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創新

熙寧八年初春,大宋朝廷經過決議之後批准了包括重修長城和通往析津府道路在內滴一系列工程,整個工程將會持續五年之久,總造價在四千萬貫左右。這些工程中有一條從汴都開封通過相州、邢州、真定府、河間府直達析津府的水泥道路,而去通過整條水泥主幹道還要將大名府、隆德府等重要城市用水泥支線給連起來,這樣一來河北諸路將會依託這條水泥馬路合成一體。河北客商如果從真定府駕馬車出發,用不了三天便可以到達汴都開封河北對岸的渡口,而去又是是水泥道路,無論雨雪天氣都可以正常行駛,不過就是速度慢了些而已。

這是一條關係到大宋北方戰略安全的主幹道,基於同樣的想法,還要一條從西京洛陽爲起始點,經河南府、河中府、晉州和延安府直達原西夏國都興慶府的水泥道。這兩條主幹水泥道路將會承擔起大宋北方和西北的運輸安全,並且通過這兩條道路徹底盤活大宋北方和西北的經濟,加速物流,使其與大宋中央保持更加緊密滴聯繫。

重新修整長城的作用就更不用說了,自大宋立朝以來對外戰爭一直就是處於下風,更因爲石敬瑭和李元昊的緣故,大宋從來就沒有擁有過對長城的控制權。長城大多數都在遼國和西夏的國土上,大宋境內的長城長度只有可憐的不到兩百里的長度,就是這段長城還在遼、西夏和大宋三國的交界點附近,根本沒有任何價值。

由於契丹人和党項人說白了還是遊牧民族,儘管他們向農業文明轉化,但是由於其內部勢力的干擾,他們轉變成農業文明的過程中出現了多次反覆。長城對於遼國和西夏來說並不重要,從而對於長城的修繕也是很少去做的。這點上從宋軍對兩國的戰爭中,從來就沒有在長城附近發生過比較大的戰鬥就可以說明。

遼國和西夏對於長城的重要性並不清楚,但是大宋卻非常看重長城的作用,作爲一道戰略屏障,這對大宋有着莫大的好處。尤其是宋軍手中掌握了火器製作的秘密,再加上機牀的出現使得牀子弩的箭支製造費用大大降低,宋軍依託城牆防守成本也就更加低廉,只要指揮得當,遊牧民族南侵在遇到長城的時候毫無疑問將會碰得頭破血流。

不過長城自唐末以來到現在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修繕,雖然還沒有具體的考察過,但是破損的程度極爲嚴重,到底要話多少錢才能夠還長城原貌還很難說,故此朝廷在長城修繕的預算金額並沒有一個規定滴數字。只是以一千五百萬貫爲基數,先修着看,不夠再往裡添。

這麼龐大的工程在大宋只要王靜輝纔有這個胃口吃得下,而去他所組織的大財團已經籌備了六百萬貫的啓動資金,加上手上的奴隸大軍來消化這個工程自然對大宋的根基衝擊最小。不過這次買賣中,王靜輝並沒有投入金錢,而是以奴隸作爲入股,佔四成股份,其他的工程啓動自己則是財團內的商人聯合湊出來的。

和王靜輝在兩大銀行發行金票和銀票一樣,這次交易也是一種試驗——商業模式的創新!因爲在宋遼戰爭中,大宋俘獲了大量的遼軍,估計總數可以達到二十萬,再加上大宋統治高層出於打壓契丹人的考慮,大宋所攻佔下的城池以往侵犯漢人權利的契丹人或是其他民族都遭到了清算,這些人也同樣被歸爲戰俘的行列加入了奴隸大軍之中,這也是使得這次戰爭中所獲得的奴隸達到了近三十萬的地步。

如何處理奴隸的問題到現在大宋統治高層已經有了清晰的概念,直接交給駙馬。實際上還是大宋朝廷來控制這些奴隸,惡人全被王靜輝做了。當然王靜輝雖然做了惡人,但是其中的好處還是很多的,這幾年下來這些奴隸在疏浚河道淤田的過程中,朝廷沒有少給他賞賜衆多田地,要不然王靜輝這個“大宋第一地主”的名頭還要等上幾年。

這一次王靜輝決定使用這些奴隸給大宋朝廷和他自己都撈上一筆外快,便個李管事等人想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奴隸運營模式。以往這些奴隸在大宋朝廷的控制下修建大宋的河堤、道路等擊出設施,但是除此之外並不能給大宋朝廷帶來任何收入,只是將修建的成本降低了不少而已。

這一次通過王靜輝的名頭用這奴隸換來了四成的股份,燈油是三四千萬貫的工程款項有近一半在工程完工後又流回到朝廷的手中,將工程成本進一步降低,而去在工程期間的這些奴隸的口糧問題都變成了財團商人們的事情,大宋朝廷也可以在這幾年當中不用負擔俘虜的口糧問題。

起先大宋在決定是否修建主幹水泥道路和修繕長城的問題上,其內部分歧還是非常打的,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投資巨大的工程,幸虧大宋朝廷手中掌握着幾十萬的俘虜,不然單靠徵用民夫來完成這些工程,搞不好便是一個類似京杭大運河那樣的暴政工程。即便如此,工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材料等等都是一個天文數字,以大宋現今財政結餘不到兩千萬貫的水準,從工程開始後,大宋財政將會連續數年都要在一個極爲危險的水平上徘徊,一旦有什麼天災人禍發生,那大宋財政肯定就會回到赤字的水平上,而去工程進度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不過這些工程對大宋來說好處也是極爲明顯的,修繕長城將會使大宋有了防備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一條戰線。雖然王靜輝對長城的防禦能力還十分懷疑,畢竟有這個心思還不如把精力放到熱兵器軍隊的組建上來更划算,不過現在大宋軍隊中所使用的火槍性能還很不可靠,至少在陰雨季節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再者說來長城作爲這個時代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最中堅攻勢,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宋軍隊還沒有得到可靠熱兵器之前,長城的戰略防禦作用暫時是無可替代的。

在王靜輝的眼中,長城的修繕可以放緩一些。但是交通道路則勢在必行,如果沒有通暢的交通網絡,大宋對這些新併入版圖的領土控制能力會大大削弱。一旦爆發戰爭,各種物資和人員因爲道路問而無法送往前線導致敗局,那才叫一個冤。以前王靜輝率領的奴隸工程大軍一直都在男妃忙活,修建了無數道路和橋樑,就是爲了配合開發南方進行武裝移民做準備,現在廂軍在南方已經開始進入深入階段了,每隔五六十里都有一個小定居點,中間有道路連接起來。就是這麼一個個定居點和他們之間的道路在南方構建出了一個龐大的網絡,不敢說大宋已經完全控制了南方,但是西南夷無法作亂對大宋構成威脅倒是真的,有理由相信這張網絡無\敵0龍.書[屋,整9理隨着時間的發展。再過上五六十年西南夷要麼接受大宋的同化,要麼被消滅,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由此可見這交通網絡配合大宋的武力和文化無疑成爲了一張巨網,在這張充滿誘惑的網中,任何民族到頭來都免不了被同化或是被消滅的結局。

在北方修路冤比南方要容易的多,之所以以前王靜輝在北方道路上沒有太大的動作,也是因爲北方的環境並不太平。現在西夏被滅,遼國已經被大宋嚴重削弱,盡失長城以南的土地,這就讓大宋的北方更加穩定下來。根基王靜輝的推斷,歷史上推翻遼國建立金朝的女真人現在還比較弱小,而元蒙豪強現在更是連個影子都找不到,也許阻卜人是他們的祖先,但是現在阻卜人在黃河之戰中和契丹人拼了個魚死網破,雙方都是元氣大傷。照這麼估計,大宋北方在未來四五十年當中應該是安全的,周邊也不會出現強力崛起的遊牧民族來威脅大宋。現在構建交通網正是時候。

由於採用了信的商業運作模式,大宋朝廷在這些工程上,除去修繕規模還並不能夠確定的長城之外,僅在道路修建的經費上最終可以節省下來三四成的樣子,以五年期的工程週期來計算,平攤到每一年的大宋財政上工程拖入將會低於五百五貫。這樣的工程投入對大宋來說算不上什麼負擔的,財政危險係數已經降低到了大宋統治高層可以容忍的地步。

同時宋遼之站,大宋收穫頗豐,新併入大宋的如弟也相當可觀,尤其是燕雲地區農業發達,正好可以補連年遭受災害侵襲的河北諸路之不足。不過新收復的土地也並不是全好,至少有一條——這些土地上的人口數量實在是讓人無法滿意。

在十年前的大宋,當時和西夏相接壤的西北諸路軍、監,其人口比例就遠遠低於大宋核心區域,在整個西北熱口過十萬的城市不過纔有一個,五萬的城市也不過纔有四五個,這樣的比例和廣闊的西北相比實在是太低了。大宋西北諸路就是這樣的人口基數,喲按是放到西夏則是難以想象的,西夏全國人口綁在一起還不如秦鳳路一路的人口數量。可以想象大宋火併了西夏之後,領土擴大了不少,但是西北的人口密度被新加入的西夏之地給稀釋了。

剛剛結束的宋遼戰爭中,大宋所獲得的土地比西夏整體面積要小,但是長城以南的燕雲地區本就是遼國農業基地的角色,這裡的人口密度在遼國龐大的統治疆域上來看是數一數二的人口密集地區,甚至遼國的中心大定府周邊的人口密度都未必能夠比得上南京道,所以這裡的問題並沒有西夏那裡這麼凸現。不過燕雲地區不是一塊孤立的地區,它東接遼國西京道,在城市佈局上來看,以桑乾河爲紐帶,將遼國的西京大同府無敵龍手打和南京析津府連接了起來。南京道比較好說,而西京道在長城以北的區域對於大宋來說就成了雞肋了,要命的是大宋還不得不佔據西京道,以此爲緩衝地區來爲河套平原地區做掩護,要是西京道的面積再加上定西軍如蝗蟲一般橫掃西京道。使整個面積可以稱得上河北諸路的土地上基本沒有人!

大宋統治高層在勝利的光環下並沒有意識到統治疆域和人口之間的關係,王靜輝心中對這個問也是存了很大的疑問。終究覺得這不是一個長久的事。要想有效的統治一個地區,那那個地區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本國人在那裡長期居住生活,這樣才能彰顯大宋對這裡的所有權。

不過令人慶幸的是,自從治平三年初到現在快十年的廂軍屯田政策。使得西北和河北的人口數量增長的很快,由於稅率非常底,土地也足夠分配,再加上大宋朝廷和相關的商團給予廂軍屯田各種政策上和財力上的支持,到現在大宋已經開始享受西北、河北廂軍屯田所帶來的紅利了。廂軍屯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口數量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從熙寧二年開始,王靜輝和富弼達成了一系列相關的結盟,在西北爲了消化廂軍屯田所產生的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而在西北的各重要城市建立了大量的大型作坊。這就是爲了將西北的幾個城市變成大宋北方的紡織、油料商業中心,由此而帶動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

有了這兩方面的因數,大宋西北和北方的人口還算勉強能夠過得去,但是要想真的發展西北和北方,就必須要發展經濟來帶動當地的人口增長,這中間完全要指望大宋將要在北方和西北所修建的兩條水泥主幹道。所以說王靜輝比誰都更重視這兩條主幹道的修建,它們背後代表的是大宋在北方和西北能否長期立足的關鍵,也是關係到了以後能不能在大宋中心區域範圍外便可以擋住草原遊牧民族南侵的關鍵。畢竟外圍防線放的比較遠些,這有利於保護大宋的根基不受衝擊,只要元氣還在,中心區域的造血功能還完好,藉助發達的交通網絡由中心區域向外圍防線輸血來對抗遊牧民族,這樣便可以打成持久戰——草原民族是經不起這種持久戰的。

在王靜輝所知道的歷史當中,也是元蒙滅了金朝獲得了長江以北的資源後,纔可以和南宋相持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如果在火器不足以抵抗草原騎兵的情況下,那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持久戰加上經濟封鎖戰雙管齊下。草原民族所能夠堅持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十年。當然大宋在漫長的時間中還有其他的選擇,畢竟照現在的勢頭髮展下去,大宋將會徹底掌握住南方,而去還有廣闊的南洋爲大宋的後方基地,源源不斷的爲大宋提供各種物資、糧食。

“如果歷史無法抗拒的話,那在這個時空中真的再次重演元宋對抗的話,到時候看元蒙怎麼能夠耗得過大宋!”王靜輝心中狠狠的想到。事實上連他自己都非常確定,草原遊牧民族日後對大宋所造成的麻煩多半而已就是到此爲止了,當然不排除一些小規模的南侵,但是隨着大宋獲得了燕雲地區並且鞏固了自己在這裡的實力之後,在東亞版圖的北方是不可能再次出現像遼國這樣能夠和大宋平起平坐由草原遊牧民族所建立的國家了。

相比大宋,遼國在熙寧八年過的可謂是慘淡至極,就是一向以生活豪奢爲著稱的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不得不在熙寧七年連續經過阻卜人和大宋的兩次戰爭後,過起了比較簡樸的生活。不過這裡的“簡樸”只是想對以前的生活而言的,事實上耶律洪基依然喜歡遊獵,可惜他再也無法在初春的時候在桑乾河畔獵鵝了,因爲那裡已經完全屬於大宋的統治之下。

遼國經過熙寧七年的一系列打擊之後,其國力已經下降到了一個極點,在熙寧七年的四月,遼國皇帝還是派出了使者前往大宋向大宋皇帝趙頊祝賀誕辰,但是在隨後的六月耶律洪基生日的時候,大宋卻未派出任何使節前往大定府來恭賀遼國皇帝的誕辰。幾十年前遼國在蕭太后等一干能臣武將的帶領下,在大宋河北諸路橫衝直撞,大宋真宗皇帝甚至被逼得有南遷的想法,最終在大臣寇準的強力建議下親征,在遼國處於下風的情況下籤訂了非常屈辱的和約,其中一條便是“以兄事遼”,並且加歲幣三十萬貫,事隔幾十年,往事雲煙終究消散!

第396章 變局第42章 得失之間第54章 上邪第175章 聯手第116章 伏筆第403章 稅法第238章 宴請第302章 取捨第138章 新事業第406章 錦州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296章 反間第280章 毒藥第276章 事故第39章 盤算濮議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27章 新年第266章 有別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265章 解煩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434章 定局第134章 王靂第148章 風起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7章 讓利第119章 體檢第336章 鐵與血第81章 賜婚第293章 質疑第189章 說親第29章 文化產業第197章 搶劫第131章 新時代第10章 孤寂第96章 吏治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365章 叛亂第285章 退卻第57章 天機第396章 變局第48章 治療(上)第136章 科舉第353章 合力第188章 實力第53章 爭取第350章 釋疑第241章 持平第104章 議事第207章 樑太后第73章 獻寶第112章 王韶第381章 硫球第429章 轉移第247章 水利第151章 同行第359章 責問第319章 天變第117章 見面第204章 激將第95章 徵兆第129章 銷路第124章 財源第335章 定西軍第202章 攻守第164章 推託第168章 傳警第7章 讓利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76章 裝備第231章 誘惑第151章 同行第347章 賀壽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45章 訟師第107章 無謂第71章 奇思第107章 無謂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107章 無謂第152章 歸來第335章 定西軍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351章 佈局第135章 互算第183章 情報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85章 外放第115章 苦惱第390章 摩擦第336章 鐵與血第143章 言弊第303章 縱橫第66章 互援第43章 轉機第141章 因勢利導
第396章 變局第42章 得失之間第54章 上邪第175章 聯手第116章 伏筆第403章 稅法第238章 宴請第302章 取捨第138章 新事業第406章 錦州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296章 反間第280章 毒藥第276章 事故第39章 盤算濮議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27章 新年第266章 有別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265章 解煩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434章 定局第134章 王靂第148章 風起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7章 讓利第119章 體檢第336章 鐵與血第81章 賜婚第293章 質疑第189章 說親第29章 文化產業第197章 搶劫第131章 新時代第10章 孤寂第96章 吏治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365章 叛亂第285章 退卻第57章 天機第396章 變局第48章 治療(上)第136章 科舉第353章 合力第188章 實力第53章 爭取第350章 釋疑第241章 持平第104章 議事第207章 樑太后第73章 獻寶第112章 王韶第381章 硫球第429章 轉移第247章 水利第151章 同行第359章 責問第319章 天變第117章 見面第204章 激將第95章 徵兆第129章 銷路第124章 財源第335章 定西軍第202章 攻守第164章 推託第168章 傳警第7章 讓利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76章 裝備第231章 誘惑第151章 同行第347章 賀壽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45章 訟師第107章 無謂第71章 奇思第107章 無謂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107章 無謂第152章 歸來第335章 定西軍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351章 佈局第135章 互算第183章 情報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85章 外放第115章 苦惱第390章 摩擦第336章 鐵與血第143章 言弊第303章 縱橫第66章 互援第43章 轉機第141章 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