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重術

九龍殿內的諸公,是在討論着歲末廟祭與各州郡上計等事。

本來這些尋常庶務都應該在太極殿的東堂討論,但天子曹叡覺得在那邊等待結果很無聊,便讓公卿僚佐們轉來了這裡。

至少這裡不如太極殿那般肅穆,設宴在殿外賞雪也不會有心理負擔。

醉心學術且任職秘書監的王肅並不參合內朝之事,但他被天子點名來作陪,以備倏然有了題詩作賦的興趣時可唱和作對。

所以他隨駕進入九龍殿後,頓感尷尬。

不是亂入內朝的尷尬。

而是天子曹叡在對諸公的討論做出定奪後,將一些無關緊要的僚佐遣歸去了,然後就留下個別重臣對夏侯惠的上疏講述各自的建議。

故而,在侍宦大聲讀夏侯惠的上疏罷了時,諸公都不約而同的朝着王肅這邊撇了一眼。

王肅有種坐如針氈的感覺。

你們以目視我作甚?

我是夏侯惠的外舅沒錯,但此事我並沒有參合其中啊!

當然了,他不可能出聲辯解。

此時的他已經明白了,對將士班師行程瞭如指掌的天子曹叡,哪裡是倏然有了在九龍殿賞雪的興趣哦!自己今日被點名來作陪又是哪門子的恩寵哦!

幌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切都是天子有意爲之,提前算計好了的。

對比誤入的王肅,更鬱悶的人是和洽。

因爲被留下的諸公之中,除了這幾日告病不朝的陳矯不在外,其餘都是先前定論如何對丁謐錄功之人。

之前他被抓了壯丁,今日是很倒楣的“恰逢其會”。

討論歲末廟祭的事宜,領太常職的他怎麼可能不列席其中呢?

而且,其他人在瞥了一眼王肅後,更是猶如前番那般齊刷刷的將目光落在他身上,坐等他第一個發表建議了。

這次倒不是諸公當天子之面,還敢將推諉之心擺出來。

而是太尉司馬懿猶鎮守在雍涼、司徒因董昭病故而空缺着、司空陳羣臥榻不起已然好些時日不朝了,作爲九卿之首的太常,和洽自然要率先作言了。

和洽算是倒黴催的。

所以,無比鬱悶的他,不由在心中咒罵了劉放孫資幾聲。

號“專任”的中書省不乏擅權之事,這兩個人平日裡以態度強硬示人,今臨事了,就想起廟堂班列尊卑有序了?

老匹夫!

奸佞之徒!

深吸了一口氣,平緩心中憤憤之後,和洽衝着上位的天子拱手作言道,“陛下,老臣猶持前言,功過不相抵。”

“嗯。”

輕輕頷首,曹叡的鼻音微不可聞,剛想將轉頭往素來善揣聖意的劉放孫資看去時,卻不料和洽說話大喘氣。

“不過,陛下。”

“老臣竊以爲,鎮護將軍表奏之中,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天子宏器猶如天地,山川滄海不可及,不念舊惡、勵人向善’等言,以及臨末引李斯《諫逐客書》之言聲稱此舉裨益社稷,頗爲可取。”

“是故,老臣雖堅持天子詔令不可隨意改,但如鎮護將軍辭讓食戶以封丁謐之請,未嘗不可也!亦可彰陛下之器、申廟堂之威也!”

嗯,夏侯惠在上疏之末乃是如此作言的——

曰:

“臣惠嘗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之言。前漢高皇帝不棄走卒狗屠之輩,遂有漢室四百年之祚;今朝武皇帝不拘一格降人才,遂成我魏室代漢承天命之基。陛下自即位以來,勵精圖治,有整頓時弊、振綱紀以固社稷之心、掃平天下不臣之志,何不循武皇帝舊例、擇取李斯之益言,不以舊惡卻良士、許功勳以赦罪人,延攬天下有識之士入彀爲國效力,力爭人盡其才、朝野上下戮力同心,是使滅蜀吞吳、畢四海克成大業,廟告武文皇帝之靈!”

“嗯!和卿之意,朕知矣。”

這次曹叡的應聲,衆人都很清晰的聽見。

因爲方纔侍宦大聲申讀夏侯惠上疏時,就在最末一段,曹叡可是聽得神往不已。

又或者說,但凡是有點進取之心的帝王,都會對畢四海克成大業、讓青史重重着墨自己的身後名這種事情神往不已。

不過,他還是深諳帝王心術的。

爲了讓自己持續維持着高深莫測,他如和洽那般說話大喘氣,又補了一句,“稚權雖行事魯莽且久在行伍之中,然而諸公可莫忘了,彼年少時以文才揚名。奏對上疏之時,引經據典、以古喻今可謂信手拈來,諸公就事論事,毋庸理會彼慷慨之言。嗯”

言罷,曹叡目光在殿內環視,躊躇片刻,遂一改先前想問劉放孫資的心思,將視線落在了衛臻身上,“衛卿?”

陳矯不在,殿內衆人當屬他最耿直敢言了。

“回陛下,老臣略有異議。”

衛臻倒也不推脫,行禮徑直作答道。

“丁謐昔日被罷黜禁錮,乃佈告天下之詔也!是故,老臣竊以爲,斷不可赦其罪、授彼官職,以免有朝令夕改之嫌,令廟堂威嚴不復。而今,鎮護將軍願分戶求封丁謐、以全秦漢以降軍功封侯之故事,廟堂若順勢許之,則可激勵天下士庶爲國征伐之心。”

“然而,細究之,此舉亦有赦丁謐禁錮之嫌。”

“一如《韓非子》‘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之言。以老臣爲例,犬子亦在罷黜禁錮之列,但老臣若想使之入行伍以求軍功,不難爲也!此中利弊如何取捨,老臣一時無斷,不敢亂言有誤聖聽,還請陛下不罪。”

果然不負忠亮公直之譽啊!

緩過尷尬靜靜旁聽的王肅,默默在心中感慨了句。

無他。

雖然衛臻聲稱自己一時無斷,但在座之人都聽出來了,他實則在反駁夏侯惠之請,堅持先前錄功定論不可改。

殿內持續了好一陣的死寂。

還沒有作言的人,耷眼拈鬚依舊面色如常,但心中如何作想就不得而知了。

對比之下,太常和洽反而成了最閒逸的人。

最先作建議固然顧慮重重,但也可以不理會後來出現的分歧了啊!

天子曹叡也在沉吟中。

微微蹙起的眉毛,眼角的皺紋被牽動偶爾晃盪下,讓衆人都以爲,他正在對兩種截然相反的建議權衡利弊中。

一時無斷.

或許,衛臻的託詞,放在天子的身上才最適當罷。

然而他們都猜錯了,且還錯得很離譜。

蹙眉與眼角皺紋在跳動,是曹叡在很辛苦的憋着笑意,衛臻的建議太可他的心意了!

沒錯,他是有遂夏侯惠請求之意。

但沒有相悖的建議、堅持舊意之論,怎麼彰顯他這個天子的恩德呢?

黃金之所以值錢在於稀少。

同理,恩情之大在於來之不易。

那些被罷黜禁錮之人,若是沒有歷經多少轉折就迎來了重新步入仕途的曙光,他們對此會好好珍惜嗎?

更重要的是,對於自己這個賜予曙光的天子,他們心中又能有幾分感恩呢?他們的父輩在某些事情上,能支持或讓步幾分呢?

如果不能戮力同心,想要君臣相得,就只能在相互妥協中誕生。

而前提條件就是確保利益交換時,是對等的。

曹叡不想也不能將將自己的恩情給賤賣了。

“唉!”

終於壓下喜意的他,語氣感慨的嘆了聲,再度落在衛臻身上的目光飽含讚許,“老成謀國者,如衛卿是也。”

旋即,目光微移,“劉卿、孫卿?”

他們二人素來共進退,不管是曹叡還是公卿都習慣了,問事時也直接當成一人。

果不其然。

劉孫對視一眼,孫資略微點頭,劉放便垂首作答道,“回陛下,臣與中書令皆附太常之議。”

剩下的蔣濟與盧毓也不再讓天子一一發問便出聲了。

蔣濟選擇附議衛臻,而盧毓則是贊成和洽之言。

爲了顧及王肅的感受,天子還特地問了嘴,而王肅選擇附和了衛臻之意。

劉孫視作一,陳矯告病缺席,讓兩種建議持衡。事情最終如何作定論,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天子的一念之間。

所以曹叡又開始努力抑制笑意了。

持衡的僵局,最是符合仲裁者的利益不過了。

原本讓衆人對既定之事複議,是他做好給丁謐封侯的準備,但衛臻無有私心的公亮作言,讓結果變得更完美。

如此,就讓事情好好發酵一段時間罷!

反正夏侯惠已然知曉他的心意了,定會再次上疏與諸公力爭到底的。

好事多磨。

每多磨一次,期待就多一分。

時間也是最好的催化劑。

每多拖延一日,就能讓他的恩情加重一分。

“既無定論,便且暫罷吧。”

靜默了片刻,再次壓下心中喜意的他,隨意尋了個理由搪塞罷了內朝,“歲末諸事繁瑣,諸公當悉心任之。”

“唯。”

衆人起身恭送聖駕,各自忙碌去。

無有庶務纏身的王肅,出宮歸到家中,直接無視了子女與管事的問安,大步走入書房鋪紙研墨、提筆作書信。

松煙墨與紙張都是女兒送過來的,書信是給女婿的。

他以年關將近的名義,讓他們翌日過府歸省。

今日他無端被牽扯入內朝,完全是夏侯惠之故!

雖然他也知道夏侯惠根本不知情,一切都是天子曹叡所爲,但他能去怪罪天子嗎?

外舅也是父。

他想責罵女婿幾句出氣,不是理所當然嗎?

當然了,他真正的意圖是想將在九龍殿內的結果以及細節,如誰反對誰贊同、以什麼理由反駁等等,都一一轉告夏侯惠。

他已然明白自己的角色了。

天子曹叡讓他誤入內朝的目的,就是想讓他給夏侯惠傳話!

九龍殿內衆人不約而同的瞥了他一眼,也正是知曉,夏侯惠必然會從他口中得悉殿內討論的細節。

這種感覺很不好。

他是大儒,此生的追求也是想讓自己的學說被世人冠爲“王學”。

一如鄭玄的“鄭學”那般。

但今因夏侯惠之故,他竟被迫當一回私下嚼舌頭的匹夫!

顏面之傷、羞惱之忿,猶如那卡在喉嚨裡的魚骨,既咽不下去也嘔不出來,甭提有多難受了。但最憋屈的是他很清晰的知道,無論自己如何不能忍都要照辦。

君命不可違。

是啊,一切都要歸咎於天子曹叡。

就連夏侯惠也一樣,上疏異議廟堂錄功,也是依照天子心意而爲之。參與過諸公討論的王肅,再回想起九龍殿外天子與夏侯惠的對話,就能做出結論了。

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天子要做什麼。

但他曉得“道”與“術”的區別。

老子曰:“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莊子曰:“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君君,臣臣。

君有君道,臣有臣道。

協助君王安邦定國的臣子,怎麼能被玩弄於股掌中呢?

不懼上下離心邪!

天子曹叡深諳帝王心術,但也太深諳了,以致忽視了道、離帝王的根本越來越遠猶不自知。

思緒轉到這層的王肅,回想起這兩年洛陽與許昌興建的樓宇宮殿、公卿百官諫勸皆弗能改天子曹叡心意時,頓感意興闌珊。就連面對剛剛作好的書信,都倏然覺得自己遷怒夏侯惠的做法,很幼稚很無智。

徒勞而已不是?

夏侯惠也身不由己不是?

唉,罷了罷了。

且稚權離京師近兩歲了,連兒子都沒有見過,自己何必擾了他難得歸家與妻兒團聚之樂呢?

隨手將書信捻成一團扔入火盆中,復取數張逐一鋪展在案,王肅闔目回想九龍殿內的細節片刻,便執筆點墨一一錄上。

好一會兒,他才放下毛筆。

旋轉手腕緩解疾書的僵硬片刻,等待墨跡幹了之後,便將蠅頭小字佈滿三張紙的書信迭好裝入封囊,高聲叫喚,“來人!”

“將此信送去博昌亭.哦不對,是令支侯府予夏侯稚權。若稚權不在城內,便前去石泉松林那邊。不可讓他人代勞,務必要親自交到稚權手上,曉得了吧?還有,天寒難行,你帶兩三個扈從照應吧。”

“唯。”

“郎君寬心,老僕曉得輕重。”

82.第82章 士載81.第81章 不可伐第205章 將離50.第50章 順遂115.第115章 私心123.第123章 緣由第30章 失東隅第138章 不語第155章 與宴49.第49章 逢時第25章 爾敢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172章 沒得選第10章 狡詐乎80.第80章 臨風52.第52章 狼狽第134章 罷歸第203章 好甜第197章 時不我與98.第98章 終陌路第206章 夜話第25章 爾敢103.第103章 迎親第20章 可志同第31章 收桑榆107.第107章 靜好68.第68章 擋我者第33章 逐出130.第130章 當百132.第132章 破襲第186章 穿胸127.第127章 衝突第252章 有兒子了122.第122章 義從第235章 謫貶114.第114章 雁北第197章 時不我與第259章 罪人第167章 同行第229章 圖什麼啊第246章 乃何人也第33章 逐出第223章 觀兵第43章 士家第143章 晚矣第190章 可堪否133.第133章 私心第43章 士家97.第97章 自擇之第271章 重術51.第51章 犯忌第10章 狡詐乎第4章 休沐73.第73章 篤定第37章 私召第252章 有兒子了127.第127章 衝突50.第50章 順遂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142章 全赴第203章 好甜第274章 薦才第222章 就職98.第98章 終陌路第251章 觖望第30章 失東隅83.第83章 皆學問48.第48章 無畏第33章 逐出74.第74章 廟算第216章 位高權重77.第77章 視爲人第17章 初見第265章 我知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28章 窮也第7章 入東堂第272章 小兒第155章 與宴151.第151章 易也64.第64章 後事151.第151章 易也第16章 困頓115.第115章 私心第212章 隨你罷第164章 非莽夫第3章 無所事125.第125章 負氣91.第91章 當歸104.第104章 結髮第135章 招攬第184章 競速第224章 不公第206章 夜話第26章 可作誓85.第85章 識趣119.第119章 不爭58.第58章 恨遲也第9章 殊榮
82.第82章 士載81.第81章 不可伐第205章 將離50.第50章 順遂115.第115章 私心123.第123章 緣由第30章 失東隅第138章 不語第155章 與宴49.第49章 逢時第25章 爾敢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172章 沒得選第10章 狡詐乎80.第80章 臨風52.第52章 狼狽第134章 罷歸第203章 好甜第197章 時不我與98.第98章 終陌路第206章 夜話第25章 爾敢103.第103章 迎親第20章 可志同第31章 收桑榆107.第107章 靜好68.第68章 擋我者第33章 逐出130.第130章 當百132.第132章 破襲第186章 穿胸127.第127章 衝突第252章 有兒子了122.第122章 義從第235章 謫貶114.第114章 雁北第197章 時不我與第259章 罪人第167章 同行第229章 圖什麼啊第246章 乃何人也第33章 逐出第223章 觀兵第43章 士家第143章 晚矣第190章 可堪否133.第133章 私心第43章 士家97.第97章 自擇之第271章 重術51.第51章 犯忌第10章 狡詐乎第4章 休沐73.第73章 篤定第37章 私召第252章 有兒子了127.第127章 衝突50.第50章 順遂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142章 全赴第203章 好甜第274章 薦才第222章 就職98.第98章 終陌路第251章 觖望第30章 失東隅83.第83章 皆學問48.第48章 無畏第33章 逐出74.第74章 廟算第216章 位高權重77.第77章 視爲人第17章 初見第265章 我知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28章 窮也第7章 入東堂第272章 小兒第155章 與宴151.第151章 易也64.第64章 後事151.第151章 易也第16章 困頓115.第115章 私心第212章 隨你罷第164章 非莽夫第3章 無所事125.第125章 負氣91.第91章 當歸104.第104章 結髮第135章 招攬第184章 競速第224章 不公第206章 夜話第26章 可作誓85.第85章 識趣119.第119章 不爭58.第58章 恨遲也第9章 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