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雙刃劍

今天不用上朝,王安石正好在政事堂當值,而韓琦等人也很快便來到了福寧殿,昨天晚上的一番脣槍舌劍使得雙方都結下了樑子,除了司馬光、曾公亮還沒有最後表態,韓琦等人都已經是擺明車馬了。不過王安石相比起來更從容一些,昨天的福寧殿議事他大獲全勝,而韓琦前段日子還受到司馬光的彈劾,理由便是非常禁忌的阻塞言路。

王靜輝看到這些人站在一起不知不覺便有些頭痛的很——他這才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地位實在是尷尬的很:保守派頭號官員韓琦的義子。不過這個時候可不是吵架的好時機,雙方見面未免火藥味太濃了點。所有的官員都到齊的時候,他們看到趙頊和王靜輝早在這裡等候,心中便猜測到這次會議的中心將是駙馬提起的。趙頊也不兜圈子,直接便把王靜輝的兩道奏章發給他們相互傳看。

很快所有的人都明白了王靜輝的用意,無論是王安石還是韓琦,對報紙都不是很看重,覺得駙馬此事未免有些小題大做了,但現在駙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可謂是一時無二,他們兩個人都不想在這件在他們看來是件小事上得罪王靜輝,所以心中便存下了這種基調。從皇帝趙頊的表情上,衆位大臣都可以看得到皇帝本人還是對此事非常支持的,不過第一個站出來說話居然是曾公著。

曾公著站出來說道:“聖上,臣以爲駙馬奏章上所提到的報紙,此物甚好!聖上出宮不易,只要有報紙一物便可以在九重之上可知天下事。這實在是便利的很!”

王靜輝不知道曾公著是出於什麼緣故來幫自己說話。但伸手不打笑臉人,估計可能是因爲他的侄子在楚州市舶司地緣故。這也是很有可能地事情。既然有支持的人便會有反對地,不過王靜輝沒有想到的是,反對的人居然是司馬光。

“聖上,臣以爲報紙似乎有些不妥!如駙馬在策論中所描述的一樣。報紙免不了要議論朝政,但這樣會有損朝廷地威嚴;而且報紙所刊載的文章未必就是真實的,若是奸邪之人用來散佈謠言重傷朝廷或大臣,那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不過最重要的便是這會開以民議官的先河,官吏賢愚是自有其上司和御史臺、知諫院等來評價,豈容百姓在報紙說三道四,那豈不是人人都變成了御史中丞?!”司馬光站到前面躬身說道。

聽到司馬光說到“人人都變成了御史中丞”這句話的時候,王靜輝心中不禁有些好笑:歷史上韓琦、富弼等保守派元老都隱退之後,司馬光纔出任參知政事,現在他還是御史中丞呢。報紙對官員的監控職能自然是強了他的飯碗,他當然會很在意了!

王靜輝也出列說道:“聖上,世間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完全都是好處,事物分兩面性,既然有利必有弊,君實先生所說的,臣以爲是有道理的,所以臣在後面又寫了一道《新聞出版管制條例》以約束報紙。以期揚長避短。不過臣也不贊同君實先生所言,報紙不過是一張嘴,它即可以替朝廷說話,也可以爲百姓說話,古之以來從來就沒有杜絕過奸吏地出現,究其原因不過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奸吏從中欺上瞞下,更有言官與其同流合污的事件屢見不鮮,所以才能隻手遮天,百姓有怨無處訟。報紙的作用除了宣傳朝廷的政策,讓百姓都知道朝廷所實施的新政策是爲了他們好,另外便是把百姓的疾苦通過報紙這一途徑反映給各位相公,使得底下的奸邪小人不能夠像以往那樣‘一手掩盡天下人耳目’,使其所做的奸邪之事能夠暴光於天下,他們做得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其中利弊得失,臣也不能全然測度,僅僅是列舉了出來寫在了奏章中,還請聖上和各位大人能夠妥善定奪!”

王靜輝和司馬光、歐陽修等這些文豪官員歷來都是關係非常好,就是王安石也時常和他有書信來往,和這些人來往風險比較小,即便是中間有了極大地分歧吵翻天,過後他們也不會記仇,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情。今天在皇帝面前,司馬光和他唱對臺戲也並非是第一次,所以他也不是很放在心上,反而直言反駁。

不過讓王靜輝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話反而讓王安石和韓琦的腦袋突然靈光了起來,兩個人都敏銳地感覺到報紙這個還沒有誕生的新鮮事物,將會蘊藏着很大的能量,既能夠爲自己的政治主張所用,也同樣能夠被對手所用。不僅他們兩人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所有在場的大臣也都隱約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正如駙馬所說的那樣,報紙真可謂是一把雙刃劍啊!

皇帝趙頊對報紙的功能看重在它的溝通功能,可以有效的防止權臣的出現,要知道老趙家的太祖太宗皇帝爲了防止權臣的出現所下的功夫不比在武將問題上少;保守派和王安石等有志於變革大宋的改革派所看重的便是藉此能夠得到一個宣傳自己政治主張的平臺;王靜輝則期待開創原始的民主先河,播下民主的種子,藉助報紙這件利器來制約兩派政治鬥爭的走向不脫離自己的控制,甚至在至高無上的皇權上紮了一個小小的針眼。霎時間還沒有誕生的報紙居然聚集了這麼多的人的期待,這是王靜輝當初所沒有想到的,這次小小的報紙又被王靜輝給玩大了。

不過司馬光雖然看到了其中的好處,但身爲御史中丞,言官的頭頭兒,對報紙的負面影響考慮的更多些,他反駁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此一來。天下大亂矣!”

司馬光的上綱上線頗讓王靜輝心中有些惱火:一份報紙還不至於鬧到天下大亂吧?!說白了最直接地受害者也不過是些貪官污吏罷了。用得着這麼緊張麼?!你司馬光再強也不過是一個人,但你手底下地御史都在眼巴巴的瞪着我。等我出錯好踩着我向上爬呢!

王靜輝見司馬光給自己扣上這麼大一頂帽子,雖然知道他是站在一個臣子地角度來說話這是沒有錯的,王靜輝本來就對一個依賴皇帝賢愚的皇權天下不滿,司馬光這樣推測他的動機是沒有錯地。

他摘下自己的官帽放在地上。跪下說道:“孔聖人雖然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話,但縱觀孔子的一生,他這樣的事情也沒有少做,可見聖人語錄不能夠當作教條,後世之人不能夠只學聖人皮毛而不體會聖人本意!包拯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十年,但當今天下百姓猶記得包拯一生事蹟,口口傳誦不止,連新歸附我大宋的西南蠻族要求賜姓也要選擇姓包,敢問各位大臣這是何故?!御史言官縱然再多。但爲什麼百姓還會傳誦包拯的故事?皆是因爲能夠像包拯一般敢直言明諫的諍臣太少之故!報紙一出可以使天下心存奸邪之念的官吏行事爲之顧忌,可當千百包拯!報紙縱有千百弊端,但只要控制得當便是利國利民之舉,千百年後世人念及此事,也會稱讚陛下及各位大臣地遠見卓識!請陛下及各位大人明鑑!”

在場所有的人都知道王靜輝最推崇的便是包拯了,曾爲包拯寫書立傳,這次搬出包拯來救場,連司馬光都覺得自己剛纔說得太過份了。弄得別人還以爲他十分在乎御史中丞這個“天下言官”之首的職位呢!

司馬光一退,其他兩派包括現在還保持中立的曾公著都開始鼎力支持發行報紙了,皇帝趙頊終究還是個年輕人,對新生事物非常有興趣,說道:“愛卿言重了,快起來吧!”王靜輝不過是做個樣子來表示自己對發行報紙的堅定態度。聽後也不矯情就站了起來。

“各位愛卿以爲還有什麼不妥嗎?”趙頊見王靜輝起來後,眼光朝底下的大臣們掃視了一下,表示自己非常支持駙馬發行報紙的態度。

“臣還有個問題,聖上,這報紙是否是朝廷來負責刊印發行?”問話地人是王安石,既然想到報紙是口雙刃劍,現在關鍵的便是這柄雙刃劍控制在誰的手裡,現在皇帝站在他這一邊,他自然是希望由朝廷來負責發行報紙了,不過剛纔看駙馬的奏章,好象是駙馬來負責發行,這使得事情又充滿了變數。畢竟他和駙馬交談過數次,自己的兒子也和駙馬在一起待了幾個月,雖然結論是駙馬也是站在大宋改革這一邊的,但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大分歧地,尤其是駙馬弄出那個不溫不火的“寒暑論”,更是表明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張,這讓王安石感到有些不放心。

王靜輝回答道:“王相,報紙之事在下已經責成商務印書館加緊籌備了,估計下個月便可以刊印發行。”

韓琦聽王安石這麼問,當然是聞弦知雅意,考慮到王靜輝是他義子的關係,相信在不濟也不會全盤倒向王安石,那麼報紙的言論便可以站在保守派這一邊,略微衡量後,說道:“聖上,臣以爲駙馬來籌辦刊印發行報紙甚爲妥當。”

王安石插手道:“報紙事關言論,還是由朝廷來發行才妥當些,等以後再轉向民間發行。”

趙頊聽了兩個人的話後,心中也是猶豫不定,報紙的設想是由王靜輝先提出來的,由駙馬來負責這件事他也比較放心,但王安石的說法也對。

王靜輝看到趙頊臉上有些猶豫的神色便說道:“聖上,臣以爲朝廷現在撐起發行報紙的時機還尚未成熟!”

王安石問道“駙馬之言何解?”

“報紙發行首先是靠雄厚的財力來支撐的,由於現在發行報紙在成本上居高不下,在下已經遣人試印過,一份報紙的成本在二十文錢左右,考慮到能夠讓更多的人來閱讀到報紙,售價要比成本低一些才行。恐怕是印的越多虧地越多。一年下來恐怕沒有十萬貫是支撐不下來的。現在雖說朝廷的財政已經略微好轉有些盈餘,但需要用錢地地方太多。恐難以長久支持。而且商務印書館已經經營《梅雪》月刊已經兩年了,報紙和《梅雪》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商務印書館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相信可以順利的支持報紙的發行!”

一提到錢。在場地衆人臉色都不是很好看,大宋財政異常緊張,雖然有駙馬銳意開拓現在已經好多了,但還是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御史中丞司馬光常常上書皇帝要求注意節省,連這福寧殿本該點亮一百多支龍蜒香蠟燭的,趙頊現在只讓點上十幾支,爲的就是剩下幾萬貫開支,若是讓這些人每年拿出十萬貫來辦報紙,真是太難了。王靜輝將這個致命的底牌亮出來後,就是歷史上一直不是很注意節流的王安石。眉頭都有些皺了皺。

想到《梅雪》月刊,在場的所有人都很熟悉,他們幾乎是每期必讀,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三父子和正在養病的歐陽修作爲朝廷官員都是經常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文章的,加上王靜輝自己,幾個人早就在上面打了幾次嘴仗了。衆人聯想到《梅雪》想了想覺得報紙不過是《梅雪》一樣地普及版,司馬光想到自己剛纔阻止報紙發行的時候,纔想到自己也在上面發表過關於時政方面的文章。這言論之禁早就在自己身上破戒了,臉上不禁一紅,心中真是有些懊悔不已。

“報紙就交給駙馬來做吧,這件事就到這裡了!”一提起財政問題,趙頊的腦袋就不禁的發大,想到駙馬的身份後。他心中對報紙最後的疑慮也一掃而空,大手一揮便開了綠燈。底下的羣臣也覺得駙馬來辦報紙恐怕是最好地選擇,否則由朝廷來辦報紙,那爲了爭奪報紙的主動權又是一番好爭,爲了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來打嘴仗實在是不值得,都躬身贊同趙頊的聖諭。

王靜輝見所有人終於艱難的通過了自己的奏章,心中也不禁鬆了一口氣,但任務還沒有完成:“聖上,這份報紙將會是我大宋第一份報紙,縱觀歷史上也沒有同樣地事物出現過,還請聖上爲這份報紙命名!”

這是王靜輝的老規矩了,他的平民醫館、華英書院、商務印書館、《梅雪》月刊、大宋皇家海運等等都有皇帝的御筆簽名,免得以後出了什麼婁子好讓皇帝和自己一起來頂缸,這也是一道護身符,身價自然不同。而司馬光、韓琦、王安石等人都用另外一種眼神看他:原來你也怕出亂子,先提前買好保險,駙馬做事果然是滴水不漏!

王靜輝喜歡朝皇帝索要牌匾,這都是公開的事情了,趙頊和他認識這麼長時間也瞭解自己妹夫這個習慣,也知道其中的用意是什麼,但他並不介意,與駙馬做出來的功勞相比,這點兒舉手之勞不算什麼。況且大宋的言官都睜大眼睛盯着駙馬,無論是太上皇還是現在的皇帝趙頊對此心中總是有些愧疚的,駙馬這點兒小要求自然是答應了:“大宋明鏡報!”

“古人云:‘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愛卿的報紙就用這個名字好了!”皇帝趙頊負手站在御案之上若有所思的說道。

本來王靜輝還需要籌劃很長時間的報紙,現在經過朝堂辯論後,不得不大大提高籌備速度了,這也是無奈之舉,爲了借這個雙方都還沒有站穩腳跟一家獨大的狀態火速讓報紙得到官方的承認,王靜輝順勢而爲終於馬馬虎虎的完成了這個任務,不過缺點是他吹牛皮了——以後的一個月的時間內,他要把第一份《大宋明鏡報》刊印發行出來,這個難度可不小。

福寧殿將報紙問題落實過後,王靜輝顯得非常優哉的在慈壽宮的花園中和蜀國公主相聚了一會兒後,便匆匆忙忙趕回駙馬府,他不想讓自己的妻子爲他而感到擔心着急。等回到駙馬府後,他便召集了他名下產業的各個負責人還有徐老和李管事,將今天發生在福寧殿中的事情和大家都詳細說了一下,現在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這個月做好物質準備,保證報紙在下個月便可以發行。

幸好幾個月前王靜輝就把有關報紙的全盤計劃和他們商討過,並且做了一定的準備,現在雖然時間有些緊,但以王靜輝的財力,這完全不是問題,雖然因爲紙張問題而導致成本不能降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但現在需要是第一位的,虧本兒他也不在乎了,不過現在的問題是:第一代的新聞編輯和新聞記者在哪裡?!

第46章 收官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26章 漣漪第258章 統計局第139章 關節第243章 測度第32章 求助第173章 拒受第425章 正名第94章 農書第69章 醫道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232章 武策第390章 摩擦第207章 樑太后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24章 赴宴第244章 一語成第2章 觀光第175章 聯手第17章 身份第136章 科舉第407章 補給第66章 互援第6章 贈杯第359章 責問第268章 預警第275章 誘惑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44章 一語成第236章 人情第204章 激將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318章 藉口第22章 想法第404章 來州第257章 變而變第297章 擴張第414章 做戲第268章 預警第13章 理由第217章 試製第212章 正名第97章 捷報第329章 削藩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283章 天波第49章 彌合第81章 賜婚第324章 淡出第48章 治療(下)第400章 女直第173章 拒受第159章 命苦第185章 教訓第14章 策論第210章 獵人第236章 人情第306章 斷仇第268章 預警第25章 技驚四座第94章 農書第370章 誘導第103章 準備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93章 病危第57章 天機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125章 煩心第318章 藉口第78章 制舉第203章 決絕第210章 獵人第404章 來州第394章 生疑第206章 兵敗第75章 兼容幷蓄第243章 測度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168章 傳警第150章 賭局第364章 伏兵第107章 無謂第328章 歸宋第403章 稅法第313章 亂局第406章 錦州第135章 互算第201章 追殺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160章 驚雷第1章 英雄第406章 錦州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167章 種子第336章 鐵與血第249章 陣地第270章 推薦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
第46章 收官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26章 漣漪第258章 統計局第139章 關節第243章 測度第32章 求助第173章 拒受第425章 正名第94章 農書第69章 醫道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232章 武策第390章 摩擦第207章 樑太后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24章 赴宴第244章 一語成第2章 觀光第175章 聯手第17章 身份第136章 科舉第407章 補給第66章 互援第6章 贈杯第359章 責問第268章 預警第275章 誘惑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44章 一語成第236章 人情第204章 激將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318章 藉口第22章 想法第404章 來州第257章 變而變第297章 擴張第414章 做戲第268章 預警第13章 理由第217章 試製第212章 正名第97章 捷報第329章 削藩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283章 天波第49章 彌合第81章 賜婚第324章 淡出第48章 治療(下)第400章 女直第173章 拒受第159章 命苦第185章 教訓第14章 策論第210章 獵人第236章 人情第306章 斷仇第268章 預警第25章 技驚四座第94章 農書第370章 誘導第103章 準備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93章 病危第57章 天機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125章 煩心第318章 藉口第78章 制舉第203章 決絕第210章 獵人第404章 來州第394章 生疑第206章 兵敗第75章 兼容幷蓄第243章 測度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168章 傳警第150章 賭局第364章 伏兵第107章 無謂第328章 歸宋第403章 稅法第313章 亂局第406章 錦州第135章 互算第201章 追殺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160章 驚雷第1章 英雄第406章 錦州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167章 種子第336章 鐵與血第249章 陣地第270章 推薦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