於沙場,他麾下這支騎兵又是悍不畏死之徒,這卻怎生是好?

思前想後,不覺惱怒我這回怎如此背時?哪一樁哪一件都是進退兩難

此時,移訛打馬過來,沉聲道:“王樞密,休與他廢話他便是據着地利,我也要與之血戰,怎肯放他歸宋?”

王樞搖搖頭:“李世輔非易與之輩,罷了,放他去吧。”

“這……”移訛愕然。

“徐衛極力修好與我朝關係,李世輔這事,等戰畢他自然要給我們一個交待”王構說罷,即衝坡上喊道“世輔好自爲之”

移訛朝坡上盯一眼,無可奈何,隨王樞一道北還。李世輔待他走完,才引軍南馳。不到半日,過平戎,越招安驛,金軍守卒無人敢攔。行至延安府城東北方時,遇金軍遊騎百餘,李世輔揮雙刀疾馳擊之,金軍不能擋,大敗而逃。

九月十三,延長縣。

馬擴出使歸來,具言夏軍已退,將帥欣喜不已,西軍終於沒有了顧忌。徐衛派人至甘泉命令涇原軍,約定九月十五同攻延安馬子充又報告有李世輔之事,徐衛聞聽其遭遇,也不禁爲之惋惜和感動,但大戰在即,也就沒把這事往心裡去。

這段時間,受益於丹州道路的暢通,非但軍糧得以接濟,重型裝備也陸續運抵。如此一來,金軍想憑藉營驛阻延宋軍攻勢的打算,恐怕就要落空了。

這一日,各軍部隊都在積極準備,身在延長城中的徐衛也沒有閒着,他正和將帥們制定詳細的戰術。

“先不管其他,各色砲車推上去給他一陣猛轟他那營壘再堅固,又怎敵得過石彈?砲擊之後,步軍壓上,弓弩在後延伸,一舉攻破他的大營”張憲頗有些手舞足蹈的架勢。這些日子,把將士們憋得夠嗆。本來氣吞萬里如虎來着,哪裡橫裡殺出個党項人,白白攪了一場

“用石彈作甚?金軍營壘堅固,又背靠城池,石彈難以迅速擊潰其士氣。莫若用震天雷,只轟他一個時辰,敵營自亂”楊彥駁斥道。

張憲一聽,笑道:“大帥說得倒是容易,一顆震天雷,抵百顆石彈不止,轟一個時辰,那得砸出去多少錢?”

“打仗不花錢,有這樣的好事?你用石彈轟,曠日持久,敵軍再一反制,徒增傷亡,不如用震天雷來得爽利”

“新造‘威遠砲’已不需衆多士卒拉梢,且射程更遠,載彈更大,金軍恐怕也難以反制似金軍這種營壘,只需轟他半日,要麼就退進城去,要麼就出來迎戰,只有兩條路可走”

威遠砲,乃西軍新式拋石機,因產於設在鞏州的陝西都作院轄下威遠寨而得名。

“拔了城外營寨,還得面臨扣城,宜速決,還是用火彈吧。金軍退進城裡的可能性很小,畢竟那麼多部隊,一旦進城就幾乎完全陷於被動,韓常應該不會麼幹。”吳玠說道,語畢看向徐衛,見宣撫相公並無異議。

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626章 扶正還是分治第688章 船堅炮利第143章 當頭一棒第377章 全軍狂怒第606章 納妾記第八百三十九章第547章 招安收降第65章 後生可畏第101章 問婚第682章 捕風捉影第35章 瓦罐裡捉王八第224章 大帥曲端第366章 民變第281章 重返陝西第631章 扼西夏之喉第401章 出事了第67章 佈局第八百五十三章第573章 革新戰法第449章 西軍奮起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404章 環慶事變第325章 一頭驢第八百六十二章第92章 又見援兵第572章 旗開得勝第21章 八品官都不要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755章 要命的烽火臺第350章 授予全權第85章 箭雨第218章 虎捷威武第671章 契丹使者第315章 集結耀州第447章 君前留對第八百七十五章第507章 曙光初現第329章 收麥忙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184章 壯志雄心第188章 神秘人物第304章 曲端奪城第352章 徐衛的身價第381章 意外之喜第678章 中樞派員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141章 定情第784章 未雨綢繆第737章 遼國國喪第32章 天仙還是狐仙第637章 翻手爲雲第309章 結下深仇第797章 意料之外第376章 逆天而行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679章 劃分地盤第809章 驚動川陝第618章 又見花木蘭第103章 無拘無束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519章 韓軍反水第15章 搶錢搶糧搶娘們第188章 神秘人物第696章 炮彈橫飛第761章 發大財了第502章 陝西制置第128章 又見九月第559章 十三萬步騎!反攻!第570章 如虎添翼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348章 衆望所歸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344章 力拔千鈞第518章 勝利在望第509章 殺入敵境第383章 送別李綱第555章 鎩羽而還第6章 其實 我穿越了第313章 犧牲小姚第317章 無事獻殷勤第458章 固若金湯?不堪炮擊!第801章 認清形勢 站對位置第421章 陳兵耀武第505章 火冒三丈第607章 妻不如妾?第86章 盾陣第386章 潼關送別第341章 真正的英雄第八百一十九章第299章 皆大歡喜第104章 內情第496章 湖上密謀第815章 朋友 利益第514章 朱記關首戰第280章 紫金虎來了第577章 攻破城門第96章 教誨第178章 德高望重
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626章 扶正還是分治第688章 船堅炮利第143章 當頭一棒第377章 全軍狂怒第606章 納妾記第八百三十九章第547章 招安收降第65章 後生可畏第101章 問婚第682章 捕風捉影第35章 瓦罐裡捉王八第224章 大帥曲端第366章 民變第281章 重返陝西第631章 扼西夏之喉第401章 出事了第67章 佈局第八百五十三章第573章 革新戰法第449章 西軍奮起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404章 環慶事變第325章 一頭驢第八百六十二章第92章 又見援兵第572章 旗開得勝第21章 八品官都不要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755章 要命的烽火臺第350章 授予全權第85章 箭雨第218章 虎捷威武第671章 契丹使者第315章 集結耀州第447章 君前留對第八百七十五章第507章 曙光初現第329章 收麥忙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184章 壯志雄心第188章 神秘人物第304章 曲端奪城第352章 徐衛的身價第381章 意外之喜第678章 中樞派員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141章 定情第784章 未雨綢繆第737章 遼國國喪第32章 天仙還是狐仙第637章 翻手爲雲第309章 結下深仇第797章 意料之外第376章 逆天而行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679章 劃分地盤第809章 驚動川陝第618章 又見花木蘭第103章 無拘無束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519章 韓軍反水第15章 搶錢搶糧搶娘們第188章 神秘人物第696章 炮彈橫飛第761章 發大財了第502章 陝西制置第128章 又見九月第559章 十三萬步騎!反攻!第570章 如虎添翼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348章 衆望所歸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344章 力拔千鈞第518章 勝利在望第509章 殺入敵境第383章 送別李綱第555章 鎩羽而還第6章 其實 我穿越了第313章 犧牲小姚第317章 無事獻殷勤第458章 固若金湯?不堪炮擊!第801章 認清形勢 站對位置第421章 陳兵耀武第505章 火冒三丈第607章 妻不如妾?第86章 盾陣第386章 潼關送別第341章 真正的英雄第八百一十九章第299章 皆大歡喜第104章 內情第496章 湖上密謀第815章 朋友 利益第514章 朱記關首戰第280章 紫金虎來了第577章 攻破城門第96章 教誨第178章 德高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