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軍制改革

在王靜輝看來,王安石自從豎起了他的“爲國理財”作爲變法大旗本身就是個失誤,有着慶曆新政的帽子不用而另立山頭,自然是與範仲裁委員會淹領導的變法有所區別,並且也不願意重蹈慶曆新政的虎頭蛇尾。

不過這在他看來完全是個錯誤的出發路線——當年慶曆新政的頭領諸如韓琦、富弼、歐陽修瑣在還都江堰市活着,而慶曆年間入仕的官員到現在都已經成長爲高級官員,只要王安石肯打出慶曆新政的名頭,那一定在感情上先獲得這些人的支持,再說現在的皇帝趙頊絕對不是仁宗可比的,仁宗寬厚,但有些濫了,而神宗趙頊不公秉承了宋朝皇帝的寬厚血統,更重要的是他的決心要比仁宗堅定的多。

不過現在王靜輝也不可能勸王安石改換門庭重新豎立“慶曆新政”爲自己的招牌,而《答手詔條陳十事》也不能替代現在的“爲國理財”。王安石在感情上也不能接受這樣的建議。

說起來王靜輝在這方面有些看王安石不起,以王安石的智商絕對不會看不郵來借“慶曆新政”的名頭來推進自己改革的方法,但王安石愣是擺着不用而拋出“爲國理財”,難道他就不知道“君子恥於利”!?

這顯然不可能,唯一的解釋便是王安石想要將這次變法打上自己的強烈的個人印記罷了。

名留青史的事情就是對王靜輝也是一個絕大的誘惑,不過他卻知道以正面留名青易機會雖然多,但多半身後事是非常淒涼的。他也犯不着爲此冒這麼大的風險,說起來他只是一個俗人,他喜歡金錢,對於他來說己經沒有什麼遺憾了,只想過着平和的生活了斷一生。

反觀這個時代中,大宋能人輩出。這留名青史的任務就交給王安石、蘇軾等人完成去好了,他是一點風險也不願意冒得,否則他自己就站出來主持變法了。

王安石現在變法除了這麼大的問題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刻,唯一地辦法就是趁着滅夏戰爭完勝的機會,轉換戰場來轉移政治對手對他經濟方面過多的專注,從而緩解自己的壓力。

可要命的是王靜輝給王安石的壓力太大了,以到於保甲法被廢后,王安石的其他軍制改革法案居然還要等等再看。這樣的結果實在是讓王靜輝自己本人都有些出乎意料,不過他隨即一想便已經明瞭其中的緣故——當年王安石進行軍制改革那有王韶奪熙河的功績在大宋滅夏看來就不算不得什麼了,種諤、楊崇嶽、甚至是化名王順的冰封功勳都不下於王韶,王安石與這些名將的交情顯然很有問題,在這方面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先生變法到此已經處在一個轉折點上,因爲變法觸動了各方利益實在是太多。所以招致的反對意見也格外大。以在下之見不若轉換戰場,將最近地變法任務放在軍制改革上。”

王靜輝轉而對王安石說道:“軍制改革乃是國之根本,雖然觸及他人利益比較小,但各方插手其中的人也不算少了,至少太皇太后、太后等皇親國戚都有家人在軍中做事。前段時間市易司呂嘉問得罪宦官,這也就等於得罪孽深重了曹後和高後,兩家外戚在軍在必定不願與相公合作。”

可以說王靜輝是王妥石不敢啓用軍制改革最大的障礙,這十人手中無權但影響力卻讓王妥石頗爲忌憚,觀在這十最大的障礙居然“慫恿”他去進行軍制改革,這對王安石來說不能不算是個絕大的好消息。

王安石心情也好了許多,便笑着說道:“後父向經從來就";影占行人‘、因推行免行新法,依條倒收入,向經曾來文交涉。沒有被理睬。又如曾佾(曾老太太地弟弟)賒買人家樹木不給錢,反而由內臣用假姓名告狀。誣告市易司,這世事情後族做得還少麼?只要與國有利。即便後族干涉也不用才擔心,畢竟現在是大宋朝而不是漢朝呂后當權!”

王靜輝點點頭,王安石的膽大他可是深有體會,若不是自己苦心經營多年,根本拿王安石沒有什麼辦法。自己雖然對皇室還多少有微畏懼,但在王妥石可不害怕這世皇室國戚,在歷史上至少他在相位的時候可是對曹後和向後從來不給面子的。神宗的態廢也是^異常堅決,這也給了王安石一定的底氣。

“在軍制上在下雖然並示是懂得很多,但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在下家中有微平日地心得,若是先生需要的話,在下可以立刻呈上!”王靜奸笑着說道。

王靜輝對軍制改革自然有白己的想法,但他還不會傻得將後世的“師旅團營連排軍制弄到大宋來,只是只是引入了後世的”標準化生產概念軍隊如何深入使用等等。

不過王安石卻對王靜輝地建議格外看重,這也是王靜輝歷年來在戰爭中立策的關係之所在。若說小王駙馬不懂軍事,恐怕大宋統治高層中是沒有一個人會相信的,不過只有他本人心中明白他對軍事上的事確實是半瓶子水逛蕩。

“事不宜遲,改之可差人四府取來便是!”王安石笑着說道。

對於王靜輝肯在軍制改革中出謀劃策,他心中確實是高興的很,以往王靜輝給他的印象總是馬後炮,等他出了問題後,駙馬纔會出來解決,搞得自己非常被動,不過他要是肯想想事情的經過,駙馬不是沒有在事前給予過警示。

軍制改革是王靜輝早就籌謀已久的事情,不過在王安石沒有動手之前他是不會拋出來讓自己當前鋒地。他主動找王安石也是因爲他承受不起時間的損失,宜章部叛變已經預示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不穩定,那裡交通不便會更加增添大宋平亂的困難。

王靜輝當然不會等路修好了後再做軍事上的打算,唯一的辦法便是邊修路邊練兵,由此牽動了整個大宋軍事制度的變革。

王安石不願意動手的話,那隻能由自己聯合王安石一起來推動軍制改革,同時也是爲王安石打開新地變法缺口,好讓他不要停下采繼續向前衝爲自己開路。

在王靜輝的極力建議下,王安石的軍制改革是從特種部隊和軍器監製造開始的。特種部隊經過滅夏戰爭的檢驗和平定不過是由一支據此不遠正在訓練中的特種部隊所完成的,嚴格在說這支特種部隊還算不得上是“正規軍”,這就更加突出了特種部隊作戰效率要遠勝過一般的地方軍隊,就是禁軍也是不能夠瞧相比地。

王安石想要大力發展特種部隊,在這點上沒有遭到任何阻礙,至少在保守派司馬光的眼中這還是非常值得可取的——“發展特種部隊總比保甲法省事的多!”這便是司馬光的觀點。

本來司馬光對特種部隊還是有些看法的,因爲發展一支特種部隊所需要地金錢恐怕是中央軍的兩倍以上,他們的作點武器和訓練等等都是非常駐機構麻煩的事情,平常駐守的時候。其軍餉是禁軍的一倍左右。

不過什得王靜非常慶幸的是宜章部落事例給了保守派怕花錢的人一個委好的示範——使用特種部隊平定叛亂的成本遠遠低於以往使用廂宮或是禁宮平亂所需要的花費,按照王安石在宮制改革中特種部隊地估算,整個大宋需要在肅州、興慶府、秦州、延安府、汾州、真定府、河間府、巴州、梓州、黔州、矩州,宜州、貴陽、欽州、吉州、洪州、建州、江寧府、蔡州、洛陽、開封、徐州等地建立二十二特種部隊。

這樣的分佈基本上將大宋全境籠罩在內,一般的平叛任務主要就落在了這些特種部隊身上。當然從分佈上來看,西夏新收復地區就有兩支特種部隊,分們和洛陽與汴都開封的特種部隊一樣,都是屬於“超編制”——因爲第一批投入使用地特種部隊雖然爲一個“指揮”,但人數上有兩千人,這也就形成了一個軍制上的慣例,即一支特種部隊地建制爲兩千人,至於超階級建制,如西夏的兩支特種部隊因爲大宋要鞏固在新佔領土上的安全需要。編制爲三千人,而汴都京畿重地的編制則達到了六千人,洛陽編制也在四千人。

這樣算來特種部隊人數將會迅速膨脹到五萬之多,而現在除了已經成宮的一支和正在訓練的一支處外加起來還不到五千,這樣看來這個缺口還是非常大的。以汴都江堰市不到三千人特種部隊的裝備和花銷來看,這樣一支軍隊就算沒有仗找的時候,其開支一年也會超階級過二十四萬貫,相當於七千禁宮的花銷。若是按照王安石的高級想全部實現的話,那大宋光是每年供養的特種部隊的開支就會達到四百萬貫,這可就未免有些嚇人了。而司馬光當得知真正實情的時候,也恨不得將說出口的話再吞回來。

王靜輝也沒有想到王字石會搞出這麼大的動靜來。心中暗歎道:“王安石不愧爲一個激進分子,真是想一口吃個胖子啊!”就算他的軍事常識再差勁,也知道按照王安石的計劃,特種部隊將會佔到大宋禁軍數量的百分之五以上,而後世的特種部隊已經很難用百裡挑一來形容了,除非像朝鮮那第個摘法,像王安石這麼搞法,再過上幾年那特種部隊豈不是滿大街都是!?

王靜輝所不知道的是,王安石自己只是在書房中和他的變法派們開會才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根本就沒有向最有發言權的樞密院來諮詢過,就連王韶因爲往返路程太遠而房棄詢問及此事他和變法派中的中堅骨幹們甚至連簡單的宮費計算都沒有,這麼一個方案拿出來豈不是太過駭人聽聞了,這不能不說王安石真是一個“雷厲風行”地人。王靜輝此時都有些後悔和王安石全作了。這麼一個急性子恐怕除了搗亂和破壞之外,沒有什麼其他的作用了。

突如其來的反對聲給王安石澆了一盆水,不過好在老爺子火氣已經比原來小了許多,而衆位大臣和皇帝趙頊也表示過對這份“大躍進”計劃非常懷疑,趙頊雖然存下了不少私房錢,其目的就是爲了將來打仗用的,不過一年四百萬貫的花銷在他眼中並不算大,大也是讓他有些猶疑萬分。由此並沒有支持王安石的計劃。

王靜輝在得知福寧殿會議之後,便寫了一封信件建功立業議王安石要“緩行”,以大宋目前的狀況而言,只需在一萬特種兵就足夠了,其中四千在西夏,四千在南方,而汴都附近由於交通比較發達,本揣就駐有重兵防衛,像徵性地放上一千足矣,而剩下的一千放在韓琦那裡用來當“路霸”——專門深入遼國四處搶劫就足夠了。

當然在信中王靜輝也對王安石原本計劃非常讚賞。到少王安石提出的二十二支特種部隊建軍計劃,在地圖上分佈的十分合理的,可惜大宋沒有這麼多閒錢去養活,只有等到大宋真的有實力去建立如此龐大的軍事系統之後再去實現了。

至少王靜輝是不會相信王安石還有機會去實現如此龐大的特種部隊計劃,每年四百萬貫軍費來養活五萬人,而且還是分散在各地。這實在是有些太過奢侈了,要是按照後世特種部隊在軍隊中的比例,那大宋可能會建立一個超過三百萬人地常規部隊纔可以達到擁有五萬特種兵的比例。

王X儘管很討厭王靜輝在一旁對變法派進行“遙控指揮”,但他也知道要輪到算計的話,在這汴都城中還真挑不出幾個人是駙馬的對手。尤其是在金錢上面的算計,恐怕就更不是對手了。

對於變法派而言不過是改改奏章上的數字,但在保守派眼中卻是一個絕大的勝利——至少他們第一次在正面迫使王安石改變了初衷,例其改革計劃更加合理。

從五萬到一萬,這個數字讓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而文彥博所統領的樞密院也對此非常滿意。原本他們心中雖然有計劃的擴張特種部隊,但卻非常困難,有王安石的這份奏章就容不得易地多了。

在局勢看來,今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和西北新佔領地區無疑是叛亂頻繁爆發的地區。將特種部隊長其駐紮在那裡就近平亂的話,以後樞密院的工作就省事多了。

負責大宋軍器監的改革,王靜輝是非常慎重的——大宋軍工部門基本上都是由宦官所把持,他們雖然不是主官,但卻分佈在軍工部門的各個角落,平常採辦等事務都是由他們所負責。宋朝雖然沒有宦官、外戚之亂,但王靜輝對此還是非常注意的,以往他和宦官與外戚相處極佳,甚至如果是皇帝傳旨到駙馬府,宦官們都爭着想要去,因爲王靜輝從不吝嗇對他們的賞賜,就算是傳個話少則也是幾十貫錢。

至於外戚就更不用說了,在王靜輝地商業合作伙伴中,外戚可是佔了很大的一部分的便宜,這也是他通過這些外戚來掃平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並且也是計好曹老太太和向太后的手段。

大宋借送往迎來鑑了漢唐的教訓,對宦官和外戚的勢力控制的極爲嚴格,但王靜輝卻不這麼看,至少那個禍國殃民的童貫執掌兵權,而李憲雖是個類似鄭和那樣的正面人物,但卻頻繁執掌兵權,滅夏戰爭中李憲就是總監軍——大宋參謀部雖然經過了幾年的建設,在皇帝身邊的參議軍事人員算是不缺了,但還缺乏中監軍,歸根結底還是皇室的疑心太重,他們不願意失去監軍的人選,更不願意看到主將和監軍同是武將出身,太祖皇帝可就是武將和平演變成爲皇帝的最好例證,人家防備的可嚴着呢!

收拾軍器監在王靜輝的軍制改革中可是一個重要方面,不過這麼一來可就要斷了不少從中牟利的宦官的錢路,這件事還是交給王安石去辦最好——王安石不怕得罪人,連兩宮太后都不放在眼中,真接到皇帝面前揭發那些阻撓新法實行的外戚大員貪污的真相,這種氣魄可是誰都比不了的。王靜輝是可以像王安石那樣毫無顧忌但他不會平白樹立起一個敵人,除非能夠徹底抹除對手,沒有這個把握他是不會出手的。

第145章 急招第324章 淡出第356章 圖謀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275章 誘惑第25章 技驚四座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81章 賜婚第44章 目的第73章 獻寶第398章 脅迫第297章 擴張第255章 發現第434章 定局第324章 淡出第399章 接力第284章 野心第359章 責問第228章 渴望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2章 觀光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123章 走馬觀花第413章 清單第255章 發現第349章 道義第91章 廂兵第163章 雙刃劍第332章 送行第301章 設套第218章 狼外婆第127章 利誘第173章 拒受第38章 收徒第260章 紅利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392章 謎底第67章 扭轉第352章 尾巴第303章 縱橫第248章 迴歸第249章 陣地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206章 兵敗第135章 互算第284章 野心第82章 結婚第21章 出書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424章 留學生第175章 聯手第64章 懇求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389章 貿易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33章 緩兵第265章 解煩第392章 謎底第105章 銀行第122章 曹太后第40章 釣魚第93章 病危第231章 誘惑第11章 手術第71章 奇思第87章 戰報第122章 曹太后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131章 新時代第179章 地權第77章 兩難第80章 參謀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112章 王韶第79章 新生第173章 拒受第410章 鐵與血第116章 伏筆第194章 冰封第60章 將至第327章 埋伏第424章 留學生第53章 爭取第391章 突襲第286章 契機第50章 進策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380章 功成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358章 挑撥第91章 廂兵第158章 芥蒂第191章 風滿樓第68章 平息第189章 說親第21章 出書
第145章 急招第324章 淡出第356章 圖謀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275章 誘惑第25章 技驚四座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81章 賜婚第44章 目的第73章 獻寶第398章 脅迫第297章 擴張第255章 發現第434章 定局第324章 淡出第399章 接力第284章 野心第359章 責問第228章 渴望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2章 觀光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123章 走馬觀花第413章 清單第255章 發現第349章 道義第91章 廂兵第163章 雙刃劍第332章 送行第301章 設套第218章 狼外婆第127章 利誘第173章 拒受第38章 收徒第260章 紅利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392章 謎底第67章 扭轉第352章 尾巴第303章 縱橫第248章 迴歸第249章 陣地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206章 兵敗第135章 互算第284章 野心第82章 結婚第21章 出書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424章 留學生第175章 聯手第64章 懇求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389章 貿易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33章 緩兵第265章 解煩第392章 謎底第105章 銀行第122章 曹太后第40章 釣魚第93章 病危第231章 誘惑第11章 手術第71章 奇思第87章 戰報第122章 曹太后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131章 新時代第179章 地權第77章 兩難第80章 參謀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112章 王韶第79章 新生第173章 拒受第410章 鐵與血第116章 伏筆第194章 冰封第60章 將至第327章 埋伏第424章 留學生第53章 爭取第391章 突襲第286章 契機第50章 進策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380章 功成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358章 挑撥第91章 廂兵第158章 芥蒂第191章 風滿樓第68章 平息第189章 說親第21章 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