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7節 司馬遷的疑惑(1)

已是夏天,四月芬芳。

初夏的長安,涼爽而舒適。

和煦的南風,徐徐吹過石渠閣之外的樹林,潺潺的流水之聲,悅耳不已。

劉徹舒舒服服的躺在草叢之中,背靠着一塊石頭。

這裡是他所愛的清靜之地。

石渠閣內,年少好奇的未來太史公已經漸漸步入了青年時期,豎起了發冠。

他與他父親一樣,是一個歷史癡。

但他與其父不同,年輕的太史公,如今已經漸漸有了自己的主張。

特別是他看的書越多,瞭解到的真相越多。

他就越同情和親近底層百姓。

而他有一個小秘密——數年以來,每當天子來到這石渠閣外的樹林休閒之時,他就可以來到天子身側,與天子說話、閒聊,甚至可以向天子請教問題。

而天子似乎很喜歡和欣賞他。

對他的問題,若是心情好,甚至會爲他解析背景、原因和結果,以及爲什麼會這樣!

無疑,今天的天子心情非常好。

所以,瞧準機會,司馬遷避開父親和老師司馬季主的視線,悄悄的溜過保衛森嚴的天子侍衛們組成的保護網——所有侍衛,見到他,都跟空氣一樣。

“陛下!”走到正在仰望藍天白雲的天子身側,司馬遷微微屈膝下拜。

“呦!朕未來的太史公啊!”劉徹微微一笑,打趣着。

對於司馬遷,劉徹一直特別有好感。

不僅僅是因爲欣賞他的爲人,更多的是因爲,劉徹想刻意影響他。

在皇帝礙於傳統,不能去看自己的起居錄和有關自己的言行評價的檔案的今天,他就也只能通過這樣的手段,讓自己的形象在未來的史書之中偉岸一些了。

換句話說,其實,劉徹是在賄賂司馬遷。

司馬遷聞言頗爲羞澀。

但對於劉徹的稱呼,並不抗拒。

此時,太史公還沒有成爲司馬遷自己的標記。

在事實上來說,太史公就是太史令的稱呼。

未來,假如不出意外,司馬遷必然會子承父業,成爲漢家太史令。

這不是因爲世襲,而是因爲傳統,也是因爲制度。

道理很簡單,在沒有電腦計算機的今天,隨意更換記錄史書的官員,會帶來很惡劣的影響,甚至造成災難。

畢竟,除了世代專精記錄歷史的史官家族,你還能找到其他更適合的人嗎?

沒有了!

打個比方,倘若未來太史令換一個家族來做。

那麼,劉徹假如想要查閱某一年的檔案,這個史官恐怕得把整個石渠閣翻一遍才找得到。

但,若是司馬遷,則不需要考慮太多。

他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熟悉石渠閣的每一個檔案室,知道什麼年代的檔案在什麼地方,更清楚,在什麼地方能找到某些你在外面根本找不到的好東西。

譬如說,某位天子不被記錄在正史之中,與臣子的對話,或者某位丞相,在覲見天子時不小心說出來的大實話。

況且,劉徹也找不到比司馬談、司馬遷父子更專業,更有職業精神的史官了。

“朕聽說,卿準備遊歷天下?”劉徹笑着問道。

“然!”司馬遷拜道:“臣打算先出函谷,東遊雒陽,觀大河之淘淘,入汾睢之地,見后土之道場,再南遊江淮,上會稽之地,探夏后氏之穴,見九疑山之虛實,渡阮、湘之河,再入齊魯,觀孔子之風,東渡安東,懷萁子之遺德,出遼東之郡,懷古秦開之塞,由薊城而歸,再奏陛下聖前!”

在歷史上,司馬遷的整個少年和青年時期,都會是在老家龍門渡過。

但這一個歷史線已經徹底改變,他成長於長安城中,在石渠閣之內長大。

這既讓他有了豐富的遠超同齡人的知識儲備,但卻也因此缺乏足夠的磨礪和見聞。

有道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宅在家裡面死讀書,不過是個書呆子。

唯有走出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認識和接觸世界的真僞,才能學以致用。

司馬遷的這個決定,毫無疑問,讓劉徹很喜歡,他坐起來,看着司馬遷說道:“愛卿既然打算周遊天下,何不走的更遠?”

“南越有滄海之景,河套有高闕之美,陰山之固,遠及皋蘭,有燧人氏之遺!”劉徹循循善誘着:“且,如今在龍城恐怕有一樁趣事,愛卿不若先去龍城看看?”

“龍城?”司馬遷聞言,頗爲猶豫,他成長於元德年間,所見所聞,都是我大漢威武,夷狄授首,王師百勝。

小夥伴們紛紛都說:維天之命,於乎不顯。

甚至有人斷言,三代之後的第四代,已經到來。

是以,在內心之中,司馬遷是抗拒着草原上的蠻夷的。

但天子卻說讓他先去龍城看看?

大着膽子,司馬談問道:“臣聽說,陛下日前下詔,更龍城曰:順德,歸義單于奉詔後回奏:臣當於元德七年夏五月,召集諸部,爲龍城之議,伏唯陛下能作威作福,伏唯天單于能率元元萬民……陛下說的趣事是此事?”

劉徹呵呵一笑,搖搖頭,但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反而問道:“卿對商人怎麼看?”

“商人?”司馬遷微微皺眉,雖然不懂,但還是老實答道:“回稟陛下,商賈乃賤業也,且商賈之人,行事無約束,做事無底線,敗壞民風,壞三王之教,毀淳樸之風,世人皆曰:彼輩不事生產,專司輕重之事,用囤積居奇之策,可謂小人哉!”

“韓非子言:商工之民,修治苦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人主不除,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

劉徹聞言,點點頭,這倒也沒有說錯。

但是……

他笑着問道:“卿自己以爲呢?”

“這……”司馬遷微微一楞,但終究不敢欺瞞,老老實實的答道:“臣近日讀書,觀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昔者管仲更曾用輕重之權而相齊恆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是以,臣有所疑慮,只是不敢說……”

第415節 匈奴公主(2)第75節 爲政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1391節 勃勃野心第4節 天子的本質第581節 爲難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160節 踏上打臉的征途第906節 洗牌第1094節 天單于(2)第827節 十面埋伏(1)第1131節 洗腦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1532節 金本位的思考第1124節 赦與罰(2)第1567節 吹響殖民號角(1)第541節 酷吏(1)第1275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2)第306節 神器(1)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1477節 薄世回京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882節 富裕的大宛第454節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891節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1485節 法家的短板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774節 承諾(1)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1009節 高闕會戰(2)第482節 視察第1304節 張湯回京第874節 未來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759節 帝國的轉折(2)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471節 鹽鐵官營(2)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1143節 團結(2)第35節 厚恩第1422節 作死小能手第327節 選秀(2)第770節 返航第397節 津關第929節 探尋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856節 撫卹(1)第579節 視察(1)第1548節 諸儒第864節 回扣第738節 王者歸來-墨家(3)第1354節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1185節 丟臉第122節 過繼(3)第1509節 單純的竇嬰第342節 背鍋俠(1)第1010節 內閣(2)第1453節 狂風暴雨(2)第652節 誘導(2)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1484節 世界變遷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785節 洗腦(1)第488節 移民(1)第252節 八方英才匯聚(1)第845節 善後(2)第1474節 衆智(2)第1311節 忠勇軍的理想第1259節 動員(1)第360節 微服(3)第194節 麻煩第1320節 爲難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第427節 看望第1352節 決戰(4)第583節 漢越一體化計劃(1)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1204節 鬆散的聯盟第240節 劉嫖的秘密第1449節 爲民做主(1)第488節 移民(1)第1224節 觸動第980節 戰略欺騙(1)第1432節 死間第226節 掃把星第703節 淘金浪潮(1)第805節 馬邑之戰(2)第899節 封禪博弈(1)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084節 匈奴最後的指望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483節 閱兵第236節 條件與答應第572節 戰和(1)第255節 艱難的抉擇第295節 人蔘!第1200節 程序(2)第1554節 官制改革(3)
第415節 匈奴公主(2)第75節 爲政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1391節 勃勃野心第4節 天子的本質第581節 爲難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160節 踏上打臉的征途第906節 洗牌第1094節 天單于(2)第827節 十面埋伏(1)第1131節 洗腦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1532節 金本位的思考第1124節 赦與罰(2)第1567節 吹響殖民號角(1)第541節 酷吏(1)第1275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2)第306節 神器(1)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1477節 薄世回京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882節 富裕的大宛第454節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891節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1485節 法家的短板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774節 承諾(1)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1009節 高闕會戰(2)第482節 視察第1304節 張湯回京第874節 未來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759節 帝國的轉折(2)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471節 鹽鐵官營(2)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1143節 團結(2)第35節 厚恩第1422節 作死小能手第327節 選秀(2)第770節 返航第397節 津關第929節 探尋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856節 撫卹(1)第579節 視察(1)第1548節 諸儒第864節 回扣第738節 王者歸來-墨家(3)第1354節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1185節 丟臉第122節 過繼(3)第1509節 單純的竇嬰第342節 背鍋俠(1)第1010節 內閣(2)第1453節 狂風暴雨(2)第652節 誘導(2)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1484節 世界變遷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785節 洗腦(1)第488節 移民(1)第252節 八方英才匯聚(1)第845節 善後(2)第1474節 衆智(2)第1311節 忠勇軍的理想第1259節 動員(1)第360節 微服(3)第194節 麻煩第1320節 爲難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第427節 看望第1352節 決戰(4)第583節 漢越一體化計劃(1)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1204節 鬆散的聯盟第240節 劉嫖的秘密第1449節 爲民做主(1)第488節 移民(1)第1224節 觸動第980節 戰略欺騙(1)第1432節 死間第226節 掃把星第703節 淘金浪潮(1)第805節 馬邑之戰(2)第899節 封禪博弈(1)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084節 匈奴最後的指望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483節 閱兵第236節 條件與答應第572節 戰和(1)第255節 艱難的抉擇第295節 人蔘!第1200節 程序(2)第1554節 官制改革(3)