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文人之論(下)

王賢看了看旁邊的汪洙,心裡知道汪洙定是書生氣犯了,他朝着那上面的蔡京看去,想看一看蔡京到底如何表現。

果然蔡京並無絲毫驚訝,只是笑道:“不知小兄何問之有?京雖不才,願和小兄探討一番。”

汪洙見這個蔡京不拘身份,反而有些不知所措起來,不過見到諸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他鎮靜了一下便道:“大人剛纔說的有些不對。”

蔡京擺手制止了欲說話的太學長,對着汪洙笑道:“哪裡不對,小兄說出來。”

汪洙朗朗地道:“荊公之言,在下哪裡敢說些什麼,只是這‘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卻甚奇怪,在下有言不吐不快,望大人見諒。

大人適才說‘天變不足畏’,此言差矣,衆所周知,天乃是掌管世間萬物,天道之理也是我等所追求之事,論語便是有語‘朝聞道,夕死可矣’,故而何爲大,天也。聖上便是天之子,代天行道,古語有云,天命不可違……”

王賢張着嘴巴看這汪洙滔滔不絕地說着這麼多話,他算是見識到了古代書生的厲害之處了,就這一個天道他說了半天還沒有停止,從上古皇帝說到了當今聖上,從古之尚書說到了今之雜記,而後旁徵博引,讓人腦子都繞暈了,就只明白他說的只有一個意思,“天變不足畏”這句話是錯誤的。

蔡京坐在這上面,滿面帶笑,並未有一絲氣憤,讓王賢不由佩服起他的氣定神閒的修養來了,聽到這種喋喋不休的話還能面不改色,像未聽見一般,不愧爲做大事的人,這份本領就不是平常之人能夠擁有的。

實際上蔡京確實把這些話當耳邊風了,這個年輕的迂腐學生滔滔不絕地論天命,蔡京只是笑了笑道:“小兄所言極是,還有什麼?”

他這一句話便讓汪洙停止了天命之談,轉而道:“總之天變乃是上天預警,不可不察。在下要說的第二點便是祖宗之法亦要遵之,大人適才說了姜尚、商鞅諸人,豈不聞姜尚酒池之苦、商鞅車裂之亡,此非他而,乃是天對其懲罰,而昔日漢高祖皇帝定天下,定數條規矩,大漢得以富庶,漢武帝擅自變離國策,強攻匈奴諸部,以至於國家兵士被他送掉了一半,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可定居,真一個民不聊生,此又是變祖宗之法而得其罪,改祖宗之策而損其民,又如高祖皇帝定下內侍不得干政,然漢之江山便是亡於十常侍此等閹人手中,此亦是變祖宗之法所致。”

蔡京聞言不禁一笑道:“那元長倒想知道你又如何評價‘人言不足恤’的?”

汪洙只是一言便止:“若是別人都在說你,自然就是你之錯了,豈有寡是衆非的道理。”

蔡京一愕,隨即呵呵一笑道:“小兄果然想得好,元長不才,說上兩句,便與小兄共參詳,一是天變,適才小兄已言,天道浩然,人皆守之,蔡某尚沒有膽子與天爭命,然而天變乃是自然之理,並非觸動了上天之道,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自然之道並非天道,小兄把此點混爲一體了。

此外祖宗之法,其實祖宗亦不是聖人,其法難免有些漏洞和空缺,而況光陰流轉,彼時之法行至此時,自然顯出不足,小兄適才說順應天命,這改祖宗之法便是順應天命,草有枯有榮,人有生有死,舉凡上下,無一不是變動着的,既然天命也是變動,爲何祖宗之法不可變?

便說武帝之功勞,非你我二人可去除,昔日有匈奴勢大,侵擾邊關,危害百姓,壞我大漢天威,武帝一改守成法度,遠襲塞北,致使匈奴不敢犯邊,幾百年的邊患就此而解,此功不可謂不大,而後諸帝又變武帝之策,休養生息,故而大漢天威得存,故而武帝變高祖之法,天道也。昭宣二帝變武帝之法,亦是天道也,天道行此,不以祖宗之法爲對,亦不以今人之法爲錯,浩然行之,便知正誤。

至於你那剛纔一言,小兄,元長想要問你一句,爲何屈大夫嘆‘衆人皆醉我獨醒’,爲何郭子儀死前語‘世人皆誤我也’?蓋正道之事,寡並非是錯,衆並非是對,而便是因爲衆人不知真情,胡亂猜測,使得忠臣投湖,良將蒙冤,此乃是大不幸也。”

如果不是因爲王賢還有些理性,他真想立刻伸大拇指,跑到蔡京的旁邊道:“你真是太牛了。”

這個蔡京不愧是影響數十年,或者說是影響千餘年的人物,他看問題都開始一分爲二了,這種說話的水平極爲高超,因爲基本上他說的東西都是對的,因爲這取的中庸之語,無法偏激,故而使得汪洙心不服但口卻只能拜服。

蔡京瞧着垂頭的汪洙,呵呵一笑道:“小兄能出此言,乃是太學之功,亦是我大宋之福,諸位小友,適才在下說了,人皆是有一心,好議他人之事,卻忘了自己之事,我前日在太白居飲茶,聽兩人閒談,便是在說衛青之事,言語甚爲憤慨,我便在想,衛青死後已如此長時間,先皇帝也表過詔書,爲何此二人竟然如此議論,而後又聽其論起了范仲淹、王荊公、文彥博、司馬君實,一個酒樓衆的隨意二人便好議他們之事如此,更何況汴京之中文采傑出的諸位了。”

他說了半天,竟然把矛頭指向了太學生,這可把太學長急壞了,他連忙道:“大人……”

蔡京擺了擺手,也不說話,就聽着這下面吵吵鬧鬧地說着不停,一直等到聲音漸小,他才說道:“諸位小友,適才我在這兒聽着諸位談話,竟然又無意之中聽到有人議及朝中之事,而且剛纔又有人論起蔡某了,元長是一個庸人,自然不怕諸位議論,但是朝中大員,每行國策,必會有閒人互語,爭論不休,反而阻撓了朝事。

更爲可怕的是,諸位皆是不明真相,一旦有人從旁利用,小則損人,大則損國啊。諸位小友皆是我朝棟樑之才,以後說不定也是朝廷大員,背後妄自議人之短,非君子所爲,亦非諸位太學生之所爲。”

蔡京說了這麼長時間,總算舒了口氣,這時站了起來道:“諸位小友,而今天色已晚,元長便要告退,望諸位能自勉自勵。”他正要走,突然又緩緩唸了一首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詩乃是真宗皇帝寫的勸學詩,意在鼓舞士子學書,以求博取功名,得到榮華富貴。

場中諸人皆都沸騰起來,大家本就對此奉爲座右銘,而今當朝尚書親念此詩,所有人都被這種情緒帶動了,就連汪洙也不禁動容,臉上表情透出對前程期待。

王賢目光一掃,見到趙萬寶雖然帶着笑,但是眼中竟是嘲弄,心中不由一動,這個趙萬寶可以說是奇特無比,他家乃是江南大富,又是名士之後,爲何要到這太學讀書,而且他在這裡又不向學,整天遊蕩於太學之中,諸人皆都知道水字間有一個“萬寶”兄。

趙萬寶像是感應到了,回頭看了一下王賢,朝着他笑了笑。

王賢亦是呵呵一笑,突然聽到有一聲吵鬧,隨即人羣之中出現**,王賢一愣,朝着中間看去。

只見到那邊的木桌子已經翻到在地,而那蔡京便仰身躺在地上,王賢順着其目光看去,看到一個人正驚恐地看着蔡京,臉上帶着不知所措。

王賢不由一愕,這個撞倒戶部尚書蔡京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室友周兵,他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臉上很有些髒兮兮的,右手還拿着一根小木棒,看起來極爲滑稽。

場中的諸人也是驚訝了一刻,直到蔡京哼哼唧唧地出聲,他們才馬上反應過來,立刻扶起蔡京,那個太學長立刻皺眉地道:“你是何人!”

周兵老老實實地道:“學生周兵,乃是外舍北路齋新生,無意撞倒這位先生,請先生見諒。”

蔡京此時已經站了起來,他剛纔被周兵迎面裝來,摔成一個大跟頭,此時陡然站起來,全身骨骼頓時響了起來,然後一股透心的疼穿越身體,讓他不禁咬緊了牙關,斜眼瞪了一下週兵,並未說什麼。

這時諸人已經圍了上來,太學長怕靠的太近會出問題,連忙讓學正、齋長們維持秩序,等到太學的守衛們過來時,學生們已經逐漸散開,蔡京輕揮了揮手道:“這個士子也是無心之舉,莫要太過責罰他。”

他並沒有當場發火,直接交代了幾句,便向西至西門而出,回去臥榻了。

王賢這時和諸人一起到周兵這邊,已經有守衛拉着周兵,那個太學長寒着臉道:“先把他帶到小房間裡,北路齋的齋長、齋諭也過來,此次事大,若不從嚴處理,太學便永無寧日了。”

看着馬階擔心的表情,王賢等人心裡一冷,撞倒了一個人貌似沒有什麼大的過錯,可是今次周兵撞的是戶部尚書啊,那可是朝中三品大員,這個周兵也算倒黴,就算不過來也好,偏偏跑回來的時候撞倒了蔡京,這可不算小事,除非蔡京真的不放在心上,或則後果很難說。

王賢心中卻一點也不擔心,事實上,他還在好奇周兵的真實身份,說不定此次便是解開其身份的機會,他看着一臉惶然的周兵,輕聲道:“你放心,不會有事的。”

第89章 文人之論(上)外傳:失蹤之事(一)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5節)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1節)第34章 全民皆兵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5節)第1章 小孩塔布(上)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2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3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2節)第53章 上京和談第41章 別勒古臺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3節)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1節)第18章 不見答圖(下)第24章 蒙古大汗(上)第113章 所尋之人第42章 雨夜被劫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5節)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3節)第40章 布和首領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162章 出揚州記(中)(第4節)第96章 雪天觀景第120章 另有原因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1節)第61章 居安仁吉第55章 大人物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3節)第42章 雨夜被劫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15章 夜宿草原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2節)第117章 初臨揚州第95章 學正罰站第140章 速整吏治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2節)第37章 說服薩滿(上)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1節)第3章 塔塔爾人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6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3節)第129章 書房所思第101章 拜訪清照第102章 元夜賞燈第6章小孩生病第123章 行動前後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78章 經義策論(上)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3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5節)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4節)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1節)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3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4節)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2節)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3節)第40章 布和首領第11章 一夜未宿第69章 何爲明教(下)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3節)第36章 輝煌一箭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5節)第76章 細語嫣然(下)第95章 學正罰站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4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4節)第98章 雄心壯志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2節)第58章 遇上好人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4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2節)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118章 四大將(上)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2節)第127章 因禍反擊(上)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1節)第154章 入揚州城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1節)第92章 神秘通道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2節)第157章 周大公子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96章 雪天觀景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3節)第111章 皇帝大禮(上)第110章 秘閣修書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40章 布和首領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5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1節)
第89章 文人之論(上)外傳:失蹤之事(一)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5節)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1節)第34章 全民皆兵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5節)第1章 小孩塔布(上)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2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3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2節)第53章 上京和談第41章 別勒古臺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3節)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1節)第18章 不見答圖(下)第24章 蒙古大汗(上)第113章 所尋之人第42章 雨夜被劫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5節)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3節)第40章 布和首領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162章 出揚州記(中)(第4節)第96章 雪天觀景第120章 另有原因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1節)第61章 居安仁吉第55章 大人物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3節)第42章 雨夜被劫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15章 夜宿草原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2節)第117章 初臨揚州第95章 學正罰站第140章 速整吏治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2節)第37章 說服薩滿(上)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1節)第3章 塔塔爾人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6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3節)第129章 書房所思第101章 拜訪清照第102章 元夜賞燈第6章小孩生病第123章 行動前後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78章 經義策論(上)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3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5節)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4節)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1節)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3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4節)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2節)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3節)第40章 布和首領第11章 一夜未宿第69章 何爲明教(下)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3節)第36章 輝煌一箭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5節)第76章 細語嫣然(下)第95章 學正罰站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4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4節)第98章 雄心壯志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2節)第58章 遇上好人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4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2節)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118章 四大將(上)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2節)第127章 因禍反擊(上)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1節)第154章 入揚州城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1節)第92章 神秘通道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2節)第157章 周大公子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96章 雪天觀景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3節)第111章 皇帝大禮(上)第110章 秘閣修書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40章 布和首領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5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