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子當死!”
“許仁書,莫得亂說。”孫固惱怒地說道,若不是許仁書開口一句,汝真是墨子門徒,未入正題便表達了敵意,今天此行,自己還能打一下圓場。
“孫公……”
“吳公真將人命不當人命乎?且此子死了,棉花如何,朝廷會如何?”
若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死了便死了,但劉昌郝是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首先在明面上,無法置劉昌郝於死地。當然,以吳充的力量,想要暗下里置劉昌郝於死地不要太容易。
弄死劉昌郝簡單,但劉昌郝死了,後面怎麼辦?皇上真是傻子?況且朝堂上散佈着無數的王安石徒子徒孫,能放過吳充?
固然宰相門前三品官,可許仁書傲嬌了,他這個宰相的門客身份,對許九成九的人管用,可對於某些人則未必管用。
“今天之事,汝等在外面說一句,莫怪某無情。”孫固扭頭對高孔目與另外一名衙吏說道。
但說過後又有些後悔,自己畢竟初進開封府,高孔目卻在開封府盤踞了近十年,自己的影響力未必比高孔目多多少,況且人家家世也不凡。
於是孫固語氣緩了一緩說:“關係到首宰……”
“孫公,不能讓劉昌郝死,亦不能拘劉昌郝,屬下當默認未有今天之行。”
高孔目非是要脅,而是規勸。
沾到了這等大事,還有首相,他小腿也打顫兒,後悔有今天之行。不過一旦吳充將劉昌郝弄死,那事就大了,朝廷必過問,必查出今天之行,必審問他,到時候他還敢不說?
孫固是聽懂的,但這一刻,他想罵娘!
…………
“吳卿,何事求見?”趙頊奇怪地問。
“郭逵於富良江畔擊敗交趾大軍,李乾德請降。”
“咦,朕爲何不知?”趙頊盯着吳充說,一般情況下,與宰執或其他重臣於私下場合說話,北宋皇帝罕用朕,多是用吾,以表示尊重。
“陛下,且聽臣言,郭逵於富良江畔將交趾擊敗,然十萬軍民皆帶瘴病。”吳充心中直咬牙,若是沒有劉昌郝,誰會關注?
“是瘧疾。”
“一樣,十萬軍民皆帶瘧病,軍中又斷糧,三軍喪志。”
“三十萬軍民變成了十萬軍民,好啊,好。”
“陛下,誰能想到嶺南瘧病如此嚴重。”
趙頊語塞,有人想到了,但連他都未重視,甚至想到李廣誤期,一度感到好笑,豈能怪郭逵?
“郭逵繼續渡江,交趾必負隅頑抗,加上瘧病橫行,可能十萬軍民皆回不來。故郭逵于軍營言,吾不能覆滅賊巢,俘乾德以報朝廷,天也,願以一身活十萬餘人命!”
“呵呵,他連二十萬條人命都不痛惜,何惜十萬條人命!”
“陛下,誰敢不顧惜二十萬條人命,其主要是對瘧病認識不足。正好李乾德請降,故郭逵率軍撤回。”
“撤回!”
越史稱這段時間的交趾爲李朝,宋人稱呼的仍是交趾,爲何稱安南行營,便是收復安定的意思。
“陛下,且聽臣言,繼續渡江,有全軍覆沒可能,縱能拿下交趾,後面亦無力應對各種叛亂,且令朝廷將軍力財力陷入瘴荒之所。臣以爲,郭逵撤軍火候正好,一使交趾震服,自此不敢擾邊,二不令我朝陷於南方。且今年盜賊四起,朝廷亦無力繼續征戰了。”
“然郭逵畏懼陛下震怒,故令人帶口信給老臣……老臣前來,一賀安南平,二懇請陛下追郭逵之責,其不上書朝廷,去令人私通口信與老臣,老臣豈是因私廢公之輩?”
趙頊確實被吳充帶入誤區,若是三十萬軍民,那怕二十萬軍民渡江,交趾必平。然而只有十餘萬人,裡面還有許多民夫,帶瘧少糧,渡江後,交趾負隅頑抗之下,會有何下場。他怏怏不樂地說:“如此吧,卿且回去。”
吳充走出來,不由地用衣角揩了一把額頭的汗。然後他一邊走一邊想,首先得與郭逵串聯起來,統一口風,那封信讓郭逵死活也不能說,郭逵帶來的信也不能說,只能說是口信。
至於劉昌郝,眼下同樣不大好動,盯着的人太多了,動也是以後動……還有其他什麼?他一邊走一邊繼續沉思。
但吳充忽視一條。
因爲北方鄰居偉人一句話,後世對王安石變法極度重視。實際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重量級的變法,如商鞅變法,桑弘羊變法,北魏孝文帝變法(遷都、漢化、推廣均田制),唐朝楊炎變法(兩稅法、榷鹽制),張居正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後世那場偉大的改變也是變法範疇。
既是變法,必然有阻力,論環境王安石變法是最好的,變法前政治氛圍寬鬆,變法後官場漸漸殘酷起來,也不過是貶離京城,當然,元佑後動不動往嶺南貶那太過了;底子厚,底子是宋朝的商業與經濟,但卻是最磕磕碰碰的一場變法。
原因有三,王安石變法裡面有一些變法確實不大好。
趙頊欲迅速彌補國庫積欠,也意欲使國庫充盈起來,以便伐西夏,使得變法變成了一場斂財之旅,故使許多人反對。
還有一個隱形的原因,趙頊不自信,雖是變法,卻繼續搞“異論相攪”,朝廷在變法,朝堂上卻有着許多舊黨大佬,還默認了司馬光等人在不遠處的洛陽天天搞串聯,搞派對。如此變法豈會順利?
也就是趙頊這個人疑心很重,雖然你吳充說的很有道理,但你終是首相,郭逵爲三軍主將,不稟報朝廷,卻令人帶口信給你,王安石也不敢這麼玩啊。
還有郭逵的滯留,郭逵雖上書解釋了原因,但因爲有劉昌郝,趙頊一直不相信。
他越想越不安,派人將石得一召過來,簡略說了說:“石卿,你去查一查。”
…………
“高郎君,吳相公爲何贈汝金?”石得一說。
趙頊讓石得一查,石得一先查出一件事,郭逵上書,說前軍有數千將士死於瘴病。他用的不是特腳遞,故十月奏報才抵達京城。然後羣臣上早朝,陳繹便說,非是瘴病,而是瘧疾,蚊子傳染之物,大軍不得滯留。
許將也附和,公乃是指劉西坡那篇文章?
吳充忽然冷喝一句,豎子之言,何足掛齒!
他是首相唉,而且陳繹已經悲催了,許將雖新上位,同樣地有許多人不滿,兩人立即閉上嘴巴。其他大臣,也有不少知道劉昌郝那篇文章,有的未在意,有的在意了,但畏懼吳充,不敢吭聲。
趙頊也有錯,可他身爲皇帝,每天日理萬機,雖看到了那篇文章,未重視,後面事發也未想起來,加上沒有人提醒,便一直拖到了冬月中旬,前線死了十幾萬人,還是沒人敢提醒,幸好趙頊本人想起來了,纔派石得一詢問,隨後用特腳遞下詔書,郭逵這纔不情願地率軍向南。
他立即稟報趙頊。
孫固對劉昌郝說,郭逵上書以爲軍中病多,只好讓大夫治之,不敢率瘧前行,以免三軍不振而敗之,這才滯留。那樣,不是郭逵一人的錯,而是整個朝堂君臣的錯。
現在不是了,至少吳充當時不阻攔,朝廷必派人詢問劉昌郝,大軍至少少滯留三十多天,少死一半人!眼下趙頊還不知道郭逵已經撤軍呢,若是少死一半人,不缺少民夫,便不會缺糧草,兵馬齊壯,即便郭逵不渡江,也會讓趙禼、李舜舉、燕達逼着渡江!
但不止如此!
隨着吳充這句話,趙頊與石得一皆想到了許多。
爲什麼郭逵會滯留?
爲什麼吳充自去年秋天,對劉昌郝充滿了反感?
趙頊咬牙切齒地說:“查,繼續查!”
皇城司不是錦衣衛,不過其力量也非同小可,若真心想查一件事,還是很容易的,立即查到孫固一行,還查出隨行的有許仁書與高孔目。石得一選擇了高孔目來打開缺口。
高孔目額頭上涔出大把的汗珠,嚅嚅道:“石公,下官未敢收吳公贈金。”
“吳公爲何贈汝金?”
高孔目嚅嚅,不知如何回答。
吳充很大氣,派門客送了一百兩金子給高孔目,高孔目那敢收,雖未收,卻對吳充門客指天發誓,不會多說半句話。
石得一拍着桌子說:“天下乃是陛下天下,非是宰執天下。”
高孔目還是嚅嚅不言。
“初八那天,你與孫公去了劉樑村,爲何去劉樑村?”
高孔目臉上都開始冒汗了。
“汝可以不說,然吾相信劉有寧必說之,然汝不言,必是重罪!”
高孔目終於頂不住,道:“我說,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