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根本

由於宋遼戰爭並沒有直接對大定府的安全造成衝擊,所以遼國的統治核心依然都在大府中,涅心和馬氏兄弟等人在大定府中沒有身份暴露的憂慮,所以繼續在大定府維持大宋情報網絡的運作。

可以說在熙寧七年之中連續遭遇了兩次戰爭,這使得契丹人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對此進行了反思,不過這樣的人終究還是在少數,而且由於魏王耶律乙辛和宰相張孝傑把持朝政,使得很多契丹優秀的人才寧可隱居也不願意入朝爲官。

遼國內政自宋遼戰爭後便開始崩壞到無法收拾的地步,耶律乙辛和張孝傑在這個時候彷彿也有所轉變,在遼國內部開始了一些良性的改革,當然爲了維持遼國統治的運轉,賦稅方面卻沒有下降,但是也沒有上漲,這在契丹統治下的遼國內部百姓當中多少有所改觀。不過即便如此,遼國百姓的日子依然非常難過,失去了作爲農業基地的燕雲地區後,遼國內部糧食供給明顯出現了比較大的空缺。

農業的衰敗自然導致了工商業的衰敗,以往還算熱鬧的大定府街頭能夠保持開張的店鋪數量不足以前的三成,這也進一步驗證了農業是工商業的基礎,尤其是在交通和通信並不發達的這個時代,農業更是成爲一個國家政權能否存在在這個時代的重要基礎。農業和工商業的衰敗直接造成的便是遼國商業財政稅收的大幅縮水,現在遼國所能夠依靠的也只有其傳統的畜牧業了。

涅心把自己在大定府所看到的一切都詳細的記錄了下來,這幾天他一直遊走於大定府的大街小巷,大定府雖然是遼國的都城,但是其規模也就相當於大宋一箇中等城市大小,人口數量也就剛剛過十萬而已,兩三天地功夫絕對可以把大定府逛個遍,而相對來說大宋的國都汴都開封,一個人就是一個月也未必能夠走遍、看遍、玩遍。

在涅心的眼中,大定府的契丹人在困苦中生存。環境和國力的衰敗給這個昔日最爲強大地帝國以沉重的打擊,民生狀況極爲惡劣,不要說是其他地方,就是在大定府,乞丐滿街。各種小偷小摸甚至是公然搶劫也不在話下。在這種狀況下生活的百姓命運已經不能夠用“民不聊生”來形容了,更加惡劣的是大定府作爲遼國的都城,一樣受到糧食供應緊缺的威脅,糧價一再上漲,就是這樣糧店供應糧食都無法滿足。

“契丹人處在困境當中,不過他們同時也在反思,可惜這些人並沒有受到遼國的重用。這都是因爲他是魏王耶律乙辛地政敵,就算乙辛再大度,在威脅他地位的時候他會爲了抓住權力的把柄而將任何人消滅掉……學生徜徉在大定府的街頭,滿眼看到的都是觸目驚心的慘事。今年時至雨季,可大定府周邊滴雨未下,可以預見今年發生旱災必不可免……”

王靜輝手中拿着的正是涅心的來信,雖然他沒有去過大定府,不過有了涅心地來信。大定府的慘狀他基本上都已經清楚了。在信地最後涅心從現在的天氣情況預計今年遼國必定會發生旱災,這對本已經元氣大損的遼國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對於涅心信中所說到的那些有遠見的契丹人,王靜輝心中非常明白,這種人肯定在遼國是存在的,畢竟偌大的一個遼國想要能夠找出一個和蕭佑丹比肩的人物應該是不太困難地。不過王靜輝卻並不擔心,除去涅心所說的有耶律乙辛對權力的把持的緣故之外,他也非常清楚就算耶律乙辛能夠容納他們,他們也不會入朝爲官的——契丹人向漢人學習種種政治制度之外,還把漢人士子的一些頑固劣要也給學了回去——如果朝廷中有強勢的敵對派,他們寧可歸隱也不願意出山爲國效力。

這種情況在大宋也有很多。不過王靜輝在報紙上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就持反對意見,在這方面又不復不感謝孔夫子那一套春秋大義,畢竟這東西放在對立地兩派之中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到時候就看誰地嗓門更大,後臺更硬了——對此王靜輝不得不佩服儒家學派的中庸之道,給自己留下立足點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對手留下了反攻的餘地。不過在這個時候卻沒有誰能夠比王靜輝的嗓門兒更大的,即便是大宋朝廷的官方報紙《大宋新華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他的影響的。能夠挾天下三大報紙來進行聲討,無論是誰也受不了——謊言說了一千遍。謊言就會變成真理!

戰爭是殘酷的,大宋在這場宋遼戰爭中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不過相對於遼國的損失,大宋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並且大宋的家底厚實,本身在進行“蝗蟲戰”的時候,對大宋的影響就更小了,反而會帶來衆多戰爭紅利,刺激了國內的一些相關商家的產業規模,和進一步消化了本國上的一些流民。即便如此,戰爭過後還會有諸如工程建設和屯田買地之類的事情,現在還沒有對新佔領地區的礦產做出最後的處理決定,一旦再向西夏所屬礦山那麼處理的話,毫無疑問這對大宋商人來說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刺激。

“照這麼下去,遼國一定會在短時間之內發生嚴重的饑荒,我大宋應該在這次機會面前如何做呢?!”王靜輝心中暗暗想到。涅心給他的來信,他已經讓人送到彥生那裡去了,彥生應該可以從這封信中看出非常有價值的情報,而王靜輝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份情報來做些事情。

“戰爭!”

“第二次北伐!”

“滅遼!”

…………

“這些大宋官員啊……”王靜輝有些頭痛的搖搖頭,他站在福寧殿中卻沒有附和其他大臣的想法,只是聽到主流意見都是清一色的戰爭話題,就連司馬光對此也是保持了沉默,不過他看到王靜輝的眼神卻是多少帶了點失望的感覺,而王靜輝則是有些痛苦的搖搖頭。

最近十多年來大宋通過對外戰爭每一次都可以獲得非常大的利益,這是增強了大宋的自信心,同時也給大宋帶來了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他們真地以爲大宋無敵了!事實上在王靜輝的眼中大宋還遠未達到那個程度,在塞外茫茫大草原上和遊牧民族作戰,在大宋最好的軍隊無疑是定西軍。可是定西軍要在河套平原駐寧,抽出一部分還是沒有問題,若是全體出動,那背面的阻卜人說不定就會有什麼想法了。

當然最新成立的熱兵器部隊也是一個不錯地選擇,但是他們在草原上的作戰經驗非常少。而且在這個時候草原上的天氣也是不利於熱兵器的發揮的,趕上一場連綿不斷的小雨,昂貴的“黃金部隊”恐怕就真地要扔在草原上了。事實上王靜輝對火槍火炮武裝起來的宋軍還是有些看法的,畢竟現在宋軍手中的這些熱兵器性能還很不好。再考慮到這個時代的運輸和通信條件,最適宜熱兵器部隊作戰的方式便是在城市相對比較密集的地區,這樣他們可以獲得比較充分的補給和保護,在適合作戰地環境下。他們可以用自己高速的殺人效率給予敵人最難以忍受地重創。說白了,現在熱兵器部隊在大宋境內打防守攻勢還是不錯的選擇,若是進到大草原中,搞不好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當然宋軍也可以把“黃金部隊”給拉到西夏那邊去,那裡的戰鬥強度並不高,在那裡可以進行草原適應性訓練,過段時間後會可以擔當重任的。但是現在卻絕對不能冒險!

“臣以爲聖上和各位大臣可以聽聽駙馬的建議如何?駙馬有立策之功,掌管情報局多年對遼國情況比較熟悉。他的建議應該是比較中肯的!”司馬光上前說道。

這麼多人當中,也就司馬光心中並不想打仗,當然他希望大宋能夠滅掉遼國這個百年宿敵,不過直覺上卻讓他感到這麼做恐怕並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王靜輝在去年地北伐宋遼戰爭中一直主張收復燕雲即可,反對直接滅掉遼國,司馬光在剛纔也是仔細的考慮了一番先前王靜輝不主張滅掉遼國的一些見解。司馬光從剛纔王靜輝的表情上判斷出駙馬是絕對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出兵滅遼的,儘管這個機會看起來是那麼的誘人,多年的相處讓司馬光對王靜輝心中多少產生了一些陰影。當然這種陰影不是負面地,而是在於他驚歎王靜輝的才華和長遠地目光,大宋能夠走到今天這個局面,駙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實在是居功首位。

隨着司馬光的話,所有人這個時候才注意到王靜輝,剛纔的氣氛對於大宋君臣來說是比較熱烈的,不過司馬光的話倒是起到了一盆涼水的作用。讓福寧殿安靜了許多。

“愛卿有何看法!”皇帝趙頊笑着問道。

“在下想請郭大人指教,若是我大宋再次出兵遼國。契丹人若是不與我大宋交戰,放棄大定府北遷,在茫茫草原之中和我大宋作戰,我大宋有幾成勝算?!沸騰文學收藏我大宋該出兵多少纔可以達到絕對的勝算?這些士兵所需要的補給有多少?北方能否完全承擔下來?能不能保證將遼國君臣一網打盡?……”王靜輝向郭逵問了一連串的問題。到現在在場所有人基本上已經可以清楚的看到王靜輝對遼國的態度如何了——駙馬反對在這個時候滅遼。

王靜輝的一連串問題把郭逵這個身經百戰的將軍都給問倒了,一時半會還沒有反應過來,到最後纔有些郝然的說道:“這些事情自然會有辦法解決……”

王靜輝聽後搖搖頭說道:“郭大人,兵者國之大事,既然要主戰就必須把事情想清楚,連自己都無法說服,更不要想着去說服別人了。須知戰念一下,後方大宋兒郎就要奔赴北疆,他們的命運可都是由我們這些大宋決定的,我們也必須爲他們的生命和他們家人而負責,請聖上和各位大人三思!”

郭逵聽後臉上一紅,嘴裡面想要說些什麼,但卻又無法表達。郭逵地位雖然在大宋統治高層中比較尷尬,但是他可是太上皇當年的非常看重的將領。當年王靜輝也是爲了避免郭替命運坎坷纔在適當的時候拉了他一把。

“在下想請教介甫先生和君實先生!我大宋想要消化長城以南的領土需要多少時間?這‘消化’指的是我大宋是否要對新佔領的燕雲地區移民?還有城防關隘佈置是否都到位?交通地理是否瞭如指掌?那裡地百姓是否真的心向我大宋,是否真的安居樂業?……”王靜輝放下正在臉紅的郭逵,轉而向司馬光和王安石提出了一串問題。

“駙馬所說的這些朝廷都沒有做,若是如駙馬所說地那樣全部都辦到的話,也許我大宋可能需要十年之功纔可以完成!”司馬光回答道。

“相信聖上和各位大臣都看過許多遼國相關情報。應該知道就是作爲遼國的國都大定府,其規模也不過是我大宋一箇中等城市的樣子。在下沒有到過燕雲地區,不過從情報上以此可以推測可以得出新併入我大宋版圖的燕雲地區,那些所謂的遼國的大城市也不過就是帶着城牆地大鎮而已,人口數量不足五萬在大宋有何資格稱‘城’?!”王靜輝說道。

“駙馬這是何意?”王安石問道。

“這也就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看出新收復的燕雲地區還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燕雲地區的人口若是參照河北諸路的現狀來推測的話,臣以爲那裡人口至少可以翻上一倍!至於人心所向的問題。各位大臣想必通過以前的情報心中也明白,燕雲地區地漢人在心理上對我大宋還是比較陌生的,畢竟大宋立朝百年來對那裡地影響非常小,而契丹人卻統治那裡的時間長達百年,兩相對比可知熟優熟劣!所以臣以爲在燕雲地區,朝廷還有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兵滅遼,不說成功與否,單就是時機也選擇的也不是很好!”王靜輝說道。

聽了王靜輝的話後,福寧殿中衆人都默不作聲了。在軍事上大宋實在是太順利的,但是除了打仗之外,還有很多事情大宋都沒有去做,甚至都沒有想到去做。

“臣以爲大宋的疆域不在大小,但是朝廷在保衛國家不受外敵侵入的前提下,首先要想到地是治下百姓的生活水平,讓治下的百姓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兒童可以讀書,百姓都可以安居樂業。否則縱使疆域再大,百姓生活困苦又有何用,不過是建立在海灘上的一座用沙子築起來的城堡罷了,海水上來一衝便蕩然無存!”王靜輝沉聲說道。

國家疆域不在大小,只要能夠保證國家不受外辱,統治者首先必須先想到自己的百姓生活怎麼樣,這樣才能夠長久的保持自己地統治。至少王靜輝是這麼看的。他不是哲學家、政治家,他心中地想法還非常樸素、非常原始。連一個體系都沒有,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對“太平盛世”的理解。他不是腐儒要迎合上位者的口味,儘管他也要拍馬屁,但是這種馬屁絕對無關大局。

王靜輝熱愛這片土地,在這裡生活的時間越長,他就越不允許歷史上的一些悲慘的事情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發生。大宋不是契丹人、阻卜人、女真人甚至是後世的蒙古人的牧場,這些遊牧民族只有破壞沒有建設,只有殺戮而沒有休養生息的概念。他的臉皮很厚,可以頂住天下士林的非議公開使用奴隸;他的臉皮很薄——他沒有後世歷史學家那樣把成吉思汗這個搞得中國十室九空的屠夫厚顏當成自己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英雄,不是漢人的英雄,開歷史倒車的人就算一幫無恥文人再怎麼美化也還是一個屠夫。

“臣以爲駙馬言之有理,聖上已經雄才偉略完成太祖太宗的遺願,恢復了漢唐故土,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治理好天下百姓,能夠讓百姓生活的更好纔是治國之道!”司馬光上前說道。

皇帝趙頊聽後微微笑了笑說道:“聯就知道駙馬是一定會反對滅遼的,不過聯還是希望能夠希望不會聽到這些,可惜愛卿還是站出來反對了。既然愛卿說得這麼有理有據,沒有人可以駁倒你,聯也就不會有在這個時候出兵滅遼的想法了,但是騰希望你還是能夠想出一個辦法,給遼國雪上加霜的辦法來繼續削弱遼國的實力,騰知道受卿是有很多辦法的!”

第280章 毒藥第35章 演戲第9章 揚名第419章 志向第330章 壓力第403章 稅法第97章 捷報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33章 拜訪第19章 蜂窩煤第97章 捷報第30章 經濟侵略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40章 釣魚第406章 錦州第221章 告辭第429章 轉移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217章 試製第72章 妙用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347章 賀壽第6章 贈杯第288章 序幕第406章 錦州第249章 陣地第119章 體檢第306章 斷仇第216章 亮旗第41章 點撥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302章 取捨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407章 補給第229章 軍費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212章 正名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160章 驚雷第191章 風滿樓第281章 西北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308章 暗流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80章 毒藥第174章 質疑第377章 刺殺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163章 雙刃劍第411章 功成第163章 雙刃劍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329章 削藩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315章 完勝第182章 殺心第110章 蟻穴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252章 攤牌第105章 銀行第307章 投身第364章 伏兵第87章 戰報第389章 貿易第137章 試探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58章 統計局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60章 將至第185章 教訓第376章 意外第171章 暢談第380章 功成第269章 應對第106章 賞賜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64章 懇求第36章 上崗第145章 急招第271章 重建第227章 狀元第104章 議事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420章 馬屁第183章 情報第393章 扯動第26章 漣漪第302章 取捨第85章 外放第309章 烏龍第115章 苦惱第127章 利誘第312章 反治第169章 頂缸第273章 奠基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332章 送行第223章 收帳
第280章 毒藥第35章 演戲第9章 揚名第419章 志向第330章 壓力第403章 稅法第97章 捷報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33章 拜訪第19章 蜂窩煤第97章 捷報第30章 經濟侵略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40章 釣魚第406章 錦州第221章 告辭第429章 轉移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217章 試製第72章 妙用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347章 賀壽第6章 贈杯第288章 序幕第406章 錦州第249章 陣地第119章 體檢第306章 斷仇第216章 亮旗第41章 點撥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302章 取捨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407章 補給第229章 軍費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212章 正名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160章 驚雷第191章 風滿樓第281章 西北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308章 暗流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80章 毒藥第174章 質疑第377章 刺殺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163章 雙刃劍第411章 功成第163章 雙刃劍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329章 削藩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315章 完勝第182章 殺心第110章 蟻穴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252章 攤牌第105章 銀行第307章 投身第364章 伏兵第87章 戰報第389章 貿易第137章 試探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58章 統計局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60章 將至第185章 教訓第376章 意外第171章 暢談第380章 功成第269章 應對第106章 賞賜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64章 懇求第36章 上崗第145章 急招第271章 重建第227章 狀元第104章 議事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420章 馬屁第183章 情報第393章 扯動第26章 漣漪第302章 取捨第85章 外放第309章 烏龍第115章 苦惱第127章 利誘第312章 反治第169章 頂缸第273章 奠基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332章 送行第223章 收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