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志向

在給英宗趙曙檢查完身體後,趙曙遣退了其他的人,翁婿兩人在福寧殿的後花園中隨意的走着,兩個人之間的話題也是一些國家發展上的問題。英宗趙曙當年被仁宗收養後,從小便開始學習治國之術,當時仁宗還有一個從宗室中過繼的養子,但仁宗對趙曙的期望是很大的。

雖然趙曙當時在做養子的時候對當皇帝沒有什麼興趣,甚至是有些排斥,但趙宋皇室的重擔就在他身上,他在治國方面的認識還是非常強的,尤其是仁宗有意識的向他灌輸自己寬厚的施政觀念,這對趙曙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王靜輝非常注重這樣形式的談話,因爲這種輕鬆的談話氛圍更有助於對皇帝施加一定的影響,一些平時很隱諱的事情可以說的更爲露骨一些。總體上來說,繼承了仁宗一部分寬厚政治理念的英宗趙曙,對王靜輝那套“以民爲本”的理論還是非常欣賞的,因爲駙馬從來不說空話,是個肯辦實事又非常有頭腦講求策略的人,而且駙馬提倡的“以民爲本”的思想和那幫學究所說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儒生天天都在他的耳邊喊着“以民爲本”的口號,但什麼是以民爲本?這個話題太空洞了,駙馬則是非常乾脆的指出: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原來是否有所提高,這是判斷其治地官員能力強弱和所實施政策好壞的最重要的標準。

王靜輝對一些問題的見解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也確實讓英宗趙曙大開眼界,非常有啓發。對於大宋地一些問題地解決次序上,王靜輝也試探了英宗趙曙的口風。尤其是官吏地吏治問題更是他最爲關心的。不過令他非常遺憾的是英宗趙曙對此做出的迴應還是很猶豫地。

“也許英宗趙曙所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畢竟就算是身爲皇帝也對此引起的反彈而感到十分顧忌。這也是百年來慢慢積累起來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個政令所能夠解決的。不過相對與歷史上的神宗趙頊,英宗似乎比他的兒子更少了一分銳氣,而多了一分沉穩。雖然有些讓人泄氣,但這纔是最佳的道路。”王靜輝在沒有得到老丈人在吏治問題上明確的表態,多少讓他有些喪氣,但要想想在他原來生活地二十一世紀,官員腐敗問題也是困擾中國發展的重要障礙,當時的領導人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他們對此採取的策略也是漸進式的,這雖然有些打擊人的心理,但出於國家的穩定,這纔是最佳選擇。連在二十一世紀對腐敗的官員有死刑地情況下,反腐還這麼困難,更何況是在“優待士大夫”的宋朝?

“這條路還長着吶!”王靜輝心中默默的想到。

英宗趙曙走到一個涼亭中,又和王靜輝撤了會家常,然後說道:“愛卿昨天見過翰林學士王安石了?”

王靜輝對於趙曙突然提起王安石感到有些困惑,但還是說道:“聖上,臣在楚州時就嘗聞王安石大才,‘負天下三十年大名’可謂是士林中的領袖。大宋在士林中能夠有此名望的不過是歐陽修、司馬光等人。臣對安石先生的才學仰慕已久,這次回到汴都在駙馬府中接到了他地請帖,所以昨天登門拜訪。”

趙曙笑着說道:“不錯,當年我還在太子府的時候,便聽過王安石的大名,他的德行和才學都被當時的人所廣爲稱頌。就連當時的仁宗皇帝也因此屢次下詔啓用安石。不過王安石當時可以入館閣的,但當時卻請任縣官,之後便是幾十年都不肯受召入朝中樞,只是後來做過一段時間的三司度支,但隨後其母病故丁憂到現在。駙馬對安石有什麼想法嗎?”

王靜輝說道:“安石先生在士林中的聲望甚高,這中間除了其才學文章所起到的作用外,還有他不肯受召入朝有關,近三十年來安石先生每一次拒召,他的聲望就上升一次,這也就是參知政事吳奎等人當初不同意啓用安石先生的原因吧!”

英宗趙曙沒有想到王靜輝會這麼直接說出他心中所想的事情,和這種人談事情果然是方便的很,隨後笑着說道:“那駙馬怎麼看?”

王靜輝笑着說道:“臣以爲安石先生能夠被聖上安排在翰林學士這樣重要的位置上,自有聖上的道理,臣不敢妄加揣測。臣以前也只是聽別人說到安石先生的大才,直到昨天才與他相見,不過安石先生的才能是絕對絕對超越臣所見的常人,這是肯定的了!不過安石先生雖然有大才,但也要善加使用纔是。臣和他的接觸當中,發現安石先生的脾氣可能有些執著,這對於一個常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品質,但對於一個官員來說那無疑是非常糟糕的!”

英宗趙曙聽後,感到非常有意思,其他反對啓用王安石的人只是說王安石“剛愎自用”,而贊成的人自然是好話連篇,兩者反差太大,趙曙給王安石翰林學士的位置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趙曙笑着問道:“執著是個優秀的品質,百折不撓才能做成大事,有如何是個缺點呢?”

王靜輝說道:“聖上所言那是對普通人而言,但身爲帝國官員,更應該注意變通,尤其是在此大宋中興的時刻。執著固然是一個好的品質,但它的同義詞便是‘固執’!這樣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反對,而使他過早的隕落,不能爲大宋發揮他應有的才幹!身爲官員,尤其是大宋的高級官員,在政治上必須有進有退,不斷的使用合適的策略來實現一個正確的政治目標,這中間可能會遭遇重大的挫折,但光靠‘執著’二字是不夠地,甚至需要妥協才能夠達到自己預先地設想!”

英宗趙曙聽後一愣。心中對自己的女婿能夠說出這樣地見解感到非常的吃驚:駙馬纔有多大啊。這可是很多做了一輩子的官員的金玉良言,自己當皇帝已經有五年多了。五年地從政經歷使他對這句話有着格外深刻的體驗,但他還是問道:“那不成了虛與委蛇,同流合污了嗎?!”

王靜輝還是以他不變的聲調說道:“聖上此言差已,妥協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實現政治目標的必由之路,只要心中朝着一個目標不斷的努力,不放棄,妥協反而會更加有助於達到這個目標。大宋立國百年來,各種弊政積累到今天已經是根深蒂固,這裡面糾纏了太多的利益,想要快刀斬亂麻來瞬間解決這些問題是十分可笑的,想通過幾條革新的條例來根除這些弊政更是無知的,改善大宋的弊政,讓帝國獲得更大地發展。這需要時間,也許是十年、幾十年那麼久,但只要朝着這個目標不斷改進,我大宋終究會有一天覆我華夏風采!聖上,這只是臣的一點淺薄的見識,讓聖上見笑了!”

英宗趙曙聽後哈哈笑道:“好!好!那朕還要問問愛卿,你的理想是什麼呢?”

王靜輝聽到後,身體一振。平聲說道:“聖上,臣在家中的理想便是好好的陪伴公主能夠白頭偕老;如果說在朝堂之上的理想,那便是希望我們的後世子孫不要被異族人虜去當奴隸,成爲物品一樣在市場標價出售,希望我們大宋地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在異國的土地上只要報出自己是大宋人。就能夠鎮服異族,不受欺侮!”

英宗趙曙聽後才知道這個駙馬在理想上還這麼有意思,不是像他義父韓琦那樣領袖百官,而是和自己的女兒平淡度日,趙曙說道:“可惜愛卿一身才學了!呵呵,這樣的理想和志向也好!朕打算在你楚州任滿後,調你回汴都開封,入翰林,到時候愛卿可就是我大宋最年輕的翰林學士了!呵呵……”

王靜輝向英宗趙曙行禮後說道:“聖上,感謝您對臣的愛護之心,但臣想在卸任楚州軍州事後就配公主好好過日子。臣自和公主結爲連理後,還沒有和公主過一天平穩地日子,公主賢惠溫柔自然不會抱怨臣對她的冷落,但臣心中難安自覺虧待公主良多,所以想補償公主!”

英宗趙曙聽後還以爲自己的耳朵出了什麼問題,眼前站在他對面的年輕駙馬竟然告訴他要致仕?!這不禁讓人感到有種錯亂的感覺,王靜輝的義父韓琦都這麼老了,還在朝堂之上活蹦亂跳,前段時間的“王陶事件”雖然對韓琦有些打擊,但韓琦也只是上表致仕做下姿態而已,而王靜輝連三十歲都不到,就要和他說致仕?!

英宗趙曙笑着說道:“愛卿今年多大了?還不到二十五吧?!這可是正當年輕人意氣風發的時候,愛卿何談致仕?!朕聽予兒說愛卿和她感情甚篤,形影不離啊,連你在楚州四處巡遊的時候都要帶上她四處走動,那個參軍王韶就是你們在路上醫治了他父親後才結識的吧?蜀國公主沒有你想的那麼柔弱嬌氣,她對你還是非常滿意的,就是朕對你做駙馬也是非常滿意的,何來的致仕?”

英宗趙曙剛纔說道王靜輝帶着老婆在楚州四處走動的事情,還想起那幾個多事的御史知道後,還急忙寫了一大堆的摺子來彈劾王靜輝,不過英宗趙曙看過後颯然一笑,放在了一旁,當他問起御史臺老大司馬光對此事的看法的時候,司馬光只有兩個字:“多事!”這要是讓王靜輝知道司馬光對此事的看法,那非要愛死這個老頭兒了。

王靜輝躬身說道:“聖上,臣身爲駙馬應該淡泊明志,遠離朝廷政事,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臣不敢以身試法,並且臣也認爲太祖太宗皇帝立下這樣規矩實乃帝國穩定的基石之一,臣不敢破壞這樣的規矩,萬萬不能開這個頭兒!唐時駙馬身爲宰相立於朝堂之上的事情萬萬不可在我朝重演,否則日後必有奇禍!”

王靜輝這個時候對英宗趙曙提出他是外戚的身份,不應該在朝政的事情上陷入太深,這也是他必須遵守地遊戲規則。畢竟他和大宋統治高層之間地關係現在非常密切。在朝在野也都差不多,他現在都有這個能力去影響大宋的走向。這也是他在楚州試行新法後。給王安石地崛起事先下了拌子,王安石已經不可能像歷史上那樣自由行使他的歷史使命了,這也讓王靜輝心中感到放心,也許在野恐怕他能夠幹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英宗趙曙聽後沉默了。心中暗罵到這個該死的“祖宗規矩”,心中抱怨歸抱怨,但他還是明白王靜輝地話是正確的,外戚的權力必須得到限制,像曹太后的曹家已經在他繼位之初給他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和壓力,現在曹太后深居慈壽宮已經不理政事很長時間了,自濮議角鬥之後,趙曙才得以確立了自己的權威,開始行使一個皇帝的權力,這樣的事情決不能夠再次重演!

也許王靜輝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話給英宗趙曙帶來了怎樣的震動。但日後對大宋也有着深刻地影響,那是不必多說了,至少第一個倒黴的便是高皇后的弟弟高遵裕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不能像歷史上那樣在西北有那樣大的權力了,這也避免了大宋在日後和西夏相互對峙的時候,高遵裕那裡所犯下錯誤所帶來的影響。

不過王靜輝地“致仕”之舉也再一次讓英宗趙曙見識到了他的爲人,讓老丈人的心裡放心了不少,畢竟只有二十四歲的學士。以後可能會在二十六歲成爲大宋最年輕的翰林學士,這個升遷速度實在是太駭人聽聞了,翰林學士之上便很可能出任參知政事,日後以他的年輕和才幹,成爲韓琦那樣領袖羣臣地中流砥柱,幾乎是擺在眼前的事情。都可以媲美十幾歲爲相的甘羅了!

最要命的便是王靜輝會比韓琦更爲出色,韓琦是兩朝老臣便已經威望無人能比了,而王靜輝更年輕,他要是真做到參知政事拜右僕射,那把持朝政的時間幾乎讓人難以入睡。韓琦這樣的能吏每個皇帝都會喜歡,但他把持朝政十餘年,這也是每個稍微有點頭腦的皇帝所忌諱的,更何況王靜輝還是駙馬的身份,是外戚!剛纔王靜輝提出的唐朝駙馬能夠當宰相,其中便含着另外的一個事實:唐朝的駙馬也是造反最多的!

王靜輝自表心意,主動在他聖眷正隆的時候提出致仕,這讓英宗趙曙感到他是非常可靠的。畢竟王靜輝以駙馬的身份到楚州擔任軍州事這樣的地方一把手,這已經讓很多官員都心中感到不安,擺在趙曙御案上的奏摺也有不少了,但趙曙需要王靜輝的才幹,需要他去爲大宋尋找新的出路,所以才壓下來。

英宗趙曙說道:“愛卿對我大宋、對我趙家的忠心,朕是知道的!朕需要你的才幹,你還不能致仕!”

王靜輝聽後心想:“我對大宋的忠心是沒有錯,但對趙家的忠心那可就有問題了,不過我所做的也都是爲了你們老趙家更好,別成爲中國的千古罪人!”

王靜輝向趙曙跪下說道:“請聖上收回聖命,臣不敢爲!爲了維護大宋的穩定,臣身爲駙馬必須以身作則!但臣也不會就此放棄自己的志向,自當會爲大宋獻計獻策,使我大宋走向富強!”

英宗趙曙看到跪在地上的王靜輝,心中也是頗爲惋惜的嘆了口氣:“誰讓你是駙馬!當初不願意你成爲駙馬就是看重你的才幹,但你把聰慧的才智同樣用到了自己的婚姻上,朕也只好成全了你和蜀國公主,現在纔會出現這樣糟糕的局面!”不過英宗趙曙也是明白的,如果王靜輝不當這個駙馬,他也休想得到王靜輝的才幹,這個駙馬最讓他看重的雖然是才能,但他的淡薄也同樣讓趙曙動容。

英宗趙曙看了看還跪在地上的王靜輝,輕聲說道:“你起來吧,你我翁婿二人今天不談國事了,至於你以後楚州任滿後的去向,朕還要與其他大臣商量一下才能夠決定,到時候你就準備接聖旨好了!”

王靜輝不知道自己爲什麼今天和老丈人輕鬆的話題會變成這樣,但他不後悔,他不在乎自己的官位有多大,在他的心中政治本就不是他所擅長的,如果長期沉迷與此,他王靜輝就不是原來那個王靜輝了,他心底的那塊瑰寶是蜀國公主,他的妻子。王靜輝還記得在他和蜀國公主沒有成親的時候,他在潁王趙頊的書房中寫下的那首“上邪”,沒有和蜀國公主長期平穩的日子,他會感到很失落的,與其以後會受到那些該死的御史彈劾,還不如早給老丈人打打預防針來得實惠。

第99章 包公第163章 雙刃劍第23章 請帖第351章 佈局第35章 演戲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428章 安內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209章 轉變第276章 事故第421章 創新第2章 觀光第71章 奇思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章 觀光第220章 三封信第381章 硫球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126章 長相守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46章 收官第55章 難治第210章 獵人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23章 請帖第415章 諷刺第414章 做戲第187章 烽火第225章 舌戰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132章 宿命第160章 驚雷第104章 議事第124章 財源第98章 俘虜第85章 外放第347章 賀壽第311章 釋疑第1章 英雄第127章 利誘第93章 病危第408章 逆襲第170章 預示第114章 大師第410章 鐵與血第261章 答辯第204章 激將第298章 憂心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17章 身份第335章 定西軍第399章 接力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129章 銷路第285章 退卻第180章 默契第348章 試刀第264章 勘查第281章 西北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407章 補給第204章 激將第91章 廂兵第318章 藉口第160章 驚雷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419章 志向第134章 王靂第183章 情報第231章 誘惑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210章 獵人第427章 廉政第107章 無謂第267章 緩行第192章 難耐第354章 圖利第120章 志向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232章 武策第205章 血戰第178章 第一槍第104章 議事第137章 試探第348章 試刀第284章 野心第235章 教誨第246章 燃燒彈第392章 謎底第410章 鐵與血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141章 因勢利導第286章 契機第32章 求助第46章 收官第278章 顧忌第403章 稅法
第99章 包公第163章 雙刃劍第23章 請帖第351章 佈局第35章 演戲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428章 安內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209章 轉變第276章 事故第421章 創新第2章 觀光第71章 奇思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章 觀光第220章 三封信第381章 硫球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126章 長相守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46章 收官第55章 難治第210章 獵人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23章 請帖第415章 諷刺第414章 做戲第187章 烽火第225章 舌戰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132章 宿命第160章 驚雷第104章 議事第124章 財源第98章 俘虜第85章 外放第347章 賀壽第311章 釋疑第1章 英雄第127章 利誘第93章 病危第408章 逆襲第170章 預示第114章 大師第410章 鐵與血第261章 答辯第204章 激將第298章 憂心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17章 身份第335章 定西軍第399章 接力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129章 銷路第285章 退卻第180章 默契第348章 試刀第264章 勘查第281章 西北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407章 補給第204章 激將第91章 廂兵第318章 藉口第160章 驚雷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419章 志向第134章 王靂第183章 情報第231章 誘惑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210章 獵人第427章 廉政第107章 無謂第267章 緩行第192章 難耐第354章 圖利第120章 志向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232章 武策第205章 血戰第178章 第一槍第104章 議事第137章 試探第348章 試刀第284章 野心第235章 教誨第246章 燃燒彈第392章 謎底第410章 鐵與血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141章 因勢利導第286章 契機第32章 求助第46章 收官第278章 顧忌第403章 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