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頂缸

“朝廷財政緊張,要打仗便要花錢,朝廷沒有多餘的錢糧來支持西北,這仗該怎麼打?!”司馬光有些生氣的說道。

“宣撫使的奏章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党項人襲擊的都是邊遠防備不足的村寨。縱觀西夏自元昊以來那次不是兵臨大順城後再來要挾我大宋?爲什麼獨獨這次不一般?這說明西夏也沒有做好準備,況且西夏內部朝廷分化嚴重,皇族的貴族領袖嵬名浪遇前年便死在了任上,想要這麼快一致對外,想那樑乙埋兄妹還沒有這個本事!”王靜輝知道司馬光和王安石簡直是一對天生的絕配——司馬光喊着“節流”,王安石則是“開源”,這個時候司馬光出來在軍費上發難是肯定的事情。

“以臣看來,西夏不過是在裝腔作勢罷了,他們的皇帝都死在我大宋將士手中,只要我們嚴厲的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党項人自然無可奈何!要知道西夏的對外貿易全部都攥在我們的手裡,糧食、鹽巴、茶葉這些都是党項人生活所必須的,如果說我們準備的不充分,那已經受到圍困的西夏國內更沒有辦法來支持一場真正的戰爭!朝廷不必在爲此而另外劃撥戰爭軍費,只要擺出一個樣子來,便足夠嚇退黨項人,當然還有宋夏兩國之間的貿易現在就要停止,不要讓一粒糧食流進西夏,看看党項人拿什麼來和我大宋作對!”

所有的人都在認真思考王靜輝所說的話——這都是大實話,以前大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強悍的經濟能力也會成爲打擊敵國地一樣神兵,但通過這三四年來王靜輝多次建議。朝中大臣都已經看到這看似不起眼地生意往來確實能夠制約對手。

經過王靜輝的一番分析後。司馬光也覺得西夏並沒有什麼實力來攻擊大宋,就算到了再糟糕地境地。學着駙馬那套來個堅壁清野、封鎖貿易,用不了幾個月党項人就該窩裡反了!況且富弼作爲樞密使深通軍事,雖然對宋軍的評價不怎麼樣,但他能夠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來說大宋守城是沒有問題的。那便是斷斷不會出問題。

“臣以爲恢復歲幣不可,但無故截留俘虜恐怕有失妥當,況且現在洛陽到延安府地道路已經修整完畢,可以送回西夏去了!”司馬光也認爲恢復歲幣是件很丟人的事情,雖然在這個問題上王靜輝是主張對西夏採取更爲強硬的手段,和他的看法有所不同,但他也不已爲意。他更關注的是俘虜問題,自從諒祚死後,西夏就一直沒有放棄把這些俘虜弄回國內的想法,幾乎每次衝突中都會將俘虜問題涉及其中。他不想要這個麻煩,況且就連西夏文書中對大宋扣留俘虜有礙“聖人之道”,這讓他看着很臉紅。

王靜輝笑着說道:“以臣看來,今天這兩份奏章和宋夏邊境的緊張氣氛歸根結底便是這幾萬俘虜!不過這也正說明了西夏樑乙埋兄妹兩人處境比較艱難,若是把這些俘虜交換給西夏,那後族便立時會站到上風來壓制皇族,短時間內結束西夏內訌的狀態也不是沒有可能。單單就這一點,臣認爲萬萬不能放他們回去。否則也許是明年,這些俘虜又會殘殺我大宋邊民了!”

對於這批俘虜的歸宿,大宋內部已經不止討論了兩三次了,不過誰也說服不了誰,而當時的英宗趙曙心思根本就沒有放在這上面——他本來就被駙馬說服了,天底下上哪裡去找這麼多免費地民工?!爭論就爭論吧。就這樣在兩派的唾沫星子之間,連接延安府和洛陽的大道完全修整一新。

以司馬光他們的眼光自然能夠看到這些好處,但他們受不了的便是“有違聖人之道”的評語,他們代表的是“正朔”,反而蠻夷上的國書中居然批評他們,這實在是讓人咽不下這口氣。

“話雖說如此,但總是這麼拖着也不是個辦法,還需要想出一個兩全之策來應付這本奏章!”曾公亮在旁邊淡淡地說道。

王靜輝聽後低頭沉思了一下說道:“曾相所言及是!聖上,臣這裡有個法子不知道可不可以。”

趙頊笑着說道:“改之先說來聽聽,讓幾位相公好好參詳一番便是了!”

王靜輝笑着說道:“臣的辦法便是把這些西夏俘虜全部都給賣了!”

他的話一出口,福寧殿中的衆人有種立刻絕倒的感覺:這傢伙還真不愧是個商人,什麼都能賣啊!

王安石立刻出列說道:“臣以爲此策不好,先不論其他,單單就是這些俘虜可都是西夏的精兵,民間若是給買了去,那惹出禍端更是麻煩!”

趙頊這個時候也在快速地計算着,看到駙馬安穩的神色,便知道他後面的話還沒有說完,便說道:“愛卿還是把你的想法完完整整的說出來吧,免得着急!”

王靜輝笑着說道:“蠻夷之人居然也會使用如此聖人之言來要挾我們,當然這個名聲是難聽了,當初是臣一力主張留下這些俘虜的,結果讓皇上擔當了天下的罵名,這是臣的疏忽。這一次乾脆由臣來出錢把這些俘虜統一買下,原來負責監視他們勞作的軍隊也不用撤,一如以往,不過這些俘虜便成了臣的奴隸,外面的人想怎麼罵便怎麼罵,若是臣能夠犧牲這點兒虛名換來大宋幾年平安,那也算是值了!”

所有的人也不僅愕然:這確實是個可行的辦法,也不用擔心引發王安石所說的那樣的動亂,以後這些俘虜便是駙馬的私人財產了,想罵的人也不會衝着皇帝,都讓駙馬一人消受了。一時間福寧殿中的氣氛多少有些怪異。

“此策到也可行,不過在這個時段上賣掉俘虜恐怕不太適合吧?!”曾公亮說道。他知道駙馬家裡面有地是錢。買下這些俘虜也不成問題。更何況還是當今皇上地親妹夫,皇帝也不會狠宰自己妹夫一刀吧?他倒是非常支持王靜輝這看似有些荒謬的主意。恐怕這也是解決俘虜問題地最佳途徑了。曾公亮的話算是開了個好頭,富弼、司馬光和王安石等人心中也覺得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了,便都點頭同意了。

福寧殿議事之後,王靜輝被趙頊留下來在後花園說話。

“韓琦、富弼這些當年‘慶曆新政’的老臣。他們現在確實都老朽了。兩份奏章便要逼得朕恢復歲幣,昨日問彥國先生地時候,他居然是‘願聖上專治內政,二十年內口不言兵!’,真是不復當年之勇了!”趙頊把手放在欄杆上,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拍拍欄杆。

王靜輝說道:“聖上,彥國先生他們的想法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二十年口不言兵’這句話聽起來是很刺耳,但確實也是中肯的建議,畢竟大宋現在需要的是革新內部弊政來發展自己的實力。當然是能不打仗便是最好不過的了。”

趙頊也是發上兩句牢騷,不過他沒有想到駙馬居然還贊同富弼的“二十年口不言兵”的說法,一時間有些反應不過來了。王靜輝笑着說道:“聖上,事有從經,從權。彥國先生所謂地二十年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時間範圍,而是說明大宋內部確實需要好好去調整,以振興國力,況且臣也和聖上曾經說起過——邊疆上的小恩小惠不能夠牽扯太多的精力。我們要爭取一次全其國,而不是像漢武帝那樣打上幾十年的仗,到時候百姓生活肯定的會議困苦不堪,大宋將會由此走向衰落的!”

趙頊點點頭,說道:“但願如愛卿所言,不過這西北之事朕還是有些放心不下。愛卿可有什麼好的建議來教朕?”

王靜輝笑着說道:“聖上可能忘記了,聖上手中還有一張王牌沒有使用呢,臣敢擔保,若是聖上打出這張王牌,不出三年,大宋將會有一個養馬地好地方了,同時也能夠勒緊吊在西夏脖子上的繩套!”

由於王靜輝把撲克牌改造後引入了宮中,這項遊戲立刻受到了歡迎,趙頊雖然不常玩,但也知道手中最有力量的牌便是“王牌”了,不過他心中也是糊塗的緊,想象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怎麼看也不像能夠穩定西北邊疆的人物。

王靜輝看到趙頊皺眉頭地樣子,便笑着說道:“聖上可能忘記了一個藩邸舊人——王韶王子純!聖上已經把他藏了這麼久,現在是該啓用他的時候了!”

他這麼一提醒,趙頊立刻想到了王韶,這個時候他還在帝國參謀部郭逵的手下當差呢,昔日王靜輝把王韶介紹給自己的時候,心中也不禁被王韶熟悉西北戰事所動,王韶和王靜輝一起上的那《平戎策》至今讓人讀起來拍案擊節,看來是自己疏忽了,連這麼一個人才都沒有想到!

趙頊說道:“朕看過你們兩人和寫的《平戎策》,端的是精彩無比。改之,難道現在是到該用《平戎策》的時候了嗎?”

王靜輝說道:“不錯!聖上,現在我們應該做準備了,第一步便是謀取熙河,憑藉那裡的天然優勢,一年至少能夠增添兩萬匹好馬,其他牛羊牲畜無從計算,等到時機成熟後,便是請秉常小兒到汴都居住的時候了!”

趙頊聽後笑着說道:“改之就這麼有把握?”

“臣對王子純之能毫不懷疑!”王靜輝之所以口氣這麼肯定,這也是拜他熟知歷史的好處,雖然由於他的意外加入,現在歷史走向已經面目全非了,但王韶能征善戰之名,他還是聽說過的。現在大宋的局面要略好於同期歷史水平,有了大威力黑火藥火器和荊輪弩,王靜輝就不相信在充足的保障下,王韶還打不下來熙河?!

趙頊笑着說道:“朕也觀王子純是個人才,這樣吧,就先升他爲太子中允、秘閣效理吧!這樣也好儘快讓他做好回到西北的準備!”太子中允和秘閣效理,這個官職也算是不錯的了。以~韶藩邸舊人的身份得到這個官職也不會有什麼麻煩。

壓在宋朝頭上地兩座大山便是西夏和遼國。無論對哪個國家採取軍事行動,大宋必然會受到另外一方面地牽制。本來一場可以定勝負的戰爭非要打成持久戰不可。不過現在地遼國已經日暮西山,西夏的元昊黃金時代也已經過去,只要小心操作,大宋未必沒有機會擊潰其中一個。破壞兩國之間的攻守同盟,脣齒相依的狀態。

王靜輝笑着說道:“相信王子純定不負聖上所望!”

“改之,以你之見我大宋對上遼國和西夏可勝否?!”趙頊冷不丁地碰出了這麼一句話,差點兒沒有回過神來。

王靜輝沉思了一會兒說道:“聖上,這個問題恕臣無法回答!聖上可還記得漢武帝否?”

“朕知道愛卿對武帝的看法……”

“聖上,其實這個世界上解決問題的辦法並非只有武力一途,有很多途徑可以同樣達到我們的目標!”王靜輝非常沒有禮貌的打斷了趙頊的話,他知道趙頊從小便是非常崇拜漢武帝和唐太宗,也希望將來成爲他們那樣雄才大略的皇帝,在這點兒上王靜輝還是非常讚賞趙頊的。不過相對於漢武帝,他更傾向於文、景兩位皇帝,至少生活在這兩個皇帝在位期間的百姓是活的最輕鬆地。

趙頊知道王靜輝的心思,便說道:“朕不過是問問而已,愛卿不用放在心上!”

“聖上,臣理解您的心思,不過現在我們考慮這些還是太遙遠的事情,首先要把自己的內政處理好。否則即便是再好的機會,我們也將難以把握,到時候便是悔之晚矣!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趙頊聽後沉思良久說道:“愛卿真乃直臣!”

王靜輝說道:“臣不敢,聖上有心建立不世武功,臣定當從旁協助聖上,不過這需要時間!”

趙頊笑道:“愛卿可還記得朕與你做的賭局?”

“臣不敢忘。到時聖上自然能夠看到所想要地東西!”

“有卿一言,朕放心矣”

王靜輝回到駙馬府後,聽家僕說蜀國長公主已經回來了,便走向內宅,他們夫妻二人自成婚後聚少離多,王靜輝心中總覺得虧欠妻子良多,得空便守候其身旁,兩人如膠似漆的生活羨煞了每個和他們有過交往的人。

見到妻子後,兩人之間難免一陣甜言蜜語,蜀國長公主給王靜輝講起她這兩天在慈壽宮中的生活,說道皇帝趙頊給太皇太后請安,太皇太后回來後接連嘆息不斷。這引起了王靜輝的興趣,問道:“聖上給太皇太后請安,這本是祖孫兩人相處融融,怎會讓太皇太后嘆息不止呢?”

蜀國長公主說道:“那日聖上沒有穿龍袍,而是一身全副戎裝來看望老祖宗,老祖宗也非常喜歡聖上的英武挺拔,不過卻告誡說:‘如果聖上能夠永遠不貪軍功,那就是天下臣民地福分。’”

王靜輝聽後沉吟良久說道:“聖上的一身戎裝這是明確表達了他對文治武功的嚮往,對於國富兵強的渴望。這便是兩代人不同的表現,不知道今後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今天富弼等人還勸說皇上能夠‘二十年口不言兵’,結果皇帝心中有些氣憤……”

蜀國長公主說道:“老祖宗的意思是聖上和你的關係較好,年齡又是相近,聖上對你也是言聽計從,所以想讓你和聖上好好說一說。”

“曹老太太還真是會給我找麻煩啊。不過她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好戰想法不會比趙頊少到哪裡去。”他心中默默的想到,然後笑着說道:“這是我們做臣子該做的,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剛纔在御花園中,我還勸說過聖上要按部就班的來,免得出了什麼紕漏。”

聽自己妻子講到的再加上趙頊在御花園中的那反常的一問,王靜輝心中便有了計較:有些事情該來的還是要來,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從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了。

“曹老太太和趙頊之間的分歧,還真是宿命般的預示了大宋帝國未來的命運啊!”王靜輝心中默默的想到:“不過此刻的歷史已經不是我在原來那個時空中閱讀的歷史了,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從中領着大宋穿越這片險地!”

“駙馬,你讓我打聽的事情,我已經打聽到了!”管家王福在一個花廳中遣退了僕役後,悄聲對王靜輝說道。

“嗯!辛苦你了,那你說來看看吧!”

“駙馬囑託小人打聽的那幾個人現在都在汴都開封,他們的官職和生平簡略小人也寫好了一份!”王福從袖子中掏出幾張寫滿字的紙張交給王靜輝。

第73章 獻寶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15章 印刷第15章 印刷第84章 思想準備第80章 參謀第292章 西征第175章 聯手第389章 貿易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95章 徵兆第14章 策論第384章 公益第307章 投身第154章 軍火第301章 設套第4章 鑑寶第102章 安石第115章 退讓第120章 志向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110章 蟻穴第54章 上邪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49章 彌合第104章 議事第6章 贈杯第356章 圖謀第315章 完勝第86章 赴任第431章 互鬥第291章 蛻變第35章 演戲第162章 首富第268章 預警第235章 教誨第110章 蟻穴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137章 試探第32章 求助第407章 補給第72章 妙用第341章 殺伐西夏(五)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182章 殺心第115章 退讓第33章 拜訪第179章 地權第160章 驚雷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9章 揚名第309章 烏龍第285章 退卻第246章 燃燒彈第393章 扯動第35章 演戲第373章 各安其命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225章 舌戰第34章 波瀾第140章 和平第335章 定西軍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224章 大力支持第9章 揚名第284章 野心第127章 利誘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371章 軍制改革第309章 烏龍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376章 意外第34章 波瀾第152章 歸來第23章 請帖第283章 天波第273章 奠基第250章 堅持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81章 賜婚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415章 諷刺第391章 突襲第288章 序幕第58章 憂慮第126章 長相守第160章 驚雷第182章 殺心第286章 契機第117章 見面第148章 風起第119章 體檢第12章 算賬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78章 制舉
第73章 獻寶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15章 印刷第15章 印刷第84章 思想準備第80章 參謀第292章 西征第175章 聯手第389章 貿易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95章 徵兆第14章 策論第384章 公益第307章 投身第154章 軍火第301章 設套第4章 鑑寶第102章 安石第115章 退讓第120章 志向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110章 蟻穴第54章 上邪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49章 彌合第104章 議事第6章 贈杯第356章 圖謀第315章 完勝第86章 赴任第431章 互鬥第291章 蛻變第35章 演戲第162章 首富第268章 預警第235章 教誨第110章 蟻穴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137章 試探第32章 求助第407章 補給第72章 妙用第341章 殺伐西夏(五)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182章 殺心第115章 退讓第33章 拜訪第179章 地權第160章 驚雷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9章 揚名第309章 烏龍第285章 退卻第246章 燃燒彈第393章 扯動第35章 演戲第373章 各安其命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225章 舌戰第34章 波瀾第140章 和平第335章 定西軍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224章 大力支持第9章 揚名第284章 野心第127章 利誘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371章 軍制改革第309章 烏龍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376章 意外第34章 波瀾第152章 歸來第23章 請帖第283章 天波第273章 奠基第250章 堅持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81章 賜婚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415章 諷刺第391章 突襲第288章 序幕第58章 憂慮第126章 長相守第160章 驚雷第182章 殺心第286章 契機第117章 見面第148章 風起第119章 體檢第12章 算賬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78章 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