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軍火

由於事先準備工作做的非常充分,儘管各個部門雖然很忙碌,但事情都是井井有條的在按照王靜輝和李管事事先安排好的方向良性發展。曾唯的市舶司雖然早就按照王靜輝的要求加強過,但頭一次面對這樣的局面也不禁讓他有些撓頭,前幾天王靜輝從楚州那裡帶來一個會計團支援他,他還笑道說不用,現在面對這麼多的客商還有賬本,他心中倒是對王靜輝的先見之明佩服的五體投地,要不是這些人來支援他,他恐怕就要忙得跳海了。

王靜輝還在汴都救治老丈人的時候,便委託李管事先回到楚州,回合通判薛向之向全國的客商都發出了海外貿易船隊即將滿載高麗特產回到楚州的消息。楚州的過境費雖說仔細算起來比別的地方低不了,但勝在省事便捷,所以南方的客商要想北上或是北方的客商南下,楚州都是他們第一選擇。李管事他們發出這道消息後,南來北往的客商都紛紛直奔鹽城和阜寧,希望能夠一睹來自高麗的特產,看看中間有什麼適合自己行業的好販運回去賣個好價錢。

新修正完畢的水路交通讓這些客商感到楚州不愧是個風水寶地,儘管沿途都有廂兵轉行開的客棧,但還是供不應求。等他們來到鹽城和阜寧的時候,這裡原本在一年多前還是個不起眼的小魚村,現在已經發展成爲一箇中等規模的市鎮了,這種變化讓瞭解這裡的客商都十分驚訝,而當地地地方官早就做好了準備來迎接他們地到來。遠航貿易船隊一靠岸。所有的商家都紛紛趕往港口。

無論是港口還是大宋皇家海運地船隊,興國銀行都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的股份。當初募集資金成立興國銀行的時候,楚州的商人都怕王靜輝會藉機斂財所以不敢投資,而徐氏則不會在意這些,巴不得他們都不來入股。結果讓徐氏一家獨大。現在徐氏身爲興國銀行當之無愧地代表在碼頭上和來自汴都幾位入股大宋皇家海運的大商家的代表一起來驗收貨物和賬簿,看着滿船的白銀,那幾位代表都笑歪了嘴——獲利頗豐,這可能是他們頭一次一單買賣能夠賺取超過二十萬貫利潤的生意了。

“跟着駙馬做生意果然是有賺無虧!”這是所有與會參股商家代表的共同想法。雖然皇帝出資才三十萬貫就佔了三成的股份,而他們最少出資的可都是掏了三十萬貫,甚至是把自己的船隊直接合併到大宋皇家海運中來,才佔了不到四成的股份,但其中地利潤實在是驚人,再來上這麼一次,就可以完全收回投資了。這樣的回報率平息了他們先前對此的抱怨。

正當各位主要投資的商家在碼頭上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時候,王靜輝、薛向之和呂先雲正在書房中談論這次貿易中大宋和高麗與倭國之間的軍火貿易的情況,準備擬寫奏章給神宗趙頊仔細報告這件事情的結果怎麼樣。

“這次受樞密院地委託供攜帶了三百枚震天雷前往高麗,全部存放在護航艦隊的貨艙中運送。沿途剿滅海盜的過程中使用了十三枚,在高麗和倭國做演示的時候共使用了十枚,爲了防止回程的時候再遇到海盜,船上還有十枚,總共賣給了兩國二百六十七枚震天雷。按照大人的吩咐:高麗結算貨款儘量使用白銀。而倭國結算採用黃金,每一枚震天雷在高麗地售價平均是七十兩白銀,而在倭國是三十五兩黃金。共獲利白銀兩萬兩,黃金一千八百兩在倭國將白銀兌換成黃金後,總共便是黃金一萬餘兩!”呂先雲滿臉興奮的說道。

現在大宋的貨幣主要是銅錢,千文銅錢爲一貫。一貫便是一兩銀子,十兩銀子等於一兩金子,這都是大宋官方的標價。不過由於各種原因,這個標價不過是個參考價值罷了,事實上的價格與這個標價要差上許多。黃金白銀是硬通貨,尤其是中國本身並非是白銀生產大國,所以現在白銀還不想後世那樣這麼橫行無忌,黃金纔是真正的所向無敵,一兩黃金兌換成銅錢可能會達到三四十貫也不稀奇。大宋商人在海外爲了賺取最大的利潤,會將身上最後一個銅板花掉換成白銀或黃金,這樣回到大宋便是又一筆生意,江浙地區這樣將黃金白銀兌換成銅錢的行業已經非常成熟了。

在大宋,震天雷這樣的大威力火器一枚的造價在三百文左右,船隊臨啓航的時候,王靜輝還專門把呂先雲叫來商定震天雷的價格。爲了能夠狠狠的刺激大宋放寬對火器的出口,他一咬牙便給震天雷的原價上乘以十,今天呂先雲告訴他一枚震天雷的價格居然能夠賣到七十兩白銀,這讓他不禁用驚訝的眼光看看呂先雲——難道是自己看走眼了?這個滿腦子只會打仗的水軍提舉居然有這樣的商業頭腦,比自己還狠?!

王靜輝笑着對他說道:“子紹可是爲大宋賣出了一個好價錢!有這樣的利潤,大宋大規模生產火器來裝備軍隊的日子可是不遠了!若是子紹來經商,那大宋的商人可都要賠掉褲子了!”

旁邊的薛向之雖然知道護航艦隊上裝載了樞密院委託的東西,但沒有想到大宋會將震天雷這樣的頂尖武器賣給高麗和倭國,心中一冷便說道:“改之,這向高麗、倭國出售震天雷聖上知道嗎?若是欺上瞞下那可是抄家滅門的大罪!”

王靜輝說道:“慶雲兄不必擔心,向這兩個國家出售震天雷是本官和太上皇親自定下的,都是中樞和樞密院的大臣經過仔細認真權衡後的結果,絕對沒有欺上瞞下進行走私!就算你不信任我,那本官才見過子紹兄幾面而已,慶雲認爲僅憑這幾面就可以使子紹爲之犯險嗎?!慶雲兄如若不信。可向聖上上書詢問此事。定可以有一個滿意的答覆!”

薛向之聽後,臉色緩和了下來:駙馬說地也很有道理。呂子紹是從杭州水軍臨時抽調過來地,他也不過才見過幾面,如果說接觸深淺,恐怕他還比駙馬要多些。而且雖然駙馬在楚州官場上行事是有些霸道了些,但從來不在乎權勢,也不貪圖功勞,若說他謀反,這也只有那些御史諫官纔會相信。反正到時候一紙奏章送到皇帝那裡,不就什麼都清楚了?!

薛向之想通這一關節後,便說道:“不是下官懷疑,但此事事關重大,在下身爲通判一職來輔佐知州大人,糾正過錯是在下的職責。少不得要想聖上問個明白,大人得罪了!”

王靜輝聽後沒有不高興,反正他又沒有什麼見不得人地事情,不怕誰來翻帳,反而笑着說道:“慶雲兄剛正不阿正是我輩官員學習之楷模,此事正當如此處理才能夠符合通判之職責!慶雲兄不必有什麼顧慮,你我雖然是好友同僚,但都是身爲大宋的官員。爲大宋效忠是自然的,你不必擔心本官心中會對你心存芥蒂!”

薛向之聽後心中反而倒是有一絲愧疚,但職責所在,他心眼也比較死,按照大宋律例,通判監視規範知州是天經地義。他也沒有因爲王靜輝這幾句話而打消寫奏章的念頭。不過王靜輝地這幾句話倒是深深的印在他的心中,日後本來在歷史上籍籍無名的薛向之出任大宋政事堂中的參知政事後,就因爲今天王靜輝光明磊落的風範而從來沒有懷疑過他要行王莽之事,反而在所有人面前稱讚王靜輝的雅量高致。

王靜輝知道自己的副手心中還有些疙瘩,便說道:“本官爲包拯著書立傳,爲的便是希望我大宋官員都能夠以包拯爲榜樣,不僅是因爲包拯的清廉,更是爲了他地剛正不阿而折服本官!一個國家總是需要一些這樣的‘純臣’來做脊樑的,否則就算他再強盛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望慶雲兄自勉之!”

王靜輝看到因爲薛向之橫插這一槓子,屋裡面的氣氛有些沉悶,所以便笑着問呂先雲:“子紹兄經商有道,還望教教本官,你是怎麼把震天雷在高麗和倭國賣出這樣好的價錢的!”

呂先雲是個軍人,雖然也知道薛向之剛纔所說的話狀況嚴重,但他是直接接到樞密使富弼的命令,他不過是具體執行上級地命令罷了,心中坦坦蕩蕩自然是不會害怕擔心,再說他和駙馬有過幾面之緣,雖然談不上了解,但他絕對不相信駙馬會做這樣類似謀反的事情。

呂先雲當下笑道:“末將不過是一名軍人,哪裡來的這種本事來經商?!下官能夠把震天雷賣出這樣好的價錢都是高麗國王幫忙!”

王靜輝好笑的問道:“是不是你還沒有報價,結果高麗國王或是他們的大臣就迫不及待地報價了?這也正好省去了咱們自家的麻煩!”

呂先雲說道:“駙馬好算計,正是那高麗國王自己上套報價,不然就算下官再活上一百年也賣不出這樣的好價錢。不過也是高麗人自己幫了咱們一把,大人可還記得下官在信中所提到的那幾股海盜嗎?”

見王靜輝點點頭表示知道後,他又接着往下說道:“其實這些海盜大部分都是高麗人的,經常騷擾高麗沿海的商船,讓高麗有些頭大,多次徵繳也沒有什麼成效,還開出了賞格來要那幾股海盜頭目的人頭。下官初到高麗,見到在城牆上貼的告示,請通譯翻譯過來後就知道自己正愁沒有門道來賣這震天雷,正好用這海盜來做見面禮來搭橋,便揭了高麗國王的皇榜,告訴他們的官員我大宋水軍已經剿滅了這幾股海盜……”

王靜輝笑着說道:“那高麗君臣自然不信,子紹兄正好拿震天雷來演示給他們看,再帶上他們的使者去海盜的老窩兒走上一遭,他們君臣自然對此武器印象深刻,要賣出個好價錢也是理所當然了!”

呂先雲也笑着說道:“大人所料不錯,大體上便是這樣了。高麗國王看過震天雷的演示再加上使者的一番吹捧。他們自己便報上了這麼一個好價錢,這可是省卻了下官一番口舌功夫。本來高麗王想把下官所攜帶的震天雷全部收購地。但大人還指示下官到倭國去看看能不能賣,就先給他們一百枚。至於倭國雖然也有個皇帝,但卻沒有什麼實權來掌控國家,各地方地大名簡直就是土皇帝一般。表面上沒有什麼戰爭,但對好的武器他們非常願意掏腰包,五十枚震天雷賣給了兩個大名,下官這一百多枚震天雷便就是這樣賣出去地!”

王靜輝笑過之後,問道:“那以子紹兄所見,高麗和倭國需要震天雷的數量如何?”

呂先雲說道:“下官帶去的震天雷根本就不夠用,兩國對這種武器的需要量很大,估計就算再帶上兩百枚想要賣掉也不是什麼難事!”

王靜輝又問道:“高麗和倭國有戰爭嗎?”他對於處於同一歷史時期地朝鮮和日本的歷史一點兒也不知道,像販賣震天雷這樣的“高端”武器,所要權衡的事情太多了。在他的設想當中,恨不得這兩個鄰居窩裡反,這樣向外販賣軍火才能夠得到最大的保障。

王靜輝的想法是很好的,不過呂先雲的回答卻讓他非常失望:“啓稟大人,高麗和倭國外部沒有戰爭,高麗北接遼國,而倭國乾脆是幾座海島,他們不像我大宋一樣。北面有遼國,西北有西夏這樣的強國。不過高麗和遼國之間也時常有些摩擦,多半是遼國訛詐高麗,小小地摩擦還不足以升級爲兩國之間的戰爭,不過無論是高麗還是倭國,他們內部也有叛亂、匪盜什麼在作亂。尤其是倭國,這麼多大名割地爲王,這可要比匪盜危險多了!”

王靜輝點點頭說道:“子紹兄,本官希望你能夠回去後寫一份節略上來,事無大小,只要是你踏上高麗和倭國領土後所見所聞全部都詳細記述下來,這將會比你保護船隊發展海外貿易更爲重要!”

薛向之說道:“改之這是何用意?”

“我大宋雖然是‘天朝上國’,但到底還是自封的,有些夜郎自大了,朝中大臣對外面的世界一點兒也不瞭解,如果只是在一個屋子裡面想當然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我們現在走出去了,要和別人打交道,不清楚對方的底細,這樣怎成?!”

呂先雲點點頭,但又有些爲難的說道:“大人,要下官來講講海外遊歷這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但剛纔聽說大人讓下官寫的這份節略是給朝中大臣看得,下官雖然也能寫字,但生怕文采粗陋,交上去恐爲諸位大臣見笑!”

王靜輝笑着說道:“子紹兄儘管去寫,想到什麼便把它給寫出來,一點也不許漏掉!文采拙劣算得了什麼,本官雖然比不得歐陽公、司馬君實、王介甫,但好歹也是大宋的狀元公,你寫好後交給本官,本官代爲給你潤色後呈送皇上,這可是比什麼都寶貴地禮物!”

王靜輝這番話倒是句大實話,現在大宋年輕一代中除了蘇軾兄弟有仁宗皇帝的親自嘉許外,還有誰能夠在學問上和他相比,他既然答應出手幫忙來寫節略,呂先雲自然是不用擔心的。當年王靜輝爲了蜀國公主去參加制舉科考試勇奪狀元郎的故事,早就被傳開了,成爲大宋士林一時之美談,任誰也不敢說自己出手,狀元郎的名頭就可以手到擒來,可見王靜輝才學之高,一時風頭無二。

呂先雲笑着說道:“駙馬才學天下還有誰人不知?!大人能夠出手幫忙,那下官就更不用怕自己出醜了!”

王靜輝說道:“子紹兄,其實不僅僅是這一次要寫節略,大宋長期以來對外面的世界瞭解地實在是太少了,並且今天朋友並不代表以後不會對決沙場,對他們瞭解的越多,以後我們也好依此爲根據來行事,這總要比臨時抱佛腳要從容的多。以後航海過程中要每天都寫日誌,記述當天所發生的事情,好回來後作爲節略的參考,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子紹兄不可輕慢!”

王靜輝喝了一口茶後繼續說道:“子紹兄,以後出海爲商船護航,每到一地便要仔細繪製地圖或是海圖,這些圖紙要秘密保送回大宋,今後樞密院的人回來找你專門商議此事,由於這一次對高麗等地的貿易實在是有些匆忙,這次便罷了。子紹兄,記住,你手中所繪製的圖紙和介紹各國的節略的價值遠比那一船黃金更重要!”

聽了王靜輝的話後,呂先雲和薛向之都略有所思,好象是抓住了什麼一般,但卻又一閃而過,不過他們知道駙馬這樣鄭重其事的吩咐下來,自然是有他的用意,自己只要認真執行便罷了。

第118章 不悔第63章 路難第86章 赴任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75章 兼容幷蓄第2章 觀光第422章 根本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10章 孤寂第391章 突襲第419章 志向第414章 做戲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75章 兼容幷蓄第408章 逆襲第130章 一人第239章 沉醉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208章 迫降第44章 目的第23章 請帖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308章 暗流第276章 事故第84章 思想準備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433章 出擊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101章 來信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348章 試刀第359章 責問第159章 命苦第96章 吏治第286章 契機第430章 相聚第369章 奴隸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246章 燃燒彈第2章 觀光第52章 心意第309章 烏龍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89章 貪污第290章 多管齊下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267章 緩行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163章 雙刃劍第57章 天機第175章 聯手第124章 財源第44章 目的第70章 漸變第42章 得失之間第270章 推薦第422章 根本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115章 退讓第106章 賞賜第139章 關節第312章 反治第364章 伏兵第256章 神壇第7章 讓利第311章 釋疑第425章 正名第193章 書童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93章 病危第349章 道義第60章 將至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362章 分裂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91章 廂兵第221章 告辭第258章 統計局第324章 淡出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131章 新時代第241章 持平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400章 女直第263章 遇襲第409章 草原第65章 反覆第78章 制舉第170章 預示第11章 手術第2章 觀光第420章 馬屁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23章 收帳第298章 憂心第314章 白衣觀音
第118章 不悔第63章 路難第86章 赴任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75章 兼容幷蓄第2章 觀光第422章 根本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10章 孤寂第391章 突襲第419章 志向第414章 做戲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75章 兼容幷蓄第408章 逆襲第130章 一人第239章 沉醉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208章 迫降第44章 目的第23章 請帖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308章 暗流第276章 事故第84章 思想準備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433章 出擊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101章 來信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348章 試刀第359章 責問第159章 命苦第96章 吏治第286章 契機第430章 相聚第369章 奴隸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246章 燃燒彈第2章 觀光第52章 心意第309章 烏龍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89章 貪污第290章 多管齊下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267章 緩行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163章 雙刃劍第57章 天機第175章 聯手第124章 財源第44章 目的第70章 漸變第42章 得失之間第270章 推薦第422章 根本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115章 退讓第106章 賞賜第139章 關節第312章 反治第364章 伏兵第256章 神壇第7章 讓利第311章 釋疑第425章 正名第193章 書童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93章 病危第349章 道義第60章 將至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362章 分裂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91章 廂兵第221章 告辭第258章 統計局第324章 淡出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131章 新時代第241章 持平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400章 女直第263章 遇襲第409章 草原第65章 反覆第78章 制舉第170章 預示第11章 手術第2章 觀光第420章 馬屁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23章 收帳第298章 憂心第314章 白衣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