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第84章 臨發

第84章 臨發

逝者如夫斯,不捨晝夜。

恍恍惚惚,已然是太和六年的仲冬十一月。

暮秋九月時再次出洛陽東巡的天子曹叡,得悉陳王曹植薨後,便御駕歸來了許昌宮查看新起的承光殿工期進展如何,並打算趕在歲末之前歸去洛陽了。

二日前從淮南壽春被召過來的夏侯惠也伴駕在側。

他是被召來詢問新軍演武狀況的,因爲天子曹叡打算執行偷襲皖城計劃了。

原本這種一封私奏便能說得明白的事情,似是沒有必要讓夏侯惠不遠千里親自跑來一趟,但曹叡則不是這麼想。

緣由有二。

一者,是他對新軍的冀望很高。

干係到推動變革成敗以及君王威信的新軍即將要第一次臨陣,曹叡要確保萬無一失,讓夏侯惠務必要在此戰中力爭做出很亮眼的戰績來,讓朝野從此不復質疑。

甚至,他都有了心理準備了。

如若夏侯惠聲稱新軍現今尚難堪臨陣,他便將偷襲皖城計劃推延些時日。

畢竟,對於魏國而言,不管是偷襲皖城還是試點試行的變革能否舉國推行,都是有且僅有一次機會。

而他也得到了夏侯惠肯定的答覆。

曰:“新軍已然堪戰,若臨陣必可摧鋒無前,挫賊吳以揚我國威!”

而另一緣由,則是關乎遼東。

先前夏侯惠聲稱以商貿的方式逐步滲透遼東、伺機一戰滅掉公孫氏的私奏之表,曹叡與蔣濟計議可試行後,便詔田豫回朝述職。

隨後,便在夏五月時轉田豫爲青州刺史,讓他在青州造可轉運士卒至遼東的船艦。

本着的打算,是不管夏侯惠之策能不能成功,日後青州都要走海路策應幽州伐遼東,故而權當是先做綢繆了。

且天子曹叡在私與田豫詳談時,不僅將定策說了,讓他儘可能尋機會伏擊賊吳孫權遣去遼東購戰馬的船隊,還向他許下了“公孫氏誅滅之際,乃卿改任平州刺史、領鎮北將軍之時”的諾言。

平州,乃是公孫度在漢末羣雄割據時,私自以遼東、昌黎、玄菟、帶方與樂浪五郡設立的州刺史部,並非漢魏朝廷承認的州。

如今曹叡私下提及平州,便是日後畫幽州而設新州之意。

也是激勵田豫的手段之一。

蓋因田豫頗戀故里,也如公孫瓚那般以很強硬的態度擊胡,每每聞胡虜犯境便會領軍擊之,猶赴仇讎。

只不過,田豫也不曾歷經過水戰。

至青州後開始造船艦時,對如何截斷江東北聯遼東,他沒有以己之短擊敵之長、不做在海上與吳軍對戰這種沒有勝算之事,而是決定在陸上設伏。

他判斷不熟悉北方冬季海況的東吳船隊,不會由遠離陸地的海洋深處回江東,而是會沿着青州海岸線而下,以便隨時可以靠岸避開大風。

剛好,從遼東航海南下的船隊,只要是靠岸避風,就無論如何都不能避開東萊郡最東端的“成山頭”。

因爲成山頭是青州沿海風浪最大最急的點。

故而,田豫下令在成山頭及相鄰海島部署伏兵,靜待吳人自投羅網,自己則登上成山觀察敵情。

這種守株待兔的做法,還引來了許多人的嘲笑。

畢竟在固有的印象之中,江東水師很精銳且海洋那麼大,吳兵怎麼那麼蠢跑來田豫設伏之處登陸避風呢?

但事實證明,吳兵就是那隻“兔子”。

初冬十月,從遼東返回江東的吳國船隊在接近成山頭時,被風浪吹向岸邊紛紛觸礁、擱淺。

不管之前有沒有計劃在成山頭靠岸,吳兵都不得不棄舟登陸。

也讓田豫上任沒多久便迎來了一場大捷。

不僅將吳國使團的主使周賀給臨陣斬殺了,還虜獲所有上岸的吳兵,且不管是江東購置的戰馬還是公孫淵給予的回禮都收入囊中。

捷報上表,天子曹叡得聞後自是大喜過望。

魏吳相爭那麼多年,能擊殺江東水師兵卒的戰績還真不多。

在讓廟堂對田豫錄功封賞之餘,也順勢想起了最初籌畫此事的夏侯惠,便想着與他當面細細詳談一番關於日後滅公孫氏的謀劃。

其實也沒有什麼好拾遺補缺的。

夏侯惠也不曾臨幽州,對北疆之事一點都不瞭解,在全局謀劃上或可侃侃而談,但在實操細則方面是兩眼一摸黑。

不過,這也難不到夏侯惠。

在戰事部署上他無法給出建議,但是在玩弄一些上不了檯面的小伎倆上,他可謂“集大成者”啊~

故而,他建議天子曹叡可以試着給予遼東另一個恩寵。

乃是以遼東地處偏僻、吏民難沐國恩爲由,讓公孫淵可自主挑選世家子弟遣來幽冀二州或者洛陽遊學。

相當於給予了公孫淵刺探幽州情況以及洛陽廟堂動向的機會。

以此來展示魏國並沒有攻伐遼東之心。

然而,若是往深裡探究,便可以發現夏侯惠諫言的陰險用意了。

遼東是沒有實力進攻幽州的!

所以公孫淵即使試探到了魏國在幽州的防務部署,也無法得到實際性的好處。

但那些被遣來遊學的世家子弟,在目睹魏國京師洛陽的繁華奢靡後、在看到冀州的富足之後,還有幾個人甘願留在苦寒之地呢?

井底之蛙在見識過萬千繁華後,便不會再願意回到繼續坐井觀天的生活了。

這些見識過魏國強大的世家子弟歸去遼東後,也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家族,而待日後魏國進攻遼東之時,這些家族也不會決絕吊死在公孫氏這顆歪脖子樹上對魏國誓死抵禦。說不定,還會出現“簞食壺漿迎王師”者呢!

以彰顯國力的做法來瓦解遼東世家的鬥志,勉強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罷。

“稚權之策可謂陰狠矣。”

那時聽罷的天子曹叡乃是如此戲言了句。

但私底下卻是記住了,打算待日後尋個合適的時機推行。

至於這個合適的時機是何時,必然是再次挫敗賊吳大舉來犯、讓公孫淵覺得江東無力北圖中原的時候。

此後,他便又以“軍務當急”爲由,將夏侯惠遣回了淮南。

如同前番被召來許昌宮一般,往返千里皆來去匆匆。

但夏侯惠沒有什麼腹誹的。

相反,他心中頗爲欣喜。

因爲天子曹叡如此行爲足以證明了他對新軍的重視程度,也意味着偷襲皖城戰事若順遂,他亦會在錄功時不吝嗇官職與賞賜。

而夏侯惠就是當仁不讓的首功!

畢竟,讓近千戶灊山遺民出山被官府落籍編戶是他的功勞,從灊山蠻甘願爲魏軍引路偷襲皖城也是他促成的,再加上親自率軍臨陣.哪怕是他本部兵馬在戰事中的斬首與斬獲皆很一般,但滿寵上表廟堂的時候,也必然會將首功記在他身上啊~

就是不知道天子會賞賜下什麼~

如若是將我關內侯的爵位轉爲列侯,賜下一兩百戶食邑就最好了。

在夏侯惠的心中是如此憧憬的。

只是想擁有要食邑,而不是期待官職升遷。

一來,是身爲宗室與譙沛元勳子弟,官職的升遷其實並不難。

就如秦朗、夏侯獻以及曹肇等人一樣,哪一個是因爲身有戰功而升遷的呢?

不就是熬着資歷,等年紀上來就升上來了的嘛!

而夏侯惠覺得自己如今的年紀也不算大,若是天子與廟堂以功轉遷他的官職,估計也是個秩品不變的雜號將軍而已。

沒有任何實際利益。

另一,則是現今的他對財帛愈發熱衷了。

他是被刺激到了。

就在入秋的七月時,苟泉與張立爲他招來的二十扈從,以家中有事等等各種理由辭他而去了十一位。

緣由是覺得夏侯惠待他們“不均”。

因爲天子曹叡賜下資財養着的十位灊山遺民扈從,每人都是有百石俸祿的,而他們沒有.

雖說灊山扈從食俸是特殊緣由的,但他們眼裡就是夏侯惠待人不公。

尤其是,給夏侯惠當扈從屬實太艱辛了。

終日跑去爲士卒狩獵捕魚不說,時不時還要作伐木取石的活計,伙食又差!

他們隨着以身作則與士卒同食同住的夏侯惠,每日不是麥飯就是稻飯,半個月都未必見一次葷腥,更莫說是酒水了。

而曹纂的扈從呢?

曹纂每旬日都會出資讓他們去壽春城裡飲宴,酒肉不限量的那種!

都是將軍扈從,臨陣時都要搏命,憑什麼他們平日裡還要主動“吃客耐勞”啊?

從泰山郡招募而來的扈從們,一開始只是私下腹誹,日積月累之下慢慢變成了怨恨,最終在秋七月的時候,有一人迎來了家書,便以至親身體不豫爲由辭別了夏侯惠。

也引發了其他人的有樣學樣。

在那時候,苟泉與張立都被激怒得拔刀了。

畢竟,夏侯惠信任他們,讓他們招募部曲扈從,結果這些桑梓鄉里卻狠狠打了他們的臉。

但夏侯惠沒有計較。

不僅讓所有想離去的扈從皆如願,還尋了曹纂借了點資財,給他們當作路資。

用他的來說,他沒有財力將所有扈從都一視同仁,那便是他的過錯,所以衆人離去也無可厚非,沒有什麼好指摘的。且對依舊留下里的九位泰山郡扈從許諾,日後待他俸祿有富餘了,定會按着每人百石的定額,將如今的虧欠悉數補上。

自然,他又開始汲汲於財帛了。

也無比期待着賊吳孫權快點興兵來犯、讓他得以憑藉戰功獲得賞賜了

對了,在被天子曹叡召去許昌宮期間還有個小插曲。

因爲此番伴駕東巡的天子近臣中,散騎常侍王肅也在列,在閒暇之時夏侯惠也與他小聚攀談了下,久別從逢、言笑晏晏。

就是在分別時,王肅還如此叮囑了聲。

“稚權外出淮南任職兩年有餘矣,如若軍務不甚繁忙之時,也應當告休歸來京師洛陽會會親友故朋。”

對此,夏侯惠自是隨口便應下了。

想着此不過是尋常的作別之語罷了,但待他馳馬歸壽春,沿途偶見有黎庶百姓之家婚娶的時候,才猛然發覺王肅此話是意有所指。 Wωω▲ ttκд n▲ C ○

他女兒王元姬的及笄之年乃是去歲~

笄,謂結髮而以笄貫之,以示已然到了出嫁的年歲。

但因爲夏侯惠被夏侯衡趕出家門的關係,並沒有尊長爲他操勞親事,且他又一心撲在建功立業上,以致二人的婚事擱置了下來。

出身高門的王肅,礙於顏面且知道夏侯惠被天子委以組建新軍之任、正是諸事繁多的時候,故而也沒有讓人催促過。

如今謀面了,自然也會隱晦提醒一下。

畢竟,現今都是仲冬十一月了,明年他女兒就迎來十七歲了,但仍不見夏侯惠請尊長來將迎娶的流程走完!

公卿權貴之家,本就備受他人矚目。

王肅不可想一些好事無良之輩,在市集中拿他女兒當齡而不婚嫁之事,來當作茶餘飯後的嚼舌趣談。

而夏侯惠後知後覺了之後,也開始思慮着自己在京師洛陽中的友朋,有誰的身份是可以代爲下聘等忙碌婚娶之事者。

只不過他都歸到壽春了,仍沒有合適的人選。

沒辦法。

除了自家長兄夏侯衡之外,他在洛陽還真就沒有什麼相善的尊長。

而基於先前兄弟之間的私下約定,夏侯衡是不能再出面的。

煩惱之下,他索性便將此心思拋開了。

丈夫當求建功立業耳!

何爲瑣碎擾心!

他是這樣安慰自己的,然後全心投入到與廬江太守孫禮、張騎督以及將軍張穎與樂方等人計議偷襲皖城的戰事籌備中。

是的!

偷襲皖城的各部兵馬的將主,天子曹叡與滿寵已然定下來了。

各自分工也明確了。

張騎督不必說,乃是引騎兵接應他們歸來的。

而原先沒有在偷襲計劃中的廬江太守孫禮,則是因爲參與過石亭之戰且性情沉着的干係,被天子曹叡親自指爲此戰前督,調度各部具體執行偷襲皖城,且以便宜行事之權率領安豐與弋陽二郡的郡兵負責焚城遷民。

將軍張穎乃是滿寵表請的,樂方是他的副職。

他們二人將率領本部三千精銳作爲本次偷襲的中堅主力。

至於夏侯惠和曹纂督領的新軍嘛

滿寵覺得成軍時日太短不宜參與這種戰事,本不打算動用,但奈何天子有令讓他們去蹭功績啊~

不過,有時候,無心插柳柳成蔭。

(本章完)

第179章 門戶仇第197章 時不我與58.第58章 恨遲也95.第95章 左伯紙第206章 夜話71.第71章 扈從100.第100章 魏闕第152章 莫求財第31章 收桑榆第8章 面君70.第70章 詔來61.第61章 加官45.第45章 無心第39章 弗改第222章 就職第7章 入東堂123.第123章 緣由第234章 噤聲第8章 面君第8章 面君第211章 自作死112.第112章 潛鋒芒64.第64章 後事110.第110章 見策第135章 招攬100.第100章 魏闕第227章 求貶惠第44章 花明116.第116章 非不願第231章 細語第15章 如卿言第184章 競速85.第85章 識趣第170章 失計否第181章 京口督第152章 莫求財第157章 且試第161章 分營128.第128章 拔刃113.第113章 後手第160章 部曲第193章 邙山宴3第148章 歸宅第39章 弗改第161章 分營第31章 收桑榆第189章 逞口舌第170章 失計否第143章 晚矣第172章 沒得選第140章 蹙眉第135章 招攬第138章 不語第138章 不語111.第111章 首肯第30章 失東隅第149章 肺腑否110.第110章 見策第25章 爾敢49.第49章 逢時第142章 全赴第8章 面君45.第45章 無心62.第62章 厚顏第217章 惠求教110.第110章 見策第19章 將伐第236章 敏銳第191章 邙山宴193.第93章 言外意61.第61章 加官116.第116章 非不願60.第60章 不覆轍53.第53章 染徵袍114.第114章 雁北第150章 心慰第234章 噤聲110.第110章 見策第42章 遂願82.第82章 士載第172章 沒得選第236章 敏銳第241章 誠意第135章 招攬第178章 不識51.第51章 犯忌第160章 部曲122.第122章 義從67.第67章 在我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26章 可作誓93.第93章 言外意第30章 失東隅77.第77章 視爲人61.第61章 加官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227章 求貶惠56.第56章 猶可否119.第119章 不爭
第179章 門戶仇第197章 時不我與58.第58章 恨遲也95.第95章 左伯紙第206章 夜話71.第71章 扈從100.第100章 魏闕第152章 莫求財第31章 收桑榆第8章 面君70.第70章 詔來61.第61章 加官45.第45章 無心第39章 弗改第222章 就職第7章 入東堂123.第123章 緣由第234章 噤聲第8章 面君第8章 面君第211章 自作死112.第112章 潛鋒芒64.第64章 後事110.第110章 見策第135章 招攬100.第100章 魏闕第227章 求貶惠第44章 花明116.第116章 非不願第231章 細語第15章 如卿言第184章 競速85.第85章 識趣第170章 失計否第181章 京口督第152章 莫求財第157章 且試第161章 分營128.第128章 拔刃113.第113章 後手第160章 部曲第193章 邙山宴3第148章 歸宅第39章 弗改第161章 分營第31章 收桑榆第189章 逞口舌第170章 失計否第143章 晚矣第172章 沒得選第140章 蹙眉第135章 招攬第138章 不語第138章 不語111.第111章 首肯第30章 失東隅第149章 肺腑否110.第110章 見策第25章 爾敢49.第49章 逢時第142章 全赴第8章 面君45.第45章 無心62.第62章 厚顏第217章 惠求教110.第110章 見策第19章 將伐第236章 敏銳第191章 邙山宴193.第93章 言外意61.第61章 加官116.第116章 非不願60.第60章 不覆轍53.第53章 染徵袍114.第114章 雁北第150章 心慰第234章 噤聲110.第110章 見策第42章 遂願82.第82章 士載第172章 沒得選第236章 敏銳第241章 誠意第135章 招攬第178章 不識51.第51章 犯忌第160章 部曲122.第122章 義從67.第67章 在我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26章 可作誓93.第93章 言外意第30章 失東隅77.第77章 視爲人61.第61章 加官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227章 求貶惠56.第56章 猶可否119.第119章 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